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
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
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
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
?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
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
《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
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
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
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
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
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
汉代思想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前179——前104年)广 川人(今河北景县人)向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创立 新儒学。
董仲舒是如何发展 儒家学说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 来源: 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基础),神化皇权, 宣扬“君权神授”。 ②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核心)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③提出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 常”。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老”:老子的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
汉初为何以 黄 老 之 学为政治上的指 导思想?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 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 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 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 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 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景之治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 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 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 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 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 怎么办?
采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 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
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
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
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
”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
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
《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
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
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
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
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
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
2何休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洪廷彦)
2何休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洪廷彦).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00:23这《公羊传》,它在汉朝的时候,汉朝的时候历史发展到什么,就是中央集权统一的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和那个秦朝以前不一样。
00:53汉朝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行的是郡县制。
它呢,刚才讲了这一点还是很重要,就是说它是反对大臣攥权,它要集中权力给皇帝攥权。
01:23那么,集中权力于皇帝,谁来当皇帝呢?谁有资格来当皇帝呢?这个也是《孟子》首先讲的,孟子说“天子能鉴人于天”。
说这个做天子的人哪,能够推荐一个接班人,01:53向天推荐。
从前有尧舜,唐尧,“尧荐舜于天”,唐尧把舜,虞舜荐给天,“匹夫而有天下者”,02:23就是一个匹夫,普通的一个匹夫,匹夫这种人能够得天下,他的道德,他必须像尧舜一样。
而以天,又经过天来推荐,而有天荐之者,推荐的。
你有道德还不行,你还有天来推荐。
02:53他说“天与贤,则与贤”,天要推荐一个人,推荐贤人来当天子,那么就给贤人。
如果天,说是要给传给儿子,那就给儿子。
他说夏禹王,夏禹治水有功,他不仅不推荐人了,推荐别人,而给他儿子接班了,那么天也得接受。
03:23说“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让儿子来做接班人。
说“天之所废,必若桀纣”,那么一代一代传下去,夏禹以后,这就是传给儿子,儿子再孙子这样子传下去。
他已经坏到什么程度呢?坏到像桀纣,夏桀,坏到夏桀这样的人,03:53坏到殷纣王的程度这个把他废掉。
不然的话,你还是让他一代一代做下去,这是孟子讲的。
这样呢,你做老百姓的,做大臣的,只能服从这个皇帝。
这个《孟子》里头讲的。
04:23这是天命论。
这个天命论,影响到再后来《公羊传》。
但是,这实际上,经常做皇帝的,做君主的,04:53常常出现不好的人做皇帝。
怎么办呢?还允许行权。
它有一套理论,《公羊传》有一套理论。
行权,权是什么?拳头的拳。
