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2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2.1_2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2.1_2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第一节昆虫的生命周期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命周期;

【目标知识】

1、昆虫生命周期概念。

2、不同昆虫种类的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件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life cycle),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二、昆虫的寿命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这种昆虫的寿命(life-sPan)。显然,昆虫的寿命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会长一些,两者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成虫进行生殖后所存活的时间‘如蜉蝣变为成虫之后仅存话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其生命周期与寿命基本相同;而有些甲虫的成虫性成熟后能存活半年到1年,一种龙虱;Dytiscus sp.的雄虫能活854d,雌虫能活740d,这样的情况下,寿命远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所需的时间长。

不同种类的昆虫寿命差别很大。昆虫中寿命最短的可能是孤雌生殖的蚜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每年可繁殖20—30代,每只蚜虫1d可生10余只小蚜虫,每只蚜虫的寿命仅20一30 d。北美的十七年蝉Magicicada septendecim(Lin—nause)的若虫在土中可以生活17—17.5年。白蚁的蚊后寿命更长,一般认为其寿命为20一25年,也有的说蚁后能话50一80年,但后者的可靠性有持检验。一般昆虫的寿命在1年左右。同种昆虫的寿命一般雄虫长于雄虫,大多数昆虫的雄虫在交配后不久便死去,而雌虫产卵后有些种类还有护卵和护幼习性。

社会性昆虫的不同类型的个体寿命也不相同。如蜜蜂的工蜂春、夏季出生者寿命为45d左右,秋季出生者寿命为半年左右;而蜂后却能活5—8年。

关于昆虫的寿命容易与成虫期的长短相误解,如人们常说的“蜉蝣朝生暮死”是对蝉游的成虫而言,不能说蜉蝣的寿命只有1d,实际上一些孵蜕的稚虫在水中要生活2—3年,所以蜉蝣的寿命在昆虫中还算是比较长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活史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活史及其多样性;

【目标知识】

1、昆虫生活史概念

2、昆虫休眠与滞育的区别

一.生活史的概念

昆虫的生活史(Me history)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生活史常以1年或一代为时间围,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而昆虫完成一个小命周期的发育史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

昆虫的生活史是昆虫生物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容之一,为了清楚地描述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特

征可采用各种图、表、公式来表达或用图表混合的形式来表达(图24—1),其中表格法最为常用。

昆虫生活史表格主要有两种。第1种是以月份为列,以虫态为行,将各代各虫态发生的时间围在表中标出。第2种是以月份为列,以代和虫态为行,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不同的虫态。并将

各代各虫态发生的时间围在表中标出(表24—1),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达多化性昆虫的生活史

二、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

(一)昆虫的化性

昆虫,特别具有滞育性的昆虫夜1年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叫化性(voltism),1年只发生一代的叫一化性(univoltine),1年发生两代的叫二化性(bivoltine),1年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Polyvoltinee或plurivoltine),而把两年以上才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者称为部化性

(Partvoltine)。如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1年发生一代,为典型的一化性昆虫;而很多蚜虫1年发生几代至几十代,为典型的多化性昆虫;很多土栖性昆虫几年〔有的十几年)才完成一代。为典型的部化性昆虫。

不少昆虫的化性随地理位置的不问而异.如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在中国东北北部每年发生2代,在东北南部每年发生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每年三四代,而在华南地区每年多达6代。

(二)世代重叠

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较长等因而使前后世代间明显重叠的现象叫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ping)。一化性昆虫前后世代间重叠的观象较少,但有些昆虫由于越冬期、出蛰期的差异也会山现世代重叠的现象。在多化性昆虫中,世代完全不重叠或只有极少一部分重叠的现象很少,耍弄清各世代助发生情况比较困难,如小菜娥Plutella xylostella在9月份可有世代混合发生。

(三)局部世代

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叫局部世代(nPartialgeneratio)。例如,榆叶甲Galerucella aenescens,在地区第1代成虫6月下旬羽化,其中绝大部分个体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取食后就开始越冬,但有一小部分则继续产卵,发生第2代。再如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第1代幼虫脱皮后大多数在土面做“蛹化茧”继续发生第2代,但另一部分幼虫则入土做“越冬茧”进入越冬状态。

