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形象共42页
文学概论课件
• 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返回目录
第四节 散
文
• 关于散文的体裁分类及特征:
• 一、散文文体概述 • 二、杂文 • 三、散文诗 小品文 报告文学
返回目录
第五节 戏剧文学
• 关于戏剧文学的体裁分类及特征:
• • • • 一、戏剧文学文体概述 二、杂剧 三、诗剧 歌剧 话剧 四、影视文学
•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意义 • 二、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 三、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第二节 诗
歌
关于诗歌的体裁分类及特征:
一、诗歌文体概述 二、风谣 骚赋 三、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词 散曲 自由诗 十四行诗
返回目录
第三节 小
说
• 关于小说的体裁分类及特征:
• 一、小说文体概述 • 二、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 讨论什么是文学创作中的结构技巧:
• • • • 一、以点带面 二、线性发展 三、循环往复 四、多向交织
关键词
思考题
阅读链接
第五章
返回目录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王蒙《文体学丛书· 序言》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思考题(一) 思考题(二) 阅读链接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 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关于文学风格的中国形态与西方形态:
1、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态 2、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 关于文学风格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描述:
• • • •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二、时代文化与时代风格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四、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 12:10:40)四、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课件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关帝诗竹碑 不谢东君意, 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
学生E打电话给爷爷F:5555老师说这几天要照常上课。
爷爷F打电话给秘书B:还是去北京吧,你准备一下。
3.文学文本的特点: (1)相对的独立性。 (2)语言实体、符号体系。 (3)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
4.文学文本结构层次的划分 黑格尔《美学》: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 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a 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 b 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c 图式化外观层次 d 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中国文论:言——象——意
5.语言层 (1)构成:语音、语义 (2)地位:文学文本的第一个层面,构筑文学形象的条件。 (3)作用:传达审美信息、塑造文学形象、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 ◆ 语音:音韵、旋律、节奏
《吕氏春秋》: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 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一章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4周 9月23日 1组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8周
10月21日 2组
第二章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9周 10月28日3组 第二节 诗歌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12周11月18日 4组 第三节 散文 13周11月25日 5组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4周12月2日 6组 二、故事和人物 15周12月9日 7组 第五节 剧本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三、戏剧语言17周12月23日8组
「文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
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
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
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
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文学理论Ⅱ》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学理论概述 •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 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 文学批评实践 • 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01
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词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文学的内在规律和价值。
详细描述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和思考,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还关注文学与文化、社会、 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探究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以及理解 文学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04
文学批评实践
文本选择与背景了解
文本选择:
01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发深 入思考和讨论。
03
0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文学 发展历程和特点。
04
背景了解:
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学流派。
05
06
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以及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本解读与批评观点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在未来,文学理论将继续关注新的文学现象和 文本,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论。
文学理论将继续关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加 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学理论也在 不断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综 合性等趋势。
人物与角色
总结词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角色则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中 的身份。
详细描述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语言塑造的虚构形象。 角色则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反映社会关 系和文化背景。
《文学理论Ⅱ》课件
文学与自然科学
探讨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例如生态批评、科 技写作等,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人们对自然 和科技的理解。
比较文学研究
跨国别文学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分析各国文学的特色和共性 ,以及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跨时期文学比较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分析文学风格的演变和 文学思潮的更迭,以及文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 关系,提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伦 理原则。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挑战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文学理论带来了挑战,需要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创新与变革
新媒体时代激发了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变革,出现了跨学科、跨媒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THANKS
人物关系
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有重要 作用。
语言与风格
语言
作品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包括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
风格
作品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特色和个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和文风等。
03
文学批评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
总结词
专注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形式 ,强调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和技巧。
文学与文化研究
要点一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
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文化 语境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要点二
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分析文化差异对文学创 作和接受的影响,以及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社会科学
