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龙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样本

合集下载

邵龙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邵龙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学者候选‎人申请表
岗位名称:矿产普查与勘‎探
申请人姓名:邵龙义
申请人国籍:中国
申请人现任职‎单位: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申请时间:2012年1月8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事处制
*―项目性质及来‎源‖一项,请填写项目的‎性质,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NIH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
*本栏自然科学‎学科申请人填‎写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以上)和国际学术性‎奖励;人文社会学科‎申请人仅填写‎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励(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全国性的‎基金奖(如霍英东科研‎优秀成果奖以‎及孙冶方研究‎基金会、吴玉章研究基‎金会、陶行知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国际学术性‎奖励。

2008年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

2008年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

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61 7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64 58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72 60 环境学基础 第四纪地质学 50 64 环境学基础 第四纪地质学 68 51 环境学基础 第四纪地质学 72 55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63 52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68 5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77 7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71 54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46 20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3 18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45 26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0 27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9 47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4 33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42 43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49 21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49 38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6 25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56 35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 65 52 地学遥感概论地理学 地学遥感概论地理学 60 57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60 43
106 107 100 118 101 85 145 133 119 143 91 98 96 87 80 94 96 99 83 116 113 90 119 136
111 107 110 119 132 140 109 120 116 134 91 82 84 90 72 77 82 98 101 92 90 87 127 111
岩石学 矿物学、岩石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 物学、岩石学 矿 结晶学与矿物学 物学、岩石学 矿 矿物学、 岩石学 矿物学、岩石学
75 71 61 56
52 49 61 44
126 137 134 121
121 124 132 107

邵龙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样本

邵龙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样本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学者候选人申请表岗位名称:矿产普查与勘探申请人姓名:邵龙义_______________申请人国籍:中国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现任职单位: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申请时间:1月8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事处制简表同时还提出了”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的思想,即煤层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碳酸盐沉积滞后时段”中,滞后时段(Lag Time)指在海平面上升至碳酸盐台地上之后到碳酸盐真正开始沉积之前的一段时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到佛罗里达陆棚上之后,碳酸盐并没有马上沉积下来,而是在数千年之后才沉积下来,在这数千年的滞带后时段”中,红树林泥炭则大量发育,形成了红树林泥炭层,最终的层序是不整合面一红树林泥炭层一海相碳酸盐沉积,这一看法可能解释中国晚古生代大部分以石灰岩为煤层顶板的含煤旋回层成因,为中国新一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针对中国独特的碳酸盐岩含煤岩系,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

从煤岩、煤质、煤的地球化学方面对高有机硫煤的成因进行研究,发现煤层中的超微细菌、海相化石及自生白云石等特征均与成煤期海水活动有关,煤岩、煤质及煤的地球化学指标可用于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代表性论著:Shao Longyi 等,,J. Geol. Soc. London伦敦地质学会杂志,);Shao Lon gyi 等,1998 和,I nt. J. Coal 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Wang Hao and Shao Lon gyi ), I nt. J. Coal 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邵龙义等,,地质科学邵龙义等,,沉积学报。

获奖: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黔桂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模式研究》(邵龙义排名第1)。

松河井田晚二叠世泥炭地碳的聚集速率及其控制因素 中文

松河井田晚二叠世泥炭地碳的聚集速率及其控制因素 中文
daf/%
St,d/%
Cdaf/%
A--灰分;V--挥发分;St--全硫;C-碳含量;ARD--视密度;ad--空气干燥基;d-为干燥基;daf--干燥无灰基(可燃基)
0.74
0.76
1.3
1.3 1.3 1.32 1.32 1.32 1.32 1.32 1.47 1.47 1.47
对测井信号进行时— 频转换,得出稳定频 率的周期值,与米兰 科维奇旋回周期比较 (?)
将米兰科维奇旋回周 期作为时间“度量” 工具,得出煤层的堆 积年限,进一步推算 煤中的净碳聚集速率、
得出晚二叠世泥炭地 碳的聚集速率、泥炭 地植物群净初级生产 力
分析影响晚二叠世泥 炭地植物群净初级生 产力的因素
结论
泥炭地植物群净初级生产力控制因素
与全新世热带地区泥炭地的NPP值(1000-3220 g C/ (m2 · a))相比,本研究中的中国西南 地区晚二叠世热带泥炭地的NPP值(260.1-1437.8 g C/ (m2 · a))(Aselmann I, Crutzen V 1990) 明显偏低。
晚二叠世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热带雨林发育,成 煤植物稳定(郭英廷,1990b; 李星学等,1995),这不能解释 晚二叠世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泥炭地生产力水平的降低 煤中惰质组分可以反映火灾事件的频率,本研究中17、18号煤层中 惰质组含量都不超过5%,说明火灾导致泥炭地生产力降低的可能 性也不大。 作为低位矿养沼泽,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补给充分,因此, 不考虑其他因素,植物生产力应该升高而不是降低。
涉及参数
ARD/g .cm-3
1.45 1.45 煤中碳含量(干燥 基) 0.6 0.62 17 18 17.41 17.7 21.03 20.77 0.4 0.67 89.63 90.32 0.64 0.66 0.68 0.7 0.72 密度(g/cm-3) 1.29 1.29 1.29 1.29 1.3 1.3 1.3 现存碳含量 0.983 0.93 0.886 0.848 0.816 0.788 0.764 碳损量(CL) 0.017 0.07 0.114 0.152 0.184 0.212 0.23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李丽;邵龙义;李明培;王东东;鲁静;李智学;程爱国【摘要】依据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三叠世瓦窑堡组沉积相、聚煤模式、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提出该区聚煤规律.瓦窑堡组依据岩性共分为五段,其中底部的第1段和顶部的第5段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第2段、第3段、第4段下部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根据瓦窑堡组顶部区域不整合面、第1段、第3段以及第4段底部河流下切谷冲刷面、瓦窑堡组底部与其下伏地层间地层颜色及岩性突变面等层序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对应瓦窑堡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Ⅱ对应瓦窑堡组三段,层序Ⅲ对应瓦窑堡组四段和五段.通过统计各个三级层序内的岩性数据,绘制地层厚度、砂泥比、煤层厚度等值线图,以三级层序为作图单元,恢复各层序的古地理格局,主要的古地理单元为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物源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层序Ⅲ的聚煤作用明显优于层序Ⅰ和层序Ⅱ,最有利于成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中心大致位于石湾镇—玉家湾镇—安塞县一带.%The sedimentary facies,sequence stratigraphy,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Wayaopu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data from borehole cores and logging curves.The Wayaopu Formation was subdivided into five members based on the lithology,of which the first (bottom) and the fifth (top) members consist of mudstones and siltstones,the second,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member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stones in the lower part,and of mudstones and siltstones in the upper part.The sequence boundaries wereidentified,including the regional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the WayaopuFormations,the basal erosional surfaces of the fluvial incised valley fill sand bod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third and fourth members,and abrupt changes in color and lithologies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Wayaopu Formation and its underlying formations.According to these sequence boundaries,the Wayaopu Formation was subdivid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namely sequence Ⅰ,sequence Ⅱ and sequence Ⅲ,which were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vals from member l to member 2,member 3,and member 4 to member 5,respectively.The lithological data of each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counted,and the contours of a variety of these li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drawn,including stratathickness,thickness ratio of sandstone and mudstone,and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According to these contours,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maps of each third-order sequence were reconstructed.The major paleogeographical units were the fluvial facies,delta facies,and lacustrine facies,with a northeastern provenance.The coal accumulation were favored in sequence Ⅲ than sequence Ⅰ and sequence Ⅱ.The most favorable coal-forming environment was the inter-distributary bay of the delta plain,and the coal-accumulating 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Shiwanzhen-Yujiawanzhen-Ansaixian area.【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08【总页数】11页(P2090-2100)【关键词】瓦窑堡组;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聚煤规律;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李丽;邵龙义;李明培;王东东;鲁静;李智学;程爱国【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陕西能源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三叠世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炭资源。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_邵龙义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_邵龙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50)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果基金资助收稿日期:2006-02-15 改回日期:2006-04-20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53-12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邵龙义1何志平2顾家裕3罗文林1贾进华3刘永福4张丽娟4 张鹏飞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2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北京10003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摘 要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