(四)世代交替

大部分多化性昆虫1年中各世代问相应虫态、习性与生殖方法大致相同,仅是在发生期上略有差异而己。但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看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昆虫以蚜虫、瘦蜂、瘿蚊的世代交替现象最为常见,如重要棉花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年生活史中就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图24—2)。该蚜一般全年发生20~30代,以秋末所产的受精卵(图24- 2A)在花椒、木槿、石榴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卵发育为无翅的干母(fundatrix)(图24—2B),干母在越冬寄主上以孤雌胎生的方式产生干雌(fundatrigenia)(图24—2C),干雌继续在越冬寄主上行孤雌胎生两三代。春末或夏初棉苗出土时,干雌产生孤雌胎生的有翅蚜迁移到棉苗或瓜类等夏寄主上,这些有翅职称为迁移蚜(migrant)(图24-2D)。迁移蚜在夏寄主上以孤雌胎生方式产生无翅孤雌胎生的侨蚜〔alienicola)(图24—2E,F);侨蚜在夏寄主上连续孤雌胎生繁殖多代,在蚜虫密度过大、营养条件恶化时还可产生有翅型侨蚜(图24—2G)在夏寄主间扩散。夏末,侨蚜以孤雌胎生产生雌性的性母(sexupara)(图24—2H),性母大多有翅并陆续迁飞别越冬寄主上。性母在越冬寄主亡再以孤雌胎生方式产生性蚜(sex ualcs)(图24-2I,J),性蚜配后在越冬寄主上产越冬卵。

(五)休眠和滞育

在昆虫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生命活动会出现停滞现象以安全皮过不良环境阶段。这一现象常和盛夏的高温及隆冬的低温相关,即所谓的越夏或夏眠(aestivavation)和越冬或冬眠(hibernation)。根据引起和解除停滞的条件,可将停滞现象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类。

1.休眠(dormancy)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有些昆虫需要在一定的虫态或虫龄休眠,如东亚飞蝗均在卵期休眠;有些昆虫在任何虫态或虫龄都可以休眠,如小地老虎在我国江淮流域以南以成虫、幼虫或蛹均可休眠越冬。由于不同虫态的生理特点不同,在休眠期的死亡率也就不同。因此,以何种虫态休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来昆虫种群的基数。

2.滞育(diaPause)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消现象。在自然界,当不良环境条件未到来

之前,昆虫常常已经进入了滞育状态,而且一旦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所以,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凡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可以有不同的滞育虫态,通常同一世代只有—次滞育,但也有在一个世代中出现两次滞育的昆虫。滞育有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两类。

3. 兼性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不一定每一世代都滞育:如玉米螟在各地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但多以末代老熟幼虫滞育越冬,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s)又称绝对滞育,是昆虫在每一代的固定虫态都发生滞育,该类滞育常常为一化性昆虫所具有;如老虎、大豆食心虫为一化性昆虫,无论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到了各自的虫态都进入滞育。

引起滞育的外界生态因子主要是光周期、湿度、湿度、食物等,在因子为激素。

外界因子中以光周期最稳定,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是1d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变化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来表示。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叫临界光周期(criticaI photoPeriod)。不同种或同种不同地理种群的昆虫,其临界光周期不同;如亚洲玉米螟在的临界光周期为13h 30min,三化螟种群和种群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 45min和12h。对光周期敏感的虫态叫临界光照虫态.该虫态常常为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如以卵滞育的家蚕的临界光照虫态是上一代成虫,以老熟幼虫滞育的亚洲玉米螟的临界光照虫态为第3至第4龄幼虫,以蛹滞育的棉铃虫的临界光照虫态为第1至第5龄幼虫。

在自然界中,光周期的变化通常与温度的变化相适应。临界光周期随温度的升降而减增,大体温度每升高5℃,临界光周期将缩短1—1.5h;若温度下降,则临界光周期延长,所以,同一种昆虫的低纬度种群比高纬度种群滞育偏晚,如我国北方种群一般比南方种群进入滞育的时间早一些。

