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对,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5.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比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的。

15.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一、填空题。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2、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3、测量身高和体重要脱掉鞋子、身体直立、眼平视、压板轻压头顶最高处。

在测体重时,应尽量减少随身携带的物品和穿着。

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4.记录成长的证据据有:(小时候的衣服、鞋子、乳牙、照片、身高、体重)等5、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6、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7、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性发育包括(生殖器官的形态发育、功能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

青春期的重要标志是(女性的月经初潮)和(男性的首次遗精)。

8、(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10岁)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9、在斯芬克司之迷中,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四条腿走路”指(幼年时期),“三条腿走路”指(老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

人的一生还可以分为(幼年期)、(青春发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时期;人的发育是一个渐进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科学划分七个时期: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学龄期:(6、7岁—12、13岁) 青春期:(10—20岁)青年期:(20—25岁)10、根据父母身高预测: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11、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时期是(成年时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实验(素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实验(素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1.什么是能量(1)实验名称:通过游戏,观察、分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实验目标:通过撞棋游戏和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动能。

实验器材:棋子实验步骤:1.把A棋子弹向B旗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

2.通过撞棋游戏,让学生感受手指运动的能量,可以传递给A棋子,接着A棋子运动的能量传递给B棋子,并且A棋子运动速度越大,B棋子被撞开的距离越远。

运动的手指、棋子等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就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研讨。

3.知道了什么是动能,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事物的动能表现在哪里,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能存在的事例,不断丰富学生对动能的认知。

实验结论:1.龙卷风的动能表现在:空气的高速运动形成猛烈旋风,会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等,甚至把人卷至空中带往他处。

2.泥石流的动能表现在:大量石块、泥沙,伴随着洪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泥石流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常造成严重灾害。

3.保龄球的动能表现在:保龄球沿滑道向前滚动,将球瓶撞倒。

4.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在:海潮倒灌时具有巨大的动能,会把大量泥沙带进河口,掀翻船只,拍打礁石,卷走岸边物体。

注意事项:动能是个抽象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来让学生感知、理解,教学时不能“硬塞”概念。

1.什么是能量(2)实验名称:小球反弹实验,观察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现象,知道什么是势能。

实验目标:让学生感知、理解、接受势能的概念。

实验器材:小球,尺子1.固定尺子。

从低、中、高三处位置,让小球自然下落,记录小球反弹高度。

2.势能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

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分析小球反弹的原因:位于高处的小球具有能量,释放后能量显现;位置越高,能量越多,小球反弹越高。

3.除了位于高处的小球、跳板上的跳水运动员、拉长的橡皮筋、被跳水运动员压着的跳板、拉开的弓、压缩的弹簧都具有势能。

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具体感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二第二单元微小世界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范围称为视野。

第一课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特点是什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透明。

2、放大镜的构造包括:透镜、镜柄、镜框。

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3、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5、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7、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如水滴、老花镜、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9、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用放大镜看电视和计算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10、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培根。

11、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二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二)实验名称: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实验方法:(1)手电筒打开,将光射向地球仪,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让光包围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点做标记。

(3)地球仪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思考:1.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地球仪模拟的是。

2.地球仪被照亮的一半是,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随着地球仪的转动,我们看到了现象。

3.实验结论:太阳地球白昼黑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传形成的实验名称:模拟地球上四季的形成用4个地球仪、1盏台灯和4根立柱探究四季的形成。

1.(1)照右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

2.随着“地球”的公转,在夏至日的正午影子最;在冬至日的正午,影子最;在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影子的长度则是。

3.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4.根据实验结论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长短逐渐变化的夏季影子短,温度高;冬季影子长,温度低;春秋季节影子和温度都是逐渐变化的。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地球上温度的变化。

地球在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倾斜着,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的照射情况不同,就形成了四季。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实验材料:地球仪4个、台灯1个、立柱(小棍)4根等。

实验方法:(1)照上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

(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立柱的影长记录下来。

思考:1.随着“地球”公转,影子的长短变化为:夏季,冬季,春秋季节影子和温度都是逐渐变化的。

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地球上。

3.地球在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倾斜着,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就形成了。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实验复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实验复习
结论总结
学生需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THANK YOU
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通过空气质量检测仪器或试纸,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土壤污染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土壤污染的过程,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治理方法 。
05
科学与技术实验复习
技术应用实验
简单机械实验
通过观察和操作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和斜面等,了解其工作原 理和应用。
电路实验
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通过实验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 等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与提纯方法,如 过滤、蒸馏等。
03
生命科学实验复习
生命现象观察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观察
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中光 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了解光合
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动物行为观察
观察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 、鸟类迁徙等,了解动物的行为
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物共生关系观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实验复习
汇报人: 202X-12-20
目录
• 实验基础知识回顾 • 物质科学实验复习 • 生命科学实验复习 • 地球与宇宙科学实验复习 • 科学与技术实验复习 • 综合实验复习与能力提升
01
实验基础知识回顾
实验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巩固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和加 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
06
综合实验复习与能力 提升
综合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01
总结实验原理
学生需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原理,例如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等。
02
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需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实验一: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材料:1. 手电筒2. 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板3. 毛玻璃4. 透明水杯5. 水实验步骤:1. 将手电筒对准墙壁,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射在墙壁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在记录本上写下你的观察结果。

