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
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以高衬高,以
喜衬喜,以悲衬悲……
比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主要有以动衬
静,以喜衬悲,以明衬暗……
比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李煜《望江南》“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是以喜衬悲;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明暗对比,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是以日色之明更显青松之暗。
◆对比是把对立或相似的事物前后相叙,加以比照,使人从中有
所感有所悟,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
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
比双方不分主次,这是它与反衬的不同之处。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⑤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2009安徽: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如果答反衬:世俗众人繁忙喜庆,淡忘甚至根本不理解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厚重的历史内涵,反衬出作者独自读
《离骚》的孤寂感伤,感慨深长。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品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寄远(杜牧)2009山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本诗后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江楼,此景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样盼自己归来,于是更增思家之情。(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此为以乐景写哀情。)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2 009浙江卷)
两种风流①,一家制作②。雪花全似梅花萼③。细看不是雪无香④,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著⑤。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⑥,雪花随意穿帘幕⑦。
注:①风流:风度、标格。②一家制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③萼:花萼,花瓣。④细看不是雪无香: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⑤着:zhāo等次。⑥散彩:放射出光彩。⑦帘:窗帷。最后两句说: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烘托”侧面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如:
①《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②《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送魏二(2010江苏)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雨(宋)陈与义①2010年辽宁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
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陈与义不是单纯描写雨中的景物,而是写动植物以及人在雨
中的感受,透过数层,在深处曲折。前两句直接写雨,十日雨,把夏天送走了。而三四句离开雨来说,却又是从雨中想出的,
意境凄迷。诗中的燕子和梧桐,并非正面写燕子和梧桐在雨中
的景象,而是写燕子和梧桐在雨中的感觉。秋燕将要南归,思
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其实燕子
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的怀旧之思和失志之慨,借着
燕子和梧桐衬托出来而已。
后面写到“凉”的感受,也是从侧面来写雨的,仍可见其“若即
若离”之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