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芳华》读后感
小说《芳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小说《芳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读完小说《芳华》,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好人终究没能得到好报,刘峰最终因为癌症去世,这样悲剧的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好人刘峰以爱之名的表白加拥抱却因林丁丁的一句“救命”而意外演变成了“触摸事件”,这简单的两个字以摧古拉朽之势催毁了刘峰的一生。
而曾经受惠于刘峰的文工团众人们,因这一事件否定了刘峰之前的千好万好,对刘峰更是无情的背叛和唾骂。
极度自卑、缺爱的何小曼以为逃离了那个视她为“拖油瓶”的“家”,等待她的将是温暖有爱的新生,却不曾想命运给予她的却是歧视和嘲笑。
当她对命运不抱任何幻想时,竟阴差阳错的成了女英雄。
她那颗遭受压迫太久的脆弱心灵,因着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一时无法接受。
强烈的差异并没有给她缓和的时间,最终精神分裂。
1.该不该善良善良,似乎是今年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儿;而该不该善良,也是今年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到“江歌遇害案”,再到“杭州保姆纵火案”,再回到刘峰身上,围绕着的都是都关于善良的话题。
人人都喜欢善良的刘峰,可是对待他却从来不走心。
书中写到:以至于不管我们曾经如何在同一个列队里出操,在同一个练功房踢腿下腰,在同一栋红楼里学文件、搬是非,都休想记住他长什么样。
我们从懂事起就学习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我们打娘胎里起就携带的一种内在品质,只是后来,在眼花缭乱的缤纷世界和经年累月的学习工作中,这份最初的本能被我们或刻意遗忘、或掩藏、或丢失、或被邪恶蒙蔽……或许善良的人有时得不到公平对待,还或许偶尔的善举会被人嘲笑,讽刺。
但是我以为善良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本能,更是从良知上开出的温暖之花。
它是属于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品质,而不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对待所左右。
严歌苓在书中写到:“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是啊,人们往往内心所向往的,便是自身所欠缺的。
就好像何小曼,自从父亲死后,她便成了“拖油瓶”,她内心极度渴望被善待,被关怀,被奉为掌上明珠。
《芳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芳华》读后感《芳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芳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于赶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之前,拜读了严歌苓的同名小说。
这是一篇时代感很强、带入感更甚、且以全新的架构、第一人称形式、萧穗子的口吻叙述故事,且时常伴有作者思想观点渗入的佳作。
写作手法大胆创新、新颖独特,乃作品一大亮点。
听人言说,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界评价,读着读着就回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
阅读的过程揪心得复杂,酸楚夹挟着幸福、忧伤渗透着快乐,五味杂陈、心潮翻涌,除了对主人公刘峰命运多舛、扼腕叹息之外,更感叹时代造就的四位文艺女兵,迥然落魄的终场。
点点滴滴,仿佛在平凡世界中的她们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严歌苓老师严重接地气、极具风趣幽默的语言描述,一路品来,直令人忍俊不禁、畅快淋漓、意犹未尽!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合上这本书,这句话便一直在我心里乱窜。
读严歌苓的这本小说,灵魂仿佛也随着那萦绕在耳的句子飞回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芳华》用深情讲诉一个时代,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诉说着曾经的热烈存在,而如今销声匿迹好像从未来过。
看那场芳华散尽,有一点怅然若失,还有一点余温在怀。
《芳华》是一部无法被轻易定义的作品。
它温和又绵里藏针,平淡却令人心酸;它有关青春又太过冰冷沉重,它有关善意却无法回报善意;它歌颂旧时代的纯真又体现保守与如履薄冰,它歌颂平凡中的伟大却饱含歧视与集体孤立。
《芳华》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芳华》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芳华》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年代感十足,虽然说的是父辈们的故事,但都能让人产生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林丁丁代表着理想,何小嫚代表着现实。
年代感的传承最终还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来完成,社会才能一点一点地进步。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芳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芳华》读后感1熟读严歌苓的人,对于这本《芳华》一定是会有些失望的,故事一如既往的能读出来还是严歌苓笔下写出来的故事,只是写《芳华》的严歌苓好像比以前变得小家子气了一点,没有了《床畔》中用生命在讲述纯情的魄力,没有了《一个女人的史诗》里从平凡淘出来的菁华与乐章,没有了《扶桑》中那样令人折服的绵实曲腻,也没有了《第九个寡妇》里造物主一样阅世的胸怀。
故事同样仍是严歌苓的故事,只是笔力有些脱了劲,也因而脱了劲的笔力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平凡的故事中激发出可以恒久闪烁的深邃。
《芳华》的笔力会给人一种脱了劲的感觉,或许有这样的原因:就是严歌苓在这本小说中冰雪聪明得过了头,她把从前小说中为人称道的小优点、也是从前小说中的调味品,拿在这本书中做了主食,不加节制的放大,放大后的语言上的幽默不但喧宾夺主了,甚至还将“主”的生命色彩也给荡涤掉了大多,只残留下了些影子,让熟读严歌苓的读者一点也不过瘾。
