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史诗

合集下载

2024唐朝杜甫的人生简介(3篇)

2024唐朝杜甫的人生简介(3篇)

2024年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唐朝杜甫的人生简介(3篇)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唐朝杜甫的人生简介篇一且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听闻战乱完毕所流露出愉悦之情所作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成为一首名诗,广为流传,而因这首诗所引出的趣事也成为佳话。

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且说杜甫家贫,平日温饱尚成问题,在他弃官离去,隐居在蜀中茅草屋的时日,虽暂得安定,也得好友相助,但照旧穷困潦倒。

某日,有客人来访,在杜甫草堂中欲以诗会友,遂杜甫必须在家中以好酒菜来待客,这可为难了杜夫人,家中困至未有好菜可招待,杜甫见厨房内有酒菜鸡蛋和豆腐便心生一法。

杜夫人之后端出三菜一汤,分别是炒韭菜加两蛋黄、炒韭菜加蛋白、清蒸豆腐渣、韭菜豆腐汤加几片白色蛋壳。

虽很寒酸,但是经由杜甫赋予菜名后却显深意。

这几道菜么,名字分别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于是深得几位客人的拍手叫好。

于是此时得以流传,在民间便有不少有才气之人引用杜甫这件事,延伸了众多趣事,不得不感慨杜甫的才气过人啊。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唐朝杜甫的人生简介篇二杜甫为“诗圣”,其所流传的诗集在诗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影响弥留至今,而关于杜甫后人的子孙绵延也成为群众所关心的话题。

杜甫子孙得以繁衍,至今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体系,粗略记载杜甫的后代至今大约分居三省,人数到达上万人。

历史记载杜甫留存的儿子有两个,长子为宗文,次子为宗武。

且根据记载得知杜甫后人至今分布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这三个地区,以江西省城市居多。

杜甫的长子宗文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福建省杜氏,而子宗武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江西省居住。

在2024年的时候还发生一起杜甫后人为争《杜氏族谱》而闹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后人却不能很好的相处,为了名利却和亲人对簿公堂,想必杜甫见到如此画面也会甚感心寒。

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因为《杜氏族谱》本应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应外借,而保管这本族谱的杜旭昌病重欲观阅此族谱便让家人拿来,遂另一支系杜氏后人便要求返还家谱,而此时家谱已由杜旭昌儿子继承,遂发生法庭之事,而后法院不予支持。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多变,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和风格,但绝大部分都具有史诗意义。

杜甫的诗歌具有许多世界纪录和历史记录的价值,尤其是他关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反思国家发展的历程与轨迹、人民生存的困境与斗争,成为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所在。

首先,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唐代国家的兴衰史,成为了唐代史学上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草堂集》、《七律》、《登高》等诗作中,杜甫慨叹唐朝当时不断的战争、兵灾和天灾,表达了对唐朝政治腐败和国家灾难的忧虑。

他也在《奉和中书舍人贾舍人早朝大明殿用辞》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唐朝在当时财富、文化和威望的辉煌赞美,对唐朝历代君王的仁德、才干和政绩崇敬。

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唐代国家的兴衰史,也是杜甫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治国理念的体现。

其次,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生活,向后人展示了唐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成为了唐代社会史学上的重要参照资料。

在杜甫的《春夜喜雨》、《新嫁娘词》、《偶题》等诗中,他描绘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他关注农夫、牧人、贫民生活的细节,反映了他对弱者生存状态的关注,也反映了对虚伪、贪腐的戒惧。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呈现出了一个颠覆了史学启蒙思想的人类社会图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再者,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关注,为后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

他的《三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岳》等诗中,他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疾苦,揭露了官吏的虚伪、贪腐和暴力、武力对百姓生命和财产的侵犯和伤害,表现了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类幸福的呼唤。

这些诗作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核心文化及哲学价值,也展现了杜甫奋斗的精神及他的政治、人文思想成就。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诗意义。