食物的变化同样也随光周期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秋季到来时,光周期缩短,温度下降,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植食性昆虫食物的含水量变小,昆虫滞盲的比例也逐渐变大。如绵红铃虫幼虫取食吐絮前14d棉铃(含水量75%左右)仅5%的幼虫滞育,而取食吐絮前2d棉铃(含水量20%左右)幼虫滞育率高达62%。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所有外界因子必须通过部激素的分泌来实现。以卵滞育的昆虫是否产滞育卵决定于成虫。当成虫的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如光周期的变化)传到脑,脑分泌细胞产生促前胸腺激索通过围咽神经索传递到咽下神经节,活化了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使产生卵滞育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而作用于卵。如果将一化性家蚕成虫的围咽神经索切断,可使该成虫产出非滞育卵。如将脑及咽下神经节的甲醇提取液注射入预期该产非滞育卵的二化性家蚕成虫,该成虫却产下了滞育卵。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则是由于脑分泌细胞停止活动,不产生活化前胸腺的促前胸腺激素,位的胸腺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而不分泌脱皮激素,幼虫(或蛹)便处于滞育状态。如果在滞育中的幼虫或蛹

经过冷冻刺激,活化了脑分泌细胞,将这样的脑移植到正处于滞育状态的幼虫或蛹,就可以结束滞育,进行变态脱皮。

以成虫期滞育的昆虫,主要是成虫缺少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在正常发育的昆虫中,保幼激素在末龄幼虫和蛹期是很少分泌的,而到了成虫期,则又恢复分泌保幼激素,起着促进性器官成熟和卵的发生的作用。

进入滞育的昆虫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滞育代才能解除滞育。温度、湿度和光照是解除滞育的重要因子。如多数冬季滞育的昆虫若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0℃一10 ℃之间)处理能解除滞育,亚洲玉米螟、三化螟等的滞育幼虫需要补充一定的水分才能解除滞育而化蛹,一些蟋蟀和脉翅目昆虫当春天光照时效超过临界光周期时才能解除滞育。公元6世纪,我国省的蚕农就已能通过控温等措施维持或打破蚕卵的滞育,调节一年中蚕的代数。

休眠与滞育相比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如东亚飞蝗秋天虽然以卵休眠越冬,但如果哪年秋天特别温暖,“越冬卵”则可继续孵化,而所孵化出来的若虫往往来不及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就会遇到寒冬,终至死忘。从不休眠到休眠,从休眠到滞育似乎是昆虫生活史进化的必然。

多样的生活史是昆虫长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是昆虫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重要生存对策之一。无沦是世代重叠、局部世代,还是世代交替、休眠与滞育等,对昆虫种群的繁盛与延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昆虫世代

2.昆虫的寿命

3.昆虫的生活史

4.昆虫的休眠

5. 昆虫的滞育

6. 昆虫的世代

7.世代交替8.局部交替9.世代重叠10.昆虫的化性

二、简答

1.简述昆虫休眠与滞育的不同之处?

2.1-2昆虫的生命周期生活史

第一节昆虫的生命周期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昆虫生命周期; 【目标知识】 1、昆虫生命周期概念。 2、不同昆虫种类的生命周期。 一、生命周期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件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life cycle),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二、昆虫的寿命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这种昆虫的寿命(life-sPan)。显然,昆虫的寿命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会长一些,两者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成虫进行生殖后所存活的时间‘如蜉蝣变为成虫之后仅存话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其生命周期与寿命基本相同;而有些甲虫的成虫性成熟后能存活半年到1年,一种龙虱;Dytiscus sp.的雄虫能活854d,雌虫能活740d,这样的情况下,寿命远比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所需的时间长。 不同种类的昆虫寿命差别很大。昆虫中寿命最短的可能是孤雌生殖的蚜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每年可繁殖20—30代,每只蚜虫1d可生10余只小蚜虫,每只蚜虫的寿命仅20一30 d。北美的十七年蝉Magicicada septendecim(Lin—nause)的若虫在土中可以生活17—17.5年。白蚁的蚊后寿命更长,一般认为其寿命为20一25年,也有的说蚁后能话50一80年,但后者的可靠性有持检验。一般昆虫的寿命在1年左右。同种昆虫的寿命一般雄虫长于雄虫,大多数昆虫的雄虫在交配后不久便死去,而雌虫产卵后有些种类还有护卵和护幼习性。 社会性昆虫的不同类型的个体寿命也不相同。如蜜蜂的工蜂春、夏季出生者寿命为45d左右,秋季出生者寿命为半年左右;而蜂后却能活5—8年。 关于昆虫的寿命容易与成虫期的长短相误解,如人们常说的“蜉蝣朝生暮死”是对蝉游的成虫而言,不能说蜉蝣的寿命只有1d,实际上一些孵蜕的稚虫在水中要生活2—3年,所以蜉蝣的寿命在昆虫中还算是比较长的。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实验实训1.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地位和作用: 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学生不容 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中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大,蜜蜂的 触角放大,蝴蝶的翅放大、蝗虫的后足放大、蝗虫的口器放大,通过感官和视觉, 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 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答错一 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 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 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 之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自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三、说学法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外出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 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灵 活性,为本节课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实验 利用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认识、辨别、分析昆虫各部分结构及分类,这就让

