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上《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过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过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基础,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图片、计算工具等。
3.学生活动用品: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过河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河里有5只小鸭子,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用加减法解答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进行答案分享,让学生解释解题过程。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总结。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加减法进行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过河|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简单的过河问题求解方法;2.掌握两个数之和、差的计算方法;3.掌握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分类、归纳、推理。
2.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熟练掌握归纳、推理、分类等思维方法;2.计算能力:掌握两个数之和、差的计算方法;3.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团队合作等方法积极解决;2.学习如何发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3.通过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到成功与团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过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师通过图片和小视频让学生了解过河的实际情况;2.参考过河实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自己分析并举例进行之前学过的两个数之和、差的计算。
2.教学细节1.具体步骤:通过将过河问题转化成数学题目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解答:通过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推理问题的方法解答过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针对过河问题提出新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讨论的兴趣;2.导入多个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思考问题、问题答案进行总结;2.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总结和提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作业1.了解过河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生活练习解决过河问题;2.记录创新和自主发现的过河解决方法;3.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个数之和、差的计算方法;通过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升。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千以内数的读写练习。
-根据《过河》情境,列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如:小猫和小狗也要过河,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需要过几次?
4.教学拓展: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规律,如数的递增递减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数学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天,小兔子想要过河去对岸的森林找它的好朋友小松鼠。可是,河上只有一座小桥,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小兔子需要走过桥,然后回来接小松鼠。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兔子计算一下,它需要走过桥多少次才能和小松鼠一起到达对岸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一份小组学习报告。
4.创新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以《过河》为主题的小故事,要求故事中包含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5.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签字确认。
3.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如“+”和“-”,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4.通过对数的拆分和组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如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 过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过河教学内容:过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过河的场景,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过河问题。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过河问题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条线代表小河,河的两岸标出距离,用米来表示。
2. 集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组织学生模拟过河的情景。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1. 教师将小河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河的两岸标出了距离,分别是10米和5米,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一岸过河到另一岸,他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2:引导学生思考1. 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存在减法运算,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需要减去走过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人走了3米后回头,他需要继续走多少米才能到达终点?Step 3:实际过河体验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过河的情景。
一名学生扮演过河者,另一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过河者走过的距离。
2. 过河者从起点出发,每走一步,记录员都应该记录一下。
过河者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头,当过河者达到终点时,停下来。
3. 记录员将过河者走过的距离与河两岸的距离相减,得到过河者实际所需的距离。
Step 4:总结规律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过河问题中的减法运算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此时有两个人要一起过河,他们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5: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个过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A和B两人分别站在河的两岸,A距离起点10米,B距离起点5米,他们同时开始过河,请问A和B分别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2.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汇报给老师。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
Step 6:拓展练习1. 教师出示若干过河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答。
可以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
Step 7:小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法在解决过河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过河》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
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减混合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运算顺序混乱的情况。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2.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故事情境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准备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3.准备游戏道具和奖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图片展示完毕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故事中的小动物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它们需要怎么样才能过河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通过例题展示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尝试解决类似的题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组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拓展(10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过河》教学设计
三 年级 数学 科 教学设计备课教师课题 1.3过河 班级教时 第( 1 )教时知识与技能: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小组交流法教具准备:ppt 课件课 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1: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方法1:29+25=54(人) 54÷9=6(条)方法2:(29+25)÷9教学目标= 54÷9= 6(条)答:需要6条大船。
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它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问题2: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方法1:9-3=6(人)54÷6=9(条)方法2:(29+25)÷6= 54÷6= 9(条)答:需要9条小船。
小结:算式中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三(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队列表演中,平均每行站几人?(3)团体操表演中,36人能组成多少个图案?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36-29) (46+17)÷7 81÷(16-7)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精品教案