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

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古近系 古地理 沉积相第一作者简介 邵龙义,男,1964年生,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618113011 文献标识码:A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Paleogene in Tarim BasinShao Longy i 1He Zhiping 2Gu Jiayu 3Luo Wenlin 1Jia Jinhua3Liu Yongfu 4Zhang Lijuan 4Zhang Pengfei11K e y Labor atory of Coal Resour ces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Dep ar 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 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 echnology (Beij ing),Beij ing 1000832China Zhenhua O il Co 1,L td 1,Beij ing 1000313Resear ch I ns titute of Petroleum Ex p lor ation &Develop ment ,Petr oChina,Beij ing 1000834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 loration &D evelop ment,T ar im Oilf ield Comp any ,Petr oChina,K orle 841000,X inj iangAbstract The Paleogene is a period w hen the T arim Basin transformed from a marine influenced to a non -m arine influenced basin 1The marine transgression in the basin w as from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Tethy to the w est 1The sediment provenances w ere the old southern T ianshan to the north and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古地理学报JOU RNAL OF PALA EOG EOG RAPHYVol 18 N o 13Aug 1 2006the old Kunlun Mountains to the south,and the depocenters w ere located at the w estern Kuqa Depres -sion and the w estern Southw estern Tarim Depression 1From the Paleocene to the Early Eocene (duringthe deposition of the Kumugeliemu Group and its equivalents),the Kuqa Depression w as developed w ith shoreline,lagoon,tidal flat and fan -delta environments,and w as lithologically dominated by conglomerates,sandstones,carbonates and g ypseous rocks 1The Southw estern Tarim Depression was developed w ith open platform,nearshore restricted platform,evaporate platform,and braided delta environments,and lithologically dominated by carbonates,gypseous rocks and coarse sand -stones 1T hese two old depositional depressions were separated by an extensive palaeo -uplift w hich coin -cided w ith the current Northern Tarim U plift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structural zones 1From th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uw eiyi Formation and its equivalents),the entire T arim Basin w as mostly subm erged and was developed w ith a w ide coastal to shallow lake that received deposition of interbedded siltstones and mudstones 1The marine successions were restricted to the w est -ern corner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and marine influence became less evident than that in the Paleocene to the Early Eocene 1T he paleogeog raphic units of this period were mainly estuarine,la -goon,littora-l shallow lacustrine,as well as braided deltas 1On the w hole,during the Paleogene,the T 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shallow w ater environm ent dominated by fan -deltas of the early phase and the littoral to shallow lacustrine env ironment of the late phase,w ith a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arid pale -oclimate 1Key words Tarim Basin,Kuqa Depression,Southwestern T arim Depression,Paleogene,palaeog eography,sedimentary faciesAbout the first author Shao Longy i,born in 1964,g raduated and obt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 19891Now he is a professor of ge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 in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w ith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fossil fuel deposits 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油气盆地(孙龙德等,2005),其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的天然气资源吸引了众多学者(雍天寿等,1989;贾承造等,1995;顾家裕,1996;薛莲花等,1998;周志毅,2001),特别是库车坳陷及塔西南坳陷作为前陆盆地,其沉积特征更是独特(朱如凯等,1999;张运东和宋建国,1999;林畅松等,2002;王琪等,2002),古近系膏盐岩构成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资源的优质盖层(孙龙德,2004;周新源等,2005)。

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李振;邵龙义;侯海海;郭双庆;赵升;姚铭檑;阎纯忠【摘要】高煤阶煤与中低煤阶煤在孔隙结构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分形理论为定量描述高煤阶煤储层孔隙特征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扫描电镜、压汞实验和孔渗测试,以华北地区最大镜质体反射率(R0.max)在1.9%~2.95%之间的9个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各样品进行不同孔径段分形维数计算,并讨论了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孔隙体积百分比、Ro,max、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煤阶煤微小孔发育,半封闭孔含量较高,孔隙连通性一般,且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分段分形特征,同一煤样的超大孔(孔隙半径r>5 μm)、大孔(0.5 μm<r<5 μm)、中孔(0.05μm<r<0.5μm)和微小孔(r <0.05 tμm)的分形维数依次减小;各煤样超大孔、大孔、中孔分形维数均随Ro.max增加而增加,随对应孔隙体积百分比增加而减小;孔隙度或渗透率与超大孔、大孔和中孔、微小孔分形维数分别呈二次相关、线性正相关、负相关;各分形区间分形维数分布的偏度和峰度与孔隙度或渗透率分别呈高度正相关和负相关,这为高煤阶煤孔隙度、渗透率提供了理想的线性方程(y=ax+b)预测模型.%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pore structures between highrank coals and medium-low rank coals,and the principle of fractal geometry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ank coal reservoirs.The experiments compri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ercury intrusion,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esting were performed on nine coal samples (R from 1.9% to 2.95%) from North China.The pore fractal dimensions of sampl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subsection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ore fractal dimension and different parameters including pore volumepercent,coal degree of metamorphism,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micro-ascopores,relatively high semi-closed porecontent,general pore connectivity and clearly piecewise fractal dimensions.For each sample,fractal dimensions of supermacropore (pore radius r >5 μm),macropore (0.5 μm < r <5 μm),mesopore (0.05 μm < r <0.5 μm) and micro-ascopore (r <0.05 μm) decrease in turn.In addition,fractal dimensions of these pores except micro-ascopore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R and decreasing pore volume percent for all sample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al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s of supermacropore,macropore and mesopore,micro-ascopore present as quadratic,linearly positive and linearly negative curves,respectively.The skewness and kurtosis of fractal dimension distribution for each sample are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respectively.Meanwhile,based on skewness and kurtosis,the prediction models of linear equations (y =ax + b) can be used to predic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high rank coals.【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11页(P595-605)【关键词】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压汞实验【作者】李振;邵龙义;侯海海;郭双庆;赵升;姚铭檑;阎纯忠【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河南郑州45004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TE122.2煤储层具有复杂的孔裂隙系统和很强的非均质性[1-2],同时煤中的孔裂隙系统跨越的空间尺度大,影响着煤中气体的吸附和运移[3-5]。