昆虫短暂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 有些动物的一生要经过几十年,昆虫的一生往往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渡过。一个个体(无论是卵还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非意外死亡)的整个发育过程。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更确切地说,从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经过,称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有的昆虫一年只完成1代,就称为一化性昆虫。一年发生2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昆虫。二化螟、三化螟的名称就是根据它们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命名的。有的昆虫一年内能完成很多代,为害棉花的蚜虫一年可完成20-30代。另外一些种类完成一个世代则往往需要2-3年,最长的甚至要十几年,如十七年蝉。 一只昆虫刚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随着成、幼虫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发生了不少变态类型,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类型。 1、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从多足纲演化来时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变态类型。在昆虫纲中唯有无翅亚纲的原尾目是以增节变态型式发育的。这种变态的特点是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初孵化的原尾虫腹部只有9节,以后在最后两节之间逐渐增加出3节,至全数12节为止。第12节是尾节,所增加的3节都是从第8节增生出来的。 2、表变态:这是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所具有的变态类型。表变态的特点是从卵孵化出的幼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的增长等方面有所变化,一般来说这些变化都不很明显。表变态的另一特征是在成虫期还继续脱皮。 3、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蜉蝣目才有这种变态类型。它的特点是从幼期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是一个很短的虫期,有时还不到一个小时,它在外形上与成虫一样,也能飞行。 4、不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只有3个虫期,即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不全变态与原变态的主要不同点为:成虫期不再脱皮,幼虫期为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最典型的不全变态类昆虫有:直翅目、等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啮齿目、纺足目、半翅目、同翅目等。这些昆虫的幼虫陆生,称为若虫。蜻蜓目、绩翅目的幼虫水生,因而其幼虫比较特化,称为稚虫(据彩万志图修改)。 5、完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有4个虫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完全不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例如,蝴蝶的幼虫为多足的毛毛虫,取食植物的叶子;成虫则是美丽的蝴蝶,大多取食花蜜和水。在全变态中,有一些昆虫的幼虫在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因此,相应在体形、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程显得更为复杂,所以另称为复变态。复变态是某些寄生昆虫所特有的现象。芫菁是复变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想办法过冬 秋末冬初,地净场光,树叶凋落,为害庄稼和在地面活动的虫子不见了,是被寒冷的气候冻死了吧?不是,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事实上每当寒冬来临,大多数昆虫便纷纷进入过冬期,不再活动了。无论昆虫在一年中能发生几个世代,当环境条件对它们不利时,就会有一段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在酷热的夏季或严寒的冬季,因而通常称这段时期为越夏或越冬。

第二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说课讲解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 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 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材料】解剖镜 【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一)机械部分 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 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 (二)光学部分 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再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管上。 5.将所观察的物体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 7.拧开锁紧螺丝,先把镜体先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 8.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管,使得两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自己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升降螺丝,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时为至。如果需要放大观察时,再转动倍率盘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率。 9.在调节焦距时,转动升降螺丝时不能太快。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遇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老师报告。 10.使用时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时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摸,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 11.用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东西拿走,松开锁紧螺丝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将元件全部放回,注意不要与其它镜互换。12.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

