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 世界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 世界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案例分析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案例:发现X1835案例分析:人类对宇宙之砖的不断认识过程。
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这一切变化和过程说明了客观实在的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随着物理学对世界物质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直接影响到哲学上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近代物理学曾把原子看成是不可再分割的“宇宙之砖”,这曾有力地支持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念。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放射现象、电子和原子结构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运动、时空等旧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人的感觉复合而已,曾一度使唯心主义喧嚣一时。
为此,列宁曾在20世纪初专门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并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
在物理学上,从原子核结构到夸克模型再到X1 835粒子的发现,说明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在对物质结构的无限分割中,始终不会改变“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
由此可见,列宁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这既肯宗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既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人类对宇宙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尤其是对“宇宙之砖”的不断精细化理解。
本案例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可以看出宇宙的物质本质及其基本结构的无限可分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看世界,开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表达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根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局部,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 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 识为“智慧”
精品课件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讲无限的、普遍 性的整体;而哲学则是要通过概念、推理 来说明这无限性或整体,而不是靠默祷来 与无限整体合一
精品课件
接上页
五行的特性,以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 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洁净、收杀的特 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 象朴素地分为五类,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 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解释和说明 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及变化。
精品课件
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物质不可分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运 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对时空 的认识和度量
年、月、日、秒的定义
精品课件
长度和空间的测量
古时常用人体的一部分选作长度单位,如: 寻——两臂伸开的长度 肘尺——中指尖到肘的长度 “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1791年,法国科学院受议会委托,决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
长度/静长度
0.995 0.867 0.436
精品课件
质量/静质量
1.005 1.155 2.294
精品课件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静止(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
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 哲学范畴。
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 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教学时间12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的词源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philein)”和“智(sophia)”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现代英语philosophy就是起源于这个词。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面对商人的回答则是:“金子贵,元宝重, 风吹银票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对学士的回答又是一种格调:“书为贵,情为重, 风吹秋波动,君心深处能藏凤。”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青花瓷之模仿19人.flv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故
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深谙世故, 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说 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 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 “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 法国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于纪 律,服从了命令;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 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大利人 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 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 亏!”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岁的老 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呀?”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德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 格 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Nhomakorabea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 本要求。
拆字的故事
崇祯“友” 、“有”、 “酉”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马哲材料分析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哲小故事
马哲论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要着重掌握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下面我将根据一些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分析论述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昔日,曾有一人,因举办宴会要用很多牛奶。
为此,此人思忖:“我若从今日便开始挤取牛奶,日日积攒,多日之后就会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器具,还有可能腐败变质。
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牛奶继续留在牛肚子里,临到宴会时一并挤出。
此计甚妙,甚妙。
”这个人为想出这么一个好主意而得意。
为了让牛奶在牛肚子里攒多一些,这人又把小牛犊牵到别处去喂养,以免牛犊吸吮牛奶。
时过月余,宴期已到。
这人此时将蓄奶已久的母牛牵出,要挤出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宾客。
可是任凭他怎么挤,也没挤出一滴牛奶。
因为牛犊日久没再吃奶,也没有每天挤取牛奶,母牛的奶就自然地干涸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作用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可违抗、消灭和创造。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母牛出牛乳,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的。
必须是在牛犊吸吮或人工挤奶的刺激下,才能泌乳,这是客观规律,它不以愚人的意志为转移。
愚人的妙方违背了规律,主观不符合客观,当然不可能如愿,只能落得让人嘲笑了。
愚人应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规律加以利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基本观点,我们要掌握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与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同样,我也根据哲理小故事分析论证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苍蝇是追腥逐臭的行家里手,且能传播霍乱、伤寒等多种疾病,历来被人们视为“四害”之一,避之惟恐不及,怎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然而事实却是这样,昆虫学家还给这道用蝇蛆炒的形似鲜肉的佳肴命名为“玉笋麻果”。
马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1
这一思想被列宁称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13
黑格尔的实践观
抽象的理念活动
劳动和实践是抽象理论活动的手段。
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 。
29
4)审美关系
指客体对主体的美感关系,即客体引起主体情 感的愉悦。
主体是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客体是美的体现者。 这种审美关系也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形成的。
主体懂得按照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 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从而使客体体现了 “美”。 客体的外在形式也对体现“美”发生作用。
自主性
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