安鹤煤田二1煤孔隙结构特征及煤层气可采性

安鹤煤田二1煤孔隙结构特征及煤层气可采性

安鹤煤田二1煤孔隙结构特征及煤层气可采性赵升;邵龙义;侯海海;王德伟;李振;唐跃;姚铭檑;张家强【摘要】基于低温氮吸附以及压汞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安鹤煤田二1煤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煤储层孔隙特征对该区煤层气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鹤煤田煤储层中的孔隙以微、小孔(<100 nm)为主,中、大孔(>100 nm)其次.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回线可以划分为3类,孔隙类型主要为开放的、连通性好的细瓶颈(墨水瓶)状孔,部分为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相比于华北其它地区,安鹤煤田煤储层的BET比表面积较大,总孔体积和孔隙度较小,且进汞饱和度中等,退汞效率相对较好.压汞曲线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其反映的孔隙连通性均较好.结合低温液氮吸附和压汞实验,并对比华北其它地区,可知安鹤煤田煤储层的孔隙结构较利于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可以作为华北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Based on nitrogen adsorption at low temperature and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s ,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Anyang -Hebi coalfield coal No.II1 pore geometry features , analyzed impacts from coal reservoir pore features on CBMexploitation .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the reservoir pore sizes have mainly micropores , transitional pores ( <100nm), while mesopores, macropores (>100nm) the second.Coal sample low 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 loop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3 categories; pore types have mainly open, better connectivity narrow neck (inkbottle) typed pores, partial one end closed airtight pared to North China other areas, coal reservoir BET surface area is larger , total pore volume and porosity smaller , mercury injection saturation medium and with-drawal efficiency relatively good in this coalfield .Mercury injection curves can be partitionedinto two types , curves reflected pore con-nectivity are all bined with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 at low temperature and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s ,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n North China , coal reservoir pore geometry in the coalfield is more favorable to CBM desorption , diffusion and percola-tion, thus the area can be the priority selection of CB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North China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05【总页数】7页(P28-34)【关键词】安鹤煤田;二1煤;孔隙结构;可采性【作者】赵升;邵龙义;侯海海;王德伟;李振;唐跃;姚铭檑;张家强【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煤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煤中孔隙是指煤基质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1]。

佟瑞鹏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佟瑞鹏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佟瑞鹏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佚名
【期刊名称】《安全》
【年(卷),期】2022(43)8
【摘要】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异构因素耦合的“环境氛围—职业生理/心理—作业行为”全链条演化作用模式,构建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的“体系—行为—状态”普适模型,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系列科研成果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入选“越崎杰出学者”,北京市应急管理学科带头人。

兼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主任、第一届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工作组成员。

【总页数】1页(PI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数字混凝土时代即将到来——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混凝土与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王栋民教授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田地质学博士生导师邵龙义教授
3.在研究探索中感受乐趣——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唐跃刚教授
4.佟瑞鹏工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5.王凯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彭苏萍
非定向
王*
114136100000336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彭苏萍
非定向
周*杰
114136100000339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朱国维
非定向
杜*泽
114136100000371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球信息科学
武强
非定向
杨*
114136100000283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孟国营
定向
程*
114136100000658
机电与向
王*
114136100000661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及理论
马向东
定向
徐*恺
114136100000687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
钱旭
定向
赫*峦
114136100000669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凌文
非定向
张*
114136100000561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徐向阳
非定向
田*
114136100000563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丁日佳
非定向
侯*
114136100000565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朱莲美
非定向
杨*思
114136100000568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安景文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矿山空间信息学与沉陷控制工程
戴华阳
非定向
王*天
114136100000069

早白垩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来自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6号煤的证据

早白垩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来自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6号煤的证据

早白垩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来自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6号煤的证据闫志明;邵龙义;王帅;Large D J;汪浩;孙钦平【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6【摘要】现代泥炭地中蕴藏着巨量的碳,泥炭地生产力的高低会影响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前人对全新世以来泥炭地生产力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前第四纪的“深时”阶段的泥炭地生产力则极少涉及,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精确的定年方法.以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早白垩世6号煤为例,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并获得煤层中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参数(123 ka(偏心率):38.1 ka(斜率):22.1 ka(岁差)),将米兰科维奇旋回作为“深时”地层时间的“度量”工具,计算出6号煤层碳的聚集速率为35.1~38.9 g C/(m2·a),进一步推算出其所代表的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为46.2~51.2 g C/(m2·a),净初级生产力(NPP)为231~256 g C/(m2·a).将该计算结果与全新世同一纬度带泥炭地生产力水平比较,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得出早白垩世泥炭地生产力水平主要受温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控制,而这两种因素又与气候相关联,则泥炭地生产力的研究可能对进一步了解古气候提供帮助.【总页数】9页(P1068-1076)【作者】闫志明;邵龙义;王帅;Large D J;汪浩;孙钦平【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英国诺丁汉大学工程学院,NG7 2R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7【相关文献】1.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J], 司继伟;邱利瑞;金辉;郑植隆;赵红星;郭素欣2.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J], 王帅;邵龙义;闫志明;孙钦平;王东东;鲁静;孙斌3.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 [J], 邵龙义;汪浩;LargeDJ4.胜利煤田早白垩世泥炭地初级净生产力研究 [J], 杨恒5.胜利煤田早白垩世泥炭地初级净生产力研究 [J], 杨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负责人邵龙义情况介绍

课程负责人邵龙义情况介绍

课程负责人邵龙义情况介绍一.个人简历(1)学历1983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

1995.9-1996.10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访问学者及博士后;(2)工作简历1990年至今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工作。

1995.9-1996.10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访问学者及博士后;2001.8-2002.6 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3)主要学术任职1992年12月副教授职称1997年12月教授职称,1999年12月博士生导师。

二、学术兼职三、获奖成果四、主要科研工作经历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40余项,完成项目经费610余万元,在研项目合同经费516万元。

五、主要论著:近五年内(2004-2007)在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1)Li W. J. and Shao L. Y., 2009, Observation of nitrate coatings on atmospheric mineral dustparticles. Atmos. Chem. Phys., 9, 1–9. (SCI收录) (影响因子4.865)2)Li Weijun and Shao Longyi,2009,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of aerosolparticles from the brown hazes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4, D09302, doi:10.1029/2008JD. (SCI收录) (影响因子2.953)3)Shao Longyi, Xiao Zhenghui, Lu Jing, He Zhiping, Wang Hao, Zhang Pengfei, 2007,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in the Qinshui basin: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its control on coal accumulati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1(1): 106-115.4)Shao Longyi, Li Weijun, Xiao Zhenghui, Sun Zhenquan, 2008, The mineralogy and possiblesources of spring dust particles in Beij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3): 395-403.(SCI收录) (影响因子0.902)5)Chen Jiangfeng, Shao Longyi, Lu Jing. 2008, Synthesis of mullite from high-alumina fly ash:a case from the Jungar power plant in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82(1):99-104 (SCI收录) (影响因子1.781)6)Shao Longyi, Shi Zongbo, Jones T P, Li Jinjuan, Whittaker AG, BéruBéKA. 2006,Bioreactivity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Beijing air: results from plasmid DNA assa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67: 261-272. (SCI收录) (影响因子2.182)7)Shi Zongbo, Shao Longyi, Jones, T. P., Lu S. L., 2005, Microscopy and mineralogy ofairborne particles collected during severe-dust storm episode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D1), D01303 10.1029/2004JD. (SCI收录)(影响因子2.953)8)Shao Longyi, Zhao Houyin, Jones T.P., Lv Senlin, Merolla L. 2005, Oxidative stress and itsrelationships with trace elements of indoor PM10.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 15(8),694-699(SCI收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档案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档案资料

院士彭苏萍教授(以汉语拼音为序)毕银丽曹代勇陈宜金程久龙崔希民代世峰戴华阳胡社荣胡振琪李贤庆梁汉东刘钦甫孟召平邵龙义唐跃刚王延斌吴立新武强赵峰华赵学胜朱国维董东林副教授(以汉语拼音为序)程琳琳杜文凤方家虎郝多虎蒋金豹李晶马施民孙文彬杨可明杨柳杨瑞召苑春方赵艳玲高级工程师毕建军周强彭小沾高级实验师艾天杰讲师(以汉语拼音为序)鲍玲崔芳鹏何登科鲁静罗红玲孙红福王绍清王西勃王占刚魏迎春徐春光阎跃观易俐娜袁德宝张蕊郑晶工程师助理工程师陈晓千裴婧晶屈恺黄曼助教王泽惠代世峰基本信息姓名:代世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2民族:汉职称:教授电话:010-62341868;62339857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邮件:*************.cn个人简历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煤地质学(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