这是小家子气在行文、笔力、语言上的表现。
还有一点小家子气的感觉是从创作者的叙述情调上来感受到的。
以往严歌苓的小说,无论时空跨度是长是短、无论故事是传奇还是平淡、无论人物是美是丑是善是恶,都能从严歌苓的叙述情调中读出一种大悲悯、大慈悲的温和。
但这本书和她的第一本散文集《非洲手记》一样,都让人觉得这种慈悲与悲悯的温和被大大的收敛起来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收敛无疑都会影响到全书的整体格调。
但无论如何,出自真正的写者严歌苓之手的《芳华》仍是一部较不错的小说,通过跨越四十年的时间和天南海北的空间的叙述,展现出了一代从军服中走出来的少男少女曾经恣意绽放的华年,与对生命最无悔的告白和期待,以及在人生流转中,期待的幻灭、尘世的牵扯、回首的歌哭与最终的洒脱和释怀。
《芳华》读后感
《芳华》读后感《芳华》读后感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芳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芳华》读后感1自从下载了微信读书,读书继跑步之后变成了一种新的竞争。
经常在打开微信读书之后,第一关注排名,第二关注金币,像例行公事般,然后才开始读书。
今年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把每一本读的书,都记录在了一个黑色的大本子上,看着满满的一页纸,竟然也生出了一些满足感。
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一本书,最重要的过程,应该是咀嚼之后的笑话,如果只是一股脑儿的吞下去,什么作用也没有,什么精华也吸收不到了。
所以,这也是我强迫自己抽时间写读后感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
《芳华》这本书,写的是我爸爸那个年代的事情,一群年轻的文艺兵的故事。
刘峰,林丁丁,小曼,郝淑雯还有作者本人,以第一视角为观察点。
多才多艺的,各种标兵,模范加身的朴实的刘峰爱上了“病西施”林丁丁,他以为是两情相悦,结果最后被林丁丁哭泣落跑拒绝,因为在林丁丁的心里,刘峰不是普通人,是神一样的存在,神在普通的人心里是不能有爱欲表露的,而刘峰的表白,让林丁丁不成熟的心智遭受了重创,天神瞬间坍塌。
事件不经意之间发酵,于是人尽皆知。
昔日的模范得到了严酷的惩罚,先是到伐木连,后到中越战场,失去了那只触摸过林丁丁脊梁的手臂。
从此在命运的波涛中沉浮起来,交过一个做小姐的女朋友,乐于助人的刘峰,感化小姐从良一两年,最后却得知她从操就业而分手。
后来回到北京,又被病魔吞噬了生命。
可以说,刘峰的一生,以触摸林丁丁,作为分水岭,以前是春风得意的,之后是颠沛流离,相当可悲的。
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群红房子的文艺兵所处的浓浓的时代背景。
看完,最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刘峰是被谁迫害的呢?是林丁丁?是愚昧的那群文艺兵?还是所处的大时代?时代把人神话,再把这尊神狠狠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无从捡拾。
《芳华》读后感:归位
《芳华》读后感:归位以下是关于《芳华》读后感:归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归位——《芳华》读后感金乾波昨天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今早看了一遍冯小刚改编的电影《芳华》。
慢慢梳理思绪,觉得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场人性归位的故事。
故事是从1976年开始的。
那年我三岁。
对那个时代,我虽然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但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及长辈的言谈,还是不算很陌生。
读小说的时候,一个概念经常闪烁在我的脑海里——变形。
我在小说的第66页页脚处,情不自禁地写下“当代《变形记》”五个字。
相较卡夫卡用现代主义手法写成的《变形记》而言,严歌苓没有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记叙处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思想、性格的变形,而是直接用人物形象的方式记录着。
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尽已所能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他被推举为模范、标兵,参加各种表彰活动,出席各种报告讲座。
难得的是他的人性没有多大变形,他既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自我膨胀,为自己去捞好处,给自己的人生加分,也没有因为这些外在标签式的东西去刻意拔高自己,为难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过着自己的生活——他甚至为林丁丁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这是十分难得的,几乎达到了庄子笔下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境界。
证明他的人性没有扭曲的事件是他向林丁丁表白。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情感,他的举动也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算不上光辉,但却是人性高扬的表现。
人性扭曲的是旁人。
“触摸事件”中,林丁丁是无辜的。
她接受不了刘峰的爱,不是她水性扬花,尽管她周旋在干事和大夫之间,那也是青春少女的正常情怀;也不是她看不起刘峰,尽管她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而是因为幻灭。
刘峰在她心目中就是神,就是圣人,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闪耀着圣人般光洁的人竟然也有常人的情欲。
自己心中供奉的某种东西坍塌,那种痛苦和震撼是巨大的。
我在师范读书时,偶然发现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人勾结校外人员到宿舍偷东西,我的心中就有类似的感觉,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正视人间的恶与丑。
《芳华》读书心得
《芳华》读书心得
《芳华》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通过女主角何小萍的视角,展现了
