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木木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木木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木木《木木》创作于1852年,由于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

它是屠格涅夫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木木》取材于现实,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屠格涅夫对真实的生活加以提炼,使之得到升华。

戈拉希姆是一名哑巴农奴,他力大无穷,生性严肃,但在笨拙木讷的外表下,却有颗敏感、温柔、渴盼温情的心。

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扬娜是他倾慕的对象,却不幸被任性骄横的地主婆许配给了一个酒鬼,最后被迫远走他乡。

为了弥补失落的爱情,戈拉希姆收养了小狗木木,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尽数倾泄在它身上。

可这点可怜的慰藉也不能见容于女主人,最后,被迫将木木溺死的戈拉希姆怀着满腔愤恨回到故乡去了。

戈拉希姆可谓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驯沉默,老实可靠,但倘若遭受过分的压榨,他们同样会奋起反抗,从戈拉希姆的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国的新希望。

屠格涅夫,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

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

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

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故事发生在俄国一个农庄里。

农庄主是一位高傲、孤僻、怪异的女人,由于被丈夫抛弃而孤独变得自虐。

在极其矛盾的情感中生活着。

庄里新来的聋哑看门人爱上年轻的女佣达吉亚娜。

女主人得知此事,把达吉亚娜安排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卡皮尔。

在当时社会无力反抗的达吉亚娜,在新婚之夜将自己全部献给了深爱的看门人。

屠格涅夫经典《木木》作品赏析导读

屠格涅夫经典《木木》作品赏析导读

屠格涅夫经典《木木》作品赏析导读木木在莫斯科一条偏僻的街道上,坐落着一栋灰色的宅院,院子里有白色的立柱,破旧的阁楼,还有歪斜的阳台。

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守寡的太太,她有许多家奴,儿子们都在彼得堡供职,女儿们也已经嫁为人妇。

她很少出门,悭吝地度过了自己孤寂的晚年。

她生命的白昼,那些没有欢乐、阴雨连绵的日子,早已逝去;她生命的黄昏却比夜晚还要昏暗。

这位太太众多的家奴中,最出色的要数打扫庭院的格拉西姆了。

他身高十二俄寸(十二俄寸约等于四十八厘米)。

由于成年人身高一般高于两俄尺,即一米四二,所以旧时俄国人描述身高时常常只说超出两俄尺以外的俄寸数。

也就是说,格拉西姆的身高约为一米九六,体格如壮士般健硕,可惜天生聋哑。

被太太从乡下带到城里之前,他就已经和兄弟们分开,独自一人生活在村上的小屋里。

他应该算得上是纳租农夫中最忠实能干的一个。

格拉西姆天生力大,干起活儿来以一当十,什么活儿在他手上都不在话下,都能完成得干净利索。

看他干活儿简直是一种享受:耕地时,他好像根本不需要马匹的辅助,只要把大手掌压在木犁上,便可翻开土地充满弹性的胸膛;圣彼得日(圣彼得日:宗教节日,俄历六月二十九日)里,他勇猛地挥舞着镰刀,仿佛一口气就能把一片小白桦树林连根砍掉;打谷子时,他轻快地晃动着三俄尺(一俄尺等于七十一厘米)长的连枷,肩上健硕的椭圆形的肌肉似杠杆般起起伏伏。

而永久的沉默更使他那不倦的劳动显得愈发庄严。

这样出色的庄户人,如若不是身有缺陷,哪个农家姑娘会不愿意嫁给他呢……后来有人把格拉西姆带到了莫斯科,给他买了靴子,还做了夏天穿的长外衣和冬天穿的羊皮袄,之后便塞给他一把扫帚和一根铁铲,就叫他去打扫庭院了。

起初他很不喜欢自己的新生活,自小他就习惯了在田间地头上过日子,突然的改变,他很不适应。

因为残疾,他总是离群索居,静默严肃,加上身体健壮,仿佛真的就是一棵沃野上的大树。

可是来到城里以后,他开始不知所措了,心情烦闷而又慌乱,就像一头健壮的小公牛,原本在茂盛的牧场上尽情地吃草,那青草繁茂得与它的肚皮一般高,可是突然被人从草场上拉走,扔到了铁路货车上,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

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

文 艺 评 论文|张 萌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摘要:结稿于监狱中的《木木》是屠格涅夫继《猎人笔记》后,对农奴制度的又一次强烈控诉。