“大一统”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民族自治_0
“大一统”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民族自治中国古代的法制与秩序基于自然经济之上的宗法社会结构和重宗法人伦的社会心理,从而选择了一个以家族为支点“礼法并用”的秩序构建模式,这个特质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的民族政治。
在中国古代规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则中,国家制定法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一贯遵循的目标,从秦汉至清朝,总体上形成了“守在四夷”、“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体现出了一统与自治相结合的民族秩序。
秦汉之始,中央政权即对西北、西南多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和职官。
唐宋“羁縻府州”之设,明清土司之制,就是这类特殊政策的制度化发展。
与汉民族相比较,诸边疆民族不但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在王朝的边缘,古代中央王朝政治法律制度(“国法”) 的哲学基础“天理”、社会基础“人情”,其载体是汉民族,而其他民族则成为被礼“教化”的对象。
一、“大一统”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早在黄帝之族、炎帝之族、东夷之族、九黎之族、三苗之族和夏族出现之时,夏夷一统、中华一体的观念就已渐渐孕育和萌芽,到了周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大一统观念已经较为明确。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诸侯混战,但各诸侯国统治者的理想基本上仍以“一统”为目标。
《礼记·礼运》更是首倡“天下为公”,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
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公羊学说取得统治地位。
大一统被尊奉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汉书·董仲舒传》卷 56 ) 。
唐朝时,传统的夷夏观更进一步明确为“胡越一家”、“四夷一家”(《资治通鉴》) ,并将天下一家的理念付诸当时的政治法律实践。
唐律制定和实行诸如: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律疏议》) 的条款。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_大一统_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_李晓宇
“大一统”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李晓宇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古代奠基性的思想观念,大一统的内涵异常丰富。
从《公羊传》的最早提出,到董仲舒的引申发挥,再到正统、统一等重要思想、政治理念固定成形,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转换聚合。
追溯《公羊》的大一统的本义,梳理其流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今变通的法则,为当今传统思想的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一统 公羊传 董仲舒 正统 统一一大一统是中国秦汉以来古典思想和政治的一块基石,其观念的演变和内涵的衍生比较繁复,即使是当今一些标准化的辞书对大一统概念的解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歪曲、偏差和误解。
今试举一例,《哲学大辞典》“大一统”条称:“西汉董仲舒用语。
指思想和法度的统一。
《举贤良对策》引《公羊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认为汉王朝要保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思想统一。
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思想,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①其中的谬误一望而知,明显的硬伤如:大一统的观念既不始于董,也不终于董,不当专属“董仲舒用语”。
再如,“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一句是董仲舒自己的观点,非引自《公羊传》。
而以大一统为“汉王朝要保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也是一知半解之论,蒋庆已斥其非,此不赘述。
②本文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探求大一统的本义,并辨析由大一统这种观念衍生出的两个重要的政治术语:正统和统一。
目前所知,见诸文字的大一统最早出自《春秋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公羊学派重视阐发“ 大一统” 之义始于《 公羊传》 春秋 ・ 。《 隐公元年》 开篇说: 元年 , , “ 春 王正
月 。 对此 ,公羊 传 》 ” 《 的解 释是 : 元年 者 何?君 之始 年 也。 春 者 何? 岁 之始 也 。 王者 孰 谓? 谓 文 王 也。 曷 为 先 言 王 而 后言 正
径, 宣扬 了立元正始和王 者独尊 的思 想; 东汉公 羊 巨子何 休则 不但 对蕴含 “ 大一统” 之义 的公羊 学“ 五
始” 说作 了系统 阐发 , 而且还 别开生面地将公 羊学“ 张三世 ” 说与 “ 内外” 相 结合 , 而提 出 了“ 异 说 从 夷狄
进 至 于 爵 . 下远 近 小 大若 一 ” 民族 一统 思 想 。 天 的
无疑是《 公羊传》 的首创 ,公羊传》 大一统” 《 的“ 思想正是 由此生发 的。那么, 公羊传》 《 是如何论证“ 王 正月” 体现了“ 大一统” 之义的呢?《 公羊传》 认为, 王正月” 王” 是指周文王; “ “ 之“ , 将 正月” 系于“ 王” 之后 , 是为了表明采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 ( 以十一月为正月) 即用周正 ; , 采用周正 , 自然就包含着 对周文王和周朝天子的尊崇 ; 诸侯用周正、 尊崇周天子 , 当然是一种拥护天下一统的举动。《 公羊传》 的
也。 代 制 文 [ 改 质 三
与《 羊传》 同 , 仲舒 认 为 “ ” 是 指 周 文 王 , 是受 命 新 王 。 因此 , 一 统 不 是一 统 于 周 天 公 不 董 王 不 而 大 子, 而是 一 统于新 王 。 同时 , 王改正 朔 、 新 易服 色 , 目的是 为 了对 天命 进 行 报答 , 这就 使得 董仲舒 的大 一 统思 想又 有 了王一统 于天 的 内蕴 , 人关 系 由此 而 得 以打 通 了 。《 秋 繁 露 ・ 德 》 一 段话 涉 及 “ 天 春 观 有 王 正月 ” 问题 。该 篇说 :其 亲等也 , “ 而文 王 最先 。四时 等 也 , 春最 先 。 十二 月 等 也 , 正 月最 先 。德 等 而 而 也 , 先亲 亲 。鲁 十二公 等也 , 则 而定 哀最 尊 。这 里 的“ ” ” 先 也就 是 “ ” 始 之义 。头三 句是 对 “ 王正 月 ” 春 的 解说 ; 等 以亲亲为 先 , 体 现一种 质 道 政 治 ; 崇 定 、 , 是体 现 亲疏 远 近 之 义 。在 《 人 三策 》 , 德 是 尊 哀 则 天 中
