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客至【素养目标】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思维发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文化传承:背诵自学自测一、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创作背景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三、原诗呈现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飧(sūn)】:熟食。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醅(pēi)】:未过滤的酒。

【肯】:正、恰。

【呼取】:叫过来。

四、整体感知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自研自悟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干什么?诗中哪些词语有所暗示?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自练自提对比阅读《客至》和《宾至》两首诗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

2、难点:DNA复制的意义以及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的理解。
三、学案流程
1、复习导入:复习DNA的结构和特点,引出DNA的复制话题。 2、新课学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与生物遗传变 异的关系。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此时他肺病缠身,生活困顿。一年又是一个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深感年老体 衰,思乡之苦,于是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深情观赏长江美景, 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杰作《登高》。
3、学生讨论、鉴赏这首诗的内 容。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写了几种自然景物?主 要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1、掌握诗歌中具体景物描写的 意象。
2、领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
1、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称诗圣),有诗集《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其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关心 国家疾苦,抨击黑暗,向往光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诗人流 寓于四川夔州,
颈联:万里悲内容组成?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的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这
一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从结构上看可分哪三层?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愁绪万千; 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独自登高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沧桑的感慨;艰难苦恨繁 霜鬓:不幸困难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复制的意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作用: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2、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3、雄伟壮丽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作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4、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5、风、天、猿、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与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使人感到孤独痛苦。

6、描写了凄楚苍凉而又雄浑开阔刚健的意境。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壮志未酬之感,“不尽长江”使人感到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杜甫诗三首》训练案答案【夯实基础】1.A 2.C 3.C 4.C 5.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6.B 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
《登高》
参考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提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高中杜甫诗三首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学案及答案教案

5 杜甫诗三首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4、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预习检测1、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

后人专称其为“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万壑hào 渚清zhǔ 凋伤diāoB.潦倒liáo 千载zài 萧森xiāoC.青冢zhǒng 朔漠sù省识xǐngD. 暮砧zhēn塞上sài 环佩pèi3、下列句子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木砧。

B.艰难苦恨繁霜鬓,缭倒新停浊酒杯。

C.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答案:1 、诗史沉郁顿挫诗圣2. 、D(A.万壑hèB.千载zǎi C.朔漠shuò)3 、A (B.潦倒C.凋伤D环佩)评价表一过程学习要点解析1、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2、整体感悟全文《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导学案及答案【学习⽬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背诵这三⾸诗,体会其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鉴赏咏史诗的⼀般⽅法。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3课时;诵读法、讨论法、⽐较法。

【教你⼀招】怎样读懂⼀⾸诗?⾸先必须要知⼈论世。

所谓的知⼈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平,了解作品⽣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最简练的语⾔来表达内⼼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说“⼀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学习】⼀、作者介绍(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杜甫的信息写在下⾯空⽩处,课上交流,并做好如下填空。

)杜甫,我国⽂学史上伟⼤的诗⼈。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专称其为“”。

(现实主义,诗史,沉郁顿挫,诗圣)杜甫(712——770),字⼦美,⽣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杜审⾔的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称少陵野⽼,世称杜少陵。

三⼗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门,困顿了⼗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年(七五九),他弃官西⾏,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部员外郎,故⼜有杜⼯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年,出峡。

漂泊鄂、湘⼀带,贫病⽽卒。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熟读诗歌并给下⾯的⿊体字注⾳: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群⼭万壑()潦倒()霜鬓()【合作探究】《秋兴⼋⾸》(其⼀)1、这⾸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各都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怀?⾸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杜甫《旅夜书怀》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杜甫《旅夜书怀》学案含答案

旅夜书怀【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意象,掌握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背诵全诗。

【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1)识作者:杜甫,字(),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合称()。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

(2)探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2.朗读诗歌,要求: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再读了解诗意,整体感知3.课前自测: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自研自悟】1.品意象: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2.明意境: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3.悟实情:“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赏析如何抒情。

【自练自提】1.艺术特色:2.拓展练习。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答:(2)结合诗歌分析作者为何“凭轩涕泗流”?答:【补充材料】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1、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个意象,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2、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3、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思念故乡。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ຫໍສະໝຸດ ,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表2:流亡生活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