《木木》所讲述的两个主要人物充满了象征寓意,奴仆格拉西姆是被压迫的广大农奴人民的象征,小说中的地主太太则是十九世纪俄国典型的残暴农奴制度的缩影。

《木木》揭示了俄国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的弊端,是屠格涅夫以文学创作为武器对农奴制所进行的顽强斗争。

除此之外,本论文还就木木这一宠物形象,对照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中的宠物包第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农奴制度;象征寓意;小狗包第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致力于推翻残暴的农奴制度,抨击以劳役制度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农奴主群体。

他于1847-1852年期间,在杂志《现代人》上发表了文章《猎人笔记》,目的就是批判当时俄国沙皇政府所实施的不明智的农奴制度,随后屠格涅夫被拘捕,放逐。

但即便监狱中条件艰苦,屠格涅夫依然坚持用笔墨同黑暗的农奴制度斗争着,写出短篇反农奴制小说《木木》。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私有制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

真实地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成为文学的发展主流。

三十年代前后兴起于文坛,能够真实描写生活,并对现有制度进行强烈批判和抨击的文学作品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木木》的创作中凸显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特征。

第一,以揭露现实来描绘现实的批判性。

屠格涅夫采集身边的人和事,以残酷的现实为模板,对俄国沙皇政府实施的农奴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第二,描述封建社会。

《木木》的创作背景正是十九世纪处于政治经济敏感时期的俄国,描绘了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真实故事。

第三,艺术上具有独创性。

《木木》在文学造诣上,成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格拉西姆和地主太太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充满了深刻的象征内涵和寓意。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作者:王维维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王维维(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

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

《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

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

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关键词:木木;格拉西姆;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71-02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和诗人。

屠格涅夫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

如1847—1852年发表的《猎人笔记》,全面地展示了农奴们悲惨的生活和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

而屠格涅夫也由于这部作品而遭到了放逐。

在狱中他写出了反农奴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木木》,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木木》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屠格涅夫本人就出生于贵族之家,这个极其富裕的地主之家对屠格涅夫的一生都影响至深,她的母亲就是一位刁钻冷酷、刻薄无情而又残暴的女地主。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屠格涅夫几乎是亲身体验了农奴制教育的野蛮,也目睹了农奴们被农奴主摧残的种种暴行,所以在屠格涅夫很小的时候,就对俄国的农奴制度产生了反感。

这种反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他的作品都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度下农奴主表面上的仁慈与文明,而实际却确是残暴不仁。

他在小说《木木》中所描写的乖戾残暴的女地主的形象,就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的。

在小说《木木》中,充满了象征的意味。

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力士格拉西姆便是人民的象征。

他满身力量、忠厚热情但却愚钝;小说中的“太太”——女地主是相对立于人民的罪恶的农奴制度的象征,她冷酷无情、暴戾残酷、任性妄为,破坏一切本可以美好的事物;小说里格拉西姆对达吉亚娜和木木的感情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而他也正是一个聋哑人,“聋哑”也是一种象征,这是无言的反抗。

浅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的正直形象

浅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的正直形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的正直形象宝羿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俄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农奴制的强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反抗。

关键词:农奴制;人物形象;格拉西姆作者简介:宝羿(1995-),女,内蒙古自治区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国情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32-011847~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因为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将其拘捕。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短篇小说《木木》。

当时农奴制度的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哀鸿遍野正是当时农奴制的真实景象。

其中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农奴制压迫下的一个小人物。

一、统治阶级眼中的格拉西姆在统治阶级眼里,格拉西姆是个听话的农奴,主人命令他做的事他全照样做了。

当格拉西姆对女主人出的上力气时,女主人是多么的看重他,他起初因为格拉西姆的走而伤心时,完全不是因为出于对他的怜悯,而是因为少了一个又傻又能干的人,文中的最后女主人不但不念格拉西姆的好,还振振有词的说他是白眼狼,女主人为什么不反问一下自己,格拉西姆是为什么离开的,难道不是被他们一点点的逼走的吗?总管加里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两面三刀的人。

加里夫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别人的感受,还在这里冠冕堂皇的为自己辩解。

当女主人命令加里夫把狗送走时,加夫里走到房门口,用拳头敲门,大声叫着:“开门!”,想要弄死木木,以为自己求的安宁,少的这么多麻烦,虚张声势的在门口大吼大叫,但是当顶楼的门一下就打开时。