概说昆虫的进化史

概说昆虫的进化史 大到人类,小到不“起眼”的昆虫,万物皆有其源。昆虫是从古生代(地球的存在至今分为无生代、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6个世代)的泥盆纪开始出现的,距今已有3.5亿年,在地球上的出现比鸟类还要早近2亿年,因此昆虫可称得上是地球上的老住户了。 虽然昆虫的体躯是那样的渺小,在地球上出现得又是那么早,所遗留下来的佐证——化石又是那么稀小但历代科学家们还是凭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和地壳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将其与现存于大自然中的相似活体

(活化石)进行对照比较,提供了使人们可以相信的昆虫起源线索。昆虫在地球上的发展史是随着万物的变化、时间的延续和不断的演化、发展才被揭开的。 昆虫最早的祖先是在水中生活的,它的样子像蠕虫,也似蚯蚓,身体分为好多可活动的环节,前端环节上生有刚毛,运动时不断地向周围触摸着,起着感觉作用。在头和第一环节间的下方,有着像是用来取食的小孔。这种身躯构造简单的蠕虫形状的动物,便被认为是环形动物、钩足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祖先,而且更是昆虫的始祖了。

随着时间的延伸,昆虫肢体功能演化,逐渐登上陆地舞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们的身体构造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原来的较多环形体节及附肢,演变成为具有头、胸、腹三大段的体态。这个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2亿至3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且还以缓慢的步伐不停的继续演变下去。 早期的昆虫从小长到大都是一个模样,所不同的只是身体的节数在变化,性发育由不成熟到成熟。那时它们在体躯上没有明显的可用来飞翔的翅,原来的多条腹足也没有完全退化。后来有些种类的腹足演化成用来跳跃的器官;有些种类还保持着原

来的体态,如现今被列为无翅亚纲中的弹尾目、原尾目及双尾目昆虫。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约在泥盆纪末期,有些昆虫才由无翅演化到有翅。 在以后亿万年的漫长历史变迁中,有些种类的昆虫,由于不能适应冰川、洪水、干旱以及地壳移动等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就在演变过程中被大自然所淘汰;也有些种类的昆虫,逐渐适应了环境,这就是延续到现在的昆虫。例如天空中飞翔的蜻蜓,仓库及厨房中常见的蟑螂,它们的模样就与数万年前的化石标本没有区别。 大约在2.9亿年前,这是昆虫演

昆虫生物学特性(个体发育世代习性)-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 审阅 年 月 日 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章节:昆虫的个体发育、世代、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了解昆虫的世代、习性。 能力目标: 1. 掌握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掌握昆虫的世代、习性。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个体发育、世代、习性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昆虫的世代、习性。 【教学难点】 昆虫的世代、习性。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 1min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 n 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 n 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 n 考勤、组织教学 2min 【教学过程】 1、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教研组长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茶叶1601 ____________

