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精选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心得篇1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

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

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

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

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

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

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

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

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下面是读后感栏目编辑为您推荐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一次读米兰。

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

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

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

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

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

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是一本由法国哲学家卡西尔所著的哲学小说,被誉为20世纪人文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一位物理学家和一名瓦罐匠之间的对话,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命运、自由的本质等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哲学问题,使人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卡西尔高超的哲学表达能力以及他对生命和自由的深刻洞察。

他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对话和情景,让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话中的物理学家和瓦罐匠,探讨了自由和命运的问题。

物理学家作为一位研究认识论和物理学的专家,他深入研究自由的本质和本质上的局限,而瓦罐匠则是一位普通的手工艺人,他从自己的经验中表达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理解。

两者的对话,展现出了哲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表达了不同思想体系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影响。

除此之外,本书还探讨了现代人在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等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传统哲学和当代问题的结合体,本书引导我们向内看,探索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向外看,思考人类命运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书所具有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人们的思考方向。

它不仅在思想上挑战了传统思想,也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本书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在不断探索中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内部情感和真实的愿望,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的比喻。

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又如此重要,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真诚和热爱去触碰生命的火花。

瓦罐则代表着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也代表着我们所珍视的一些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宝藏,并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

总之,《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哲学小说,在让我们思考人生的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让我们思考未来、珍惜现在、传承历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800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800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800字5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般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800字1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觉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体的感触时,竟也说不上来。

小说一开始就以尼采的哲学观点展开,当时觉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为我不太喜欢纯理论性的东西。

所以“轻”与“重”的对比和“众劫回归”的理念,让我难以理解。

但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出现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丽莎是个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儿。

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责骂,使她从小就显得格外安静、格外孤独。

认识托马斯以后,她显得更加脆弱,因为她害怕失去。

托马斯是个不安现状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丽莎,他也尝试背叛。

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丽莎结婚,因为他所向往的自由从不允许他受婚姻的束缚。

特丽莎非常聪明,不管学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摄影成了她的专长。

战乱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挫伤了她的命运,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诉说着民间的疾苦,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她爱摄影,就如她爱托马斯一样!斯宾娜,是托马斯的情人。

她的热情似火似乎专为衬托特丽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人生百态。

一幅幅被她用画笔、颜料勾勒出的画卷是她的心理独白,也只有这些画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个孤独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

她不喜欢托马斯,但她从不拒绝托马斯,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

同样的孤独,同样的叛逆,同样的不安现状,同样的心思缜密,于是她们选择了放纵自己。

特丽莎与斯宾娜的初次见面,并没有显得尴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内心深处是同样的“安全感”的缺失。

特丽莎欣赏着斯宾娜的画,她在试图走进她的世界。

她懂她。

她很快就为遇到斯宾娜而显得兴奋。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感谢生命里的为难——有感于《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20XX-11-10 王金立心视野周刊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读过一本书,《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名轻生青年刘伟的故事。

书里,作者阿宁这样描述他:刘伟是这种人,你在一千个人里面,也能立即认出他来。

是的,他太不同了:从家庭,到相貌,到学业、智识与才华,再到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向往的恋爱,刘伟都卓然于众人。

父亲是省粮食厅厅长,家境优越,读书和思辩一直出于领跑的地位,总是轻易地获得姑娘的垂青,在别的同伴因为求爱遭拒或者失恋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一直走马灯似的换着女朋友,当然,每次伤心的都是对方。

……与众人相比,生命于刘伟而言实在没啥为难之处,没有人相信刘伟会自杀。

但是刘伟竟然跳楼了。

在他留给工友的信里,他这样写道:\……这些天来,一种茫然的心绪缠绕着我,脑子里不时闪出死的念头。

我觉得生命太轻太轻,每天早晨起来,就被空的感觉充塞着,我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做了那件事,不能理解自己。

也许,我就是想让你骂骂我,想让你给我一个耳光。

哪怕是拥有一个耳光,拥有一份难堪,也比这么空着强。

你给予了我,使我打发了好几天无聊的日子。

我该谢谢你……\是的,就是这种\空\带给刘伟某种无法克服的绝望。

然而\空\从何来?在我看来,爱与苦难蕴藏着人生的全部意义。

从这点而言,刘伟其实很是不幸:\他母亲一生下他就把他放到了姥姥家,只在节日里去看看。

直到上中学,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现在父母放假时派车来接他,也是联络感情的意思。