课题一、混合运算——过河课型新授课所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同学息及问题,相们,你们喜欢秋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秋游!导游阿姨听说你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25-7×3 35÷7-5 64-24÷6 3+4-52.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秋游。
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数学信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一条大船坐学生 9人,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
”你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三、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
会做吗?(1)学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最后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
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学会用列表法、画图法、猜想与尝试等方法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一类是给定时间,求过河的最短时间;另一类是给定最短时间,求需要增加或减少的时间。
2. 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列表法、画图法、猜想与尝试等。
3. 过河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过河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决方法。
2. 过河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过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过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过河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本节课通过讲解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的相关知识。
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一种通过画图和逻辑推理来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根据河流的方向和长度画出示意图,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的运算得出解,以及如何检验解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包括如何画出示意图,如何列出方程,如何进行方程的运算,以及如何检验解的正确性。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黑板、粉笔、挂图等,学具包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教学方法。
我通过一个实际的过河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讲解过河问题的解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解法。
我给出了几个随堂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中,我采用了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过河问题的解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河流的示意图,并用文字标注了相关的条件和运算步骤。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几个相关的作业题。
其中包括:根据给定的条件画出河流的示意图,列出方程,并进行运算得出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过河”游戏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能够掌握简单的算式,如2 + 1 = 3等。
3.了解“算术表”的概念并能够使用算术表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小组环境中合作完成游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思维能力。
3.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团队中的一员,增强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勇气、耐心、毅力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加、减法。
2.培养学生在小组环境中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知数据在加减法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数字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1.教学流程表;2.数学游戏教具;3.学生练习册。
(2)教学环境教室内可能需要足够的游戏场地和教学设备。
4. 教学流程(1)导入1.介绍游戏规则和目的。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游戏中有效地进行计算。
(2)探究1.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
2.让学生梳理游戏过程中的数字运算。
(3)展示1.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他们是如何完成游戏的。
2.让学生讲解他们是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的。
(4)讲解1.介绍算术表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通过算术表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5)巩固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题目。
2.让学生在教室里选择一个小组展示。
(6)拓展1.引导学生想象一些不同的游戏场景,思考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2.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设计一个新的游戏,以巩固所学知识。
(7)归纳总结1.结合具体的游戏案例,总结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
2.让学生掌握使用算术表计算的基本方法。
5. Homework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字游戏,要求其中涉及加、减法运算,并在下次上课时展示。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1 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2、学习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排序操作,对数量的排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一片荷叶、两朵荷叶、三只虾、四只螃蟹、五条小青鱼、六条小鲤鱼、七个河蚌、八块小石头、九个田螺、十根水草的卡片各一;1—10的数字卡片;幼儿用笔;荷叶点数操作图片活动过程一、引出内容教师策略:出示小青蛙指导语:小青蛙住在一个美丽的池塘,它有许多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都有谁呢?二、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教师策略:1、逐一出示十张卡片,请幼儿以目测的方法数。
2、看卡片上物体的数量,集体进行拍手数数。
指导语:1、它的数量是多少?2、一片荷叶我拍一下、两朵荷花我拍两下……三、学习按1—10的数量排序教师策略:1、幼儿按图片的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队2、给图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3、教师给对的小朋友一个五角星指导语:1、小青蛙的朋友这么多,请小朋友帮助给它的朋友排排队。
2、在小红旗后,把数量最少的朋友排在最前面,数量最多的朋友排在最后面。
3、排好后在卡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四、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教师策略:1、把1—10的数字按从少到多排列一排在黑板上,教师手指一个数字,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2、幼儿操作指导语:3的后面是数字几?4比3多多少?3比4少多少?在荷叶空格处画上圆点,使每排图的顺序按数量从小到大排列。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过河》教案设计2 设计意图1、我在设计这一活动中,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
北师大版三年上册《过河》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上册《过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过河》这个故事,了解早期人们过河的方式。
2. 学习课本上的生字及词汇,如“筏子”、“奔跑”、“敞篷船”、“许多人”。
3. 能够通过个人的实际体验,模拟过河的过程,并且活用语言,与同学交流。
4.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过河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内容。
2. 让学生在交流时,能够流畅地用适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人们过河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其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开始思考过河的方式,并提出问题:假如没有桥或船,我们该怎么样过河?2. 阅读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故事,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标记关键词,如“筏子”、“奔跑”、“敞篷船”等。
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大声朗读。
3. 组织讨论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故事中人们过河的三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三种过河方式的利与弊,并且思考自己会选择哪一种。
4. 生动模拟将课堂分成两组,每一组排成一排,让每一个学生举起手,只要有一半的人举起手来,就说明这组过河成功。
第一组过河的方法是徒步,第二组则通过筏子过河。
经过几次实验后,让学生发表看法,哪一种方法更加可行?5. 语言表达组织学生依照故事中的情境,通过说故事、问答、旁观评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与同学交流过去过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内容,并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发表感言。
五、板书设计1. 故事标题《过河》2. 三种过河方式:徒步筏子敞篷船3. 生字及词汇:筏子奔跑敞篷船许多人六、板书图片(可选)【“过河”字样和实际图片的结合图】七、教学扩展1. 让学生尝试利用现有的工具,制作出自己的小船或筏子,模拟过河情境,感受原始人们造船的艰辛。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说课稿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过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过河的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设计一个有趣的过河故事,让学生融入到故事中,感受过河问题的实际意义。
3.创设一个小组竞赛的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解决过河问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过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向学生介绍过河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列举、画图、推理等解决方法。
