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构建现代海洋观念与战略
构建现代海洋观念与战略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在海洋战略环境方面形势严峻。
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
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标签:海洋观念;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走向海洋的国家之一。
宋、元时代,海洋经济和海上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闻名遐迩,海上力量强大,直到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达到了宣扬海洋文化的最高峰。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不断得到强化,我国海洋事业走向衰落。
近代更是海权丧失殆尽,在造成国家衰落的同时,还铸就了人们头脑中重陆轻海的所谓“大陆观念”。
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一、强化海洋国土观“海洋国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个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国的内海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
因而,可认定是严格定义上的海洋国土。
从广义上讲,“海洋国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海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一国内海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关于“海洋国土”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海洋学家、国家海洋局前任局长罗镜如的论著中,后被人们广泛引用。
这里指的海洋国土,应当是广义的国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世界大洋水体与底土的法律意义均发生变化,领土和国土概念的内涵和法律意义已经广义化。
用海洋国土来表述国家的新领土——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把领海也包括在其中,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但由于种种原因,“海洋国土”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同。
中国海洋战略的概念内涵与战略设计
Conceptual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design of China's marine strategy
Conceptual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design of China's marine strategy
谢谢
中国海洋战略的概念内涵与战略设计
中国海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
( 三)掌控海上战略通道
我国国际贸易的开展也主要以海运为主,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 达 60%,对外贸易运输量的 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 对中国来说,海上通道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围绕中国周边的 出海口,二是远离中国周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海洋战略的概念内涵与一) 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
完成国家统一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主要指的是统一台 湾。我们需要明白,台湾问题不仅是涉及国家统一的问题,而且是涉 及到中国海洋战略的问题,最直接的是出海口问题。对中国而言,台 湾是防护大陆沿海的天然屏障,是保护海洋交通线的理想支点,是中 国海军突破岛链封锁,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伸的一把钥匙,战略位置 极为重要台湾是中国集攻防于一体的战 略要地,是中国通往各大洲海上运输线的战略中枢因此, “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任务”。
中国海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是: 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 开发海洋资源 掌控海上战略通道
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综合举措主要包括: 优先发展海洋 科技、坚持陆海统筹和布局全球海洋战略。其中,布局 全球海洋战略主要体现为 “近海维权、深海开发、远洋 护卫”,和“利益分布全球化,力量布局地区化”
形势与政策-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和理解
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和理解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源泉。
海洋独特的战略价值培育了非凡的中华海洋文明,丰富的海洋资源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洋战略决定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
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战略关乎国运,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
一是长期存在的岛礁主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主权争端较多的国家之一,与多个海上邻国都存在争端,有的已经导致严峻的舆论围攻、国际司法的挑战以及域外国家潜在的军事威胁。
二是复杂尖锐的海洋划界问题。
我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均需划定海上边界。
目前只与越南划定了中越北部湾长约500公里的海界。
一些周边国家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使划界形势更加复杂。
三是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争夺。
长期以来,中国渔民渔船屡遭有关国家的袭扰、抓扣,甚至开枪射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在东海正常的油气开发作业不断遭到干扰,一些南海周边国家不停地掠夺南海油气资源。
四是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
个别域外大国加强海上军事测量和侦察的力度,强化地区同盟关系,构筑对我国的战略围堵态势。
五是亟须拓展的深远海战略利益。
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两极是海洋强国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
在逐鹿“公地”的战略布局中,中国仍需奋力追赶。
六是国际规则的制定。
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际法制度、规则的形成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权利,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依法治海简论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依法治海简论金永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经过提出、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在基本目标、指导原则、重要理念、基本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确立,形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及思想。
而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依法治海。
其法律基础主要为《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体系。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基本体系1. 海洋强国含义之变迁。
一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强国,是指拥有强 大海权的国家,尤其在通商、海运力量、海军力量,以及在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具有综合影响力的国家。
其特点是依靠硬实力发展成为海洋强国。
现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因受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原则的限制,呈现依靠海洋的综合性管理,特别运用软实力和海洋技术成为海洋强国的趋势和要求。
而对于海洋强国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制度体系完善包括充足的人才和话语权体系能力,以及作为保障的海上国防力量强大。
2.海洋强国基本目标。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可分三步走或三个 阶段:区域性海洋强国,世界性海洋大国,世界性海洋强国。
中国成为区域性海洋强国的标志之一为,在南海问题上向有利于中国可控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标志之一为,解决东海问题和台海问题;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标志之一为,稳妥地利用全球的海洋资源和空间、具有把控海洋各种灾害和事故的快速反制能力。
3.海洋强国实施路径。