\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亲情与陪伴,刘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人希望我来,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也许,那天晚上我妈根本不想\家境优越,相貌堂堂,才思过人,让他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为难\凡事都轻而易举,就算是失败也像玩票儿一样,刘伟无法体验那必须通过\挑战\才能体验到的\满\从幸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幸福主要来自\满意\而非\愉悦\条件优越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体验愉悦,却并不能带给他\满意\或\满足\当暂时的愉悦消失,空虚便像幽魂一样攫取着他生命的能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生的多重维度,展现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经历。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些人物在面对个人选择和道德困境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巧妙,引人入胜。

作者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物们面对的种种困境和选择,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命之轻与重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情节不仅让小说更加有趣,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传达的思想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这种思想不仅对小说中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教会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认
识到生命之轻与重的意义,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总的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悟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中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可是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简便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所以,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理解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终,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经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我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向盘旋,久久未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小说。

从永恒轮回的概念出发,小说探讨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纠葛并非是一部简单的三角恋爱小说。

反而通过描写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与恐惧。

特别是对于女性角色,小说中描写了她们对于承受男性身体重量的渴望,这也是一种对于人类生命力的追求。

小说提出了“生命之轻”这一概念,认为最沉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但是当负担完全缺失时,人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失去了与地球和生命相连的重量感。

因此,选择重还是轻,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和抉择。

除此之外,小说还探讨了灵与肉的关系,认为肉体的存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否定它的存在。

同时,灵魂的存在也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超越肉体局限的重要方式。

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

小说中丰富的哲思探讨,引人深思,让我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为一部哲理小说,它并不枯燥,而是通过情节紧凑、细腻的叙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富有哲思的小说,值得每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通过对人类生命的探讨,它让我们更深刻地认
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

作者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1“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认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

在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旅行中,我们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不断追求着身心的释放,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曾经也写过关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从未有过读完此书后如此深刻的感受。

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现实与反抗,这是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

众多现实的无奈掩盖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淌间流露出生命的抉择。

正是这样一种文笔,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览整本小说,都找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只能用个人的一生来回答。

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在这个故事中,四个人物各自的媚俗与反媚俗游戏贯穿始终。

主人翁托马斯拒绝媚俗,然而他却生活在媚俗之中,无法也不能逃脱。

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他选择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个可以与他睡觉生活的女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重大主题。

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爱情、责任、自由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许多思考。

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围绕着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和弗兰茨四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展开。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他们在爱情、政治和生活中的选择和挣扎。

昆德拉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轻”与“重”是小说中的核心概念。

托马斯在灵与肉、责任与自由之间挣扎,特丽莎在爱情与恐惧、自由与束缚之间徘徊,萨宾娜在背叛与追求、真实与虚伪之间游走,弗兰茨在理想与现实、忠诚与背叛之间痛苦。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中间状态和模糊性。

轻与重的平衡是如此难以把握,有时我们追求的自由和轻松,却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和痛苦;而那些我们认为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却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支撑和意义所在。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爱情既深厚又脆弱,既充满了甜蜜又夹杂着痛苦。

特丽莎对托马斯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忠诚,她愿意为他承受一切。

而托马斯对特丽莎的爱,既有爱情的激情,又有对自由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明白,爱情不仅仅是激情和浪漫,更是理解、包容和牺牲。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人生的责任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地伤害着特丽莎,但他也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稳定和归属。

特丽莎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但她也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弗兰茨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陷入了政治的困境和道德的迷茫。

这些人物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人生中我们需要在责任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又要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时间和永恒的思考。

昆德拉通过“永劫回归”的概念,让我们思考人生的重复性和永恒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篇 1985年,著名翻译家韩少功根据英文版本翻译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成了译坛上的常青树,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犹存。

18年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博导许钧翻译了昆德拉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改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r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

这虽是一本小说,却很难懂,昆德拉上来就要与读者探讨让人头痛的哲学问题。

昆德拉苦心孤诣地要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小说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轻与重的讨论当中。

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昆德拉受难的灵魂。

开始读的时候,删去无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节的起伏跌宕,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的情感的纠结而废寝忘食,泪眼朦胧。

再读,思想上饱受的折磨以致之后多次拿起这本书,总在想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何必要打开它。

打开也毫无意义。

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还能够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

已经爱上这本书,也就把它放在床头,时而在夜深人静时,尝试着与它对话,撩拨心灵的弦。

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我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

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忙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

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轻飘飘),使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在布拉格,仅有在某种心理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

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辈子重复深夜里的恶梦。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为自我自豪。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篇)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篇)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