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成长与命运。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首先,这本书揭示了文革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巨大冲击。
小说中,何小萍是一个勤劳善
良的农村女孩,她从小就有着追求知识的渴望。
然而,在文革期间,她被迫放弃自己
的学业,来到农村插队劳动。
她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
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革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阻碍。
其次,小说中还展现了女性在文革中的痛苦和无奈。
何小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角色,
她在艰苦的劳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毅力和勇气。
然而,她也在文革中遭受了许多不公
平对待和伤害。
比如,她与一个农村干部发生了感情纠葛,最终导致了她的婚姻破裂。
这让我意识到了女性在文革中所承受的额外苦难和压力。
最后,这本书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每
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面对各种选择和困境,展现出
了不同的人性。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变革对个
人和集体的影响。
综上所述,读完《芳华》,我不仅对文革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个人成长
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引起了我对历史
和人性的思索。
它提醒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
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芳华》读后感
《芳华》读后感
青春年少为芳,韶光未逝为华。
我想《芳华》讲的应该是青春的故事。
如果把小说比作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穿插在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以及围绕主人公发生的种种,都只是蓊蓊郁郁的枝叶,它的主干,揭露的是人性。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部队文工团,以女兵萧穗子的视角,围绕男兵刘峰因“触摸事件”被处分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事件发生后,刘峰和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走向。
不管是善恶还是美丑,都有它的悲哀和不幸。
其实《芳华》里的主人公似乎以悲剧结尾。
“我”(萧穗子),因写情书被揭发后遭排挤;林丁丁多次改嫁,还有郝淑雯,其命运也不无残酷之处。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没有谁有真正幸福的结局,没有谁是真正的成功者。
这种幻灭或者说是惩罚,仿佛都是源于那场芳华之年里的背叛——“我们当时怎么那么爱背叛别人?怎么不觉得背叛无耻,反而觉得正义?”小说里的精神自省时时涌现,反思了时代和人性。
而人性是什么?是自私和贪婪。
是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人是自私的动物,面对刘峰“老好人”的完美,人们一边享受着他的善意,又见不得他的出类拔萃,总想从他身上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好佐证这一类人也有如同他们自己一样的狭隘,卑劣和阴暗的一面。
人们总是这样,自己遥不可及,也认为他人是如此……但,我还是要说,虽然在许多人眼中,善良微不足道,但至少,总会惠泽星星点点的微光,就像守护刘峰三年的何小曼。
2023年《芳华》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芳华》读后感(精选3篇)《芳华》读后感112月22号,在汉莎航空各种理由的延误中,我读完了严歌苓的小说《芳华》。
说起来,严歌苓的小说近几年我都不怎么读了。
可能是年纪渐长,经历了几场真正的生离死别,于是就很吃不消特别悲情的文艺作品。
记得读过她的最后一本小说是《小姨多鹤》,基本上是一手书一手纸巾读下来的,眼睛哭肿了不止一次。
之后有一阵子,一想到这书的一些情节还是会忍不住悲从中来。
不得不说,作者的笔力实在是上佳的。
所以当看到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芳华》原作是严歌苓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买了电子版的书但是并没有打算立刻看。
随着电影的上映,朋友圈里越来越多褒贬不一的评论弄得我心痒难耐,于是终于决定翻出小说来自己看完再做评价。
这本小说用一种平淡的,娓娓道来的语调,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中,道尽了人性的复杂,世态的炎凉。
仔细想想,小说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暗小心思。
一旦遇到合适的,冠冕堂皇的环境,这些小心思便能将集体中的大多数人迅速串联起来,从而造成对某些人不可逆转的恶劣后果。
而受害者们,可能他们都不知道该怪罪谁!这样看似冤无头,债无主的事件中,每个做了恶的人其实心里是有数的。
一个正常的,有良知的人,其实是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
即使被大环境所迫,不得不跟着一起做点坏事,他在之后的人生里还是会愧疚,且很可能愧疚一生的。
不作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貌似也不难,但有时候坚持是需要立刻付出代价的。
可是坚持不住的,可能之后付出的代价更高昂。
小说中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悖论。
文中主人公刘峰是个天生的好人。
基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可是一个人如果太好了大家就会觉得他不真实,像一个假人。
几乎所有人都在意识或是潜意识里认为他一定是伪装了自己,希望他出点什么事情。
不然一个像你我,甚至不如你我的人怎么可能做到像神一样!于是当所谓的‘触摸’事件发生之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放下了一颗心,说:看吧,看吧,还不就是个龌龊的普通人,装什么装!而这样一个人的跌落神坛注定是会直落地狱的。
读《芳华》有感范文