他以诗为媒介记录了唐代国家和社会的兴衰、人民的耐劳和不屈的精神,这些诗经成为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杜甫在历史荒原上树立了人类良知和精神的灯塔,保护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和谐文明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历史与哲学反思。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杜甫史诗与安史之乱

杜甫史诗与安史之乱

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从他的史诗中可以看出我国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概况。

本文拟将从杜甫生平简介、他的史诗及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安史之乱历史状况来解说大诗人杜甫和论证安史之乱。

关键字:杜甫,史诗特点,唐安史之乱,历史。

一,关于杜甫生平简介:1,命运坎坷的一生:A,故乡和家世: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生于巩县,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

“奉儒守官”的家庭文化传统不仅影响其文学创作,而且影响其忠君恋阙、爱国爱民的思想。

B,生平:(1)读书与壮游时期(712-746,35岁前)。

少年曾寄居洛阳姑母家读书,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洛阳,举进士不第。

翌年东游齐赵,30岁时回洛阳,筑室偃师,结婚成家。

33岁在洛阳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二人同游梁、宋;后又遇高适。

不久又北上齐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登泰山,作《望岳》。

(2)十年长安时期(746-755,35至44岁):天宝五载(746)到长安,翌年参加由李林甫操纵的制科考试,落入骗局。

落第后回到偃师,后又到长安,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

天宝十四(755)载才得官河西尉,但不愿折腰趋走而未上任,后改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书左丞》),使杜甫看到生民疾苦,写下《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将至的伟大的写实主义诗篇。

其中《兵车行》是转折标志。

杜甫最著名的50首诗

杜甫最著名的50首诗

杜甫最著名的50首诗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元二年(公元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小传——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与您共读:《杜甫传》:怀天下之疾苦,著万世之史诗

与您共读:《杜甫传》:怀天下之疾苦,著万世之史诗

与您共读:《杜甫传》:怀天下之疾苦,著万世之史诗《杜甫传》是冯至先生融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历时十年创作的一部关于杜甫的人物传记。

他站在读者的角度,由诗人写诗人,采用“以杜解杜”的方法,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用一个现代人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尽量还原给我们一个唐代的杜甫。

这部《杜甫传》可以说既具有信史的资格,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为什么要读《杜甫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和李白都是唐代诗歌不可企及的高峰。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人称“诗圣”。

说起杜甫,必说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虽比不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样的妇孺皆知,但诸如“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说起杜甫,一定要说的还有杜甫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文学成就、历史影响等等。

然而说起这些,并不是人人都能张口就来。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中国古代进行文学评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所以要想对杜甫的诗有更深入的研究,读一些有关杜甫的文章或书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01“采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

”唐宪宗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在河南巩县瑶湾的笔架山下的一个窑洞之中,唐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在湘江之上的一条破旧的小船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其一生59载。

杜甫七岁学诗,九岁书写大字,15岁的杜甫“健如黄犊”“一日上树能千回”,二十岁的杜甫也像其他男子一样被赐字“子美”。

二十岁至二十九岁杜甫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的两次漫游,他历吴越涉齐赵,写下他的诗集里第一篇预示将来伟大发展的律诗《望岳》。

36岁之前,杜甫过得相对潇洒;36岁之后,杜甫开始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可以说杜甫的一生就是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一生。

抛开杜甫苦难的生活不论,杜甫主要思想的形成及杜甫的伟大成就的取得主要也就是在这36-59岁时期。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赏析《登高》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赠卫八处士》鉴赏《赠卫八处士》全文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鉴赏《赠卫八处士》全文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鉴赏《赠卫八处士》全文赏析《赠卫八处士》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

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赠卫八处士》作者: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注解】⑴处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参(shēn)商,二星名。