一向畏惧身材魁伟,力大无穷格拉西姆的他和他那帮佣人立刻连滚带爬地从楼梯上跑下来。

加夫里拉跑在最前头,不禁让人笑掉大牙。

屠格涅夫《木木》中格拉西姆形象浅析

屠格涅夫《木木》中格拉西姆形象浅析

屠格涅夫《木木》中格拉西姆形象浅析摘要:格拉西姆是屠格涅夫小说《木木》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劳正直、富有爱心又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农奴。

小说重点表现格拉西姆感情生活和精神世界被摧残、被蹂躏的过程,突出揭示农奴命运的深层悲剧。

关键词:格拉西姆;农奴;灵魂受辱格拉西姆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主人公。

格拉西姆是一个聋哑人,他出身农民,从小在田地里面长大,自小就习惯了种田,习惯了乡村生活。

本来是个出色的庄稼人,生就一身的大力气,一个人能干四个人的活。

可女农奴主却硬把他带到了莫斯科,当了看管院子的人,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格拉西姆爱上了洗衣女工塔季雅娜,可专横、任性的女农奴主突发奇想,随意地把塔季扬娜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酒鬼,格拉西姆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他在路上捡到了一条小狗,把自己的全部心力用在了这个小生命的身上,小狗成了他唯一的安慰,但好景不长,女主人讨厌木木的吠叫,命令将它处死。

格拉西姆被迫亲手淹死了这个与他日夜相随的伙伴。

这个一向温顺的大力士终于不辞而别,离开女主人的宅邸回乡下去。

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小人物,格拉西姆是十九世纪俄国普通劳苦大众的一个代表,他在沙皇封建思想与农奴制的统治之下,进行着悲剧人生的演绎。

格拉西姆是勤劳正直、富有爱心的劳动者格拉西姆爱周围的人,爱自然界,对于土地尤其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他深明事理,有着应付实际事务的智慧。

他勤劳、能干,他“生来就力大无比,一人能干四人的活儿——事情到了他手里就干得特别顺利”。

他对女主人忠心耿耿,到城里后他兢兢业业地参与院子的事务。

他性情严肃稳重,宅邸里的人对他既怕又敬重,他做活时一丝不苟,女主人赞赏他,以致于管家都要让他三分。

他为人正直,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不惜付出痛苦的代价。

格拉西姆讨厌那些不好的事情,他很讨厌喝醉的人,他不喜欢打架,就连公鸡打架他也会看不惯的。

格拉西姆又有着一颗温柔敏感的心,他热烈地爱上了洗衣女塔季扬娜,并固执地用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默默保护她、关爱她,如注视她,给她送围巾;他爱那条捡来可怜的小狗。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

没有木木的应声。

他走开了。

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6分)【答案】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答题要求: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阅读,强调的是外国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写作实践。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木木 原文

木木 原文

短篇小说:木木俄·屠格涅夫在莫斯科的一条偏僻的街上,有一所灰色的宅子,这所宅子有白色圆柱,有阁楼,还有一个歪斜的阳台。

从前有一个太太住在这儿,她是一个寡妇,周围还有一大群家奴。

她的儿子全在彼得堡的政府机关里服务,她的女儿都出嫁了。

她很少出门,只是在家孤寂地度她那吝啬的枯燥无味的余年。

她的生活里的白天,那个没有欢乐的、阴雨的日子,早已过去了;可是她的黄昏比黑夜还要黑。

在所有她的奴仆当中最出色的人物是那个打扫院子的人盖拉辛。

他身长十二维尔肖克,体格魁伟像一个民间传说中的大力士,生下来聋哑。

太太把他从乡下带到城里来,在村子里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跟他的弟兄们不在一块儿,在太太的缴租农人中间,他算是最信实可靠、能按时缴租的一个。

他生就了惊人的大力气,一个人做四个人的工作,他动手做起事来非常顺利;而且在他耕地的时候,把他的大手掌按在木犁上,好像他用不着他那匹小马帮忙,一个人就切开了大地的有弹性的胸脯似的,或者在圣彼得日里,他很勇猛地挥舞镰刀,仿佛要把一座年轻的白桦林子连根砍掉一样,或者在他轻快地、不间断地用三俄尺长的连枷打谷子的时候,他肩膀上椭圆形的、坚硬的肌肉一起一落,就像杠杆一般——这些景象看起来都叫人高兴。