2.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过河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过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4.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过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假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列举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评价和选择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1章《过河》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过河一、教学目标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最多能坐8位乘客。
(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分步列式:先算剩下多少人:70-46=24(人)再算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24÷8=3(辆)3.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70-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列综合算式70-46÷8是否正确,得出与题意不符。
正确解答:(70-46)÷8=24÷8=3(辆)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4.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先观察情境图。
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
(1)70页书,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3页。
(2)有70元,买了1个书包,余下的钱买日记本,每本8元,能买3本。
5.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小括号()小括号,你真棒,算式有你真奇妙。
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
(三)知识运用先坐满大船,剩下的坐小船,至少需要几条船?(四)归纳小结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上《过河》教学设计
课题
教材分析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
课型新授时间
9.9
9.11合运算及其应用)
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了学生出 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 中自然地感受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奇妙作用。
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还带有小括号,对学生来说是很陌 生的,尤其是小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更加抽象,难以理解。
1、通过 “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 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合作探究
课件
教学策略个人加减
算式:
(70-46) +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 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 一算。
24+16+(824+16) +8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 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 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 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组织学生讨论:
“29+25誌9否符合
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
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
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3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1.3过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3节《过河》。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学会使用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内容包括:1. 理解过河问题的情境,能够用图形表示出过河问题。
2. 学会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3.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过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过河问题的情境,能够用图形表示出过河问题。
2. 学会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过河问题的情境,学会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河问题的情境,学会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过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境。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图中的小船,你该如何过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过河问题(10分钟)解释过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过河问题。
例题:有一只小船,它每次可以载重300千克。
如果要过河,河宽100米,小船每次可以行驶50米。
请问,小船要过河几次才能到达对岸?解题步骤:(1)设未知数:设小船要过河x次。
(2)列出方程:50x = 100(3)解方程:x = 2(4)得出答案:小船要过河2次才能到达对岸。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随堂练习题,然后集体讲解答案。
练习题:(1)有一只小狗,它每次可以跳50厘米。
如果要跳过一条100厘米的河流,小狗要跳几次才能到达对岸?(2)有一辆小车,它每次可以载重200千克。
如果要运送300千克的货物,小车要运几次才能运完?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作业题:(1)有一只小猫,它每次可以爬10米。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过河》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过河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运算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掌握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及计算法则。
2.如何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发现和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和计算法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过河故事情境、计算过程演示等。
2.练习题:包括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题目。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过河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法则。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一、教学内容我使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至39页的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3.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2.教学重点: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小熊过河图;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讲述小熊过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小熊过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4.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其他动物过河的问题;六、板书设计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河的宽度、深度2.每次跳跃的距离3.过河所需次数七、作业设计1.题目:小猫过河情景:小猫要过一条宽度为12米的河,每次能跳跃5米,问小猫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猫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2.题目:小狗过河情景:小狗要过一条宽度为18米的河,每次能跳跃6米,问小狗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狗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较为深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计算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果小熊过河时,河的宽度是变化的,每次跳跃的距离也不同,该如何计算过河所需次数?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过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P9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提高计算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在解决乘船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的过程,体验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秋游!导游阿姨听说你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幻灯片出示)1.口答题:(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32-8÷8 20+16÷4 30-4×5二、探索新知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秋游(幻灯片出示P8主题图)。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课型
新授
时间
9.9—9.11
教材分析
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了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自然地感受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奇妙作用。
学情分析
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还带有小括号,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小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更加抽象,难以理解。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教
学
板
书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策略
个人加减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教
学
反
思
虽然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时,重点强调了想要改变运算顺序,要加小括号,但是有6、7名同学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忘记加小括号,怎样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是今后重点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