我国实施海洋强国的具体路径为推动“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包括发展新型国际关系,遵循新发展观和新安全观,依循正确的义理观,以及依据陆海统筹原则,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加强对海洋的综合性管理,提升海洋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所以,要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必须加强综合性的海洋管理和治理能力,通过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秩序、管理制度的良性互动实现依法治海目标。
二、 依法治海保障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实现1. 依法治海的基本内容。
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 -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具有重要政治和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作为民族奋斗的战略目标。
全国人民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努力,科学管理,综合开发,建立世界一流的海洋研发机构,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世界一流海洋产业,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一、综观古今中外海洋弱国无法实现民族复兴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是风雨的故乡,是资源的宝库,是经济的动脉,是国防的前哨。
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第一,海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贸易的90%是通过海洋实现的,海洋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海洋资源和能源;第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安全与权益斗争更加激烈;第三,管好用好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第四,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洋强国的兴衰更替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很多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资源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使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如美国提出“面向海洋——美国未来”的战略,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都在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结构庞大的海洋产业群。
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强则国家强。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是海洋强国。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6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告诫明宣宗:“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综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是普遍认同的:海权强则国家强,海权衰则国家衰,国家欲富强必须走向海洋。
“海洋强国”战略的多角度解读
“海洋强国”战略的多角度解读作者:贾钊袁全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1期对党的十八大,海外媒体的一大关注点是十八大报告。
其中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海洋强国”概念备受瞩目,迅速引起大范围关注,成为接下来数日内的焦点问题之一。
针对报告中字数有限的相关表述,海外媒体和国内外宣媒体的解读角度大有不同。
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外部的指责与怀疑如何回应,如何澄清真相,并发出有理有力有节的中国声音。
外媒笔下的“中国威胁”法新社于当日下午发出的最后一稿滚动报道《胡锦涛: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接近1300字,其中不仅有报告内容的摘录,还增加了日本和美国的反应,以及中国海军发展等方面的背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标本性质。
文章认为中国在美国准备重返亚洲时高调宣布建设“海洋强国”,或将引起周边国家的警觉。
文章预测,中国军力的增长将在东亚峰会上引发对中国的担忧。
稿件还引述对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采访,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项目不透明。
稿件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成为接下来数日的新闻热点。
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认为,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张,彰显出中国正加紧实现军事现代化的意图。
这意味着中国将沿袭扩大海洋权益的路线,未来中国有可能依托其军事实力在钓鱼岛及南海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上显示出更为强硬的姿态。
巴西《圣保罗报》8日报道认为,报告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准备扩张并实现军队现代化”。
文章认为报告中特别提到海军的情况,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登上十八大舞台中央,而近些年中国海军发展迅速,尤其在核潜艇建造方面取得“未加掩饰”的巨大进步。
一时间,国际舆论明显于我不利。
扎实采访积极回应关切针对海外舆情,新华社对外部迅速组织策划,就这一话题发出中国声音,还原真实信息。
我们的稿件需要回答的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建设海洋强国是必要的,二是以何种方式走向海洋。
最终采取的是用解读性稿件和评论相配合。
为了写好解读稿,上会记者发挥十八大会议期间的优势,在会议间隙多方面联系了涉及海洋战略的参会代表,其中包括海军将领,造船企业负责人和航母设计师等重量级人物,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对这一表述的分析和观察。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构想和国家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海洋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发展战略。
当今时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的海洋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通过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理论探索方面,海洋强国战略意味着中国要加强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观的形成奠定了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海洋强国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规划当中。
理论探索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同时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历史逻辑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受益者。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海洋意识和海洋意愿。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经验和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海洋事业如今已被重新发掘和重视,这为中国构建海洋强国的历史逻辑提供了坚实基础。
借鉴历史,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以更好地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路径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所指。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国家的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事业的整体推进。
以海洋经济为主线,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在海洋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通过投资海洋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海洋科研合作与国际交流。
同时,加大海洋法治建设力度,提高国家在海洋事务中的法律规范和权益保护意识。
这些都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的路径选择,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尽管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问题,如何在海洋开发中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海洋战略
主讲人:孙永建
LOGO