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

居於旷林,不相能也。

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⑶苍,灰白色。

⑷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

⑸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

⑹行(háng)。

成行,儿女众多。

⑺“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

”意即父亲的执友。

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⑻未及已,还未等说完。

⑼“儿女”一作“驱几”。

罗,罗列酒菜。

⑽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

黄粱,即黄米。

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⑾主,主人,即卫八。

称就是说。

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⑿累,接连。

⒀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⒁山岳,指西岳华山。

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⒂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

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

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

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

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赠卫八处士》【韵译】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商辰。

公元761年杜甫儿子饿死后写的诗

公元761年杜甫儿子饿死后写的诗

公元761年杜甫儿子饿死后写的诗公元761年杜甫儿子饿死后写的诗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作者】杜甫【朝代】唐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谴,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境地。

杜甫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

杜甫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

杜甫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

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膠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从杜甫的诗歌看他一生

从杜甫的诗歌看他一生

从杜甫的诗歌看他一生
杜甫,这位诗坛的巨匠,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

想当年,他年少轻狂,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抱负,那时候的他,就
像一只刚刚展翅欲飞的雄鹰,渴望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难道不是他壮志豪情的真实写照吗?
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
目睹了百姓的流离失所,自己也在这乱世中四处漂泊。

这时候的他,
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险。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样悲愤的诗句,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依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他与那些受苦受
难的百姓一起,承受着时代的苦难。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努力
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种无私的胸怀,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吗?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但他用诗歌留下了自己
的心声,让后人得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沧桑与苦难。

他的诗歌,就是一
部活生生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去品味。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月夜》古诗鉴赏答案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月夜》古诗鉴赏答案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月夜》古诗鉴赏答案《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注解】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月夜》【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

○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

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

湿,打湿。

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

清辉:指月光。

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 】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 唐·杜甫 《八阵图》。

【译注】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

功盖:功业盖 世。

八阵图: 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

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 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 盖世,无与伦比。

“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 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

“八阵图”指由天、 地、 风、 云、 龙、 虎、 鸟、 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 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 造, 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

这二句对仗工稳, 言简意赅, 乃警辟、 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 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

据刘禹锡 《嘉话录》 记载, 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 高 5 尺,60 围,纵横棋布,排列为 64 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 年来岿然不动。

这 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 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

最后一句 “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 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满脸 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君去 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 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1想3 往 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如何理解“空、自”两字的含义? 颔联:进一步写环境的幽静、荒凉, 一是无人欣赏这么美的景色, 这里有把台阶映得发绿的碧草,有
祠堂被人遗忘,碧碧草草和照黄鹂映也台不阶理呈藏现在自树然枝的后唱春着色动,人的歌的黄鹂, 解人事二的是变春迁草和青朝青树代,上的无的更人替黄践。踏鹂,隔黄枝但如空可此对惜寂婉却寞啭引,不先鸣起贤唱游 的。人 功的 绩注 渐意 渐, 被祠 人遗堂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
之时,想到丈夫陷于长安,
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表达了对妻子的怜爱和体
贴之情。
.
8
月夜
主 题:
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 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理、想三顾彻:底指落刘备空三,顾诗茅人庐。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
5事、均两朝忧:心刘,备、苦刘闷禅彷父徨子两。朝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
6诗、篇开济,:本指文帮助是刘其备中开最国和著辅名佐的刘禅一继首位. 。。
18
蜀相
杜甫
首联:一问一答,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访丞相祠堂为由,

如何看待杜甫的古体诗是史诗性质的

如何看待杜甫的古体诗是史诗性质的

如何看待杜甫的古体诗是史诗性质的,或者说是带有史诗风格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唐诗宋词最为突出,唐代也出现了许多的诗人,杜甫也是其中最为有名的。

杜甫的作品是以写现实生活为主的,他的作品对中国历史文学研究,非常长远的意义。

所以现在我们中学的课本中经常会出现杜甫的诗集,他的诗句都是描绘了现实封建社会的黑暗,杜甫原先出生于一个高官家庭,在年轻时,一直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以至于有这样的优越条件,那文学创造功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后人用词描绘杜甫,相信是对杜甫小时的评价。

