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附答案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之伞——臭氧层在地球上空4至1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
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
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3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
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
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
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
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
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下面的说明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②臭氧层的作用③保护臭氧层④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⑤臭氧层被破坏的现状A.②⑤①④③B.⑤①④③②C.①⑤②③④D.④②①③⑤2.臭氧层“空洞”指的是臭氧层中()A.臭氧分子之间的空隙B.臭氧稀薄的区域C.没有臭氧的区域D.形状如洞的区域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第1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强调了臭氧层的巨大保护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秋韵(节选)宗璞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主题阅读】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夏景阅读篇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阅读理解——夏景阅读夏天汪曾祺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
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
重瓣者如小牡丹。
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
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
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
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
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
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
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
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
“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
叫蚰子有两种。
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
【主题阅读】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状动物类阅读篇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阅读理解——状动物类阅读老猫(节选)季羡林虎子是我养的第一只猫。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
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
它从来不怕任何人。
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得罪过它的人,它永世不忘。
我的外孙打过一次,从此结仇。
只要他到我家来,隔着玻璃窗子,一见人影,它就做好准备,向前进攻,爪牙并举,吼声震耳。
他没有办法,在家中走动,都要手持竹竿,以防万一,否则寸步难行。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看我,他显然是非常喜欢猫的。
一见虎子,嘴里连声说着:“我身上有猫味,猫不会咬我的。
”他伸手想去抚摩它,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虎子不懂什么猫味,回头就是一口。
这位老同志大惊失色。
总之,到了后来,虎子无人不咬,只有我们家三个主人除外,它的“咬声”颇能耸人听闻了。
但是,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
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
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
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
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
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地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
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我在吃饭的时候,有时丢点儿鸡骨头、鱼刺,这等于猫们的燕窝、鱼翅。
但是,虎子却只蹲在旁边,瞅着咪咪一只猫吃,从来不同它争食。
【主题阅读】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状植物类阅读篇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阅读理解——状植物类阅读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阅读技巧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三、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势,突出强调;句式整齐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突出强调;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答题步骤:修辞手法+简单释义+基本作用+还原句子本义+主题情感引用作用(1)引理论知识:增强说服力(2)引传说故事:增加生动性,趣味性;增加神秘感,浪漫色彩(3)引文学作品:增加生动性,文学色彩,大量引用则增加文化色彩,语言古朴典雅篱笆爬满牵牛花①不经意间,秋风已经开始吹黄各种叶子了。
只是那门前篱笆上的牵牛花,却依然在()开着。
②这也难怪,牵牛花的花期很长。
从炎热的6月,一直开到秋风徐徐的9月,而且秋天是花朵最繁盛的时期。
③老屋还是那种土墙老屋。
和老父亲说过很多次,把老屋翻修成楼房,可他说不。
于是,那栋老屋便一直矗立在村头,连同门前的那一道篱笆,成为村子里一道古风古味的风景。
④中秋小长假,回到老家。
还没走进老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篱笆上开满的繁星一样的牵牛花。
淡红的、天蓝的、淡紫的,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挂在篱笆上,不时有蜜蜂在上下飞舞。
⑤一直在小山村长大,牵牛花在眼中就是太普遍的小花了。
记得在秋风吹起的时节,在田野()一朵朵沾着露水开放的野花,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牵牛花。
⑥牵牛花美丽、质朴,不骄奢,古往今来,深受人们喜爱。
在民间传说中,牵牛花常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寄予着世人美好的愿望。
(新课标)专题07 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新课标)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一、阅读第一单元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8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1.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选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并填空。
(4分)◆从上图可以看出八儿“_______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
他这样分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的腊八粥的强烈愿望B.从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嘴馋且自私自利的孩子C.语言描写将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D.八儿与母亲的对话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生活气息二、阅读第二单元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10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
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