论《春秋》“大一统”
论《春秋》“大一统”前贤说《公羊》,大多是把“大一统”与“通三统”、“张三世”并列——似乎三者各自独立,并不互相关联;或者即便相关,也不十分密切。
这样,“大一统”作为公羊学第一义的地位便不十分明确;“通三统”和“张三世”皆为达致“大一统”而创立也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本文试图从三者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所对应的问题入手,对于三者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形塑两汉时代精神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公羊传》解经,始于“元年春王正月”,终于“西狩获麟”。
始元终麟,乃是公羊家解读《春秋》经的首要关节,这一首一尾大致构建了公羊学的基本义理框架。
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说出自《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解读;而孔子作为“素王”并且“受命改制”则是来自于对“西狩获麟”的阐释。
“始元”和“终麟”在位置上的对应,大概暗示了“大一统”和“素王改制”在义理上的对应。
也就是说,依公羊家的看法:“素王改制”最重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大一统制”;“大一统制”乃是孔子为继周之后世所立的一王大法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一统”乃是公羊第一义。
东汉经学注重师法,西汉经学注重家法。
但各经在经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影响也有大有小。
各经之中,《春秋》最显;《春秋》之中,《公羊》最显;《公羊》之中,“大一统”义最显。
故清人常有推《春秋》以说群经者,即是推公羊“大一统”义以说群经。
因此,谓“大一统”义为今文经学之宏纲巨领,亦不为过。
作为今文义理系统的总纲,“大一统”虽然是在《公羊传》中首次被明确提出,但其思想的形成则远远早于《公羊传》被书于竹帛。
例如:孟子在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时,慨然答道:“定于一”。
朱子注曰:“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
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定也。
”[1]可见,孟子是表彰一统,认为一统远胜分裂,一统可以结束分裂所导致的战乱和灾祸。
《荀子》书中言及“一天下”之处甚多。
如《非十二子》云:“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国庆特稿】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慕朵生
【国庆特稿】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慕朵生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慕朵生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耶稣2016年6月13日《春秋》为六经之首、专门之学,所以先儒说“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
我这几年学习春秋公羊学,有个粗浅体会,就是公羊学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一统”;一为“三科九旨”。
两者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实际运用,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两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而重“大一统”,以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两宋时期,因应夷狄逼迫而重“异外内”,以求“尊王攘夷”,并在“大一统”“大居正”基础上衍生出“正统”观念;清朝末年,对应西洋列强交侵而重“张三世”,以求“救亡图存”。
当下,发皇公羊学的政治思想,刘逢禄“通三统为大一统”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按照公羊学说法,“统者,始也”,所谓“大一统”,就其本义而言,不是指国家、民族、政权、疆域、价值的“大统一”,而是指“以统为大”,即“以始为大”,也就是要“大始”“贵始”“建始”“正始”,故何休说“政莫大于正始”。
换成现代术语,“大一统”就是强调政治的本源要端正,强调政治要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用蒋庆先生的话说,“大一统”就是关于建立合法政治秩序的学说。
[①]“大一统”要正哪些“始”呢?公羊学有“五始”之说:“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
”“大一统”就是要“正五始”,何休说:“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
”如何“正五始”呢?何休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继天奉元”。
所谓“元”,何休说得很清楚:“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据此,天地万物均由气化而成,元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质料,这是公羊学的元气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2)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
《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问题,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一律听命于周天子,即全国由地位至尊无比、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进行统治。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中华帝国的统一,董仲舒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得到武帝的支持,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他将大一统思想推崇到“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的高度,后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因此也相应地扩大为万民归心,国家统一[1]。
历史的发展使这一元典精神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学者李威熊指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使我们的国家2000多年来始终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