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
创造性
37
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
动物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
动物出于求生本能需要,但没 思想、没有目的、“主观” 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有思维、理性,主观能动性
按照人的意愿和要求改变客观 对象
创造适合人的需要的、或客观 世界原本不存在的新事物 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使客观对 象发生合乎人的需要的变化, 同时还在客观对象中实现自己 的目的。
24
实践客体
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 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和现象。
或具有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 物 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潜在的而不 是现实的客体 主体相对于客体具有逻辑的先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42p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 提出的哲学问题
物理学上有两大发现 ——物理学革命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第一,发现某些元素具有放射性现象。
镭
居里夫人
氦
氡 第二,电子的发现。 原 子 核 质 子 中 子
原
子
电 子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了客 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 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基本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 二个历史形态。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 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无限多样 的不同性质的现象、事物,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 置的变化所造成的。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基本观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 主义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但是它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归结 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最高成就:
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PPT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 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 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 即表现在静止中。运 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
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 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和可颠倒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 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这犹 如河中的流水, 现象如同浮在 水面的泡沫, 本质则如底层 的深流。
(2)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 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 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 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 节。 ——列宁
3、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说明进行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 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 直接合而为一,一切 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 了。 马克思
进化论的 创立者
元素周期律 的发现者
相对论的创 立者
联系的普遍性 从空间来说,都 以自身固有的的 广延性同其它事 物、现象之间发 生相邻的联系。 例:猫——田 鼠——土蜂—— 红三叶草
从时间来说,都 有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过程,并 以自身的持续性 同过去、未来的 事物发生相继有 序的联系。例: 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 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 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 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 的趋势。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 性、上升性的运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 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 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例:“食物链”是生物界的内部联系,而 生物与周围气候、环境还发生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 掉到地上,这是苹 果与地球之间的必 然联系;但恰好掉 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打雷
闪电
马哲资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案例分析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
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
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
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客观世界,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从而这种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
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我们说人的认识好像镜子反映外界事物,但与镜子反映事物又有很大不同,镜子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人的认识则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
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静止地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才成为哲学。
这样就产生了这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派别。
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相对系统的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表现为一种理论,当人用这种理论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理论就转化成方法了。
即“化理论为方法”。
因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办”、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统一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当我们用世界观理论去观察和解决问题时,它会转化、体现为方法论。
同一个哲学原理、理论,如果从理论的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认识成果,是世界观,如果从应用的动态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当你认识到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这一原理时,那么你在认识事物时就会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这一原理时,你在认识事物时就会采用矛盾分析方法。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人们总是根据世界观来确定自己的方法论。
反之,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实际采用的方法论也能反映出他的世界观。
我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来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世界观的。
既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在学习理解每一个哲学概念、原理和理论时都既要将其看作世界观,又要将其看作方法论,学会化理论为方法的本领。
这样我们在哲学中就既能得到境界的提升,又能得到实用工具的掌握。
哲学是智慧之学,但学了哲学并没有变得智慧起来。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世界观转化成方法论,即没有化理论为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最根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史,特别是近代发展的历史事实,同时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思想,第一次明确的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哲资料_世界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案例分析
从前,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睛天哭,雨天也哭。
人们都叫他哭婆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他:“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
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
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
人呀,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怯怯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
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
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
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能对人有积极作用,对人也有消极作用。
比如上面的哭婆婆,哭婆婆之所以整天哭,是因为她为晴天卖不出伞、雨天卖不出鞋的女儿而忧伤;后来又变成了“笑婆婆”,是因为她在禅师的启发下思维方式有了改变,看到晴天对卖鞋女儿、雨天对卖伞女儿的好处,由悲转喜。
同样一件事,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结局大不相同。