将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从 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资料:
[波]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陈述 句不是真正的判断而只是拟判断,它们的 功能在于仅仅赋予再现客体一种现实的外 观而又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现实。”(英加 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11页,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说明:
“真实的判断”是文本所述在现实中有所指, 而“拟判断”则所指为虚拟的世界,不能 要求确有其事。 “思维方式不同”,在非文学文本中要求 理解其直接、真正的意义;而在文学文本 中则要求理解其隐喻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理解文学文本的语义时,须 充分注意言语所指的虚似性和语义的隐喻 性。
(一)确定文本体裁的意义
1.体裁观念的中介作用 “体裁”这个概念在文本与文学总体中起 中介作用。它表示某些形式结构相同或相 近作品(文本)的集合,它是接近文本并 进一步思考文本的基础。 某种文本体裁观念的形成意味着在文学活 动中确立了某种规范形式,对文本的接受 与研究则在规范形式的基础上展开。
如:苏珊· 朗格的艺术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 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与形式》,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一、诗歌与抒情
(一)情感是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
诗歌是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中国古代对此已有过较多论述。如《尚 书· 尧典》,陆机的《文赋》,孔颖达的 《〈诗〉大序正义》等。
2.文本形象描述的倾向性
由于文学形象是作者想象之后以语言为媒 介物化,再经读者想象再现的。作者可以 按其想象的逻辑、表达的意向、追求的效 果安排叙述的方式,由此而产生具有倾向 性的意向客体。 文本形象在不同组合中体现抒情的倾向性。 文本形象以特有的叙事方式超越现实类似 事件的原始意义。
文学形象·意象课件PPT
价值观念
文学形象与意象所蕴含的价 值观念可以影响读者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教育 意义。
跨文化交流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成为跨 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 沟通。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心理分析
情感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 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喜怒哀
乐等情感变化。
文学形象和意象通过语言的艺术表现, 能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文化意义
社会反映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反映特 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风 貌和文化特征,帮助读者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背景。
文化传承
文学形象与意象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的 重要载体,能够传递给后代 丰富的文化内涵。
象征性
事物形象常常用来象征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品质,如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 玉”。
隐喻性
通过事物形象的比喻,暗 示或揭示某种深层含义或 故事情节。
群体形象
群体形象的定义
群体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 对一组人物或事物的整体 描述,这些人物或事物共 同构成一个群体。
整体性
群体形象强调整体特征和 共性,而非单个个体。
个性化解读
文学形象与意象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 能够引发读者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想象力的激发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
心理治疗
通过阅读具有治愈性质的文学形象与 意象,可以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 治愈心灵创伤。
THANKS
感谢观看
小说中的象征意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 语言等特征,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 文学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文学概论第2章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 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 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 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 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首,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 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 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 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 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 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湖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文学概论》
主讲与课件制作:文艺学教研室
文学概论第二章 文学形 象及其审美形态
文学概论
第一节 文学形象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文学概论
一、从《便条》分析一般文字与语言之区别 二、阅读:唐伯虎联珠回文诗 三、从作品四层次理论赏析苏轼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理论 第二章
不过,读者并非被动地去阅读,或仅仅满足于忠实地理解作者的原意,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去理解,这种理解过程必然包含着对作者原意的充实、扩展或变形等,因而显然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有时,读者的阅读甚至可能突破作者原意而展示出与此不同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新的意义空间。
这里虽然沿用了庄子曾用过的“粗”与“精”二层面说,但此处却不存在抑粗扬精之义。他相信文学文本由“粗”与“精”两层面构成:“粗”是指文学文本的外在可见的语言层面,即“音节”和“字句”;“精”则是其不可见的内在意义或意蕴层面,即“神气”。但这一二层面说还过于简略,在文学文本分析中还难以具体操作。倒是刘大栅的弟子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进而使上述二层面说具体化了: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在第一章里,我们说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由此不难看出,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总要通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一首诗、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等)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这样,要明白文学活动的究竟,就需要了解文学文本。而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正是通过这种语言组织并且在这种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的其他方面(如形象及意义等)才得以生成。这样,我们需要考察文学文本及其语言组织。
不过,在一般地使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分往往并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如说“这篇作品写得不错”,这句话里的“作品”完全可以换为“文本”而不影响原义。同理,我们常说“李白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其实也相当于说“李白的文本”和“鲁迅的文本”。这反映了“作品”的传统用法在现在一般术语运用时的一种延续形态。
文学概论第二章 PPT
费尔巴哈 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 文学活动论 ▪ 文学反映论 ▪ 艺术生产论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 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论
▪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 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 动论”
▪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 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 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卢卡契 ▪ 葛兰西 ▪ 本雅明 ▪ 阿多诺
卢卡契
▪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
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 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 一论
卢卡契 Georg Lukacs 1885—1971
葛兰西
▪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 家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观念,而是 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 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 涵
▪ 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 才是艺术生产。
▪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概论第二章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 文艺学的三分法