”[2]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
陆游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正是中华民族盼望和守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写照。
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探索四海一家,万邦和协是我国的人们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心理趋向和精神模式。
汉代《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
东方论坛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汉代《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李 祥 俊 内容提要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占据思想界主流,而在经学中对现实政治影响最大的是以《春秋公羊传》为文本、以董仲舒为代表人物的《春秋》公羊学,它以《春秋》记载的古代政治事实为材料,以汉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指导,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通过宇宙秩序、天人之际、古今沿革、中外关系、统治方式等问题的论述,为现实政治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哲学原则。
关键词 大一统论 天人感应论 三统论 三世说 华夷之辨 汉代是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形成的初始阶段,汉代初年的统治集团为寻求治国安邦之道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开始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在汉代的儒家经学中,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首推《春秋》公羊学,可以说,《春秋》公羊学为汉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确立了基本的政治思想理路。
《春秋》公羊学是以解释《春秋》经为依托的。
《春秋》原为鲁国国史,相传孔子曾经加以整理、删定。
孟子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①,对于孔子在《春秋》中所阐发的政治、伦理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一部《春秋公羊传》,它通过解释《春秋》经的方法,来宣传战国、秦汉以来儒家学派的政治、伦理思想。
《春秋公羊传》相传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授给公羊高,数传以后到汉景帝时由公羊寿与其弟子胡毋子都正式写定成书。
《春秋》公羊学是汉代经学中的显学,著名学者有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何休,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何休著有《春秋公羊解诂》。
今天我们讨论《春秋》公羊学的政治论义,则以《春秋公羊传》和董仲舒、何休等人的思想以及汉代官方在《春秋》公羊学指导下形成的具有国家法典性质的《白虎通》等书为主要依据。
一、大一统论:宇宙、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世界图景所谓大一统就是大统一的意思,它包括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社会习俗统一等方方面面,而其最高境界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完善来推动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在内的宇宙大系统的统一有序。
如何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如何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作者:周才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7期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要求,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编写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内容。
何谓“大一统”?教材在第14页小字部分简介提到:“大概在西汉初年,出现了一部《公羊春秋》,传为公羊高所作。
它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为汉武帝所提倡。
”仅以此只言片语学生很难理解“大一统”的真正内涵,故写此拙文以供探讨。
一、关于“大一统”的解释《春秋·隐公元年》开篇写到“元年,春,王正月”。
对此,《公羊传》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就是课文中所说“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这也是人们认为“大一统”思想正式提出的标志。
《公羊传》认为《春秋》中“元年”的意思是指君主即位之年;“春”的意思是一年之始。
那公羊先生是如何论证“王正月”体现了“大一统”之义的呢?《公羊传》认为,“王正月”之“王”,是指周文王;将“正月”系于“王”,是为了表明采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
采用周文王历法纪年,自然就包含着对周文王和周朝天子的尊崇;诸侯用周正、尊崇周天子,当然是一种拥护天下一统的举动。
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质文》一文中解释“大一统”曰:“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与《公羊传》不同,认为“王”不是指周文王,而是受命新王。
因此,大一统不是一统于周天子,而是一统于新王。
这说明不受命(天命)而王的王者统治不合法。
王者受命而王后其政治秩序就具有了合法性。
这样受命新王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等新政治秩序的建立是为了对天命进行报答,能够一统于天(得到天的认可),从而证明新建立的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非来自于人,而是来自于天(“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第2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2.史料二中董仲舒论述的是什么思想?你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测 ·
要?
点
紧 练
突
【提示】 思想:“君权神授”思想。
兵
破
·
意义:神化了王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时客观上限制了君主权
提
课
知 能
力。
时 知
3.以上两则史料有哪些史料研究价值?