导读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 宝库,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开展国际政治军 事斗争的重要舞台。但是,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不是一 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岁月。 陆上资源日益匮乏、世界能源消耗上涨、国际政治军事 斗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围绕海洋展开了激烈争夺。那么,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什么位臵?这将是我们制定 海洋战略的关键所在。 新形势下,中国从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 洋外交、海洋文化等方面来构建海洋战略,以形成一个 正确、完整、可操作的发展战略。
LOGO
三大航海家——麦哲伦
1519年9月20日,麦 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下率船5艘、水手265名从 圣卢卡尔港出发,经过2 个多月的航行到达巴西, 尔后沿岸南航在南美大陆 和火地岛之间找到了一个 海峡,船队穿行38天后又 见到一片大洋。在这片大 洋中航行了三个月却未遇 狂风巨浪,出乎意外的风 平浪静,因此麦哲伦把这 片海洋称为‚太平洋‛。
LOGO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二战后,很多国家掀起了海 洋开发热潮。沿海国家都想 从海洋里取得更多的主权和 利益,引起了世界海洋权益 的斗争。1982年12月10日在 牙买加召开的第3次联合国海 洋法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对领海、海 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等 作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它的 诞生则标志着海洋观念的第 二次飞跃。
LOGO
迎接挑战
美国试图用‚岛链‛锁住中 国
LOGO
抓住机遇
1、建设海洋中国的精英呼声不断升高。
2、建设强大海军的海权观念逐渐增强。
机遇
3、经营南沙海域的战略共识逐渐达成。
论海洋强国梦
论海洋强国梦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是人类未来的出路。
我国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挠,如何捍卫海权,如何发展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梦海洋强国梦海权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把海洋强国战略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
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梦,正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强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建设现代渔业经济区。
培植特色优势品种,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强力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环保.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的原则,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使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是科技的创新发展。
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_”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
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
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
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一、战略提出背景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
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
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
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
海洋战略知识点总结高中
海洋战略知识点总结高中引言海洋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政策和行动的总称。
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和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不断突显,海洋战略也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海洋战略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海洋战略的定义和背景1.1 海洋战略的概念海洋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政策和行动的总称。
它涉及到海洋国防、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国际海洋法、海洋治理等多个方面。
1.2 海洋战略的背景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交通便利、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全球70%以上的地球表面覆盖着海水,海洋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各国纷纷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和制定,加大对海洋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力度。
1.3 海洋战略的意义海洋战略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推动国际海洋合作的需要。
它对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国际海洋法的制定与遵守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战略的基本原则2.1 综合发展海洋战略应当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推动海洋与内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发展。
这就要求海洋战略要高度统筹、全面协调,为国家全面发展服务。
2.2 国际合作海洋战略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推动国际海洋合作,维护和促进国际海洋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海洋挑战。
2.3 可持续发展海洋战略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国家主权海洋战略要尊重各国在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主权和管辖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
“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
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
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
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
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
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
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
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
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原论文
论“海洋强国”战略作者:常一鹏队别:9-1-9学号:201109063053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伟大规划。
关键字:海洋强国、争端、资源开发、国防和军队、科技。
一、相关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然而,几千来,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如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方针,这是对海洋重要性的高度肯定,“海洋强国”把海洋的重要性与国家的强大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
“海洋强国”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海洋权益既包括维护管辖海域范围内岛屿主权、海域管辖权、资源开发利用权等任务,又有维护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的正当海洋利益的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海洋经济更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因此,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不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发展“海洋强国”战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之所以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规划,是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近年来国际形势的综合考虑。