读《芳华》有感范文读《芳华》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的读《芳华》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朋友们都去看《芳华》电影了,去。
相比于电影,我还是喜欢读原著,从字里行间勾勒我所熟悉的幅员,塑造自我感知的形象。
这总会给我更深的震动,就仿佛多走了一遍人生。
谁人没有青春年华,可经历了就只能做“往事只能回味”的慨叹。
即便重新来过,你依然会是现在的你,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多少次,你还是那般选择。
就像刘峰,他或许会懊悔,但倒回去,他依然会发生那次触摸。
林丁丁依旧还是要因追逐优越的生活而最终落单。
而何小曼也永远不会跟刘峰跨过那一层窗户纸。
只是电影里对此做了改变,而我更衷于原著的设计。
《芳华》在萧穗子的总结中落幕,她说: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绩,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
她把原因归拢到时代,其实就是大环境。
有这样一个环境,没有人能跳得出来,尤其是“那时年幼”。
是的,年幼的我们还不具有成熟的观点,只能随着时代的波涛前行,而这很有可能是致使我们懊悔的荆棘。
但过后来回味,却总觉得是芳华。
生活总要向前看,我们不能活在“那是年幼”里。
就像他们讲的: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任潮流更替、境遇变迁,时代给予我们的坦途或者坎坷,终将成为我们的芳华。
文/七月十二日上午十点三十三分,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网名绝代芳华)在他的校讯通中撰写了一篇博文《行走,总能遭遇风景》的博文,介绍了我和他的交往历程,并着重对我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坚持写博、迅速成长、并带着学生一起读书的行为表示赞赏,来鼓励自己身边的同行。
读完薛校长的这篇博文,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其实, 薛校长写得那么优秀,不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打牌的我只是在空闲的时间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处的我喜欢阅读教育名著,喜欢给自己班的学生写教育,喜欢上网浏览一些博友的优秀文章,喜欢登陆《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的静静地欣赏上面的优秀文章,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电脑,上传 ,渐渐地,我的博文越来越多, 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网上的博友也越来越多,我浅浅地开始融入校讯通这个成长的共同体,和博友们一起在写博的路上寻找美丽的风景。
《芳华》读后感2
《芳华》读后感寒假的时间,我看完了严歌苓的《芳华》。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很有代表性。
刘峰,一个几乎可以被称为圣人外号雷又峰的人,在触摸事件爆发后,被下放到工兵连上。
越战爆发后上了前线,丢了一条胳膊。
战争结束后拿着极少的补偿金回到老家山东在剧院里看门,和一个汽车售票员结婚生了个女儿,南下海南讨生活时妻子又和他离了婚。
海南养的女朋友也在他没钱的时候重新接了客。
北漂给侄子公司打工,拿着极少的钱养着女儿,生命的最后得了癌症的日子里有何小曼照料着。
做了一辈子好人,逝世后却连追悼会都没能好好开。
人们愤慨“好人没有好报”,抱怨命运弄人。
反问刘峰,你何时重视过自己的角色,在意过自己的需求,表达过自己的诉求?“隐忍、包容、奉献、无私”这些词汇分明是你日复一日亲手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
舍己,舍己,早已把自己舍去。
突然有一天,标签被撕下的那一刻才恍然,原来你的世界除了“光荣”,没有自我,空空如也林丁丁,刘峰喜欢了一辈子的女生,嫁入了部队大院后却被一家人嫌弃,丈夫也觉得她丢人,出国留学前与其离婚。
第二次婚姻嫁给了一个在国外做生意的人,熬了十几年后却又离婚。
最后给一个香港的富豪看别墅。
对比林丁丁,她的三观谁也不认同,太过自私、势利。
故事中她的结局也不如意。
然而,丁丁自始至终明白,她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优势何在,需要什么样的付出。
作品还透过何小曼、郝淑雯、小曼的妈妈、包括后来做过刘峰女朋友的小蕙……把人性的黑暗、生活的无奈掀开一个口子,更现实,更贴近生活,更符合那个特殊的年代。
郝淑雯,勾引少俊并鼓动少俊举报萧穗子,内衣事件中逼问何小曼,触摸事件中让林丁丁坚决不能供出刘峰,最后嫁给了二流子“表弟”,改革开放后表弟南下深圳,生意极其成功。
但郝淑雯的婚姻并不幸福,最后拿到北京的两套房后离婚。
何小曼,少年父亲自杀,随母亲改嫁。
被叫“拖油瓶”的她一直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弟弟妹妹出生后她更无立身之地,被嫌弃却又极度渴望关爱,甚至不惜自残去获得关爱。
芳华读后感3篇范文
芳华读后感3篇范文《芳华》是严歌苓所著一部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芳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双休日两天,把《芳华》一书看完了,相对于电影而言,书描写的人物更精,时间跨度更长,情节也更细,而且书中所表达的反思与思考也更深刻。
不得不说,严歌苓的书确实令人不忍释卷,看起来不累,但却也透着一股淡淡的悲观与哀愁。
写的不仅仅是文工团的青春芳华,可能也正是那一整个时代人的青春芳华。
不是吗?在当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刘峰这样的“活雷锋”,也有林丁丁这样的利已主义者,既有小曼这样的被团队排斥者,也有萧穗子这样冷眼旁观者。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绩,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
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诲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
”“正如那个时代对于人的要求:全因为他平凡,被塑成平凡的塑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
非得强调他的平凡,定性他的平凡,才能确保那份平凡的不变。
平凡了,才好使唤;对我们来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
”“于是误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爱。