主要科研项目目前主要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

主要论文及著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Chemic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Applied Geochemistry、Fuel、《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教学情况主要从事煤地质学的教学工作。

获得荣誉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侯德封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的获得者曹代勇基本信息姓名:曹代勇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地:重庆市出生年月:1955.8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学术兼职: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和《中国煤炭地质》编委,高等学校(矿业)“十一五”教材编委会地测分会副主任,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煤田地质与测绘领域培训方向首席专家,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及相控特征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及相控特征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及相控特征邵龙义;韩俊;马锋;刘永福;许怀先;邬光辉;吉丛伟【摘要】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等数据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可分为交代白云岩及缝洞充填型白云岩两大类型,交代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以及角砾状白云岩等次级类型.白云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以晶间孔隙、溶蚀孔隙、缝合线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交代白云岩具有明显的相控特点,东侧的英东-罗西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背景的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及潮坪相带,而在西侧的古城4井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以角砾状白云岩为主,发育于环边陆棚的礁前斜坡带.白云岩储层发育除受后期成岩作用(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断裂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受早期沉积相带的控制,内缓坡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9页(P953-961)【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相控特征【作者】邵龙义;韩俊;马锋;刘永福;许怀先;邬光辉;吉丛伟【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各地质时代,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1],世界上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油气资源赋存在碳酸盐岩中,其中又有一半是在白云岩中[2,3]。

宣威肺癌高发区室内PM10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宣威肺癌高发区室内PM10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室, 北京 1 0 8) 0 3
摘要 :采 集云 南 宣威 市肺 癌 高发 区虎 头村 和 肺癌 低 发区 宁家 湾村 冬 季室 内 P 0 品 , 肺 上皮 细胞 A59 建 立颗 粒物 染 毒模 型, M.样 利用 4 以 AreiV FT /I 染 色流式 细胞 分析法 (C 检 测 P o m xn — ICP 双 F M) Mf染毒 后 的细胞 凋亡情 况. n eiV—I CP Anx n FT /I流式 细胞 分析 结果显 示, 同浓 在相 度 P l作用下 虎头 村组肺 泡上 皮细胞 凋亡 率 、 M0 死亡 率均 比宁 家湾组 高. 肺癌 高发 区虎头 村组 室 内 P l 人肺 泡上 皮细胞 凋亡 的影 响 宣威 M。 对
sg i c t . e i a to u g c l a o t sso d o M l o lc e o m t u v l g s lr e h n t a o in f a l Th mp c n l n e l p p o i fi o rP oc l t d f r Hu o i a ewa a g rt a t f m in y n e l h r
对 宣威 肺 癌 高发 原 因及 影 响 因素进 行 了一系 列 重要 的作 用 【 . 宣威 肺癌 的研 究 尚未有直 接 1 目前 引
Co a io ft e t r u s s g e t d t a et t l p p o i ae d t e mo t l y r t so t u Gr u n r a e mp rs n o wo g o p u g se h tt o a o t ssr ts a h r i ae fHu o o p i c e s d h h a n at
中国环境科学