答:昆虫从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变态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导入新课: 一、昆虫各发育阶段的特点 1. 卵期卵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1)卵的大小昆虫的卵通常很小,最小的只有0.02mm(如卵寄生蜂),最大的约有9?10mm(如一种蠡斯),平均在0. 5?2 .0mm之间。 ( 2 )卵的形状:长茄形、袋形、半球形、球形、馒头形等。 (3)昆虫产卵方式和产卵场所:单粒散产(如棉铃虫);集聚成块(如玉米螟、三化螟);有的产在暴露的地方(如天蛾类);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如叶蝉);有的产在其他昆虫的卵、幼虫或蛹体内(如各种寄生蜂);有的卵以卵鞘或雌成虫腹末的绒毛覆盖(前者如螳螂,后者如三化螟)。 (4)卵的结构:卵是一个大细胞.外面为一层坚硬的卵壳,卵壳项端有 1 至数个小孔为精子进入卵的通道。卵壳的构造很复杂,具有高度的不透性,一般杀虫剂很难侵入。卵内具有细胞质、卵黄和卵核。 (5)孵化及卵期:胚胎发育在卵内完成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卵期。 2. 幼虫期幼虫期是昆虫一生中的主要取食危害阶段,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 1 )若虫期与幼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若虫期;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幼虫期。 (2)若虫、幼虫的特点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外形和成虫截然不同,没有复眼、翅等,而且有成虫期所没有的临 时 性器官如腹足等。 ( 3)蜕皮与虫龄昆虫是外骨骼动物,其坚硬的体壁不能随着身体的增大而增长。 幼虫生长过程中必须将束缚体躯的旧表皮脱去,代之以形成的新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昆虫每蜕1 次皮,视为增长1 龄,每两次蜕皮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 3. 蛹期蛹期是全变态类昆虫所特有的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 (1)化蛹及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的末龄幼虫老熟后寻找适当场所、身体缩短、不食不动,然后蜕去最后一层皮变为蛹,该过程称为化蛹。末龄幼虫在化蛹前的静止时期称为预蛹期;从化蛹时起至成虫羽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蛹期。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1.直翅目:①体中型—大型、下口型、口器咀嚼式、单眼2—3个②前翅狭或小、皮革质特称“复翅”,休息时呈屋脊状复盖体上,后翅膜质,扇状、可纵折,后足大多跳跃式,有尾须,产卵器大多发达,多具听器和发音器③不完全变态,卵生、聚产、有卵囊保护,产在土中或植物里,属隐蔽式④多数具保护色,普遍有性二型现象,多数植食,少数肉食 2.半翅目:①口器刺吸式,喙管从前向后伸出,为害时只将口针插入植物组织内吮吸汁液②翅两对,前翅基部半革质,端部半膜质,称半鞘翅,休息时平复于体上,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下。将前翅展开,观察翅的分区,记住革片,膜片,爪片等各部位的划分。膜区的脉纹是分科的重要依据之一③体扁,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腹部两侧常露出在半鞘翅外,无尾④有发达的臭腺,从腹面观察,位于后胸侧板⑤属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多为植食性种类。也有捕食性益虫还有卫生害虫臭虫 3.同翅目:①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前翅质地均一,休息时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不重叠(注意与半翅目的区别)蚜和蚧有无翅型②多数种类体上有腊膜,跗节1—3节③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变态,但蚧的幼虫有蛹,称过度变态④大多是两性生殖卵生,蚜科种类常营孤雌生殖;雌雄性二型现象普遍、蚜虫还具有多型现象⑤均为植食性,有的还能传播病害。分泌蜜露 4.鳞翅目:①体、翅上都被有鳞片,前翅上的鳞片组成图案可分线和纹(或斑)两类;线按位置由基部向端部顺次称基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缘线、缘线;斑按形态称环状纹、肾状纹、棒状纹,后翅常有新月纹,斑纹的变化是鉴定种的依据,除去鳞片可见明显脉纹这是科的重要依据②口器虹吸式是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伸左右合并成喙管,只能吮吸花蜜等液体,不用时卷曲呈发条状,下唇须发达,下颚须退化很小③单眼2个或无;触角线状、梳状、羽状或球状或球杆状;无尾须④完全变态,卵圆球型,半球型,椭圆或扁平,表面有颗粒或刻纹;蛹大多为被蛹,少数为植食性,主要是幼虫期为害,仅小数肉食性,幼虫毛虫型、口器咀嚼式,下唇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能吐丝,唇基三角形,额夹“人”字。腹足底面有钩状刺(趾钩)依长度可分为单序,二序和三序,依排列形式可分为全环式、缺环式、二横带式、中列式,趾钩的变化是鉴别幼虫的重要依据⑤幼虫体上常有斑线和毛,其分布可作为识别种类的辅助特征,纵线以所在位置高低依次称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线 5.膜翅目:①头能动、咀嚼式。无尾,产卵器发达,多数呈针状,有刺蜇能力②翅两对膜质,前翅大后翅小,飞翔时以翅钩列连接,触角线状,棍棒状或膝状③腹部通常6—7可见节,第一腹节常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④完全变态:幼虫变化大,广腰亚目食叶种类为“伪镯形”;细腰亚目多为蠕虫式(胸腹足退化)寄生蛾类幼虫为“原足型”分节不完全;蛹为裸蛹长有茧、巢保护⑤习性变化大,可食叶、蛀茎。有时取食花粉和吸蜜,有的肉食,捕食性或寄生有益种类多于有害种类;高等种类有社会性组织 6.缨翅目:①体微小,细长;两对翅狭长、翅脉简单,翅边缘有长而整齐的缘毛②头略带后口式,口器锉吸式③触角6-9节、末端数节尖锐,触角节上有钉状、角状突的感觉器,可作为种的鉴别特征④足的末端有泡状的中垫,爪退化⑤锯尾亚目的种类,腹末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管尾亚目的种类,腹末圆柱形,无产卵器⑥过渐变态,若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第三龄起出现翅芽,末龄幼虫不食少动似“蛹”。绝大多数植食性,少数捕食性(捕食蚜虫等) 7.鞘翅目:①小之大型,皮肤坚硬,口器咀嚼式②触角多样,线状、棒状等③无单眼;前胸发达,常常露出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④前翅硬化,角质,为鞘翅,休息时放于腹背上,后翅膜质,折叠在鞘翅下面⑤跗节5节,少数4或3节⑥卵呈圆形或圆球形等,完全变态 8.脉翅目:①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跗节5节②翅二对、膜质、前后翅形状相似,脉纹呈网状,边缘多分叉③完全变态、幼虫有三对胸足、活泼、上、下颚呈尖锐的长管,用来咬住俘虏吮吸其体液,均为肉食性的益虫 9.双翅目:①体小至中型,头下口式,蚊的口器为刺吸式;蝇的口器舐吸式②仅一对前翅发达、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③复眼大、单眼3个,触角具芒状,线状或念珠状④雌虫腹末数节能伸缩,成为伪产卵器,没有真正的产卵器⑤完全变态,卵长卵型