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
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
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
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1.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_________”,经过教化,野人成了他的_______ __。
(2分)2.对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已经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B.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很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2套)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一、请认真读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4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泣涕.(tì)蒜.瓣(suàn)B.汤匙.(shí)熬.粥(āo)C.机杼.(shū)初旬.(xún)D.杂拌.儿(bàn)公侯.(hòu)2.下列对加点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白皙)B.泣涕零.如雨(落下)C.春城..地白树栖鸦(家庭里)..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D.中庭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
C.藏戏的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八儿的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4.下面关于句子的转换,正确的一项是()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A.改为转述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B.改为双重否定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不会不喜欢的。
”C.改为反问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喜欢吗?”D.改为拟人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像是办喜事,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清明节。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
与七夕有关的诗句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松。
6.下列四句中,与“风来花自舞”对仗最工整的一句是()A.千树落花红B.云傍马头生C.山高月上迟D.春到鸟能言7.下面这段话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含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徐学平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
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
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
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朱元璋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
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鼠洞。
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
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
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楚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
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姑、荸荠(bí qi)、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
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
2020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教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六年级语⽂下册第⼀单元考试试卷⼀、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完全正确的⼀项是( )(3分)A.到年底,蒜泡得⾊如翡(fēi)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忍不住要多吃⼏个饺⼦。
B.“事⼦同⾚⾖搁(9ē)多了。
”妈妈解释的結果,是捡了⼀枚⼤得特別吓⼈的⾚枣给了⼋⼉。
C.纤纤擢(zhuó)素⼿,札札(zhá)弄机杆(chù)。
D.⼀⽆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阵哄(hǒng)堂⼤笑。
⼆、看拼⾳,写字词。
(6分,每个字0.5分)1.寒冬阳( )⽉,他依然通xiāo( )达dàn( )地⼯作,有时饿了,就吃⼀些简单的⾷物,⽐如速⾷⼋宝zhōu( )、速冻⽔jiǎo( )、即⾷lì( )⼦等。
2.他拿出 yào shi( )打开门,⾛进厨房,拿起⼀根hè( )⾊的kuài( )⼦在咸菜gāng( )⾥jiǎo( )了⼏下,觉得没有异常,便放⼼地⾛了。
三、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8分,补充词语每个05分选词每空1分)( )然不同万( )更新张灯( )彩两( )三( )毫不( )奇⾏善积( ) 能歌善( ) 万不( )( )1.快要过年了,⼤街两侧的商铺门⼝展览着各式各样的商品,特别是夜晚,全城各处( ),⼀派( )的⽓象。
2.⼩美是艺校的⾼材⽣,她冰雪聪明,( ),⽽且很热⼼,⽤她的话来说,上天赐予我⽣命,我就应该( ),回报社会。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
(12分)1.年糕⾥⾯学问⼤,象征着⼈们万事如意、⼼想事成。
(仿写句⼦)(2分)_________学问⼤,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夜家家灯⽕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除⾮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过⼀夜,除了很⼩的孩⼦,没有什么⼈睡觉,都要守岁。
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生机勃勃的紫□仿佛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①“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有删改)1.【字词理解】读句子,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换近义词。
(填序号)我只是伫立..(),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凝望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A.站立B.贮存C.凝视D.看望2.【标点符号】读第2自然段中缺少标点的句子,想一想下面四组标点的使用最恰当的是()A.,;,;,B.,。
,。
,C.,,,,,D.;,;,,3.【句子理解】读画波浪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句①(),句②()(填序号)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帆与船舱,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
把花朵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抒发作者喜悦的心情。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帆与船舱,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有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类文阅读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生机勃勃的紫,仿佛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有删改)1.【字词理解】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伫立——()凝望——()宁静——()2.【标点运用】读下面的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生机勃勃的紫,仿佛在不停地生长。
(1)我的发现:三个分句都是在说________________,每个分句都是先写____________,再写作者的_____________。
像这样三个_____________的分句之间应该使用分号。
