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与地坛》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公开课反思
《我与地坛》公开课反思
语文组蒋雪2012.12.12 史铁生的散文以引起人的心灵感悟著称,《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所以,在讲授《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我以“情感”为教学重点而展开对“母爱”的理解,以链条式的问题展开对行文即“母爱”的探讨。
既然是反思,我就对自己在本次公开课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
链条式的问题串起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对“母爱”地把握逐层深入。
在课堂上,我做了示范性配乐朗读,给学生以心灵和情感上的冲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上课时,我已经能够做到教态亲切,情感丰富。
谈到母爱时,联系自身,对学生有更深切的启发。
我的问题。
首先,对课文的细节问题掌握地不到位,比如说“母亲已经不再了,再不可能来找我了。
”这句充分地体现了文章的另一面,就是史铁生在感受到母亲的爱之后,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怀念。
其次,中心问题不够突出,虽然问题链的形式是好的,但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有些散,连缀不上,对于中心问题、重要问题需要在课堂上重点提问、强调。
最后,问题设置后,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要给出问题的答案,因为毕竟要参加考试,而且有许多学生可能还没有想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必须要明确答案。
在教学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钻研。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本节课是《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的第二课时,学习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地坛的神秘和历史。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和表达方法,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用法。
2.学生能够连词成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敏感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发挥出来。
3.发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并体验到以群体为单位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思考和分析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想象和感受,并对一些重要意象进行简单的解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历史等多种角度,感知地坛的历史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
2.学习活动(3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究这首诗歌中所采用的了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2)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和展示等多种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创作一些有趣的诗句。
(3)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学习意义和乐趣。
3.活动方案(20分钟)(1)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分析和讨论各自创作的诗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亮点,并进行合作修改和完善。
(2)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让小组之间也能够多有交流和学习。
4.结课活动(10分钟)(1)教师要系统性、归纳性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让学生做一份简单的知识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的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
《我与地坛》的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我与地坛》是一篇经典的文言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我与地坛》这篇教材进行了课后教学的反思与评价,旨在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在教学开始之前,应当对教学材料进行详细的研读和准备工作。
对于《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来说,教师应当仔细阅读原文,并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同时,还应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图书等。
但在本次教学中,我未能充分准备,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不够明确,对相关资源也没有充分利用。
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低。
教学过程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然而,我在讲解环节的时间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衡。
在讲解环节花费较多时间后,剩余的时间较少用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利。
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
对于较弱的学生,我应提供更多的解读和引导;对于较优的学生,我应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拓展。
这样的差异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学生反馈在课后,我收集了部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反馈摘录:•学生A:感觉老师的讲解比较抽象,有些内容不太容易理解。
•学生B: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帮助理解文章的意义。
•学生C:觉得课堂时间过于紧凑,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上需要做出一些改进。
首先,应当提供更具体、具体的讲解,避免给学生造成困惑。
其次,应该多使用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导读:《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
在上第二个课时“我与母亲”这一部分时,由于我的嗓子有点哑了,于是就想着自己少讲一点,也给个机会,让学生多讲一点。
“我与母亲”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讨论母亲在史铁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求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对于讨论,学生向来是很喜欢的。
热闹地讨论之后,学生也能踊跃发言。
基本上,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
但是,学生对于母亲的形象,仅仅只是说“对儿子无私的、伟大的爱”。
抓住这点之后,无论找到什么句子,都是说明了母亲这样的形象。
学生能找到关键的句子,这很好。
但是,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的,不能从某一个具体的句子出发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是我需要去引导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教案)内容简介:我与地坛(二)我母亲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作家笔下那坚韧、毫不张扬的母爱2、理解母亲给予作者的生命启发。
3、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4、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一草一木洗涤了作者的灵魂,使他从失魂落魄中走了出来,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接下来就是怎样活,如何更好的活的问题了,母亲帮他走过了这一精神历程。
二、整体感知1、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并归纳。
思考:当我独自跑到地坛去,母亲为我所做了哪些事?试用几个动词概括。
明确:我去地坛,母亲目送我在地坛,母亲担忧、找寻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3、5、8节,在声音的世界中感受母爱。
三、文本研习:(一)、文中哪些细节文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知道我的苦闷2、知道不宜问,想问不敢问3、料想我不愿她跟我一同去4、知道得给我独处的时间5、无言地帮我准备,看我出去6、站在原地,对我回来无反应1、担心我一个人都想着什么2、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3、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祈求4、随时准备承担苦难和不幸1、找我不让我发觉,悄悄回去。
2、四处张望,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3、步履茫然又急迫。
4、有我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5、走过多少焦灼的路(二)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我又是如何理解和感受的?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
……你还没。
【最新精选】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师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2008年11月2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
自主问题摘录: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显示教学目标)二、文本解读(一)母亲的付出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细节、表情、动作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2023
PART 05
课程设计与优化建议
REPORTING
课程结构优化
课程目标明确
确保课程目标清晰明确,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 标相一致。
内容逻辑性强
优化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使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时安排合理
合理分配课时,确保重点、难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讲 解和讨论。
教学内容更新与拓展
2023
《我与地坛》教学反 思
汇报人:
2023-12-27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与方法反思 • 学生反馈与互动反思 • 教师自我评价与改进建议 • 课程设计与优化建议
2023
PART 01
教学目标反思
REPORTING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我与地坛》 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基本知识,了解地坛 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的层次和针对性
本课的能力目标层次分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 和能力水平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
3
能力目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本课的能力目标注重实践和创新,通过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培养对地坛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 观。
REPORTING
教师教态与语言表达
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词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表达清晰流 畅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保持微笑, 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营造出轻松的 课堂氛围。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清 晰,语速适中,没有出现口误或表达 不清的情况。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 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 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的挽救 了作者。那么,母亲呢?精神跋涉的每一步, 都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 重要的人——他的母亲。母亲,在他生命中 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母亲的自述(以 母亲的口吻综合 表达自己的心声 )
儿子心声
母亲去世前,“我 ”如何对待母亲?