2. 将透明玻璃板放在光线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3. 用毛玻璃挡住光线,再次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4. 倒入透明水杯里的水,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光在直线上传播,没有发生弯曲。

2. 光通过透明玻璃板后,路径发生了弯曲。

3. 光经过毛玻璃后,路径变得模糊不清。

4. 光通过水杯里的水后,路径发生了弯曲并且发生了色散。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在真空和同种介质中传播是直线传播,不发生弯曲。

2. 光通过透明玻璃等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作用,光线会发生折射并改变传播方向。

3. 光通过毛玻璃等粗糙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散射作用,光线会被散射而路径变得模糊不清。

4. 光经过水等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和色散作用,光线会发生折射和颜色分离现象。

实验二:探究空气的压缩性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是有弹性的,即具有压缩性质。

实验材料:1. 空气压力计(可以使用注射器)2. 水杯3. 水实验步骤:1. 将水倒满水杯,确保水杯里没有气泡。

2. 将空气压力计的注射器插入水杯中的水中,并确保注射器里没有气泡。

3. 慢慢把空气压力计的注射器缓慢抽出一部分空气,观察水面上方是否会出现气泡,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4. 再次慢慢抽出一部分空气,观察水面上方是否会有更多的气泡,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随着空气被抽出,开始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气泡,当继续抽出一部分空气时,水面上方的气泡也变多。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空气具有压缩性,当空气被抽出时,水杯中的水会受到外部压强的减小而膨胀,从而产生气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实验题总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实验题总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实验题总结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复一、加热白糖实验:实验内容:观察白糖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白糖的变化过程实验仪器:铁勺子、火柴、蜡烛、白糖实验步骤:1.手握勺子顶端;2.在外焰加热;3.保持一定距离观察;4.加热结束后不要用手触摸加热部分;5.把勺子放在盘子里;6.在观察白糖变化的同时观察蜡烛的变化。

实验记录:首先,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全部炭化。

实验结论: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二、淀粉和碘酒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淀粉遇碘酒的变化实验仪器:米饭、淀粉、碘酒、培养皿、滴管实验步骤:1.把米饭或淀粉放在洗净的培养皿里。

2.用滴管滴入少量碘酒。

3.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米饭或淀粉遇到碘酒后,颜色会变成蓝色。

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实验内容:观察小苏打遇白醋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小苏打遇白醋的变化过程实验仪器: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片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小苏打倒入烧杯中,然后倒入白醋,盖上玻片。

2.插入燃烧的细木条,木条熄灭。

3.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小苏打遇白醋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听到嗤嗤声。

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了一些,会降温。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四、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观察到的现象: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点生锈水盘子水变色生锈锈多了更多了菜油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会生锈,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资料工具与机械一、使用工具在工作中,能够方便或省力的装置称为机械,其中包括机器和工具。

工具是指能够使我们方便和省力的简单机械。

二、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可以省力。

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省力的杠杆有撬棍、压水井的压杠等。

可以省力的杠杆类工具有老虎钳、羊角锤、开瓶器、裁纸刀、杠秤等。

3、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活中的应用有跷跷板、天平、装订机等。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生活中的应用工具有火钳、夹子、筷子、镊子。

5、剪刀是一个阻力点会移动的杠杆,人体的小臂骨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三、轮轴1、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使用轮轴可以省力,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3、生活中使用的轮轴有汽车方向盘、自行车脚蹬子、水龙头开关、辘轳、门锁把手、钥匙等;轮轴类的工具有螺丝刀、扳手。

四、滑轮1、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旗杆顶端的滑轮是定滑轮。

2、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3、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装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塔式起重机上使用了滑轮组。

4、滑轮组中的滑轮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五、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越长,或者斜面高越短(即斜角越小),斜面越省力。

3、山路修成盘旋状,刀具到越薄越锋利,都是斜面省力的实例。

楔子、刀刃、螺丝等都是斜面。

4、螺丝的螺纹越密,拧动螺丝时越省力。

六、机器1、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使用力气大。

2、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使用力小。

七、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刹车手柄和刹车杆上使用了省力杠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2015,3,2第⼀单元微⼩世界第⼀课放⼤镜⼀、为什么要⽤放⼤镜观察哪些⼯作需要经常使⽤放⼤镜?答:需要⽤到放⼤镜的⾏业或⼈员有:公安侦查⼈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观察⼩型的零件);农业科技⼈员(观察花、种⼦、植物的结构);考古⼯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观察病菌细菌);测绘⼈员(看地图)等…⼆、放⼤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放⼤镜?(P2)答:⽅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镜在物体与⼈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图像⼤⽽清楚。