文学史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 文学史 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 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 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 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有着 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 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 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 一种交往对话。 文学活动的性质: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的活动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 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世界 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即外部世 界——引者)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 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P19)
讨论:如何看待‚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1)艺术作为生产,不再以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指艺术形式—— 引者)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 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8)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 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 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 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 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 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 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 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 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 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 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 它们就被解释明白了。”
2 文学形象共55页文档
美性的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学审 美性所包含的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学的审美性从根本上说,建立在人与现实 的审美关系上。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 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审美与文学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这一切 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为满足物质需求 的生产关系。
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 知识’。”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共时性的看,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模式,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学是什么:
世界 ↑
文本 ↙ 作者
↘ 读者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文学源于社会生活。对中 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便是用 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来解 释文学何以发生的。在西方则有古老的“摹仿说”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多样性说明了两个问题: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共时性上讲,说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
文学;各种文学观念都是相对的。 2、从历时性上讲,文学观念的多样性反映了文
学是不断发展的,说明各种认识都受文学发展 程度的制约。 即使在今天,任何一种文学观念也难以解释所 有的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
二、审美与文学
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 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
三、文学与虚构
虚构和想象是文学实现对生活的审美把握的重要 方式。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指出: “文学的作品即以这种白日梦为题材;文学家将
自己的白日梦加以改造,化装,或删削写成小说 和戏剧中的情景。但白日梦的主角常为白日梦者 本人,或直接出面,或暗以他人为自己写照。”
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形象
形象的分类; 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化; 文学意境; 文学象征; 意象
形象的内涵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系辞上》 “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 --《三国志》 作为名词的形象 作为形容词的形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分类及特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第三节 文学意境 第四节 象征意象
《列异传·宋定伯》 列异传·宋定伯》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 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 问:“欲至何所?”答曰:“欲到宛市。”鬼言:“我亦 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 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 “卿太重,不是鬼也!”定伯曰:“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 鬼,不知有何所恶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 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渡;听之了然无水音。定伯自渡, 漕漼作声。鬼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 渡水故尔,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 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賣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 千五百,乃去。当时有言:“定伯卖鬼,得钱五千。”
间接性和模糊性
审美性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理论的发展
《说文》: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 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谓典型。) “合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 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 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 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 “欲代此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 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 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 多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 ---李渔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序三》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ppt课件
例
“……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 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 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 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才迷迷糊糊盹了一会,音乐调子一变,又惊醒 了。楼下正奏着气急吁吁的伦巴舞曲,薇龙不 由想起壁橱里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跳起 伦巴舞来,一踢一踢,淅沥沙啦响。”(《沉 香屑——第一炉香》)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 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 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 有关。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常用“意象”或者“象” 来描述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特点。
《周易·系辞》的作者提出了“立象以 尽意”的观点。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文学艺术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表现,是因为文学 艺术所要表达的各种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往 往是抽象的概念语言难以捕捉、传达和穷尽的。
⑴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 家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几乎能够当作文学的同 义语来用;
⑵从文学创作的过程上讲,从“意”向“言”的转化上 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或符号,作家通 过语言塑造的形象将其内在的审美感觉物化为使他人可 以接受可以把握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形象 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桥梁。
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