近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剧,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亦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形势。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加强对海洋权益的保障,包括在钓鱼岛争议上果断亮剑,在南海巡航宣示主权,三沙设市,航母启航等等,这一系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举措,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事务中的全面发展和强大地位。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
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
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要实现这些潜力,需要强大的能力进行开发。
海洋开发能力建设包括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只有具备强大的开发能力,才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海洋环境,才能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强海洋强国战略的长期可持续性。
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是保障海洋安全的重要措施。
海洋安全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
海洋领土争端、海上交通安全、海上恐怖袭击等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可以提高国家的海洋监视能力、海上执法能力和海上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海上安全风险,确保国家海洋安全。
只有保证海洋安全,才能为海洋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
只有具备强大的开发能力,才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安全,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使国家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论海洋强国战略
论海洋强国战略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大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长,再次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成为了国际关注的对象。
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在一部分国家面前却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欧美部分国家以及一些我们的邻国担心中国国力的增长会威胁他们的既得利益,特别是那些通过非法途径侵害中国利益的国家,他们提壶吊胆时刻担心中国为争取正当利益而威胁到他们的私利!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机,他们争先在我国的海洋领土胡作非为,企图以实际占有掩盖他们的人非法占据,东海钓鱼岛事件还没有完全平息,菲律宾就又枪杀和中国台湾的渔民,对中国的合法权益肆无忌惮的破坏,面对这样的局势,我认为强国之路离不对开海洋的维护,一个世界大国必须是一个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关键词:战争、利益、海军(防)建设、国家利益、民族复兴,资源利用一:由利益争夺引发的战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战争永没有停息过,人是有高等智慧的生命,但无论怎么样,人类也逃不出和生物界类似的争夺地盘的争斗,只不过这样的争斗被人类称为战争。
地球就这么大,它的资源是那么的有限,当人类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时候,自然界的一切足以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争夺地盘的矛盾还没那么明显。
人类拥有高等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蓝色星球的主宰。
地球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狼虫虎豹、以及各种疾病在无法大规模威胁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数量也开始激增。
几十几百万年前,第一个猿因为学会了使用工具而成为了第一个人,而现在人类的数量已经超过七十亿大关,而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地被刷新。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醒悟了,如日本和中国通过计划生育,防止了人口大爆炸,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国家太少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则选择多生孩子,还似要将多生孩子进行下去。
于是一个个人口大国被造就出来:2010年墨西哥人口达到一亿,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十二亿,2012年菲律宾人口达到一亿......在某些时候人多的确力量大,但人不多也无端的消耗的大量的资源,造就了贫困。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第一篇:浅论中国海洋战略浅论中国海洋战略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
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前言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
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
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
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
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
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
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
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
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
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
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
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
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
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
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
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
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
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
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
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
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
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展的观念与方法论问题,应构成研究与探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个基础性议题。
着眼于此,本文以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与方法论作为研究内容,在分析国内外学界现有解释与评析的基础上,分别就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基础与方法论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指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意涵。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繁荣富强,必须面向海洋,向海洋进军,走经略海洋之路。
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中国走向海洋与发展“海洋强国”战略持有肯定看法,但针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与方法论问题的现有研究与解释并不一致。
关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观念的现有研究与解释关乎着国内外如何看待中国“海洋强国”及为之赋予怎样的标签,而国内外就这一问题的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国外,特别是美国学者,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观念问题的现有研究与解释绝大多数以回归传统的马汉“海权理论”为主要特征,认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将承继、借鉴与重塑马汉的理论。
不过,即使在这一方面,现有的研究与解释也存在着不同着眼点。
有学者强调,“中国的海军至上主义者都是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的热心研究者”,而中国虽然没有正式在发展海军建设方面承认这一点,但在事实上正在依据马汉的观点——以强大的海军来掌握制海权及在大海战中击败敌方海军来规划着中国海军的发展。
同时,也有学者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回归探讨马汉海权理论的同时,却更强调马汉海权理论中“获取海洋经济福利和合作”的观念,认为中国领导层在这一方面的想法与马汉关于保护商业和海上交通线重要性保持着高度一致。