因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里,都是不信平凡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因为大家平凡,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工厂机器上的螺丝钉,因为个性的泯灭,才能让政治发动来得如此迅猛与高效。
而也正是因为政治性高于个性的存在,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产生。
郝淑雯和萧穗子在文末的对话:“我们那时候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
”“那就是背叛的时代。
时代操蛋。
”“我背叛你的时候,真觉得满腔正义。
”当时的时代,试图控制一切,所以鼓励互相举报,鼓励互相背叛,鼓励互相监视。
所以,有林丁丁对刘峰的背叛,有少俊对萧穗子的背叛,有惠雅玲对刘峰的背叛,有众人对刘峰的背叛。
这一切背叛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一旦被摆上了神坛,就被绑上了祭坛!“那个刘峰,为我们修这个做那个,不停地做一堆无成就的琐屑事物,而做本身就是成就,日积月累,一大堆的无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芳华》 读后感
《芳华》读后感
一代人的青春就次结束,另一代人的青春就此开始。
《芳华》里描写的最后一场是刘峰与何小萍相互依偎的对白,属于她们的半生芳华似乎也画上句号,但那句旁白却成了书中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
“善意”似乎是《芳华》全书中最想表达出的东西,刘峰从出场就带着活雷锋的光环。
照顾女生,顾忌朋友,尊重上司,别人不做的他抢着做,从来不抱怨。
但是这种善似乎缺少一种真实,我们更希望他能自私一点,能让我们觉得刘峰也是有血有肉的角色。
看到后来,我不得不佩服这种“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人类最原始对爱情的冲动终于在刘峰身上表达出来了。
而整个文工团也明白了,活雷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
剧情后面的走向似乎被贴上了一种悲情的格调,何小萍压抑的情绪从走出文工团那一刻得到释放。
她喜不喜欢刘峰我们不知道,但在她眼里何峰可能是世界上她认为最善良的一个人了。
似乎看完整本书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压抑了很久的情感最终在何小萍和刘峰相依里得到释然,那些我们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事情,最后都不过一句“都过去了”。
“芳华虽逝,青春永在”。
芳华读书心得体会5篇
芳华读书心得体会5篇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的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芳华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芳华读书心得体会1初识严歌苓,之于《芳华》。
冯导的才华与情怀赋予《芳华》鲜活的生命力,引起一代人的年华记忆与感伤。
不言而喻,人们总会惊叹于冯导背后的女人、《芳华》背后的女作家——严歌苓。
简单直接的描述这本书,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上海,一名中国女子,在两个犹太男子之间的情爱纠结。
故事的原型起源于1993年,严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游,发现柏林墙一个展览馆里“陈列”着很多故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伙子跟一个女孩子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欧洲见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
”在文中的关系则是,主人公玫爱上刚逃到上海的犹太男子彼得,在“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之际,玫为了让彼得去美国,临时抓了个与彼得十分相像的杰克布做救星,最终玫用彼得的钱救了杰克布,用杰克布的护照让彼得去了美国。
对这本书的简要评价和感悟如下:1、特殊背景的深刻描述尽管故事的主线以爱情为主,可作者将其与二战时期、混乱不堪的上海相结合,描述的是寄居者之间的爱情。
文中除了对男女爱情发展状态及心境的描述细致入微之外,也将读者带入到二战时期特殊的背景下,更加深读者对于人物心理和人性的理解。
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首先告诉你的这个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犹太难民卸货一样倾泻在码头上……一船接一船的犹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有时候,在上海靠岸的远洋轮哗啦一下打开底舱,里面装成紧紧实实:一个巨大的人饼。
那就是从集中营直接上的‘货’……告诉你的这个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种人。
这个上海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勉强把有英国国籍的塞法迪犹太阔佬看做人,犹太阔佬又把俄国流亡的犹太人勉强当人看,而所有这些人再把有钱的中国人勉强当人看,把没钱的中国人完全不当人。
《芳华》读后感(通用15篇)
《芳华》读后感《芳华》读后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芳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芳华》读后感篇1原谅我的后知后觉,现在才读完《芳华》。
好像每次都是这样,有什么热闹的事,我总是会等人群散开之后才会前去看看。
我不喜欢热闹,不喜欢拥挤。
刘峰死了,他终于解脱了,仿佛他活着就是为了拯救别人,他习惯了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却不被善待的人。
其他文工团曾经的花朵,他们都离婚成单身了,心里有点高兴。
小曼,还会带着思念继续活着。
我看完小说以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当她们老了的时候,总是会一遍遍谈起在文工团芳华时代的趣事、糗事,一遍遍的回忆加自我解读,记忆活了,每次都不一样。
或许她们现在觉得之前做的特别荒唐,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芳华里,似乎都是这么稀里糊涂,做着长大后看着不靠谱的事情。