他的永久的沉默使他那不倦的劳动显得更庄严。

他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农人,要不是因为他这个残疾,任何一个女孩子肯嫁给他。

……可是盖拉辛给带到莫斯科来了,人家还给他买了靴子,做了夏天穿的长裾外衣和冬天穿的羊皮外套,又塞了一把扫帚和一根铁铲在他的手里,派他当一个打扫院子的人。

起初他很不喜欢他的新生活。

他自小就习惯了种田,习惯了乡村生活。

他由于自己的残疾一直跟人群隔离,长大起来,又聋又哑,而且气力很大,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一棵树。

……他给人带进城市以后,倒不明白要怎么办了,他发闷,发呆,就好像一头很壮的小公牛在发呆那样。

这头牛在那块茂密的青草长到它肚皮一般高的牧场上嚼草,忽然让人牵走了,放在铁路的货车上,啊,它的结实的身体一下子让煤烟和火花包住了,一下子又是一股一股的水蒸气淹没了它,它给拖着向前飞奔,跟着隆隆声和尖锐声飞奔,飞奔到哪儿去呢——只有上帝知道!盖拉辛自来作惯了农人的苦工,所以他把这个新职务需要他干的活并不当作一回事;每天只花半个钟头他的活就干完了,他便又站在院子中间,张开嘴,出神地望着所有过路的人,好像他想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个可以说明他这个莫名其妙的处境的解答;或者他就突然跑到某一个角落里,把手里的扫帚和铁铲掷得远远的,自己头朝着地扑下去,在地上躺几个钟头,连动也不动一下,仿佛是一头关在宠里的野兽。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一开篇,我就被那个可怜的哑巴农奴盖拉新给吸引住了。

这家伙虽然不会说话,但心里可明白着呢。

他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身体壮得像座小山,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带劲。

可是命运对他却不太友好,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老是捉弄他。

然后就出现了那只叫木木的小狗。

这小狗啊,简直就是盖拉新生活里的一束光。

它毛茸茸的,眼睛滴溜溜转,特别机灵。

每次看到盖拉新和木木在一起的描写,我就忍不住想笑。

你看啊,一个大哑巴和一只小狗,交流起来全靠眼神和动作,就像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生物找到了独特的沟通方式。

他们一起在庄园里溜达,那画面看起来还挺温馨的。

但是呢,好景不长。

就像晴天突然来了个霹雳,那个女地主出现了。

这女地主啊,就像个邪恶的女巫,整天没事找事。

她看到木木就不顺眼,非要把木木弄走。

我当时就想,这女的是不是吃饱了撑的,干嘛跟一只小狗过不去呢?她的专横和冷酷真的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盖拉新为了保护木木,也是想尽了办法。

他那种倔强和对木木的爱,真的很让人感动。

他就像一个守护宝藏的勇士,虽然他知道面对女地主这个强大的“怪兽”,自己可能没有胜算,但还是要拼一拼。

可盖拉新还是不得不把木木淹死。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特别难受。

这个大男人,在河边默默地做着这件残忍的事,他的内心得有多痛苦啊。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农奴制度的黑暗。

那些农奴就像没有人权的工具,连养一只小狗这样简单的快乐都被剥夺。

屠格涅夫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这个黑暗的社会现象给解剖开,让我们看到里面腐烂的东西。