2、放⼤镜的作⽤:(P 3 )答: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镜的特点1、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镜放⼤倍数⽐较⼤?答:放⼤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的,放⼤倍数就越⼤。

3、为什么⼀些器具也有放⼤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镜的镜⽚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功能。

4、⼈们为什么把放⼤镜⼜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中央凸起,且⼜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装置的应⽤。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的眼镜。

第⼆课放⼤镜下的昆⾍世界⼀、奇特的⾝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千个⼩眼组成,观察范围⼴,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的触⾓:是他们的“⿐⼦”,可以分辨各种⽓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朵长在⾜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鳞⽚,其实是扁平的细⽑。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且还能爬⾏,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蚜⾍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的?)草蛉的幼⾍⽤“镰⼑”勾住蚜⾍,把尖尖的嘴刺⼊蚜⾍的体内,只⽤⼤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的体内的汁液吸⾷⼀空;草蛉还会把蚜⾍的空壳背在⾃⼰的背上伪装⾃⼰。

小学科学粤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实验知识点整理(2023春)

小学科学粤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实验知识点整理(2023春)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知识点1.风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实验:①在塑料瓶的上部钻两个孔。

(钻孔)②将一根小棒穿过小孔,使小棒能自由转动。

(穿小棒)③然后在小棒的一端固定风轮,另一端系上吊篮,制成风能小吊车。

(固风轮系吊篮)2.模拟电磁起重机吸引钢铁的实验:①将导线沿一个方向传绕在铁钉上。

(缠导线)②将导线的两端与电池相连。

(连导线)③观察实验记录数据。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铁钉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电磁铁,电磁铁能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将铁质回形针吸引起来。

3.探究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①用纸盒做一个简易观察盒,在盒内铺上一层湿土。

(做盒子)②使盒内形成一侧透光、一侧遮光的环境(设环境)③将20只鼠妇随机放到盒子里,并盖好盒盖(放鼠妇)④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停留的位置,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现象)(一做、二设、三放、四观察)4.探究蝗虫“保护色”实验:①取一张绿色卡纸和一张黄色卡纸,各剪出20张形状、大小相同的小纸片,模拟绿色和黄色的蝗虫。

(剪蝗虫)②另取一张绿色卡纸和一张黄色卡纸平铺在桌面上,模拟草地和山地的环境。

(造环境)③将“蝗虫”分成两份,每份10只绿色的,10只黄色的,将其均匀混合,分别撒在两张卡纸上。

(撒蝗虫)④分别在两张卡纸上找出黄色的“蝗虫”。

(找蝗虫)实验结果:鸟儿更容易在绿草地上发现黄色的蝗虫;在山地上更容易发现绿色蝗虫。

(一剪、二造、三撒、四找)5.制作生态瓶的步骤:①用清水清洗广口瓶。

(洗瓶子)②在瓶中放入约1厘米厚的沙子和小石子,植入水草。

(放沙石、种水草)③加水至距瓶口约1/4处。

(加水)④待瓶中的水澄清后,放入水生动物。

(放水生动物)⑤盖上瓶盖,在瓶身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贴标签)6.进行一项科学调查的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③如实记录调查过程。

④整理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1。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全
套整理
一、植物的形态结构
1. 植物的主要结构:根、茎、叶和花
2. 根的结构和功能
3. 茎的结构和功能
4. 叶的结构和功能
5. 花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种子的发芽和成长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三、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1. 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有机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1.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3. 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人体的主要器官:头部、躯干和四肢
2. 人体的各系统及其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生活环境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物的适应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七、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八、物质的化学性质
1. 物质的燃烧
2. 物质的酸碱性:酸、碱和中性物质
3. 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第⼀单元《微⼩世界》⼀、填空。

1、放⼤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的(观察⼯具)之⼀;它具有(放⼤)、(汇聚光线)、(成像)的作⽤;放⼤镜是由(镜⽚)、(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倍数(越⼤),它的视野就(越⼩);透过放⼤镜我们可以看到叶⽚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是会产⽣(折射)现象;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镜具有(放⼤)的作⽤,放⼤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厚度)有关,凸度越⼤,放⼤倍数(越⼤),凸度越⼩,放⼤倍数(越⼩);(球形)透镜的放⼤倍数最⼤。