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

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

㊀第44卷第11期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Vol.44㊀No.11㊀㊀2019年11月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Nov.㊀2019㊀移动阅读史鸣剑,邵龙义,王帅,等.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J].煤炭学报,2019,44(11):3491-3503.doi:10.13225/ki.jccs.2018.1577SHI Mingjian,SHAO Longyi,WANG Shuai,et al.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in Yimin Sag[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9,44(11):3491-3503.doi:10.13225/ki.jccs.2018.1577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史鸣剑1,邵龙义1,王㊀帅1,张云鹤1,孙㊀斌2,樊金云3(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㊀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㊀065007;3.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09勘探队,内蒙古呼伦贝尔㊀021008)摘㊀要:伊敏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群中的一个次级凹陷,为陆相断陷盆地㊂其下白垩统伊敏组㊁大磨拐河组是凹陷的主要含煤地层㊂依据钻孔岩芯资料㊁测井资料等,对其岩相类型㊁沉积相㊁层序-古地理㊁聚煤特征及聚煤模式进行研究㊂依据钻孔资料在区内识别出的区域不整合面㊁河流下切谷冲刷面两种层序界面,将大磨拐河组㊁伊敏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㊂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三级层序为单元,恢复古地理格局㊂结果表明:伊敏凹陷大磨拐河组成煤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从层序I 到层序Ⅱ,区内沉积相从以辫状河三角洲 湖泊为主到以湖泊为主,总体反映了水体逐渐变深的演化过程㊂伊敏组含煤岩系成煤环境主要有扇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环境等;煤层在层序Ⅲ最为发育,层序Ⅳ煤层厚度逐渐减小,聚煤作用逐渐减弱,反映了凹陷萎缩,水体范围逐渐缩小的演化过程㊂聚煤作用受控凹构造差异性沉降的影响,煤层在凹陷中部厚度最大,向西北和东南逐渐变薄㊂通过对层序Ⅲ的煤层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陆相短线盆地泥炭堆积与层序地层的响应机制,改进了陆相泥炭-层序地层响应模型㊂伊敏凹陷早白垩世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位于扇三角洲 辫状河环境中㊂层序Ⅲ,Ⅳ的煤层埋深较浅,厚度较厚,适合露天开采㊂而层序Ⅱ煤系地层埋深较深,有巨厚泥岩封盖,是煤层气勘探的潜力区域㊂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层序地层;聚煤模式中图分类号:P539.2;P618.1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0253-9993(2019)11-3491-13收稿日期:2018-11-27㊀㊀修回日期:2019-04-13㊀㊀责任编辑:韩晋平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6ZX05041-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YD0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越崎杰出学者㊀㊀作者简介:史鸣剑(1995 ),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㊂E -mail:coolsworder@qq.com㊀㊀通讯作者:邵龙义(1964 ),男,河南灵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Tel:010-********,E -mail:ShaoL@cumtb.edu.cn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in Yimin SagSHI Mingjian 1,SHAO Longyi 1,WANG Shuai 1,ZHANG Yunhe 1,SUN Bin 2,FAN Jinyun 3(1.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㊀100083,China ;ngfang Branch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 China ,Langfang ㊀065007,China ;3.No.109Exploration Team ,Coal Geological Bureau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lunbuir ㊀021008,China )Abstract :Yimin Sag of Hailaer Basin is a continental down faulted coal accumulating basin.Yimin Formation and Damoguaihe Formation are the main coal bearing strata.The lithofacies type,sedimentary facies,sequenc-es-paleogeo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function featur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ock coring and drilling information.Accord-ing to two typical interface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the regional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river incised valley washedsurface,the Yimin Formation and Damoguaihe Formati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hird level sequences.A single factor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recover the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within ev-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ery third level sequence as an analyzing unit.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leogeographic unit of the coal meas-ures in Damoguaihe Formation mainly had braided river delta.From Sequence I to II,the paleogeographic unit in the area varied mainly with the braided river delta-lake to mainly with the lake,which inform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eneral shoaling.The paleogeographic unit of the coal measures in Yimin Formation mainly had fan delta and braided river.The coal measures were mainly discovered in Sequence III,and only few coal measures were found in Sequence IV,which informed that the coal accumulation function would be steadily weaken in Yimin period.The coal accumula-tion function was under control by the down faults,the thickness of the seam would steadily redu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sag to the South-eastern and the North western of the sag.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eams in sequence III,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peat accumulation and sequence strata in continental basins was dis-cussed,and the response model of continental peat-sequence strata was improved.The most favorable coal forming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Yimin sag was located in the fan delta-braided river environment.The coal seam in sequence III and IV was shallow in depth and thicker in thickness,which was suitable for open cut mining.The stra-tigraphic II coal strata were deeply buried and covered by thick mudstone,which was a potential area for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Key words:Hailaer basin;Yimin sag;lower cretaceous;coal accumulation