〔俄〕屠格涅夫:木木

〔俄〕屠格涅夫:木木

〔俄〕屠格涅夫:⽊⽊⽊⽊□〔俄〕屠格涅夫世界上⽆论哪位母亲照顾婴⼉,都没有像哑巴盖拉⾟照顾这只⼩狗那样仔细。

这只⼩狗和盖拉⾟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

盖拉⾟给它取了⼀个名字,叫⽊⽊。

其他仆⼈也都很喜欢⽊⽊。

为了⽅便它的出⼊,盖拉⾟在门上开了⼀个⼩洞,它也似乎感到唯有在顶楼上,才可以⾃由⾃在地当家做主,它⼀进来就会⼼满意⾜地跳到床上。

晚上,它似乎从来不睡觉,也说不出到底是为了什么。

它从来不会⽆故地乱吠,除⾮有⽣⼈⾛近围墙,或者听到可疑的响动。

它真是⼀只了不起的看家狗。

在⼀个晴朗的夏天,⼥主⼈正和客⼈在客厅⾥来回⾛着。

她的兴致很⾼,有说有笑。

当她⾛到窗前时,⼀眼就看见⽊⽊正在玩。

“⼩狗!”⼥主⼈突然惊叫着。

“这只⼩狗倒是怪好玩的,让⼈把它弄进来吧,让我看看。

”这时盖拉⾟正在厨房⾥,敲打着⼀只⽔桶⾥⾯的污垢。

斯杰班将⽊⽊抱到客厅⾥,轻轻地放在地板上。

⼥主⼈开始⽤讨好的声⾳,叫⼩狗到她的⾯前去。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豪华的房间,因此显得⼗分害怕,它向门⼝冲去,试图逃跑,但是斯杰班站在门⼝挡住了去路,于是它只有颤抖着缩成⼀团。

“⽊⽊,过来,别担⼼。

”⼥主⼈⾼兴地叫道。

但是⽊⽊还是局促不安地向四处张望,⼀点⼉也不敢动。

斯杰班拿来⼀块⼉点⼼,放在⽊⽊的⾯前,但是它却不敢靠近,⽤恐惧的⽬光四处张望。

“你怎么能不吃东西呢?”⼥主⼈伸出⼿来想摸它的头,没有想到,⽊⽊突然回过头来,并露出了⽛齿。

⼥主⼈慌忙把⼿⼜缩回去了。

她发怒了:“把这只不知好⽍的狗轰出去,它真是太讨厌了。

”第⼆天早晨,⼥主⼈把管家叫了过来。

“那只狗整夜汪汪乱叫,还让我睡觉吗?我们不是有⼀只狗看院⼦吗?怎么还要这么多的狗呢?今天就把那只狗弄⾛,听见了吗?”“是,太太。

”管家点着头,⼀点⼉不敢怠慢。

于是管家对斯杰班吩咐了⼏句,斯杰班笑着去了。

⼀会⼉,盖拉⾟肩上扛着⼀⼤捆⽊柴过来了,⾝边还是跟着形影不离的⽊⽊。

他⾛到门⼝,侧过⾝⼦,扛着⽊柴⾛进去了。

外国文学史 木木

外国文学史  木木

《木木》微评戈拉希姆是莫斯科某太太家的家奴,他被太太从农村带到宅院帮忙,在院子里,巨人般的身材以及他的不苟言笑使得其他奴仆都对他敬畏有加,甚至暗中称他为“树妖”。

然而他虽身强体壮,却先天聋哑,还不能自拔地爱上了院子里的洗衣妇塔季扬娜,并频频向其示爱,可塔季扬娜却惮于他的魁梧和丑陋外貌,始终不愿给出任何回应,最后软弱如她,逆来顺受地接受了太太的“赐婚”——嫁给“酒鬼”皮卡通。

失恋的戈拉希姆默默送走塔季扬娜后竟无意中收留了小狗木木,并把自己的一腔热忱都倾注在这条懂事、灵敏的狗身上。

然而,神经脆弱的太太以木木惊扰到自己为由又一次逼迫戈拉希姆将木木送走,反抗无效后,戈拉希姆默默将木木溺死,并乘机逃回家乡,与他最爱的土地一起生活,只是他再也不愿意接触女人和狗了。

屠格涅夫因发表揭露农奴主残暴、农奴悲惨生活的《猎人笔记》而被监禁,在被监禁期间,他又写下了这部短篇小说《木木》,进一步深刻揭露农奴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木木》取材于现实,具有浓烈的自传性质。

戈拉希姆的原型即为作者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作者母亲的影子。

他的母亲脾气不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经常打骂孩子,对家中的农奴也是颐指气使,而屠格涅夫对自己母亲的蛮横残暴及对待农奴的行为很不满,常常和家中的农奴来往交流,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生活经历,为他在文学上屡攀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条僻静的小街上坐落着一座灰色宅院,它有白色的圆柱、阁楼和歪歪扭扭的阳台,一位太太在这儿居住”,“她深居简出,独自一人打发她那剩下的日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她生命中的白昼早已经逝去,那些岁月没有笑声,阴雨连绵;她的黄昏却比夜晚更加暗淡”,文章伊始,作者便营造出阴郁、压抑的氛围,灰白色的建筑、风烛残年的老人以及暗淡的岁月,看上去没有半点生气,而戈拉希姆的悲惨生活也就是故事就在这从这儿开始。