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

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

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

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

生命之轻

生命之轻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生命之轻——瓦罐之重》。

文章中通过几个简单人物的简单对话,描述出在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活中,广大学生的茫然情绪。

都说高中时黑色的七月,那大学的七月便是黄色的。

大学生活无聊之极。

痛苦的高中生活已慢慢远去,而大学便成了广大学子所向往的神仙境地。

其实上过大学的人才知道,它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文章中的一些词句我颇为欣赏。

说实话,是有点震撼。

由于大学生活漫长而无聊,便都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恋爱。

这不失为解决无聊的好办法,用刘伟的话说:无所谓喜不喜欢,只因为我想和他在一起。

那家伙跳楼了,他真的很勇敢!可惜大部分人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人真的想步其后尘,用老戴的话说:不是不想死,是阳间的罪海没有受够。

死和苦难都是人生的诱惑,如果二者不可得兼,按照庄子的办法,只好舍死而求苦难了。

我说,生命很轻,如果从楼上跳下来,一定会像一根羽毛一样,飘然落下,挺好看的。

我说那你就跳吧,梅想到他真的跳了。

除了恋爱,也有人觉得应该读书,于是图书馆常常爆满。

无论是化学系,历史系,文学系统统没有座位。

原本并没有求知的欲望,好不容易有了兴趣,跑遍整个学校也找不到座位,命苦的人即使再得到上帝的眷顾,也成不了大梁,心态问题罢了。

整个图书馆就好比人的腹腔,我们就好比腹腔里的一群蛔虫,即使我们再怎么吸收人体的养料,事实还是感到空虚寂寞。

寂寞本无聊,何苦硬打他输灌再自己的体内,那人就要得自罪了。

文中的主人么刘伟长的很帅气,是学生们认的“白马王子”本来他应该感到快乐才是,相处在一群女生的中间,使他自己像是贾宝玉之类型孱弱不堪,即使有了林黛玉也不能在一起,家中的富有,成绩的优越,出众的帅气,对于他来说也不是动力,而成为压抑情绪的绊脚石,所以他选择了跳楼。

可惜,刘伟跳楼摔断了手,跌断了腿,却侥幸没死,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眼睛打着转,似乎很想对我说话,终归没说,有一天,刘伟的父母没在家,刘伟非常口渴,却无法找到水,后来发现了以个瓦罐,里面装着水,可他够不到,拧不动,最后瓦罐打碎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3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3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3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终于又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一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示!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

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musssein!”“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却没有一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生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

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也许一开始观看的动机,带着对米兰·昆德拉名声的好奇。

但我想,看过后绝对不会后悔。

时常在寂静无人或是喧嚣吵闹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回味其中的细节与对白。

《轻》是昆德拉的一贯作风,简单甚至普通的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也无一波三折。

故事的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是思考的痕迹。

关于灵与肉,关于轻与重。

贯彻了全本书。

曾有人把《挪威的森林》与《轻》作对比。

相比而言,作为一个作家,村上春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只负责默默地叙述故事,而非表达内心。

而昆德拉,则带有更多导演的色彩,参与并且指导。

他是为表达思想而写作的,而村上则是为单纯的叙述而写作。

具有可比性的是,三个主角的性格联系。

关于轻与重的比较。

只是村上更为含蓄,而昆德拉更为直接。

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笔锋。

正如每次阅读昆德拉作品的时候,感觉更像是对话。

像是有人告诉你,关于流动的思想的蕴意。

而这正是昆德拉作品的特色,当然,《轻》也在其中。

故事关于托马斯,关于泰瑞莎,关于莎宾娜。

简单的故事。

开篇,莎宾娜便对托马斯提到,托马斯,你一点也不媚俗。

媚俗,对于当时的捷克来说似乎无法避免。

书中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而人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免显得人云亦云。

而托马斯,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忽略社会,忽略应有的责任。

他只是一名医生,仅此而已。

他可以在闲时找莎宾娜,然后完事便散。

对于托马斯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

似乎是命中注定,托马斯遇上了泰瑞莎。

那个美丽却平凡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

从此,托马斯的生活便改变了。

他被迫去考虑责任,并为此付出自由。

小说如此设置,实属巧妙。

毫无疑问,泰瑞莎和莎宾娜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泰瑞莎是传统的,她渴望幸福,渴望专一,渴望灵肉结合。

而莎宾娜则相反,反叛,自由,不受束缚。

对于托马斯来说,泰瑞莎是他的重,而莎宾娜是他的轻。

因此与托马斯一直在两者的关系间找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引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该书以哲学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所涉及的核心观点和主题。