(2)我能照样子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3.【句子理解】读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阅读强化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强化练一、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北京的春节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年前到亲成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雄,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
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
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还有一种特殊的变脸手法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军退去之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二十四番花信(节选)①今年春来早,繁忙的花事也提早开始。
②报春少不了二月兰。
今年二月兰又逢大年,各家园子里都是一大片紫色的地毯。
它们有一种淡淡的香气,显然是野花的香气。
③榆叶梅跟着开了,附近的几株都是我们的朋友,哪一株大,哪一株小,哪一株颜色深,哪一株颜色浅,我们都再熟悉不过。
园边一排树中,有一株很高大,花的颜色也深,原来不求甚解....地以为它是榆叶梅中的一种。
今年才知道,这是一棵朱砂碧桃。
“天上碧桃和露种”,当然是名贵的,它若知我一直把她看作榆叶梅,可能会大大地不高兴。
④紧接着便是那若有若无的幽香提醒着丁香上场了。
窗前的一株已伴我四十余年。
以前伏案写作时,只觉香气直透毫端,花墙边的一株是我手植,现在已高过花墙许多。
几树丁香都不是往年那种微雨中淡淡的情调,而是尽情地开放,满树雪白的花,简直是光华夺目。
我已不再持毫,缠绕我的是病痛和焦虑,幸有这光亮和香气,透过黑夜,沁进窗来,稍稍抚慰着我不安的梦。
⑤旧地质楼前一株海棠正在怒放。
海棠的花最当得起“花团锦簇”这几个字。
东坡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照的就是海棠。
海棠虽美,只是无香,古人认为这是一大憾事。
若是无香要扣分,花的美貌也可以平均过来了。
再想想,世事怎能都那么圆满!⑥又一天,走到临湖轩。
上了台阶,本来是空空的庭院,现在觉得眼睛里很满,原来是两株高大的玉兰,不知何时种的。
玉兰正在开花,虽已过了最盛期,仍是满树雪白。
那白花和丁香不同,显得凝重得多。
地下片片落花也各有姿态,我们看了树上的花,又把脚下的花看了片刻。
⑦蔡元培像旁有一株树,叶子是红的,我们叫它红叶李。
从临湖轩出来走到这里,忽见它也是满树的花。
又过了两天,再去寻时,已经一朵花也看不见了。
真令人诧异不止。
⑧“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花朵怎能老在枝头呢?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
⑨不知何时,那棵朱砂碧桃的满树繁花也已谢尽,枝条空空的,连地上也不见花瓣。
别的花也会跟着退场的。
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8套)【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一、看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7分)我又浏览了一遍忙了一tōnɡ xiāo()才写完的稿子,舒了一口气。
一zhǎ yǎn()又到了初八,nónɡ chóu()的là bā zhōu()勾起了我封存了一年的记忆。
我匆匆坐上回家的列车,看到那熟悉的山脉.(mò mài),我禁.(jīn jìn)不住哽咽.(yàn yè)了。
二、用圆圈标出下面书写有误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4分)A.甜腻蜡肉蒸煮汤匙()B.搅拌黏绸褐色盈亏()C.糊图水缸筷子栖息()D.点燃贩卖轿车元霄()三、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写一句完整的话。
(8分)()()双美万象()()日夜()()()()得已截然()()悬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子练习。
(10分)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3分)A.腊月二十三和春节都是重大节日,人们当天会穿得很正式。
B.二十三过小年时,人们要为春节时的化装舞会进行彩排。
C.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很热闹,好像过年的预演,也预示着春节很隆重、很热闹。
2.锅中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锅中的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从另一方面暗示了八儿________的心情。
(3分)3.下面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快乐读书吧'习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快乐读书吧'习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 《快乐读书吧》是根据()来选编的。
A. 年级B. 学科C. 主题D. 作者答案:C2. 《快乐读书吧》的目的是()。
A.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B.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C.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D.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答案:A二、填空题1. 《快乐读书吧》倡导的是()的阅读理念。
答案:快乐、轻松、有趣2. 在《快乐读书吧》中,我们会学习到如何()。
答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三、简答题1. 请简述《快乐读书吧》的阅读理念。
答案:《快乐读书吧》倡导的是快乐、轻松、有趣的阅读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请简述在《快乐读书吧》中我们会学习到哪些阅读技巧。
答案:在《快乐读书吧》中,我们会学习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等阅读技巧。
四、论述题1. 请论述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答案: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见识。
其次,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最后,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2. 请论述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快乐读书吧》的教学。
答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快乐读书吧》的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最后,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和感悟。
五、阅读理解题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段落: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泥土中钻了出来,嫩绿嫩绿的。
树木也换上了新装,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天空中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1. 请简述这段文字描绘的季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四)(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四)阅读一回老街走走舒婷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蛮动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
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
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不会叫错爹妈。
从前我们的家不是这样的。
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才有的。
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
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曳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畦韭。
孩子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韭,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少年都不会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这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
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个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
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