能
典
训
例 探
【提示】 研究董仲舒及其成就,研究君权被神化的过程,研究儒学的
· 查频率不高,复习备考时应给予关注以下角度:
固
随 堂
基 础
1.知识角度:全面总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
检 测
内容和实质,汉武帝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影
要
· 紧
点 响等。
突
练 兵
破
2.史观角度: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它随着时代发
·
提 展不断完善和丰富。以文明传承的视角看待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既渗透了 课
能
典
训
例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
练
探
究 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 明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
考 远的影响。
向
菜单
自 主
2.不同点
落 实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
· 固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
时 知
能
典
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选4篇)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选4篇)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篇1第3课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落实课标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3、巩固措施: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论董仲舒对《公羊传》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论董仲舒对《公羊传》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汪高鑫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5)005
【摘要】董仲舒对《公羊传》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从形上层面而言,是沿着《公羊传》从"王正月"到"大一统"的思维路径,提出了天下一统于新王,王一统于天,天一统于元的"立元正始"思想;从形下层面而言,则是继承了《公羊传》的尊王思想,提出了以王为本始和正王的"立王正始"说.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汪高鑫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55
【相关文献】
1.简说《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J], 王薇
2.《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J], 黄开国
3.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J], 唐眉江
4.《公羊传》大一统思想新探 [J], 平飞;樊晓印
5.论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基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视角 [J], 吕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羊》学的大一统
《公羊》学的大一统
黄开国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公羊>学喜讲微言大义,大一统则是其根本观念.<公羊>学的大一统体现于"元年春,王正月",前者是从形而上的说明,后者是从形而下的说明,而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都必须落实到尊王这一中心.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黄开国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综合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汉武帝与公羊学“大一统”新探
2.汉代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新论
3.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民族观
4.《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三个维度
5.浅谈《史记》对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
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
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
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
”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
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
《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
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
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
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
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
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
至于“一统”,看来已经非常明白而无须解说;不过,我以为如果了解一下汉人的解诂,那么就可以把其真意弄得更确切、更清楚一些。
汉儒许慎作《说文解字》,其中对“统”的“解释是:“统,纪也。
”段玉裁注云:“《淮南·泰族训》曰:茧之性为丝。
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按此其本义也。
引申为凡纲纪之称。
……《公羊传》大一统也。
何注:统,始也。
”《说文》云:“纪,别丝也。
”段注云:“别丝,各本作丝别。
《棫朴》正义引:纪,别丝也。
又云:纪者,别理丝缕。
今依以正。
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统与纪,义互相足也,故许不析言之。
”这就是说,纪是一根丝的头,找到丝头,这根丝就能理好;统是许多根丝的头,把这许多根丝的头抓到一起,这一团丝也就能理出头绪来了。
所以,如果就其为“头”的词义来说,“统”和“纪”可以无别;但是析而言之,只有“统”才有一的问题,而纪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
所以,这个“一统”不是化多(多不复存在)为一,而是合多(多仍旧在)为一;它可作为动词(相当于英文之tounite),也可作为名词(相当于英文之unity),就此而言,词义的重心在“一”。
但此“一”又非简单地合多为一,而是要从“头”、从始或从根就合多为一。
只有看出这后一点意思,才确切地把握了《公羊传》的“一统”的本义。