如果,每个阶段都那么理智,都那么正确,那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回忆什么,我们谈论什么?是的,曾将坚持的,现在觉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每当想起自己芳华时代,也会觉得滑稽、羞涩,但是一点都不会后悔。
我想到了男人和女人。
一个男人当他是个穷小子的时候,他会为你排很长的队只为买一杯你喜欢的奶茶,他会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用胳膊为你挡住拥挤的人群,他会在过马路的时候牵着你的手让你走在左边,他会记得你的例假为你沏一杯红糖水,他会陪你逛街吃小吃。
他会喜欢你却不敢靠近你,远远地疼着你,因为男人的自信来自于金钱,当他看到别人开着豪车,自己只能和你挤公交车的时候,他不自信了,他爱的卑微而温暖。
男人后来有钱了,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女人,突然觉得被伺候、奉承,感觉那么好,他自信了。
他给她钱,让她去买喜欢的东西。
他自以为的这就是给她的最好的幸福。
突然觉得有些难过,为什么爱情不能那么纯粹,无所求又有所求。
求一颗始终如一的纯粹的心。
刘峰爱了林丁丁一辈子,或许当他离开文工团的时候就不爱了,可他固执不敢去爱别人。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
《芳华》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群青年在动荡的
时代里成长、奋斗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许多
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有
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他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面对着
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变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选择了奋斗,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妥协,但无论选择了什么,他们
都在这个时代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
其次,小说中对于青春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青春的朝气和
活力。
作者通过对青年人的情感、理想和追求的描写,展现了那个
时代青春的风采。
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挫折中奋斗,他们的坚持
和努力让我深受感动。
这让我明白了青春不仅仅是年龄的代名词,
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最后,小说中对于时代的变迁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那个时代
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的变革让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
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个时代里成长、奋斗,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时代的变迁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个变化,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总的来说,读完《芳华》让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这部小说通过对青春、人生和时代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问题。
我相信,这部小说也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悟。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
《芳华》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青春年少的故事,
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
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正值芳华年华,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
期待。
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充满了动荡和挑战。
在这个特殊的
历史背景下,他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但他们并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通过阅读《芳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
代的风雨飘摇。
同时,我也被主人公们的坚韧和勇敢所感动,他们
不畏艰辛,不惧挑战,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未来。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青春年少的梦想和追求,以及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
与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只有
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幸福。
这部小说给了我
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总的来说,《芳华》是一部充满深刻内涵的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人深思和感悟。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坚定地走向未来。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悟,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