model㊀㊀海拉尔盆地群是当下油气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1-5]㊂前人对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㊁聚煤特征及聚煤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拉尔盆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盆地东北部,西南部则以油气赋存为主[1-6]㊂很多学者对海拉尔盆地西部油气系统进行了丰富的调查,在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层段中识别了3个反射层,根据地震特征将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分别划分为2段;根据岩性特征将伊敏组划分为3段,将大磨拐河组划分为两段[7-9]㊂近10年,许多学者对海拉尔盆地白垩系的古生物进行研究,为海拉尔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提供了更多证据[10-12]㊂同时很多学者对伊敏煤田㊁伊敏五牧场煤田的煤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3-14]㊂随着煤层气成为研究热点,海拉尔盆地东部富煤区的煤层气勘探工作又成为新的工作重点[15-17]㊂伊敏凹陷含煤沉积先后进行了研究[1,6,16,18],而对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格架下聚煤模式,聚煤作用主控因素等问题没有进行讨论,伊敏凹陷深部大磨拐河组煤层分布尚不明确㊂笔者依据伊敏凹陷早白垩世钻孔㊁测井等资料,分析煤系地层沉积相,基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古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总结区内的煤层聚集规律㊂1㊀区域地质背景海拉尔盆地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向南延伸至外蒙古国境内的塔姆察格盆地群[19]㊂海拉尔盆地的基底为海西褶皱,属中新生代断陷型盆地,具有多旋回叠合式的构造演化特征[20],位于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上㊂自燕山运动中期,海拉尔地区发生大规模火山运动,形成了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兴安岭群㊂此后,海拉尔盆地开始接受白垩系沉积㊂受燕山运动影响,海拉尔盆地各凹陷差异沉降,至早白垩世末期运动影响结束㊂盆地因此分为 三坳两隆 5个构造单元,由西向东依次为扎赉诺尔坳陷㊁嵯岗隆起㊁贝尔湖坳陷㊁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18-21]㊂伊敏盆地即位于海拉尔东部呼和湖坳陷的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图1),总面积为1180km2㊂被大兴安岭隆起和巴彦山隆起所限,形成近西南 东北向展布的铲状断陷,凹陷西南部为呼和湖坳陷中的锡林贝尔次级隆起[6,20]㊂图1㊀伊敏盆地地理位置及钻孔分布Fig.1㊀Location of Yimin Sag and layout of boreholes 伊敏凹陷西北㊁东南两侧发育主控断层[1,18,20],西南侧发育次要断层,从沉积体厚度可以推测凹陷的2943第11期史鸣剑等: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沉降中心位于凹陷西南部㊂伊敏凹陷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划分为铜钵庙组㊁南屯组㊁大磨拐河组以及伊敏组(图2),分别对应盆地的初始拉张阶段㊁盆地断陷初期快速沉降阶段㊁盆地断陷中期稳定拉张阶段㊁盆地断陷晚期充填萎缩阶段[21-22],其中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为主要含煤地层[3,5,23]㊂图2㊀伊敏凹陷地层及特征剖面与凹陷含煤层位岩相示意Fig.2㊀Geological features of Yimin Sag and typicallithofacies of research stratum2㊀研究方法在了解伊敏凹陷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钻孔㊁测井资料进行分析㊂首先从典型钻孔入手,总结钻孔数据中不同的岩相特征和其对应的沉积相特征;随后通过钻孔对比识别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建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㊂再利用不同层序的地层厚度㊁煤层厚度及砂泥比进行单因素分析,综合以上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对各层序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作图,以此还原古环境㊂最后,结合凹陷构造背景对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沉积演化㊁聚煤模式进行探讨㊂3㊀伊敏凹陷岩相特征及沉积解释3.1㊀伊敏凹陷岩相类型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地层由砾岩㊁砂岩㊁粉砂岩㊁泥岩㊁和煤组成㊂结合各类岩石的颜色㊁成分㊁发育的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特征,将这些岩石划分出11种岩相类型㊂其中砾岩包括颗粒支撑砾岩和杂基支撑砾岩;砂岩包括平行层理砂岩㊁交错层理砂岩;粉砂岩包括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㊁水平层理粉砂岩;泥岩包括沙纹层理粉砂质泥岩㊁生物扰动构造泥岩㊁炭质泥岩㊁块状层理泥岩;再加上有机岩:煤(表1)㊂在钻孔中识别出5种主要岩相组合,分述如下㊂3.2㊀伊敏凹陷岩相类型3.2.1㊀岩相组合A岩石组合A包括Cg,Cm,Sp,主要出现在伊敏组上段,位于盆地的边缘㊂组合底部为颗粒支撑砾岩,砾岩中间杂着厚层杂基支撑的砾岩层顶部出现交错层理砂岩,这种组合反复出现,界限不明显㊂砾石磨圆度差,以火山岩碎屑为主,粒度从4~20cm不等,分选极差,杂乱堆积,无层理㊂测井曲线表现为箱型或钟形,底部为测井曲线较平滑,中间为巨厚层的测井曲线波动较多,到岩相组合顶部电阻率降低㊂岩相组合富含A泥质㊁砾石,出现在盆地边缘㊂这种厚层的杂基支撑的砾岩,分选极差,可识别为泥石流沉积,确定岩性组合A为冲积扇沉积体系(图3)㊂3.2.2㊀岩相组合B岩相组合B包含Cg,Sp,Sl,Sih,Mw,Mm,C,在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都有出现㊂底部颗粒支撑砾岩,上为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厚层砂岩,砂岩分选磨圆相对较好;组合上部沙纹层理的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组合顶部为泥炭层或泥岩层㊂岩相组合B在伊敏凹陷中厚度较厚,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底部钟形-顶部箱型㊂砂岩砾岩层的厚度占岩相组合中碎屑岩的一半左右,粉砂岩层与泥岩层相对较薄甚至不发育㊂这种岩相组合在伊敏组较为常见㊂岩相组合B符合河流相的识别标志,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底部常见冲刷面,测井曲线多为钟形,整体上为向上变细序列,砂体厚度相对其他沉积相较厚,颗粒分选较好㊂二元结构中以底部粗颗粒为主与辫状河河道对应,顶部细颗粒沉积则与河漫滩对应,组合上部的煤层对应河漫滩上的泥炭沼泽,据此将岩相组合B识别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图4)㊂3943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表1㊀伊敏凹陷下白垩统含煤岩系主要岩相类型Table 1㊀Main lithofacies identifi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Yimin Sag岩相编号岩相名称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环境解释Cg 颗粒支撑砾岩灰白色,分选较好,磨圆中等,颗粒支撑块状构造或平行层理,伴随冲刷面A,B,C,D河床分流河道Cm 杂基支撑砾岩深灰色,分选差,磨圆较差,杂基支撑无层理A 泥石流St 平行层理砂岩厚层,灰色 浅灰色或杂色,分选中等,磨圆中等平行层理,或伴随冲刷面C,D 分流河道Sp 交错层理砂岩灰色 浅灰色,分选中等,磨圆中等中细层,板状/槽状交错层理A,B 片泛沉积心滩Sl 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灰白色,分选差,薄层,富炭屑及植物碎屑沙纹层理或大型交错层理B,C,D,E 滨湖砂坝分流间湾Sih 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灰白色 灰色,薄层,分选较好水平层理B,C,D 分流间湾泛滥平原Sir 薄层泥岩粉砂岩互层灰白色,薄层,分选较好粉砂层具沙纹层理与泥岩薄层互层B 天然堤Mw 生物扰动构造泥岩灰色,中厚层,富炭屑及植物化石无层理或可见波纹,生物扰动构造B,C,D 泛滥平原分流间湾Mm 炭质泥岩深灰色,污手,富植物碎屑无层理B,C,D 沼泽Mh 泥岩深灰色,中厚层块状层理E半深湖 深湖C煤黑色块状层理B,C,D泥炭沼泽图3㊀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冲积扇沉积特征Fig.3㊀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lluvialfan 图4㊀伊敏凹陷早白垩世辫状河沉积特征Fig.4㊀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river3.2.3㊀岩相组合C岩相组合C 包括Cg,St,Sl,Sih,Mw,Mm,C,出现于伊敏组㊂岩相组合多以底部的或薄层夹生物扰动构造泥岩与炭质泥岩沉积,向上为泥质粉砂质偏多的薄层波状层理或水平层理粉砂岩,组合顶部为中薄层平行层理砂岩,整体向上变粗,在组合以上发育中厚层煤层或开始另一段该岩相组合㊂顶部砂砾岩较厚,多为杂色砾岩,砾径在0.4~5cm 不等,砾石成分有花岗岩与部分灰绿色粉砂岩,分选相对较差㊂自然伽马曲线为低中幅齿状曲线,视电阻曲线则为高阻齿状,主要出现在伊敏组下段㊂岩相组合C 主要的特征为中厚层砾岩 砂岩 粉砂岩 煤层的旋回交替,与岩相组合A 直接接触㊂其颗粒相对于岩相组合B,D 更粗,层理较于岩相组合A 更为发育,巨厚层砾岩直接与巨厚层煤层直接接触㊂据此将岩相组合C 识别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图5)㊂3.2.4㊀岩相组合D岩相组合D 包括St,Sl,Sih,Mw,Mm,C,在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均出现(图6)㊂较岩相组合C 来说,岩相组合D 的岩性界限更加明显,层理和分选更好,岩石组合颜色也变为灰绿色与灰色,粒度更细,以中薄层砂岩与粉砂岩为主㊂岩石组合以底部泥岩或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中厚层,这种组合交替出现㊂岩相组合D 顶部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高幅齿化的漏斗和钟形叠合曲线,视电阻曲线则表现为钟形,煤或炭质泥岩层则为高幅锯齿形㊂岩相组合D 的主要特征是交错层理砂岩-粉砂岩-煤层-4943第11期史鸣剑等: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图5㊀伊敏凹陷早白垩世扇三角洲沉积特征Fig.5㊀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an delta泥岩的薄层旋回,不同于岩相组合C 的是其粗颗粒沉积物与泥岩直接接触,反映了相对于C 变化较平缓的沉积环境㊂故识别岩相组合D 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㊂图6㊀伊敏凹陷早白垩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Fig.6㊀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 delta3.2.5㊀岩相组合E岩相组合E 包含Sl,Siw,Mh,主要出现在大磨拐河组上段,多位于凹陷西南部(图7)㊂以巨厚层泥岩为典型特征,以灰色纯泥岩为主,泥岩段或夹中薄层无层理砂岩㊂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低幅的锯齿状曲线,而视电阻相对较稳定为低幅平直型,遇到砂岩薄层反应为正幅的齿状突起㊂泥岩段两端发育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发育沙纹层理,在测井曲线上表示微齿化的漏斗-钟形组合㊂岩相组合E 的纯泥岩,层理几乎不发育,反映了当时平稳的沉积环境,水体较深㊂故将该岩相组合识别为湖泊沉积体系㊂4㊀层序地层分析在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中,层序㊁层序界面㊁体系域的概念均采用 Vail 学派的观点[24-26],并对关键层序地层界面进行识别㊂图7㊀伊敏凹陷早白垩世湖泊沉积特征Fig.7㊀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lake 