而这样的“一统”,要从西文里找出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看来就很困难了。
(按西文中的“一统”,如unity,dieeinheit等等,其词根皆源于“一”,而与“统”略无关系。
)中国人的“一统”观念,自有其历史的特色,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公羊传》为什么把“王正月”和“大一统”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法实际并不一致;例如《左传》记晋国事,常用夏历(以现在农历的正月为岁首,故今农历亦称夏历),说明晋在当时采用夏历,与周历(以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为岁首)不同。
当时有夏、商(以今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三正说,可见所用非皆周历。
可是,诸侯既以周为天子,自然在理论上该用周历。
《春秋》原本为鲁史,鲁用周历,故《春秋》也用周正,称“王正月”。
《公羊传》据此发挥《春秋》大义,以为书“王正月”就是奉周王之“统”或“正朔”;各国都奉周之统,于是“统”就为“一”。
所以,书“王正月”就是要强调“一统”的重要性。
《公羊传》从“王正月”这一尚无具体历史内容的记时方法上就看出了《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当然,这一思想在其论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也是必然有所表现的。
兹举例论述如下:例如,在《公羊传》所论及的春秋时期,周王朝已经日趋衰落,诸侯势力日增;因而诸侯各行其是,天子已经无力过问。
这正是不一统的现象。
《公羊传》既然要“大一统”,它就不能不对诸侯独断专行的现象加以批评。
桓公元年《春秋》记:“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公羊传》(以下引此传解经文皆简作《传》)云:“其言以璧假之何?为恭也。
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按这里对经文的事实说明与《左传》有所出入,但在一个基本点上是无可怀疑的,即鲁国把由周天子授予并在朝周时居住的近许之土地擅自转让给了郑国。
上面还有周天子在,诸侯竟自交易土地,这当然是有损大一统的行为。
因此,《公羊传》不与“诸侯专地”。
又例如,僖公元年《春秋》记:“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传》云:“救邢,救不言次,此言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孰亡之?盖狄灭之。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齐)桓公讳也。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曷为先次而后言救?君也。
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狄人灭邢,齐桓公率齐、宋、曹三国之师救之不及,但是把溃败的邢人迁于夷仪,帮他们筑城复国。
按筑城立国就是“封”,而封诸侯本是天子的权力,齐桓公作为诸侯是无权“专封”的。
所以,尽管他作了救邢的好事,《传》对他仍然是只“实与”而“文不与”。
为什么呢?因为齐桓公存亡国固然有功,但是他终究还是违背了诸侯不得专封的原则;要“大一统”,在文词上就不能不批评他。
《公羊传》中不与诸侯专封的事例不少,如僖公二年、僖公十四年、襄公元年、昭公四年、昭公十三年皆有类似文例。
又例如,《春秋》宣公十一年记:“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
”《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不与外讨也。
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也。
虽内讨,亦不与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弑君,子弑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
”陈国的夏征舒杀了其君陈灵公,楚庄王出兵伐陈,杀夏征舒。
这本是讨杀君的罪人,按《春秋》之义是正当行为。
可是,楚庄王不是陈国人,就算是“外讨”;诸侯越境外讨,这就是作了天子才能作的事。
因此不能允许。
那么本国人就可以任意讨杀罪人了?如果不报告天子就动手,那就算是“专讨”,仍然是不能允许的。
以上所说不与诸侯“专地”、“专封”、“专讨”,都是《公羊传》特有之义,为《左传》及《谷梁传》所无。
(《谷梁传》桓公元年虽有“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之文,但不象《公羊》明标为例。
所以,那只是个别地方接受了《公羊传》的见解。
)《左传》与《谷梁传》对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未有“大一统”的解说,独《公羊传》有之。
这与其不与诸侯专地、专封、专讨是精神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齐桓、楚庄等人或救亡存灭,或讨杀杀君之人,这本来是合乎《春秋》之“义”的,但是仍然只能实与而文不与。
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条更重、更大的“义”,就是诸侯不得独断专行(“专”),不得有违“一统”之“义”。
唯其“一统”之“义”重于、大于其它诸义,所以这才叫做“大”“一统”,也就是以“一统”为大。
关于《公羊传》的“大一统”的思想,以上已经作了解析和讨论。
那么,《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是否就是《春秋》经本有之义呢?当然,有人是把公羊家的“大一统”之说看作骗人的鬼话的。
不过,我以为,如果说《公羊传》的全部“大一统”说都直接来自《春秋》,那未免失之于凿;但是,不能说《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与《春秋》没有渊源关系。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指出,“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
”这就是《春秋》尊王的大一统思想的表现。
至于《春秋》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是否有关,这也不能作断然否定的答案。
相反,《论语·季氏》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子诸侯出。
”应该说这正是《公羊传》不与诸侯“专地”、“专封”、“专伐”的思想源所自出。
所以,可以说《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未必就等于《春秋》的同类思想,但它总是《春秋》中一统思想的发展。
(二)董仲舒天人合一体系中的大一统思想如上所述,《公羊传》是从“王正月”说到“大一统”的。
董仲舒也由此说到一统,但内容有所拓展。
《春秋繁露(以下简作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公羊传》从“王正月”直接就到了“大一统”,其间未涉及天命;而董生则以为,“王正月”是王者受天命必改正朔以应变、以奉天地的结果。
所以改正朔“一统于天下”者,不仅是天子与臣民的关系,而且首先是天子与天的(受天命)的关系。
这样,董生就把公羊家的一统说纳入了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董生既然要把其一统说置于其天人合一体系之中,他就不可能止步于其上述的对于“王正月”的解说上。
于是,他又追溯到“王正月”以上的“元年”的“元”,通过对此字的解说来进一步阐发其天人合一说及在此体系中的大一统思想。
为什么第一年不叫一年而叫元年呢?《繁露·玉英》曰:“谓一元者,大始也。
”为什么改称一为称元就算是以“始”为大了呢?他在《繁露·重政》中说:“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