蚊子的生活史

子是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生活史可分成四个阶段: 1. 卵: 蚊子的卵根据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边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伊蚊则在三至五天。 2. 幼虫: 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孑孓用吸吸管呼吸。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这个时期约维持10~14天,经4次蜕皮后变成蛹。 3. 蛹 蛹的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不摄食,但可在水中游动。靠第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二天完全成熟。 4. 成虫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硬之前无法起飞(羽化)。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的动作因种类而有不同,有的黄昏时刻在田野广旷之处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单纯由一种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几种不同蚊种集合而成。此时雌蚊见到群舞光景,就飞近蚊柱与同种雄蚊交配离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于雌性交配孔内,但逐渐溶解,约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后其一生(100多天后)产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还有着以下的生活习性 1. 孳生习性 蚊虫都孳生于水中,不同性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孳生不同种类的蚊虫。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体类型主要孳生蚊种 严重污染水体,如粪坑、粪池等骚扰阿蚊 轻度污染水体,如污水坑(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致倦库蚊、淡色库蚊 面积较大的清洁水体,如稻田、荷溏、沼泽、灌溉沟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清洁而流动水体,如山溪或溪床等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体,如树洞、竹筒、坛、罐等积水白纹伊蚊、仁川伊

蚕的生活史

蚕的生活史 桑蚕(也叫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卵→幼虫→蛹→成虫→卵 一、蚕卵 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有滞育卵(俗称黑种)和非滞育卵(俗称生种)之分。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初时多呈淡黄色,经过7天左右,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变成赤豆色,再变成固有色,这种蚕卵称为滞育卵(黑种)。蚕卵进入滞育期后,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孵化,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或人工浸酸处理,使滞育解除后才能孵化。非滞育卵则不同,蚕蛾产下卵后直至孵化前都不变成赤豆色,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蚁蚕。 一、幼虫 蚁蚕就是刚孵化的幼虫,身体呈黑褐色,形似蚂蚁,所以称为蚁蚕。蚁蚕摄食桑叶后开始不断生长发育,体色渐由黑褐色变成青白色,几天后便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眠蚕。蚕人眠后体内长出新皮,蜕去旧皮,刚蜕去皮的蚕叫起蚕,起蚕后第一次喂桑叶叫饷食。蚕从孵化到结茧通常经过4次就眠蜕皮,每两次就眠蜕皮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龄期有长有短,最长的为5龄,需6~8天,最短的为2龄,为2~3天。不吃不动的就眠期问称为眠期,眠期长短也不同,1.3眠相近,都约为12小时;4眠(也叫大眠)较长,约为24小时。蚕一般要经过4眠5龄,1~3龄蚕叫小蚕或稚蚕,4~5龄蚕称为大蚕。在温度适宜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一般l龄蚕经过3~4天,2龄蚕经

