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5年)
1学校基本情况
1.1学校定位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中央特大型企业——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是一所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中国海事局审核的航海类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富民工程”教育培训基地,是武汉市旅游专业定点学校,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的党校、团校。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名长江航运技工学校;1987年改名为长江轮船总公司职工大学,1998年改名为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职工大学。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确定为全国首批以“新机制、新模式”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长航集团在该校设立了“中国长航国际海员培训中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名。2002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学校发展与建设,与湖北中欧投资集团联合办学。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其中东湖校区位于东湖风景区南望山1号,瑜家湖校区位于武昌瑜家湖148号。
学校占地面积220870.49㎡,现有建筑总面积114290.69㎡,资产总额5,108.81万元;学校在校学生4,256人,年均培训学员1000人次(社会人员培训,不包括学历班)。
学校秉承“学汇四海、技术报国”的办学理念,开设有航海技术、旅游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技术、轮机工程、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楼宇智能等32个专科专业,建有GPS实验室、航运物流实验室、雷达模拟实验室、电工、电子技术及测量实验室、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33个校内专业实验室,37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以航海、旅游为品牌,以汽车、物流、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综合类高等院校。其中,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船舶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是省级重点专业,《航海学》、《海上酒店基础》和《导游业务》等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航海技术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信息工程实验室、旅游实验室是我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目标定位
不断探索中央企业办学特色之路,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属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航海类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湖北省乃至国家级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
办学层次
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非学历)并重。
发展规模
在确保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力争2015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8000人;年均培训规模达到2000人
次。
1.2治理能力
学校围绕“大事怎么定、干部怎么管、资源怎么配”等重大、关键问题,全面推进制度、机制建设,大力推行“阳光治校”,推动学校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创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班子成员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工作务虚会,思考讨论“办什么样的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三个根本性问题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
二是加强班子决策议事制度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确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完善党委、行政的决策议事规则和监督机制;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废、立、改,逐步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班子的能力作风建设。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三是探索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机制。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互独立、又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制定《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构建学校、系部二级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改革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激励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主要是改革干部考核管理模式,强化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变“主观
评议”为“写实性”考核,通过工作业绩举证和民主测评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立场、廉洁自律“两条红线”和服从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团结协作、服务群众“五个维度”;
五是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主要是加快资源配置制度设计,明确资源配置的优先方向,强化资源配置与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目标任务的匹配性;建立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健全资源配置的责任体系;完善资源配置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资源配置效益评估机制。更有效地导入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1.3学校章程
——深入学习宣传,增强学用意识,提升学用效果。一是学校、系部两级领导班子利用中心组学习等方式,专门研讨章程内涵和贯彻落实措施;学校在校园网公告栏发布章程,并配发制定说明、解读说明等有关文件。通过校报、广播、座谈会讨论、专家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章程。
——完善配套制度,深化章程学用效应。以章程为准则,全面启动各项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对于不符合章程,在章程中没有依据的,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实践要求的,及时予以废止或者修改;对保留的文件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依据章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制度,制订了有关配套实施细则。
——加强监督、强化执行,保障章程施行。明确校长为章程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章程执行情况,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内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专门报告。把章程学用情况纳入学校重点工作范围,对各部门贯彻落实章程情况进行巡视检查。
2、培养改革与创新
2.1产学结合紧密
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和利用企业资源两个主题,做好产学结合工作。
一是探索“计划沟通”、“工学交替”模式。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讲授重点以至教学手段等方面与企业沟通,主动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企业生产计划。例如,旅游管理系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到游轮、酒店等单位顶岗实习。既缓解了企业用工矛盾,又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加强,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效果。
二是构建“订单培养”、“企业渗透”模式。船舶工程系、轮机工程系、航海系、航运物流系、旅游系等系部开展订单式培养,打破先学习再择业的常规模式,将企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学生管理中,使新生从一进校就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准职工的双重身份感,不仅增强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案例一: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