十分失望,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
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在城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
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
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电话,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守。
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
日子在这里悠悠打了个旋,继续慢慢流了去。
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可以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旺,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伞、代书、打金器。
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好像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阅读专训——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
点拨: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能力。作者把粽子当作人来写,
使它具有人的动作——“嘶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粽子在锅里被煮时发出的声音, “喷出”指的是粽子被煮十个小时后,香味一下子 喷射出来,说明粽子煮熟后的香味之浓。
2. 【新考法】理清内容,把下面思维导图补充 完整,再填空。
包粽子
煮粽子 分粽子
其中详写的是____煮____粽子的情形。
点拨: 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短文第2自然段
写外婆包粽子,第3、4自然段写外婆煮粽子, 第5自然段写分粽子,而煮粽子写得最详细。 根据思维导图提示填写即可。
3. 读第4自然段,结合加点词语,写出你的体会。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拟__人______的修辞手法,
பைடு நூலகம்
点拨: 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短文的题目“粽子情结”既是
短文的行文线索,也是短文情感抒发的纽带。分析时可以从 “外婆”和“我”两方面分析。通过外婆精心包粽子,彻夜 不眠煮粽子,然后把粽子分给“我们”等情节和短文最后 一句话,可知外婆通过粽子向亲人们表达她的爱与祝福。 同时,外婆的粽子承载了“我”对端午节的记忆和对外婆的 怀念,所以粽子也是“我”与外婆之间情感的纽带。
(有删改)
1. 文章是按照__时__间____顺序写的,表示这种顺序的词语有: 端午节的前一天、____午__饭__后______、___天__刚__上__黑__影__儿____、 _天__已__经__泛__鱼__肚__白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端午日沈从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dònɡ)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ɡuàn)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选文有删改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的端午日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作了铺垫。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赛龙舟。
2【选词填空】填在短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实伶俐B.结实伶俐C.结实灵敏D.健康灵敏3【品析句子】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赛龙舟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了赛龙舟场面的热烈。
4【提取信息】下列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C.短文细致描写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追赶鸭子的场面。
5【整体感知】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6【写法探究】短文对以下内容描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这样安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茶峒人去看划船B.船只的样式C.船与船的竞赛D.人与鸭子的竞赛7【图文对照】如果仔细研读短文,再对照插图,你会发现图文并不相符。
在哪一点上不相符呢?请你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选自沈从文的《腊八粥》【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听见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
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选自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
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
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
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
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老舍的《过年》1【提取信息】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练习。
片段一:写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的事。
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片段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发现:这些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A.腊八粥、饺子、对联B.小米饭、饺子、对联C.腊八粥、鞭炮、对联D.对联、饺子、腊八粥3【写法探究】读以上三个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请对号入座。
片段一:____片段二:____片段三:____A.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4【迁移运用】请仿照以上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粽子元宵赛龙舟猜灯谜舞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类文阅读1.D2.B3.C4.A5.B6.C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最盛大、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也最能体现茶峒人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面貌,因此刻画得最详细、具体7.示例:插图中,擂鼓的人站在船头,而文中茶峒人赛龙舟时,擂鼓打锣,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的人多坐在船只的中部。
微群阅读1.写除夕夜吃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事。
写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事。
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
2.A3.C B A4.示例: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
奶奶会包的粽子种类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包的红枣粽子。
奶奶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着。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那是端午节最贴切的唱腔。
香气从厨房里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总是忍不住向锅中张望。
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不要着急,粽子越煮越香。
”灶膛里的火越来越细,我在端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已经煮好,凉在盘里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像是有生命一样。
轻轻一拉,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只见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青绿。
咬下去,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红枣和糯米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