戈拉希姆“高约十二维尔肖克,身材健硕,活像传说里的鲍加迪尔”,“是太太最忠诚肯干的纳租农奴”,他“干活儿格外干净麻利”,“永不言累的端庄态度显示了他的端庄持重”,他唯一的缺陷便是又聋又哑,倘不是这残疾,“哪一个农家女不心甘情愿嫁给他呢”?但是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假如”,他仍然是又聋又哑,仍然是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然而,他却可悲的爱上了同在太太家谋生的洗衣妇塔季扬娜。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

木木屠格涅夫读后感故事里的盖拉新,他是个聋哑的农奴。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他这样的身份就像被命运在脖子上拴了根沉重的链子。

可他呢,身强力壮,虽然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但他的内心有着自己的小世界。

他对生活其实没太多的奢望,就是想简简单单地过日子。

然后,那只叫木木的小狗出现了。

这小狗就像一道阳光照进了盖拉新有点灰暗的生活里。

木木特别依赖盖拉新,盖拉新也把木木当成了自己最亲密的伙伴。

看着他们俩在一块儿,就感觉在那个冷酷的农奴制的世界里,还有这么一块小小的、温暖的角落。

但是啊,好景不长。

那个女地主,简直就是个麻烦精。

她容不下木木,觉得木木破坏了什么所谓的规矩。

我就想啊,她怎么就这么狠心呢?在她眼里,农奴和农奴养的小狗就像可以随便摆弄的小物件。

她下令把木木弄走,这对盖拉新来说就像天要塌了一样。

盖拉新一开始想反抗,他带着木木逃跑,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当他把木木淹死的时候,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你能想象那种绝望吗?他那么强壮的一个人,在这种农奴制度的压迫下,连保护自己心爱的小狗都做不到。

这不仅仅是一只小狗的失去,更是盖拉新对生活最后一点美好的希望破灭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特别感慨。

那个时代的农奴制真是个坏东西,它把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让像盖拉新这样善良的人都没有活路。

屠格涅夫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这个黑暗的社会现象剖析给我们看。

他让我们看到农奴的无奈、痛苦,还有那些贵族的残忍和冷漠。

而且啊,这个故事还让我想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人还是会去寻找一点温暖和希望,就像盖拉新和木木的相遇,虽然短暂,但那种美好是真实存在过的。

浅析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

浅析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

浅析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作者:朱晓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剧作家。

出生于世袭贵族家庭的屠格涅夫,从小目睹了地主阶级的凶残专横,因而产生对农奴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木木》是屠格涅夫在被囚禁之中写作的一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突出的一些特点,作者正是通过对作品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影射当时社会的悲哀。

关键词:屠格涅夫;木木;人物形象;创作背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2一、作者简介1.1成长环境屠格涅夫生在旧式贵族之家,对农奴的生活耳闻目睹,他十分同情农奴的遭遇。

因而他一直就反对农奴制,这在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都显而易见。

屠格涅夫的《木木》创作于屠格涅夫被捕之后,由于当时官方的查禁,该作品没有被及时发表,而是在屠格涅夫逝世后才发表在杂志上。

但该作品对后人的深刻影响并未因此而打折扣,反而更加触动人心。

1.2接受教育和新思想屠格涅夫从小就接受高等教育,他曾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学习,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学习各种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

毕业后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

1838年又到柏林大學学习。

屠格涅夫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封建农奴制的不公平,出国留学后又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思想及制度,因而屠格涅夫回国后便拿起笔杆,利用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开始了反农奴制反封建的创作。

通过揭露农奴制和封建的弊端,来试图唤醒国人的思想,振兴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1.3求学之路从屠格涅夫开始接受教育,他便一心致力于对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学习。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之后出国留学学到的先进思想文化都深深影响了屠格涅夫,于是他便创作、发表了一系列先进的作品来抨击农奴制、反映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同时宣传新思想来激励和唤醒人民对新生活新制度的希望。