母亲去世后,“ 我”对她的理解与 情感?
文本依据(文中的词、句 )
“我”的自述(以作者 的口吻综合表达心声)
心声
我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
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 里反而不好;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 己去想,去斟酌,我能做的就是不 惊扰儿子。但我又无法不为儿子的 生命担忧,只要儿子不在家,卧就 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 我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 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 压力而终于不敢问。我多么希望儿 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 走向他自己的幸福啊!而我现在能 做的就是慢慢地陪伴他,一次又一 次地目送他离开,或者站在远处长 久地看着他。
• 母亲自述:请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以母亲的口吻说一说遇到了 什么难题?怎样面对难题?面对难题的心理是什么?并陈述这 样设计的理由。(100字左右)
• 我的自述:母亲去世前、去世后,“我”对她有怎样的理解?并陈 述这样设计的理由(100字左右)
• 活动指导:精读文本,抓住事件,抓住对母亲的行动、心理的 描写,抓住富有情感的语句,利用活动支架,完成思考。
学习目标
• 1.品读具体语句,感悟平淡文字中的诚挚感 情。
• 2.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形象,领会作者与对母 爱与生命的感悟,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 爱之情。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课间反复播放FLASH韩红的《天亮了》)刚刚大家听到的是韩红的《天亮了》,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高空缆车突然坠毁。
就在悲剧发生之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两岁半的儿子。
儿子得救了,这对年轻的父母却永远失去了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托起了儿子明天的希望,他们笑着走远了,因为太阳出来天亮了。
韩红用音乐为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催人泪下,而我们的史铁生则用他的笔为我们诉说了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可以说史铁生能够扭转命运,将一首人生的悲鸣曲奏成一首慷慨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固然有来自与于对地坛的思索,那苍幽的老柏树,那可爱的小蚂蚁,把天地都叫地苍凉的雨燕无不给了他珍爱生命,活出灿烂的启示,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来自于他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他树立了人生典范。
二、阅读文本:诵读感悟(爱在地坛)1、指导诵读感悟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回忆朱自清的《背影》,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投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读出你的“爱”(投影)仔细阅读《我与地坛》的第2部分,思考文章通过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塑造母亲形象的?请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谈谈你对母亲形象的认识。
(口头)找一找母亲的哪些动作、语言、表情、心理能够让你有流泪的感觉,用你的心去细细体会那伟大而又深沉的母爱。
和你的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一起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学生可能会找的重点句子和段落:①“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这个欲言又止的表情表现了母爱怎样的特点?(学生朗读)表情“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疼爱理解,毫不张扬②“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独自出行的经历,我有过,我的四年大学是在千里之外的天津上的,每次我背上行囊,独自一个人走时,母亲都在车站望着我的车渐行渐远直到我走出她的眼帘,她也走出我的眼帘。
15《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
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的挽救了作者。
那么,母亲呢?在他生命中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经历及其作品。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赏析景物描写。
3.体会地坛和母亲对史铁生的影响。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心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地坛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获得的生命启迪。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诱思导学作者记述了和母亲有关的哪些事?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找出给你感触最深的文字,诵读品味,体会真情。
学生展示一:母亲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赏析: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忧。
母亲——坚忍的意志学生展示二: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赏析:体现了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学生展示三: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1、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作业
1、完成第一课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五题
课后小结
一些学生对母亲对儿子无言的爱理解不是很透彻,只是停留在表面。对课堂上的第五、六个问题表现的有些茫然,需要教师直白的点拨,不过大部分同学对课堂上的前面的问题能快速的找出答案。
3、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教
学
过
程
4、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详见课件)
5、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法、情感渗透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二、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我与地坛》教学案(第二课时)
但是,怎样活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
其实还没有,母亲只是给他树立了一盏航标,人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他去慢慢解决。
在没节选的几节,他又写了这样几个人,如一个长跑家,第一年,他参加春城环城赛,跑了第十五名,新闻橱窗挂了前十名的照片,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橱窗里挂前三,第三年他跑第七,挂前六,第四年他第一,挂第一,第五年,他跑了第一,橱窗只挂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还有一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小时候常和哥哥在一块玩,当长成少女时,别人欺侮她,她只知道躲避,而不知道羞耻,史铁生这才知道她是弱智。史铁生就此说:“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他指的是上帝给了小姑娘漂亮的同时又给了她弱智,说“由谁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他的言下之意是命运没有公平可言,可以看得出来,他仍然有郁结的心结。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板块一精神支柱
主备人:审核人:用案时间年月日NO.
