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
结合,并取得成果,这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
信仰、信念,是邓小平实现伟大“结合”的思想前提和基础。
邓小平一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时刻关注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着眼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更深入地洞悉实际;只有吃透实际,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辩证思维,是邓小平实现伟大“结合”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特色。
时刻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愈挫愈奋,无私无畏,勇于创新,是邓小平伟大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实现伟大“结合”的主体条件。
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同样,我们也可以说,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带领全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历史性飞跃,在理论上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上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回顾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学习这种“结合”的经验,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破除教条主义和“过时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首要问题在于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明确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并认为这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密不可分。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多次强调,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他始终坚持“完整准确”与“要精要管用”的统一一方面,他反对割裂和曲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张“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学习马列食而不化、学用脱节,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邓小平学习马列,始终注重把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了这一精髓,就从根本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邓小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和方法,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他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则为他开拓创新、成功实现“结合”提供了思想理论保证。
此外,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意识直接物化为客观实在。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包括人文活动)等。其中,物质生产劳
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仅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而且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实践中,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实践高于认识)
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服务,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保证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克服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正确对待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反对教条主义。这是邓小平实现伟大“结合”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战胜来自右的方面即“过时论”的歪曲,又要克
服“左”的方面即教条主义的干扰。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对教条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既反对“洋教条”,也反对“中教条”;既反对在理论上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也反对在实践上照搬别国模式。邓小平告诫全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要亡党亡国。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毛泽东历来反对本本主义,我们对待毛泽东思想,也要这样。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邓小平不仅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而且以独创性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例如,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有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运用价值规律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始终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这使他不仅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带领全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