4.1㊀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识别4.1.1㊀层序界面识别(1)区域不整合面㊂该界面代表沉积的间断,往往出现岩性的突变,表现为凹陷基底及沉积盖层的不整合㊂伊敏凹陷早白垩世沉积之上沉积了2~50m 不等的第四系砾石,与下部早白垩世沉积不整合接触(图8)㊂该不整合面全区可见㊂㊀㊀(2)下切谷冲刷面㊂砂砾岩体直接覆盖在基底之上,或发育在细粒沉积岩之上,常代表一次区域侵蚀面,这一侵蚀面代表基准面下降形成的层序界面㊂伊敏凹陷中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的边界常以这种下切谷砂体为特征㊂4.1.2㊀体系域界面识别(1)初始湖泛面㊂初始湖泛面为湖水首次越过坡折带形成的界面,表现了沉积范围的扩大和沉积水体的加深㊂在研究区表现为中厚层的湖相泥岩或粉砂岩的底界面,界面下发育下切河道砂砾岩,该界面为初始湖泛面㊂在河道不发育的区域,初始湖泛面与层序界面往往相隔不远甚至重叠㊂初始湖泛面识别为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的界面㊂(2)最大湖泛面㊂当湖平面达到最高,湖面积最大时,岩性上表现为:该界面之下为一套向上变细的层序,在岩性上往往最终变为该层位最深的岩相组合,其中最细粒层厚最后的层位底面即可识别为最大湖泛面㊂最大湖泛面识别为水进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界面㊂4.1.3㊀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前人对相邻凹陷,及在海拉尔盆地群西部的贝尔凹陷等的研究过程中,均在其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层段从钻孔岩性㊁地震反射层上识别了位置相近的界5943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图8㊀伊敏凹陷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柱状Fig.8㊀Comprehensive column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Damoguaihe Formation and Yimin Formation面,均将伊敏组划分两个层序地层段,将大磨拐河组划分为上下两段[1-2,18,21-22]㊂通过2条不同位置的层序地层对比剖面来研究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图9),识别结果与伊敏凹陷的层序关键界面的识别结果相近㊂故将伊敏凹陷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划分为4个3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对应大磨拐河组,层序Ⅲ,Ⅳ对应伊敏组㊂4.2㊀层序发育特征4.2.1㊀层序Ⅰ特征纵向上,层序Ⅰ揭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图8(a))㊂水进体系域岩性以砂砾岩㊁粗砂岩㊁粉砂岩㊁泥和部分煤层为主,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㊂横向上,层序Ⅰ沉积时期,凹陷西南缘㊁西北缘㊁东北缘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至凹陷中心位置转换为滨浅湖相沉积(图8(a))㊂在高位体系域,受到断裂活动性变化影响,相对湖平面开始下降,发育湖退,高位体系域的沉积相分布与水进体系域类似,辫状河三角洲的范围则相比更大㊂6943第11期史鸣剑等: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图9㊀伊敏凹陷南西 北东向㊁北西 南东向剖面下白垩统岩性及沉积相对比Fig.9㊀Correlation of SW -NE,SE -NW section litholog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Cretaceous in Yimin Sag7943煤㊀㊀炭㊀㊀学㊀㊀报2019年第44卷4.2.2㊀层序Ⅱ特征纵向上,层序Ⅱ发育低位体系域㊁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㊂水进体系域岩性以粗砂岩㊁粉砂岩㊁泥和部分煤层为主,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为主㊂横向上,凹陷西侧沉降作用较东侧更显著,相对湖平面变化特征整体上表现为水进㊂低位体系域主要沉积物为含砾砂岩与含砂泥岩等,凹陷边缘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至凹陷中心转换为滨浅湖沉积㊂水进体系域时期,湖泊范围逐渐扩大,到泥岩中部为最大湖泛面㊂这一阶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向凹陷主控断层两侧迁移,湖泊面积增大㊂岩性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分流间湾块状粉砂岩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弱层理粉砂岩及滨浅湖泥岩为主㊂高位体系域时期,湖泊范围达到最大范围,凹陷两侧断裂的稳定扩张㊁凹陷西南侧发育巨厚的半深湖的纯泥岩沉积,还伴随着同沉积滑塌面以及重力流薄层砂体沉积㊂高位体系域末期出现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薄煤层沉积㊂4.2.3㊀层序Ⅲ特征纵向上,层序Ⅲ发育低位体系域㊁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㊂低位体系域岩性主要为块状含砾砂岩或砂砾岩㊂初始湖泛面表现为进积的含砂泥岩及含砂粉砂岩的顶界及16-3煤的底界(图8(b))㊂湖泊的初始泛滥使得沼泽发育㊂最大湖泛面则位于退积的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粉砂岩及对应滨浅湖泥岩和煤层的中间,测井上相应为视电阻的极低点附近㊂水进体系域中以扇三角洲㊁辫状河三角洲及部分滨浅湖相为主㊂上部的高位体系域中,沉积体进一步向凹陷内部变迁,发育了大量的扇三角洲扇体沉积,主要岩性表现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砾岩及分流间湾粉砂岩及泥岩沼泽煤层沉积㊂4.2.4㊀层序Ⅳ特征层序Ⅳ为伊敏凹陷发展的最终萎缩段,湖泊范围萎缩,冲积扇体进一步向凹陷内发育,形成了多个进积的砂体㊂在钻孔中识别出了低位体系域㊁水进体系域于及高位体系域㊂与层序Ⅲ的层序界面为沉积相序转换面及相对应的下切谷不整合面,位于12煤附近㊂初始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分别位于12煤附近的冲刷面与4煤附近的沉积转换面㊂层序Ⅳ的低位体系域与水进体系域均表现为砾岩-含砾砂岩-煤层的多个旋回㊂高位体系域上多为向上变粗的进积砂岩体,含少量煤层㊂5㊀各层序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根据凹陷钻孔不同层序的岩石特征分析,综合各层序构造特征,绘制各层序沉积模式图(图10),再根据钻孔分析各时期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如下㊂图10㊀伊敏凹陷下白垩统沉积模式演化Fig.10㊀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lower cretaceous in Yimin Sag5.1㊀层序Ⅰ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大磨拐河组沉积早期,即凹陷稳定扩张阶段早期,伊敏凹陷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为主(图10层序I),泥炭沼泽主要形成于滨湖㊁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两个单元中㊂钻孔揭露煤层10组,其中27,29煤较厚,煤层厚度从5~27m 不等㊂煤层较薄,煤层8943第11期史鸣剑等: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主要发育于凹陷东侧的断层附近,煤层多夹在粉砂岩与细砂岩中,并向凹陷中部弯曲,分叉变薄,聚煤中心位于断层附近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中㊂5.2㊀层序II 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大磨拐河组沉积末期,伊敏凹陷以湖泊沉积相为主,凹陷处于稳定扩张阶段晚期,由于湖泊面积持续扩大,植物形成范围受到限制,泥炭沼泽主要形成于滨湖中㊂煤层主要集中在凹陷南侧断层附近,主要出现在辫状河三角洲环境中㊂钻孔揭露煤层7层,其中25煤较厚,煤层厚度从5~30m 不等(图11左)㊂煤层分布极不均匀,与层序I 的含煤特征类似,主要发育于层序Ⅱ的水进体系域中㊂图11㊀伊敏凹陷层序Ⅱ(左)㊁Ⅲ(右)岩相古地理及煤厚等值线Fig.11㊀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thickness of total coal of SequenceⅡ&Ⅲin Yimin Sag5.3㊀层序Ⅲ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伊敏组沉积早期,凹陷构造进入断陷萎缩阶段,湖泊大面积淤浅,形成大面积扇三角洲沉积(图10层序Ⅲ)㊂随着伊敏组沉积期盆地中沉积物的不断充填,受控与控凹断裂,扇三角洲成为伊敏组时期主要的成煤环境㊂在层序Ⅲ最大湖泛面附近,凹陷内最厚单层煤层出现㊂相对于其他的层序,层序Ⅲ碎屑物源提供稳定且相对缓慢,相对稳定的构造活动又使得煤层稳定沉降,从而形成了以扇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的巨厚煤层沉积㊂层序Ⅲ煤层钻孔总厚度可达75m(图11右)㊂伊敏组的主要煤层都夹在细砾岩与粗砂岩中,煤层对比性好,分叉少,厚度稳定㊂伊敏组下段的15,16煤单层平均厚度可达为20m,凹陷全区发育㊂5.4㊀层序Ⅳ聚煤特征与聚煤模式伊敏组沉积中后期,凹陷构造进一步萎缩,此时伊敏凹陷的湖泊仅部分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冲积扇向凹陷中心迁移㊂伊敏组中上段煤层发育较好,共含煤层11层,单层厚度为1~2m,相对于层序Ⅲ来说,该层序煤层对比略差,厚度相对较薄㊂层序Ⅳ的含煤地层以砾岩-粉砂岩-煤层旋回序列为特征,聚煤环境仍以扇三角洲平原为主㊂5.5㊀伊敏凹陷下白垩统聚煤规律伊敏凹陷中煤层普遍存在,但富有经济价值的煤层仅出现在固定层位,反映了不同沉积时段泥炭堆积的差异性[27-31]㊂对应在层序地层格架中,这种差异源于泥炭的形成与赋存可容空间的变化㊂对于伊敏凹陷来说,控制可容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构造的变化㊂前述已及,伊敏凹陷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沉积时期,分别对应于凹陷构造变化的稳定扩张阶段与萎缩阶段㊂对于层序Ⅰ,Ⅱ来说,煤层厚度逐渐减少,聚煤作用变弱㊂从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煤层分布来看,煤层主要发育于水进体西域和高位体系域,在地位体系域发育较差㊂而对于层序Ⅲ,Ⅳ来说,煤层整体要明显厚于层序Ⅰ,Ⅱ,但层序Ⅲ较于层序Ⅳ煤层厚度也逐渐减少,聚煤作用变弱㊂层序Ⅲ丰富的陆源碎屑经常使沉积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所以只有在凹陷沉积速率适宜时,厚煤层才能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㊂反观层序Ⅰ,Ⅱ,沉降速率过大,使得在凹陷中心出现巨厚的湖湘沉积,煤层在凹陷边缘即使存在,也较薄且不连续㊂6㊀讨㊀㊀论6.1㊀陆相断陷盆地泥炭堆积与层序的响应BOHACS,SUTER 及HOLZ 等学者认为地层中的煤层厚度取决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泥炭聚集速率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32-33]㊂据此,BOHACS 提出了一个煤层几何形态和厚度预测模型㊂在这个模型中,9943。