芳华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_读后感作文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Youth",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story and the characters. The novel depicts the lives of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author, Xiaolu Guo, vividly portrays the struggles, dreams,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The character of Xiaoping, in particular, left a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Her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her dreams despite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she faced was truly inspiring. I could relate to her in many ways, as I have also encountered similar struggles and setbacks in my own life. Xiaoping's resilience and strength reminded me of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never giving up on our aspirations.Furthermore, the novel also shed light on thecomplexities of friendships and relationships during a tumultuous time in history.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eir loyalty, betrayals, and sacrifices, were all portrayed with such raw emotion and authenticity.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genuine connections and the impact they have on our lives.Overall, "Youth" is a power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youth, love,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 It has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me and has given m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中文回答:读完《芳华》,我深受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动。
小说《芳华》读后感
小说《芳华》读后感导读:本文小说《芳华》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我对刘峰这个严重缺乏弱点的人有点焦虑。
我好像在焦虑的等待一个证明:刘峰是真人的证明。
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
”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后,好多的细节都变得模糊,唯独这句话像从书里的文字海洋升腾起来,逐渐变大,越发的清晰!你看过了书,或者看过了电影,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刘峰是一个好人!书中写道:“他补过墙壁或天花板,他堵过耗子洞,他钉过门鼻儿,他拆换过过被白蚁蛀烂的地板条……,碰到这种时候,我们就这一个好法子:找刘峰!”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那么热心肠的好人,书中的“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呢?人真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其复杂性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也看了知乎上好多对《芳华》的评论,有好有坏,褒贬不一。
有的说《芳华》就是个拧巴的故事,逻辑不通;也有说《芳华》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记忆!可能是我本身的性格,对一件事情不是太追根究底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就觉得大家都有理!我是墙头草,呵呵!其实读严歌苓的作品总感到一股压抑感,也许她经历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遥远,总是隔着一层朦胧迷雾,而她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那个价值观有些扭曲的时代吧!那时候的人吧,说纯真也真是纯真,为了一根木头,就因为是国家的公有财产,可以放弃生命。
说沉重也很沉重,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思想随时都会让亲人付出一生。
已经读完好些天了,里面的好多情节都在记忆中模糊了,唯有一件事到现在想起来还不是滋味,就是那个15岁的小兵。
15岁,还是一个少年,为了能吃饱饭当了兵。
还不知道当兵是怎么回事就被派往战场,牺牲了!这应该不是个例,当年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该有多少个这样的少年生命终结在最年轻的时候。
我不知道是该感叹当时特殊的国情,还是感叹当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取向!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刘峰如此好的人,却让大家觉得这样的人太完美不真实,希望在同样庸俗的生活里也露出庸俗的尾巴。
《芳华》读后感1500字
《芳华》读后感1500字《芳华》读后感双休日两天,把《芳华》一书看完了,相对于电影而言,书叙述的人物更精,时间跨度更长,情节也更细,而且书中所表达的反思与探究思考也当更深刻。
不得不说,严歌苓的书的确令人不忍释卷,看起来不累,但却也透着一股淡淡的看淡与哀愁。
写的不仅仅是文工团的青春恰恰芳华,可能也正是那一整个近世人的青春芳华。