黑暗笼罩下的灰色人生——浅谈屠格涅夫《木木》

黑暗笼罩下的灰色人生——浅谈屠格涅夫《木木》

样一 幅 画面 :在 昏暗 的拘 留室里 ,屠 格涅 夫 紧蹙 的双眉 之 揣着 这样 真诚 的爱 ,准 备 向女主 人求 娶塔 季雅 娜时 ,女主 间刻 着两 道深 深 的竖 痕 ,忧 郁 的眼 睛里 闪射着 愤怒 ,他 双 人 却随 意地将 塔季 雅娜 许配 给 酒鬼卡 皮 统。在 塔季 雅娜 婚 手 紧紧握 成拳 ,低 沉而 有力 的话 语 从他 一张 一合 的 口中蹦 礼 的晚上 ,盖 拉 辛只 能在 马房拼 命地 擦 马身 , 以发 泄 自己 出,汇成 了这 个令 我们 难 以忘记 的故事 : 心 中的苦 痛 。在塔 季雅 娜离 开后 ,盖 拉 辛感受 到极 度 的痛 看 门人 盖拉 辛从 乡下 带来莫 斯科 ,他 爱 上 了洗 衣 女工 苦和 孤独 ,而 他救 下 的小狗 木木 成 了他在 这 黑暗世 界里 的 塔季 雅 娜 ,他 用 自己的方式 向她 表达 爱 意 。盖 拉 辛正等 待 唯 一安慰 。木 木是 他 同舟共 济 的朋友 ,是 他 的精神 寄托 , 着 一件 新衣 ,准 备去 主人面 前请 求将 塔 季雅娜 嫁给 他 。可 他从 木木 的 身上重 新找 回了温 暖 。但 就是 这 一点可 怜 的温 是 ,女 主人 却想把 塔季 雅娜 嫁给 卡 皮统 。仆人 们担 心盖 拉 暖 也被 女主人 剥夺 了 。 第三 次打 击 向他袭 来 , 他无 可奈 何 , 辛之 情 后脾 气 发作 ,于 是 想 出主 意 , 迫 使塔 季 雅娜 装醉 , 只好 在痛 苦和 愤怒 中将 木木 抛进 河 里 。最后盖 拉辛 虽然 进 在讨 厌 酗酒 的盖拉 辛 面前经 过 。果然 ,盖 拉 辛悲痛 之后 断 行 了无声 的反 抗—— 毅 然离 开莫斯 科 回到 乡下 , 但是 他“ 再 绝 了与 塔季 雅娜 的关 系 。一年之 后 ,女 主人 下令把 卡皮 统 也不 跟 女人往 来 , 他 连看她 们一 眼也 不肯 , 而 且绝 不养 狗 ” 和塔 季 雅娜送 回乡下 。送别 时 ,盖 拉辛将 自己准备 求婚 用 可见 这三 次打 击对 他精 神上和 心灵 上 的打击 是 多么深 重 。 的红 手 帕送给 塔季 雅娜 ,塔 季雅 娜痛 哭着 回吻他 。后来 , 其 次,对 于农 奴盖 拉 辛的 心理 描写 —

《木木》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木木》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木木》中的人物形象浅析作者:张晨曦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木木》是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于一八五二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主人公有哑巴农奴格拉西姆、洗衣女工塔季扬娜和地主婆等人。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部来自于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木木》。

【关键词】木木;屠格涅夫;人物形象《木木》是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于一八五二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屠格涅夫同情农奴的悲惨遭遇,赞赏他们宽广博大的胸怀。

而他的母亲是一个性格乖张,对待农奴颇为残酷的人,他就此以母亲为原型创造出了“地主婆”,以家中一名叫做安德烈的农奴为原型创造出了“格拉西姆”。

小说中的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一名哑巴农奴,然而上天为了弥补他不能说话的缺憾,赐予了他天生的神力和魁梧的身躯。

他被喜怒无常、性格乖张冷酷的地主婆从乡下农村带到莫斯科,而逐渐接受城市生活的他喜欢上了柔弱和善的洗衣妇塔季扬娜。

但是可怜的塔季扬娜却不幸被任性骄横的地主婆许配給了酒鬼鞋匠克里莫夫,最后被迫远走他乡。

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格拉西姆收养了一只濒临死亡的孱弱小狗“木木”,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尽数倾泻在它的身上。

但这小得可怜的慰藉就像在地主婆眼中的沙粒,最后,格拉西姆被迫把心爱的“木木”溺死在克里木浅滩后愤恨地从莫斯科徒步走回了家乡。

地主婆的性格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是十分乖张乃至令人厌恶的,但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是十分的合理。