而到了后来杜甫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上。

所以以至于后来杜甫的仕途一直都不是很顺利。

唐朝中期也是唐朝由兴盛转衰败的时期,杜甫也是在这期间参加了多次考试,但是也是一直郁郁不得志,之后也只能在郡县做起了一个小官。

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是杜甫占沛流离生活的开始,后来杜甫也是在战乱中创作了很多诗,即描绘了这场战乱。

安史之乱发生,玄宗皇帝然后仓皇西逃。

这时候杜甫也被叛军抓去做了俘虏,在旅途中他创作了无数作品,都是为了表达他爱国的情怀。

因为杜甫的诗都是与当时的生活经历有关,所以现在描绘杜甫的诗风,一般是忧国忧民,抑扬顿挫的。

所以杜甫的诗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历史研究方面,反映了当时战乱的真实情况。

而诗中描绘的更多是z战争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处身处于战争纷扰的现实情况。

所以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恰恰相反,李白生活在唐代最为鼎盛的时期,李白的诗句一般描绘在理想生活的比较多,更体现了一种缥缈的境界。

之后杜甫,因为战乱流离去了很多地方,然后看到当时战乱情景就会由感而生,比如登岳阳楼,这也是描绘了当时战争的混乱,我登上了岳阳楼,然后看到远方兵荒乱马的场景,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所以触景生情,国家危难的情况下,不能为国家效力,只有作诗一首表达出当时他的愤懑的情感。

现在读杜甫的诗一般都是每一个字都带有杜甫独有的情感,你每读一遍都会感受到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了。

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

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

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
长篇代表作是杜甫史诗中的一种创作形式,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项创作成果。

杜甫创作的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其中的长篇作品更具有代表性。

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最有名的就要数《孔雀东南飞》了。

这是一部传世佳作,全诗共有九百余句,长度足以可以称为长篇。

诗中先容了碧波荡漾、四季青妍的乡间风景,其欢乐清新的乡愁之情直触人心,宛如春日无尽的畅游,形成了一幅立体而又流畅的抒情画卷,令人折服。

《和黄巢诗》也是杜甫史诗中的一部长篇代表作。

《和黄巢诗》
共计四十句,以较为完整的情节描述了发生在白虎城的元帅黄巢投降,其中句句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自有一种华丽而又抒情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拟行路难十八首》也是杜甫史诗中一部重要的长篇代表作。

这是一部极具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全诗共十八篇,它叙述了杜甫在卷帘大将岑参的引领下,参加了西川的军事行动,其火热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此外,杜甫史诗中的《征人怨》也是一部长篇作品。

《征人怨》
是一部反映军旅离别的抒情作品,其中句句都洋溢着杜甫的一腔热血,深深地反映出苍茫大地上那些用生命书写的离乡别绪。

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信息,其
中包括了反映社会生活和变迁的文学体现,也体现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

就文学历史而言,杜甫史诗中的长篇代表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学研究情报。

出塞的诗意一句一句的解释

出塞的诗意一句一句的解释

出塞的诗意一句一句的解释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出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杜甫为唐朝历史上那段史诗般的伟大经历所打造的一首史诗篇章。

这首诗讲述了唐朝时期,通向中央草原的中央通道出塞,记载了杜甫在政治上的忧患和愤慨,表现出英雄主义的精神。

出塞的诗意一句一句的解释:
诗的第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返”,描绘的是当时秦、汉、魏、蜀、吴之间的战争,以及英雄主义的政治形势,尤其是唐朝大将军李全忠的英勇表现,其“万里长征”的行程未归。

诗的第二句“十年沙场秋风悲”,指的是唐朝之间,十年内因各方政治势力而发生的战争,秋风冲凉,让人想起了战场上血淋淋的悲剧。

诗的第三句“故国神游多苦酸”,表达的是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他在思想上反复游走,却难以离开故国,思乡不能化作热泪,则只能用苦酸的心血表达沉湎之情。