不是吗?在当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刘峰这样的“活雷锋”,也有林丁丁这样的利已主义者,既有小曼这样的被团队排斥者,也有萧穗子这样冷眼旁观者。
时代: ; ; 平凡 ; ; ; 背叛“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价值观念伟大的几代,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
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
”“正如那个时代对于人的要求:全因为他平凡,被辐花平凡的塑像,搁在冰冷的第三层上。
非得强调他的无私,定性他的平凡,才能确保那份平凡的不变。
平凡了,才好使唤;对我们来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
”“于是误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爱。
因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心中里,都是不信平凡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因为大家平凡,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工厂机器上的重锤,因为个性的泯灭,才能让政治动员来得如此迅猛迅猛与高效。
而也正是高于因为政治性高于外貌的存在,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产生。
郝淑雯和萧穗子在文末的对话:“我们那时候呀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
”“那就是背叛的世纪之交。
时代操蛋。
”“我背叛你的时候,真觉得满腔正义。
”当时的时代,试图控制一切,所以鼓励互相举报,鼓励互相背叛,鼓励互相监督。
所以,有林飞影对刘峰的背叛,有少俊对萧穗子的谋害,有惠雅玲对刘峰的仇敌,有众人对刘峰的背弃。
这一切背叛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认与思考。
刘峰:一个时代的好人一旦被摆上用了神坛,就被绑上了祭坛!“那个刘峰,为我们修成这个做那个,不停地做居然无成就的琐屑事物,而做本身就是成就,日积月累,一大堆的无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因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芳华》读后感
导读:本文小说《芳华》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对刘峰这个严重缺乏弱点的人有点焦虑。
我好像在焦虑的等待一个证明:刘峰是真人的证明。
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
”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后,好多的细节都变得模糊,唯独这句话像从书里的文字海洋升腾起来,逐渐变大,越发的清晰!你看过了书,或者看过了电影,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刘峰是一个好人!书中写道:“他补过墙壁或天花板,他堵过耗子洞,他钉过门鼻儿,他拆换过过被白蚁蛀烂的地板条……,碰到这种时候,我们就这一个好法子:找刘峰!”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那么热心肠的好人,书中的“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呢?人真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其复杂性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也看了知乎上好多对《芳华》的评论,有好有坏,褒贬不一。
有的说《芳华》就是个拧巴的故事,逻辑不通;也有说《芳华》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记忆!可能是我本身的性格,对一件事情不是太追根究底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就觉得大家都有理!我是墙头草,呵呵!
其实读严歌苓的作品总感到一股压抑感,也许她经历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遥远,总是隔着一层朦胧迷雾,而她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那个价值观有些扭曲的时代吧!那时候的人吧,说纯真也真是
纯真,为了一根木头,就因为是国家的公有财产,可以放弃生命。
说沉重也很沉重,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思想随时都会让亲人付出一生。
已经读完好些天了,里面的好多情节都在记忆中模糊了,唯有一件事到现在想起来还不是滋味,就是那个15岁的小兵。
15岁,还是一个少年,为了能吃饱饭当了兵。
还不知道当兵是怎么回事就被派往战场,牺牲了!这应该不是个例,当年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该有多少个这样的少年生命终结在最年轻的时候。
我不知道是该感叹当时特殊的国情,还是感叹当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取向!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刘峰如此好的人,却让大家觉得这样的人太完美不真实,希望在同样庸俗的生活里也露出庸俗的尾巴。
果不其然,刘峰的一个爱的举动惹下了大麻烦。
触碰了爱的人,别人觉得恶心,就连被爱人本身也恶心的不行。
作者借用那个特殊时代写出了人性中卑劣阴暗的一面,真善美被怀疑,太好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作者是借以人性批判那个时代,还是借那个时代批判人性呢。
说实话读了她的几部作品,并不是太喜欢。
总是觉得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对生活持悲观态度的人,也许是女性的多愁善感,也许是她的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世界是一种疏离和怀疑。
所有的作品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芳华》,我觉得作品给出的是深深的失望,我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影子。
生活并不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完美大结局,但是无论政治意识怎样变化,经济生活怎样迅猛发展,人们还是会接纳善良的,相信老祖宗的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