其实,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人们自身如何去认识,在于思维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
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动的计划。
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其次,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案例:发现X1835案例分析:人类对宇宙之砖的不断认识过程。
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这一切变化和过程说明了客观实在的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随着物理学对世界物质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直接影响到哲学上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近代物理学曾把原子看成是不可再分割的“宇宙之砖”,这曾有力地支持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念。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放射现象、电子和原子结构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运动、时空等旧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人的感觉复合而已,曾一度使唯心主义喧嚣一时。
为此,列宁曾在20世纪初专门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并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
在物理学上,从原子核结构到夸克模型再到X1 835粒子的发现,说明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在对物质结构的无限分割中,始终不会改变“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
由此可见,列宁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这既肯宗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既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人类对宇宙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尤其是对“宇宙之砖”的不断精细化理解。
本案例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可以看出宇宙的物质本质及其基本结构的无限可分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案例:1898年12月26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
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3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
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
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
但是,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矿物和较大的实验室。
沥青铀矿是一种最贵的矿物,他们买不起,后来在奥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
为了实验室,居里夫妇同巴黎大学交涉,回答他们的是一番无情的嘲笑。
最后是理化学校同意供给他们一个长期不用的木棚。
木棚的地面是用沥青铺的,玻璃房顶破旧得不蔽风雨。
室内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只炉子和一块皮埃尔用来进行计算的小黑板。
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
日月如流水,居里夫妇犹如在梦境里一般,忘却了时间,不论严冬或盛夏,不分黑夜和白天,整天紧张地工作着。
由于睡眠太少,体力消耗太大,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
皮埃尔全身疼痛,玛丽明显地消瘦了,但是,他们坚持着,整整花了45个月的劳动,经过几万次的提炼,终于成功地获得了10克纯镭。
镭发现了,而且不久发现镭有治疗癌的功效,镭价飞涨,一些好友劝居里夫妇申请专利,有了这项专利权,居里夫妇转眼就将成为人间巨富。
但是,皮埃尔说:“不行!我们不应该从发现的新原子赚钱。
镭既是济世救人的仁慈物质,这东西就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
他父亲是一名医生。
皮埃尔和他哥哥的启蒙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他们的父母采取一种比较自由的教育方法,除安排规定的学习计划外,还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读物,以及多接触大自然,在郊游中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皮埃尔16岁获得巴黎大学文理学院科学学士学位,18岁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实验室助教。
1883年,皮埃尔任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物理实验室主任。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人,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她原名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
她父亲是圣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在华沙一所中学教数学和物理。
1891年,玛丽辞别家人,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开始了深造。
1893年,她毕业于巴黎大学物理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
第二年她又在数学系毕业,名列全班第二,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玛丽本想回到波兰工作,然而,由于她认识了法国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后便留在法国了。
分析:从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件事上我们知道,实践才是生活的本质,没有实践就不会有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事实的发生,费尔巴哈说过—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发现镭之后的一系列影响也正说明了这点,社会必须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类不断的尝试和实践,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案例一:选择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
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个事物都有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对人生来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应该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以实现人生价值。
在《选择》中,美国人“过去”爱抽烟、法国人“过去”爱浪漫、犹太人“过去”善于从事经商。
“现状”是三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三个人根据“过去”,把握“现状”做出选择: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只有犹太人做出的选择是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后,他们的“将来”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美国人一事无成,法国人三个孩子(一个将要出生),犹太人生意增长了200%。
同是住监三年,同样的选择机遇,美国人、法国人选择了满足于享受,没有从长打算;而犹太人选择了创造财富,从长计议。
美国人、法国人与犹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迥然不同。
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我们的思想不仅要随时跟上不断发展的事物,而且要想到事物发展的未来,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形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正确的人生理想,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在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
案例二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收到一位顾客的抱怨信:“这是我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给你,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原来,这位用户家里有一个习惯:每天饭后由全家投票决定吃哪一种口味的冰淇淋。
自从新近买了一部庞帝雅克轿车后,只要他每次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他从店里出来时车子就发动不起来。
但如果买的是其他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太奇怪了!这可能吗?公司总经理对这封信心存怀疑,但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
工程师发现这位车主不像是乱开玩笑的人。
当他同车主用完餐去买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果然发动不起来。
试了几次,每次都是这样。
而买别的口味的冰淇淋就没有问题。
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奇怪”的车子对香草气味过敏。
他又开始记录车主的其他资料,发现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口味的要少些。
他又发现,因为香草冰淇淋最畅销,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最快拿到,将香草冰淇淋特别单独陈列在店面最前端的冰柜里,而将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随着工程师把问题缩小到“为什么这部车从熄火到发动的时间较短就会出问题”时,一个答案浮出水面:是因为“蒸汽锁”,一定是它!当这位车主买其他口味冰淇淋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买香草冰淇淋时,由于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蒸汽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汽车对香草冰淇淋过敏,这的确有点离奇,离奇得有些叫人不可思议。
然而通用汽车公司听到用户的反映后,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认真负责地派人去探个究竟。
那位工程师在调查这一事情的过程中,也十分认真负责,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结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我们应该要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案例:“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
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
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