4、⼈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晶)琢磨⽽成的;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鳞⽚),其实上这些⼩鳞⽚是许多(扁平的细⽑);在放⼤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形)的⼩眼睛组成的,每个⼩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部分);(昆⾍)在⾃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体构造)和(本领);昆⾍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昆⾍头上的(触⾓)就是它的⿐⼦。

5、⾷盐、⽩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然界中,许多的岩⽯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将海⽔蒸发后我们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吴锁芳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一、填空: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草蛉是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吃蚜虫,蜻蜓吃蚊子。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有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复习资料
1.怎样制作一个大晶体?
答: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

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

在杯中用细线悬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

在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2.怎样做个简易显显微镜?
答: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3.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实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用刀切开;取下一片;在取下的一片上划井字;将制好的标本放到载玻片上【13页】
5.实验内容:加热白糖.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糖.蜡烛.汤匙.火柴
实验步骤:【1】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

【2】当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在桌子蹭的盘子里冷却,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白糖加热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变成黑色。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还会燃烧。

实验结论:白糖颗粒变成液体的白糖,只是状态.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这是物理变化;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它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6.实验内容:寻找淀粉的踪迹
实验器材:水果刀.碘酒.马铃薯.滴管
实验步骤:【1】用水果刀将马铃薯切开【2】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开面上【3】观察现象【4】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切开面上有蓝色出现。

实验结论: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7.实验内容: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现象:冒出大量气泡,在玻璃杯里形成很多泡沫,并且有沉淀产生。

【1】把玻璃杯盖上杯盖有手摸,有什么感觉?
答:杯壁变得更凉了。

【2】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杯中,有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答:燃烧的木条熄灭,推断出,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且不支持燃烧。

【3】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答:实验证据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因为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很多,所以无法判断。

8.铁生锈实验探究
甲试管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的棉花球上,乙试管中把铁钉放入后,注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快速冷却的水,将铁钉浸没
后的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丙试管中加少量干燥剂,再放一团干的棉花球,把铁钉放在干棉花球上,塞紧橡皮塞。

(1)本试验是用于研究铁生锈与水和空气关系的一个实验装置。

(2)甲试管中的铁钉能够与水和空气充分接触;
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因为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地防止空气溶解到水中
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空气接触,因为试管中的干燥剂很好地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3)一星期后观察发现,甲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而乙和丙两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的现象。

(4)该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与水和空气这两个因素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9.罗平小学六【2】班第二小组的同学在研究铁生锈因素的实验,他们用三个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三枚同样大小的铁钉,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里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每天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点生锈
水盘子水变色生锈锈多了锈更多了
菜油盘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1】以上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也可以填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方法或对比实验法】
【2】铁生锈速度最快的是在水盘子,最慢的是在菜油盘子。

【3】实验结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水和空气,二者缺一不可。

10.实验内容: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材料: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钉子.一把镊子
实验方法:【1】配制硫酸铜溶液【2】用镊子夹住铁钉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3】过一会儿,取出铁钉,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产生,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产生的新物质是铜。

11.研究的问题:铁制品生锈,铁锈是不是新的物质
【1】我们寻找铁片与铁锈有什么不同的证据,方法可行的在表格里打“√”,不可行的打“×”
眼睛观察用手摸用锤敲打是否导电用磁铁吸引放入水中
【2】通过眼睛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铁片的颜色是银白色,而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铁片的表面有光泽,比较亮。

【3】用铁锤敲打,听到铁片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

敲打铁锈时容易碎,延展性比较弱。

【4】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它们的导电性,铁锈不容易导电。

【5】现在我们可以确定铁锈是一种新物质的理由是:铁锈和铁片的颜色.光泽.延展性.导电性.磁性都不同,所以铁锈是一种新物质。

12.月相的变化规律:【1】月相在不同时候的形状.方向也不同【2】农历上半月观察月相应在早晨,下半月应在傍晚【3】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变圆,下半月的月相由圆变缺
13.根据大熊座上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的方法【要求会画图】
13. 日食形成模拟图
日食的形成: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年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观察日食
的记录。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
日食的过程:先上【右】半部分缺,慢慢变成日环食,然后又是下【左】半部分缺,逐渐变回圆形
月食形成:当地球在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

月食分为两种:月全食和月偏食,月球不会发生环食,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大得多。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14.研究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中间凹,四周高,大小不一,无规则排列。

猜测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被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摸拟实验材料:铁球.玻璃球.沙子
实验过程:把沙子堆成一堆,然后从不同角度用铁球或玻璃球摸拟陨石撞击沙堆。

实验现象:在沙堆上留下了许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环形山”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形形山很有可能是流星.陨石撞击后形成的。

15.实验内容: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放在底部的细石子和河沙代表:土层加入底问好的清水代表:地下水
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垃圾喷水代表:下雨
瓶子底问好的清水变色代表:地下水被污染了
实验现象:瓶子底部的水变色了
实验说明:用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会污染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