20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测绘学院研究生录取名单

20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测绘学院研究生录取名单
2014硕士招生拟录名
序号 姓名 考号 报考专业 考试方式 政治 外语 专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王文华 张亮 宋璞 姚世厅 吕景高 周国晓 王森 潘熙 刘国伟 王哲 樊志伟 代辛勤 韩文龙 裴明明 李振 杨永昌 邵瑞 崔玉坤 周熠 秦良 纪冬平 杨永杰 牛瑞鹏 王亚丰 马婷 梁明 张明浩 赵卫军 申慧慧 李泽欣 周全超 王艳香 杨杰 庄保辉
69 67 46 47 50 58 46 49 53 56 42 49 54 51 56 46 47 50 48 56 45 47 49 65 50 50 47 54 59 39 66 60 56 54
137 107 137 128 104 103 93 114 122 99 100 95 98 110 102 90 83 81 86 110 75 90 103 76 86 103 81 68 112 133 141 131 121 128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66 65 70 59 64 44 68 55 60 66 55 63 59 52 63 59 55 57 54 57 65 63 58 51 51 61 61 59 52 55 63 50 58 59 54 53 59 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地质工程 工程硕士

京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沉积相及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京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沉积相及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第46卷 第4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6 No.42018年8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Aug . 2018收稿日期: 2018-05-28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7ZX05009-002)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2017ZX05009-002)第一作者简介: 张驰,1996年生,男,山西晋城人,本科,从事资源勘查工程方面的研究. E-mail :cumtbzc@通信作者: 邵龙义,1964年生,男,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从事煤田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ShaoL@ 引用格式: 张驰,郭嘉梁,邵龙义. 京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沉积相及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4):86–92. ZHANG Chi ,GUO Jialiang ,SHAO Longyi.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hale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Xiamaling Formation of Qingbaikouan System in western Beijing[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18,46(4):86–92.文章编号: 1001-1986(2018)04-0086-07京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沉积相及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张 驰,郭嘉梁,邵龙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 沉积相作为反映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征等地质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有机地化特征进行评价,可为该组页岩气的地质条件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以野外实测剖面和室内实验为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山(简称京西)下苇甸地区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所采的15件细粒沉积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相研究,并对下马岭组的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分析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分析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分析高彩霞;黄朝阳;冉瑞清;张自贤;李北平【摘要】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共分两段,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相,包括过渡相和滨外陆棚两个微相.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进行分析,识别出岩性岩相转换面、陡山沱组与观音崖组之间界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将陡山沱组划分为4个Ⅱ型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为陡山沱组第一段底部,层序2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中部,层序3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上部和第二段底部,层序4为自陡山沱组第二段下部至灯影组第一段底部中厚层状白云岩.基于浅海陆棚的背景,研究区陡山沱组第四次海平面广泛上升至最大海泛面滞后时段内,在深水、还原、偏碱性的浅海滨外陆棚环境下锰矿才开始聚集,且在高燕、修齐等锰矿区成为重要的开采矿床.【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9(031)002【总页数】7页(P15-20,50)【关键词】陡山沱组;层序地层;锰矿聚集;重庆城口【作者】高彩霞;黄朝阳;冉瑞清;张自贤;李北平【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重庆 401147;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重庆 401147;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层序地层学”作为一门新方法学科,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在聚煤作用、石油勘探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近海型陆源碎屑、海相碳酸盐岩含煤盆地层序格架下煤层分布规律,国外学者Hamilton D S、Flint, S.S.以及国内学者邵龙义等分别进行了许多研究[1-3];对于含油气盆地,朱晓敏、姜在兴等亦有更深刻的研究[4-5]。

前人对重庆城口地区锰矿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在锰矿资源、地质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比较成熟[6-9],但是就层序格架下锰矿的聚集规律研究还比较少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
5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6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历( 包括学习简历和工作经历)
1983年 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 现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系, 获学士学位,
1986年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获硕士学位,
1989年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获博士学位。
近五年发表120篇,专著3部,参编专著5部,SCI收录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信作者14篇。
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另外,还获得其它省部级奖励6次。
获得科技部优1)多年来致力于含煤岩系沉积模式及层序地层研究,提出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模式
所在平台、 基地、 团队简况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田地质学及中国聚煤规律科研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岩石学”教学团队
二、 申请人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创新成果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
( 本栏主要填写近五年取得的学术成绩, 五年前取得的特别突出的学术贡献和重要成果也可在此栏反映)
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模式,即可容空间在最大海泛面附近增加速率最快,因而在滨海平原靠陆一侧厚煤层堆积在最大海泛面附近,而在靠海一侧(如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 ,厚煤层堆积在海侵面附近。
同时还提出了”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的思想,即煤层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碳酸盐沉积滞后时段”中, ”滞后时段( Lag Time) ”指在海平面上升至碳酸盐台地上之后到碳酸盐真正开始沉积之前的一段时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到佛罗里达陆棚上之后,碳酸盐并没有马上沉积下来,而是在数千年之后才沉积下来,在这数千年的”滞后时段”中,红树林泥炭则大量发育,形成了红树林泥炭层,最终的层序是不整合面—红树林泥炭层—海相碳酸盐沉积,这一看法可能解释中国晚古生代大部分以石灰岩为煤层顶板的含煤旋回层成因,为中国新一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针对中国独特的碳酸盐岩含煤岩系,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从煤岩、煤质、煤的地球化学方面对高有机硫煤的成因进行研究,发现煤层中的超微细菌、海相化石及自生白云石等特征均与成煤期海水活动有关,煤岩、煤质及煤的地球化学指标可用于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代表性论著:
Shao Longyi等,,J. Geol. Soc. London(伦敦地质学会杂志,);
Shao Longyi等, 1998和,Int. J. Coal 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
Wang Hao and Shao Longyi ),Int. J. Coal 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
申请者围绕煤沉积学及煤田地质学领域,坚持在层序格架中厚煤层及优质煤的聚集模式、煤层中所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记录、以及燃煤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进行探索。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及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各种基金项目,以及国家”973”专题2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项,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37项,完成项目经费1200余万元,在研项目经费505万元。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学者候选人申请表
岗位名称:矿产普查与勘探
申请人姓名:邵龙义
申请人国籍:中国
申请人现任职单位: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申请时间:1月 8日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人事处制
一、 简表
姓名
邵龙义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64年2月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及学校
1989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邵龙义等,,地质科学
邵龙义等,,沉积学报。
获奖:
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黔桂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模式研究》(邵龙义排名第1)。
2)积极推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深部煤炭资源预测勘查中的应用,提出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煤炭资源勘探目标区的地质预测模式,同时总结出"地质研究-地震探测-钻探验证"的三位一体的勘查方法。
1990年至今 在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工作。
1992 年12 月副教授职称
1998 年1 月教授职称,
年1 月博士生导师。
- 任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1995.9-1996.10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访问学者及博士后;
.8- .6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学位
博士
现任职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行政职务
从事专业关键词
煤田地质学、 沉积学、 环境地球化学
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矿物学委员会委员
最近几年来,申请者针对国际上普遍盛行的”最厚的煤层一般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观点,我们团队结合中国的含煤岩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提出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综合聚煤模式,只有在滨岸平原靠陆一侧的基底构造沉降速率不是很大、泥炭堆积速率大于基准面上升速率(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时,最厚的煤层才可能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而在靠海(或湖或盆地中心)一侧,盆地沉降速率明显较大、泥炭堆积速率小于基准面抬升速率(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时,最厚的煤层只能在海侵面附近形成。而在最大海泛面附近形成的煤层厚度最小。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一个综合的厚煤
提出”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理论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聚集模式;
针对中国东部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提出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煤炭资源勘探目标区的"地质研究-地震探测-钻探验证"的三位一体的勘查方法。
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及致毒机理等,提出燃煤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提出可吸入颗粒物毒性来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