1. 轻与重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轻与重。

他认为,生活有着片刻的轻松与喜悦,但也存在着各种重压和沉重感。

这个主题引发了人们对自由、责任、选择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角色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2. 自由与责任书中描绘了主人公们在恶劣政治环境下追求自由的故事。

他们通过反抗权威、拒绝接受束缚来追求内心真实,并为此付出代价。

这引发了读者对自由是何等宝贵且需要付出何种代价进行深思。

3. 权力与欲望作者通过描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讨论了权力和欲望带来的影响。

他指出,权力使人产生贪婪、背叛和欺骗的动机,进而导致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剧。

读者通过这个主题思考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权力的使用。

4. 爱与性小说中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如浪漫爱情、婚姻、情感勾搭等。

通过分析这种复杂关系,读者探索了爱与性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模式。

5. 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读者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并以此建立自己独特的意义。

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存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重要讨论。

结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小说涉及到众多哲学思考领域。

通过深入分析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我们可以拓展我们对自由、责任、权力、爱情和生命意义等话题的理解。

这本小说引起了读者对自身价值观和生活选择的思考,并鼓励他们思考并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类经验。

读后感第一段应该怎么写

读后感第一段应该怎么写

读后感第一段应该怎么写作为一个语言专家,我们知道读后感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化艺术领域中。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内容、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个人感受和理解的总结。

因此,读后感的第一段应该明确阐述文章或书籍的主题和作者的立意,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在写读后感的第一段时,首先要简要介绍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作者、题目和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接着要简述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概要,注意不要出现剧透。

同时,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读书心情或感受,为读者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读者更有兴趣阅读下去。

例如,在读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我的第一段读后感可以写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著,小说名字的意思是“不能承受之轻”,呈现出每个人面临的重量感和负担感。

小说讲述了两个阔别多年后在城乡结合部再次相遇的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故事,展现出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对时间,爱情,命运和宿命等话题的深度探讨,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悲伤的情感。

除了阐述基本信息和内容概要外,读后感的第一段还应呈现出作者的立意和主题思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引用书中或文章中的一些重要引语,或者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融入其中。

这样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作者的主要意图和思想内核,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接着,我们可以在读后感的第二段以及之后的段落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析和评价书中或文章中的各个层面,如情节构思、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表现主题等。

在这些段落中,也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展现自己的分析文化素养。

最后,总结和归纳整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力求达到严谨的文学评论和自由的个人体悟的有机结合。

作为写读后感的一项技巧,我们建议在写作之前,可以先读懂文章和书籍,理解作者的立意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有感于《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2015-11-10 王金立心视野周刊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读过一本书,《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名轻生青年刘伟的故事。

书里,作者阿宁这样描述他:刘伟是这种人,你在一千个人里面,也能立即认出他来。

是的,他太不同了:从家庭,到相貌,到学业、智识与才华,再到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向往的恋爱,刘伟都卓然于众人。

父亲是省粮食厅厅长,家境优越,读书和思辩一直出于领跑的地位(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优秀,读了许多学术名著,在学术上有着特殊的执著),总是轻易地获得姑娘的垂青,在别的同伴因为求爱遭拒或者失恋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一直走马灯似的换着女朋友,当然,每次伤心的都是对方。

……与众人相比,生命于刘伟而言实在没啥为难之处,没有人相信刘伟会自杀(大伙儿就说:我们每人都有理由自杀,唯独你没有,你的条件太优越)。

但是刘伟竟然跳楼了。

在他留给工友的信里,他这样写道:
“……这些天来,一种茫然的心绪缠绕着我,脑子里不时闪出死的念头。

我觉得生命太轻太轻,每天早晨起来,就被空的感觉充塞着,我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做了那件事,不能理解自己。

也许,我就是想让你骂骂我,想让你给我一个耳光。

哪怕是拥有一个耳光,拥有一份难堪,也比这么空着强。

你给予了我,使我打发了好几天无聊的日子。

我该谢谢你……”
是的,就是这种”空”带给刘伟某种无法克服的绝望。

然而”空”从何来?
在我看来,爱与苦难蕴藏着人生的全部意义。

从这点而言,刘伟其实很是不幸:”他母亲一生下他就把他放到了姥姥家,只在节日里去看看。

直到上中学,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现在父母放假时派车来接他,也是联络感情的意思。