“她守着寡,身边的家奴不计其数。

……她深居简出,独自一人打发她那剩下的日子,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她生命中的白昼早已逝去,那些岁月没有笑声,阴雨连绵;她的黄昏却比夜晚更加黯淡。

”在笔者看来,地主婆其实也是一个“可怜人”。

这种可怜是精神层面的可怜,物质的无限放大和虚化会让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更加空虚,可以说,就算是在那些寄食女人的陪伴下,地主婆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刚好解释了为什么地主婆行为处事极其刁钻任性。

阅读考级之《猎人笔记 》名著阅读

阅读考级之《猎人笔记 》名著阅读

《猎人笔记》名著阅读一、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二、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

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三、主要内容《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

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作品主题《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五、作品影响它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描写农民的作品,矛头是刺向农奴制下的地主阶级。

1852年,这组作品以《猎人笔记》为名在莫斯科结集出版,成为轰动俄国文坛的一件大事。

进步舆论称赞它是射向俄国社会生活的灾难--农奴制度的"一阵猛烈的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品读屠格涅夫《木木》

品读屠格涅夫《木木》

品读《木木》屠格涅夫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

《木木》是屠格涅夫在被囚禁之中写作的一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作者对男主人公盖拉辛与小狗木木的真挚感情描写的细腻感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木是一只小狗的名字,当时它的主人盖拉辛将它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可能是因为主人是个哑巴,只能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吧,所以木木才被起了“木木”这个名字吧!有的译本将其译为“末末”,而它在俄文中叫做“MyMy”,但不管怎么样,木木与它的主人的命运总是牵动着一群人的心。

第一遍品读《木木》,给我印象是不太好的。

一个富有的寡居老太太和她成群的奴隶,一只被捡来的可怜小狗与它的主人盖拉辛,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立。

老太太不喜欢木木,因而命管家及一干人等去让木木从庄园里消失,而盖拉辛是在极力保护木木,虽口不能言,但心也未言。

这样就形成了老太太一群人和木木及盖拉辛两队人的“小型战斗”。

是的,这闹哄哄的一群人,就因一只小狗,演出了一场闹剧。

《木木》这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后期。

此时资本主义因素已经渗入了俄国,农奴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社会处于急需变革时期,而这种变革也无不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盖拉辛、季塔娜则是这篇小说中最能体现出受到迫害的痕迹。

季塔娜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能是从小就生活在那种无亲无故又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的缘故,因此这个孤苦的洗衣女工对于她的一生就别无所求,甚至是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是听从主人的意见,即使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依然没有想要抗争的欲望。

在这一方面,我是极不喜欢季塔娜这种表现的,甚至是可以放任他人住在自己的命运。

但从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同情她的遭遇。

在主人及管家的“撮合”下,季塔娜最终是嫁给了那位酒鬼丈夫,但在丈夫要带她离开这所宅子的时候,在盖拉辛面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她淌了眼泪。

”,此刻的季塔娜是懊悔了当初的选择的,懊悔当初盖拉辛将那份真挚的爱情摆在她眼前她却不为所动,甚至觉得羞愧。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木木》[1]中哑奴形象的设计用意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木木》[1]中哑奴形象的设计用意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木木》[1]中哑奴形象的设计用意强睿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小说《木木》是屠格涅夫创作于1852年的一篇现实主义杰作。

当时,作者因《猎人笔记》的反农奴制倾向及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而身陷囹圄,时时能听到“被捕的农奴们横遭拷打时的哭喊声”。

作为一位对封建农奴制展开坚决斗争的作家,屠格涅夫在拘留所创作这部小说的意旨不言自明。

“木木”是文中一只狗的名字,因为他的主人天生聋哑,只能发出类似“木木”的含糊不清的叫声而命名。

屠格涅夫为何要将小说主人公设置为一个“聋哑”的农奴?这样安排是否暗藏特殊的艺术构思或是有所隐喻?这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强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 [J], 王维维
2.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动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读 [J], 李春喜
3.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动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读 [J], 李春喜
4.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 [J], 孙金锦
5.台木尔和他的小说——评《台木尔短篇小说集》 [J], 邬裕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
格涅夫木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
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
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
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
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
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
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
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
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
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
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
遍半个莫斯科了。

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
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


有木木的应声。

他走开了。

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
没有人讲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6分)
【答案】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答题要求: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
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阅读,强调的是外国小说的叙事角度和
写作实践。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6分)
【答案】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

【解析】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鉴赏,强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