据此,西方学者常以为,“马汉无疑还统治着亚洲的蓝色海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常是论证与探讨中国“海洋强国”观念的传统来由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国内,学者们往往视之为和平与“友谊”的海上贸易航路与海上航行,截然不同于欧洲殖民者传统的征服与掠夺模式。
与之相反,西方却仍然从海权的外交、文化、军事与经济等功能阐释了古代中国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进行航海的目标。
以此,学者总结强调,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的代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仍是一种主导海洋秩序的宣示。
基于此,作为研究中国海洋战略的知名学者,安德鲁·埃里克森及莱尔·戈尔茨坦在就中国走向海洋前景进行预判时竟认为,“中国或许不可能控制世界海洋,但判断中国在未来重夺世界海洋霸权的可能性并非为时过早”。
与国外学者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赋予马汉理论继承者的角色不同,国内学者则主要强调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所彰显出的复合“海权”观念。
“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为此,中国国内相关研究特别强调海上力量之外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等,认为中国未来或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海权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而这将以海洋权益保护与海洋开发、管理为终极目标。
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以主权为导向,而不以霸权为导向。
中国学者大多认为,霸权导向的海权不仅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目标毫无帮助,相反会引发周边地区的紧张局势甚至战争从而彻底失去和平崛起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中国外交战略的失败,因而霸权导向的海权对中国来说是需要谨慎对待和选择的。
而国内学者提出这样的看法的依据,既有现今的地缘政治,也有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地理国家的事实。
由于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判断,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落实的方法论也持有差异性的认知。
在国外学者的分析中,中国推进海军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海上经贸往来及增强勘探、开发海洋的能力无不是中国遵循马汉理论的结果,而中国也将以此来寻求为解决海洋纷争提供后盾及挑战美国在海上的主导地位。
就此,国内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就宏观战略层面,中国的学者以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从属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范畴,而近现代的历史教训、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与看法及周边国家海上竞争性的地缘政治事实都将是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现实性参照体系。
而从微观来看,学者则强调如何在实现海洋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缓解安全困境与规则运用之间维持平衡。
针对海洋利益的开发,国内学者提出要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告别传统的对海洋“攫取”与牺牲的发展路径。
而关于海上力量建设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该是建成具有中等地区军事投放能力的海权国家,任务是进行近海防御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同时参与国际社会的维和和警察行动。
当然,部分国内学者也对国际法作了强调,认为对国际法的重视和遵守不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的国际信誉,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理性预期国家的行为方式,降低安全困境的发生和程度。
可见,在国内学者看来,中国发展海洋强国在方法上强调平衡、合作与规则。
是否站在传统思维上审视今日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内外关于中国发展海洋强国的观念及方法论研究与解释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21世纪海洋时代与全球化背景下,走出传统海权思维的窠臼对于分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很重要,也将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哲学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关键。
广袤的海域及漫长的海岸线虽在海洋地理层面展示了中国作为濒海国家的地理身份,但却不意味着中国在认知层面能够自我定位为一个“海洋国家”。
中国如何认识海洋——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本质上也是“海洋观”的问题。
“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中国顺应“海洋世纪”的结果,在理念上传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传统,更是对现如今全球海上地缘政治情势及相关问题的回应。
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深层面促进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实。
观念、思想与行为的根源在于文化。
承继传统海洋认知与文化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观念基础的历史性来源。
传统认为,中国是“黄土文明”国家,海洋长久以来被视为陆地的“边界”。
然而,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孕育了非凡的海洋文化,中国利用海洋的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并不乏对海洋的澎湃之情。
在长久的海洋对外交往中,海洋一直被视为是维系华夏文明体系和保持区域内朝贡关系的“纽带”,因此和平对外交往是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此外,海洋也一直是我国和周边民族、人民开展经济合作与加强海洋安全合作的“纽带”,那么合作交往也是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海洋交往中,郑和七次航海最具典范。
根据学者的考察,郑和航海的主要目的有四个:外交方面,与南海和印度洋沿海岛国建立朝贡关系;文化方面,宣传新明朝的强大、繁荣与权势;军事方面同样不可否认,例如对海上“巨盗”陈祖义的擒杀及大败锡兰国王;经济方面,加速扩张已有的贸易航线。
而其中,外交与文化方面的最为重要。
因而,以郑和航海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视文化理解,强调平等交往与海上和平友好往来。
但是,这只是中华古代海洋文化中的一种。
在官方“郑和航海”海洋文化之外,还有一种游离于官方体制之外的“海商”文化,而这股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海洋文化中难以隔断的一种。
可见,无论是“郑和航海”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抑或是“海商”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海洋的热情、向往与利用。
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的自然和合观显然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海洋认知。
如今,这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念至今无疑仍影响着中国的海洋观,促使中国在21世纪海洋时代延续着以往对海洋的热情及在新时期将“海洋强国”战略置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
海洋与国际政治有着天然般的联系,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今日的海洋国际政治表现出不同于往日的特征,而这些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基础提供了时代源泉。
以往,列强间不仅强调海洋控制,而且在海外与外交层面就殖民争夺与海洋霸权展开着激烈的竞争。
然而,如今海洋国际政治却有了新的时代内涵,“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然成为一种全球共识,海洋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对话与发展纽带,国家的生存、发展与交往日益离不开海洋。
更具体来看,这些内涵与特征包括:其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日益依赖海洋,海洋正在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其二,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及关于海洋认识的不断增多,对海洋的系统性研究与合作开发已经迫在眉睫且具有显著可能性,其中海洋资源及其他的经济利益无疑是其中国家间合作与争夺的焦点;其三,海洋意识普遍觉醒,众多沿海新兴国家大规模的海上觉醒已经成为深刻影响现有的海上秩序的重要力量;其四,海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成为影响国家或区域安全的焦点,成为地区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