”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亲情与陪伴,刘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人希望我来,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也许,那天晚上我妈根本不想”.家境优越,相貌堂堂,才思过人,让他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为难”.凡事都轻而易举,就算是(生意)失败也像玩票儿一样,刘伟无法体验那必须通过”挑战”才能体验到的”
满”.
从幸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幸福主要来自”满意”而非”愉悦”,条件优越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体验愉悦,却并不能带给他”满意”或”满足”.当暂时的愉悦消失,空虚便像幽魂一样攫取着他生命的能量。

在与生命无意义的争斗里,刘伟曾向书本求救:
刘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书籍:休谟的《论自杀》, 杜克海姆的《自杀的社会研究》,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
但是,很遗憾,书籍只能带给他知识,让他胜于辩才,却无法带给他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终于,他厌倦了:弄到后来,我差不多已经被他完全说服,可他反而突然失去了兴趣,厌倦地说:”这些书说到底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恨这个图书馆。

图书馆就像人的腹腔,我们像一群蛔虫!虽然我们吸收了人体的养料,却依然感到沉闷,压抑,与活生生的生活隔得很远。

空虚,乏闷和无聊,让刘伟觉得生命很轻很轻,于是他选择了”跳”,像一根羽毛一样,从四楼。

但是刘伟并没有死。

他被医生救活了:
我们到医院看他时,他嘴歪眼斜,下肢完全瘫痪,上肢只有左胳膊勉强可以活动。

看见我们,他咧开嘴笑了,
一缕口水从嘴角亮晶晶地流出来,我打了个寒战。

这是怎样惨烈的失败,简直比死还可怕。

我真渴望他再有一次勇烈的行动,然而他确笑得真实。

自此,刘伟从”青年才俊”变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青年”.而他的生命也因为这样一个转变发生了蜕变:他生活得很好,脸上白净红润,闪着光泽,比健康人气色还好。

他每天早晨起来学习英语,上午试着翻译英国的一篇通俗小说,下午看医学书,写自己的回忆录,已经写了一万多字,每个字都像核桃那么大。

晚上看电视,有时还给邻居家的孩子辅导英语。

他现在的口齿已经清楚多了。

因为瘫痪被困在轮椅和床上的残疾青年刘伟再也不
空了,虽然活得艰难。

小说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发生在这个故事的结尾:
前些日子,他母亲争取到一个名额,到日本考察,家里只剩下他和他爸爸。

那天他爸爸中午要参加一个什么仪式,早晨上班时,给他把书,纸,笔,墨,大小便桶,录音机等都放在身边,整整围了一圈儿。

到了中午,他觉得饿了,才发现忘了给他准备吃喝,饥渴的感觉一下子强烈起来。

自从瘫痪以后,刘伟的消化系统特别好,仿佛要以肠胃的运动来代替四肢的运动。


坚持着,肚子里响得越来越厉害。

到了中午,他又渴又饿,实在不能坚持,看见旁边窗台上有个瓦罐,那是他爸爸第二天浇花用的一罐生水。

屋里只有这个水罐离他最近,就把听诊器上的胶皮管子拔下来,一下下地往罐上甩,管子短一点儿,够不到。

他出了一身汗,坐在床上喘息。

过了一会儿,他渴得更厉害了,索性把身体从床上挪到椅子上,再够。

他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脸上摔出一个口子,流着鲜血。

胶皮管摔出老远。

他躺在地上喘成一团,眼睛里泛着绿色的莹光。

他盯着那个水罐,把椅子靠住墙,翻过身来一点一点地扶着椅子往上爬,他的右手在椅子上艰难地支撑着,左手哆哆嗦嗦地伸过去,只差五六公分,差二公分,差最后一点点,他终于抓住了那个瓦罐的提手。

他笑了,大大地喘了几口气,然后往下提。

他的手没有力量,提不动。

瓦罐里其实只有半罐水,可在他提来有千斤重,仿佛提着整个生命。

他提不动,提,提不动。

提。

他的脸紫涨着,眼睛鼓了出来,他屏住呼吸,使出最后的力气,终于把瓦罐提了起来。

这时他眼前一黑,”嗡” 地一声从椅子上摔下来,但手里仍然牢牢地抓着那个把手,瓦罐摔在地上,成了一堆碎片……
当王惠和他爸爸走进屋里,他正趴在地板上,吸吮着瓦罐里撒下的水。

他痛痛快快地喝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是怎样一种生的勇烈啊!
此时,我已觉得我无须赘言。

生命的意义往往来自人世多艰,当艰难到”活着”本身,生命也会呈现出最勇烈的面貌。

对你我而言,命里的每一次为难,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感受,那来之不易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要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作者:王金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