诗的第四句“谁与共此日苍茫”,指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心中的无奈,他反复寻觅故国的荣光,却无人与共,此时重归苍茫,几乎可以归结为无望。

诗的第五句“大河淹没雄心壮”,是杜甫对自己筋力薄弱,也对故国遭受政治局势淹没而难以改变的悲叹。

他反复思想,却无力矗立以拯救大国,大河淹没雄心壮,令人叹息不已。

诗的第六句“朔气传里出军威”,指的是唐朝时期中央通道出塞,
以致青海可以早日被取得。

当时,李全忠奋勇陷险,其朔气传里的进布国威,是杜甫的所见与所闻。

诗的第七句“可歌可泣多少事”,暗示读者可以结合故事,为其中可歌可泣的经历而感动,可以为那段历史而感慨不已。

以上就是《出塞》诗意一句一句的解释,同时也表达了杜甫那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以及那一段唐朝史诗般的伟大历史,历史而又神圣,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情怀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人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这使他的诗,被称为伟大的‘诗史’。差不多整个痛苦的时代,都表现在他的诗里了。”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见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成都草堂诗碑序》)《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者的遭遇就更不必说了。《北征》所表现的亦是如此:“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通过描写妻女衣裳褴褛,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极度的艰难困苦,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这正是战乱中广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缩影。俞平伯先生说:杜甫“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众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故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至于“三吏”、“三别”就更是这样了,无论是《新安吏》中母亲的哀伤欲绝、《石壕吏》中老妪的深明大义,还是《新婚别》中新妇的悲苦、《垂老别》中老翁的激愤,都有诗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在内。浦起龙说:“‘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读杜心解》)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忧思、关切乃至揪心的痛楚。章培恒、骆玉民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该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罗宗强先生说:“在他的诗里,历史不是以时间和数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以活的形象,以各式各样人物的具体活动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提供的是一部活的历史,一部用形象把整个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复活起来的历史。让我们感情激动,忘记时间的界限,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杜甫之所以是‘诗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杜甫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不同意冯至先生的泛“诗史”论:“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这部‘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了“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浅谈杜甫“诗史”
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 )、长庆(821一824 )间。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乾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光启二年(886 ),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4.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说:“作为一代诗史,杜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严重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别,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所以爆发的根本原因。”“像杜诗这样刻画如此众多‘乱离人’的群相,这样广泛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确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杜诗之所以堪称一代诗史的重要原因。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是“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所不同的是,“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 “可证诸史实”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以《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诗一开始就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漤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那怕是辛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说明正是出于对深厚的爱,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而产生的忧,以致诗人百折而不挠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以求,这种忧不是一般的忧,而是忧到“肠内热”的程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其后,诗人详细地陈述了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况闻内金盘,尽在霍卫家。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家中用的是金银器皿;供他们取乐的是薄纱隐身的舞女;供他们欣赏的是管瑟和奏的清歌;他们穿的是华贵的貂鼠裘,吃的是香橘、霜橙、驼蹄羹。然而,这样豪华奢侈的生活却是建筑在对劳苦大众敲骨吸髓式的剥削上的、建筑在无数饥尸寒骨之上的。紧接着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触目惊心地揭示贫富的极端对立,也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怒。这种贫富极端对立的社会现实如不加改变,必然进一步加剧阶级对立,最终导致社会动乱乃至解体!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杜工部《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此追怀开元末年事。《通典》载‘开元十三年封太山,斗米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五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正此时也。仅十余年,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工部自京赴奉先县,作《咏怀》诗,时渔阳反,状未闻也,乃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云:‘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几‘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盖此十年间,吐蕃云南,相继构兵,女渴贵戚,穷极奢侈,遂使安禄山得因之而起。君子读此诗,不待渔阳擎鼓,而早知唐必乱矣。”(《杜工部诗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