教学课题
《我与地坛》
教学课时
总2课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
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却非常理智,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在心力交瘁中去世了。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备人:-- 时间:2012-11-7《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对单元训练目标的理解也必须要摆脱习惯思维中的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说法,而要将“情感熏陶”也作为“借鉴”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确立了这样的一个课文教学设计定位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将这样的“定位”思路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流程设计中去。
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解开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第一页)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
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
(课件第二页“作者介绍”)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绝不平凡的人。
他,叫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从这张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
但他也有过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这位残疾作家的钦佩之情,来学习他的散文佳作《我与地坛》,感受他那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
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总结出这部分文字里作者的心路历程。
2.同学们讲出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一下作者的心路历程:板书:绝望-希望-明白3.在这部分文字里有三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布在第三、第五、第七自然段。
4.现在我们来研习作者的第一个心历程——绝望。
请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地坛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作者状况的句子,找一找作者与地坛的相似性。
明确:①地坛:曾有过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曾有过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曾有过的一段段高墙坍圮了,曾有过的玉砌雕栏散落了。
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出示课件: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同病相怜我:废弃双腿,失魂落魄②地坛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两者同病相怜。
但是园子古老却充满生机。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子显得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了下来。
沧桑(地坛)苍幽(老柏树)坦荡(自然草本)亘古(太阳)5、心灵平静下来的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去,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本,昆虫雨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我与地坛》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一)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最难落实的教学任务有二:第一,“我”和地坛的关系如何。
这同时也附带另一个问题,即文章第一部分中,理性的哲思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如何。
第二,“我”的母亲,与地坛又是什么关系。
(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这两个问题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再读<我与地坛>》中有所论述。
但那只是我个人对文本的诠释。
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理解,就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第一节课我构建了一个横向发展的板书,用简单的连线,按照文本固有的顺序,表现作者思路的发展。
这个板书的优点很明显,不必多说。
但是缺点也很突出,就是写景、议论和抒情各在其位,互不统属。
它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但是不能形象直观地表现这些内容的互相融合。
于是乎我就准备了今天这堂课。
今天这节课的板书以一个三角形
开始,三条边分别对应了写景、哲理和情感。
在三角形的外边能很容易做出一个外接的圆,而圆形似乎更适合于象征“融合”这个概念。
地坛对于史铁生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场所或者某些创作的灵感。
在这篇文章的意义构建中,地坛是一个既荒芜又充满生机的地方,象征着生与死的对立统一。
地坛里的一草一木,就是作者内在的自我反思的外在化、具象化。
因此,第一部分中所有的景物描写,也带有特别强的个人意识。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私有属性”,这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或内容多有个性,而是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个性化的意向性:意识是纯粹地指向自身的。
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实在是千难万难。
这节课的最后那个总结,就是这一理解的简化版,之所以能这样简化,是因为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用文章的内容去充实它的内蕴而不显得笼统。
语文课是最精妙的诠释学任务,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哲学家。
站在哲学立场上来看,教师个人的理解与课堂的文本诠释,并不存在不相容的问题,并不存在教师理解的高度无法让学生达到的问题。
从诠释学学基本原理出发,语文课就是一个充满教学内涵的意义领域。
所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所设计的构建这一意义领域的系统过程,它的表现有时可以很简单,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可能就能解决问题。
但它的内涵却绝不简单,它就像是一股洪流,一股由教师的语言汇聚而成的意识洪流,裹挟着学生向无尽的理解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