过3天左右,3龄蚕经过3~4天,4龄蚕经过4~5天,5龄蚕经过7~9天;从收蚁到蚕盛熟叫全龄期,二化性蚕的全龄期通常为20~26天。也有少数品种的蚕偶尔发生3眠4龄或5眠6龄熟蚕结茧的现象。蚕到5龄末期,蚕体开始收缩,第五至第六节腹面透明,食叶减少,排出软粪和蚕尿,体呈蜡黄色半透明状,开始吐丝,此时的蚕称为熟蚕,熟蚕即可上蔟吐丝结茧。桑蚕多数品种吐丝结成的茧为白色,也有吐丝结成红色、黄色、粉红色、蓝色等彩色茧的品种。 三、蛹 蚕吐完丝后2~3天便在茧内化成蛹。 四、成虫 蛹经过13~15天后羽化为成虫(即蚕蛾),随即交配产卵,完成一个世代。

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学号:20111052133 姓名:陆海云 实验日期:2013年4月12日室温:24.5℃大气压:82.38Kpa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一、目的: 1、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突变性状。 二、原理: 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果蝇(Drosophila )属于昆虫纲,双翅目。 双翅目: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 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特点: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染色体 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 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生态学特征: 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由于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 蝇类幼虫习惯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 生物学特征: 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家居装饰材料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种有毒气体一般被称为“隐形杀手”。 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非常敏感。 通过李曙光(上海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科学家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在实验中,在一个10平米的新电表房设置五组果蝇,适应各种装修材料甲醛,苯,氨和氡。每组设两点,分别是0.5米(人体躺下来的高度)和1.7米(人体站着的高度)。每一个点,科学家放40种果蝇来检测空气污染度。实验结果表明,800个果蝇的平均寿命从正常的50天到25天左右,缩短了一半。这些死亡的果蝇数在每一个测试点几乎是相同

昆虫

第五节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的生物学 讨论昆虫的个体发育史一、昆虫的生殖方式二、昆虫的胚胎发育三、昆虫的胚后发育四、昆虫的主要行为习性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幼体生殖 三、昆虫的胚后发育 昆虫的胚后发育,从卵孵化为幼虫开始一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一)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1. 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从幼虫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成为变态。 (一) 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2. 变态类型根据昆虫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进化关系,可将昆虫的变态依次分为5种类型:(1) 增节变态(anamorphosis)(2) 表变态(epimorphosis)(3) 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4) 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5) 完全变态 2.变态类型 (1)不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渐显现。 翅在幼虫的体外发育。(2)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 成虫和幼虫在外部形态上截然不同。 翅在幼虫的体内发育。 有翅亚纲内翅部各目昆虫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1)孵化(hatching):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二)昆虫的个体发育 脱皮 由于昆虫的体壁坚硬,缺乏足够的延展性,所以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将旧表皮脱去,同时形成新的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脱皮(moulting),脱去的皮成为“蜕”(exuviae)。所以昆虫的生长和蜕皮是交替进行的。 (2)龄期 幼虫的大小通常以虫龄表示,而虫龄的大小与脱皮次数有关。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第一次脱皮后的幼虫为第二龄幼虫,依次类推。 虫龄=脱皮次数+1 龄期:相邻2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 (3)幼虫类型 ①原足型(protopod 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虫体的发育尚不完善,胸部附肢仅为突起的芽体,有的种类腹部尚未完全分节。 如膜翅目中的寄生蜂类幼虫。 ②寡足型(oligopod 幼虫具发达的胸足,无腹足。常根据其体型和胸足的发达程度分为以下3种类型: A、衣鱼型(campodeiform) B、蛴螬型(scarabaeform) C、蠕虫型(vermiform) ③多足型(po1ypod)除具有胸足外,幼虫还具有数对腹足。植食性。 如鳞翅目和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鳞翅目幼虫有腹足2-5对,腹足末端具有趾钩。而膜翅目叶蜂类幼虫的腹足8-10对,末端不具趾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