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寸部脉法大全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1)寸脉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

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

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

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

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

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

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中医脉象

中医脉象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
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环境宁静时诊脉 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3.脉不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影响因素
综述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卷二\方脉总论]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经曰∶凡寸关尺者。

脉之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

内阴之所至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九分反盖取命之根本。

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

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

先于尺泽寸口见之。

故尺寸者。

是脉之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

内阴之所治者。

夫三部之脉。

取中而上下分之。

从关中至尺泽为内。

是属阴。

故言内阴之所治也。

言尺泽者。

尺脉一寸之外。

余脉下入不见。

如入深泽而沉。

故曰尺泽也。

凡诊者。

若寸口关脉不见。

惟尺脉在者。

其人必不死。

亦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

其根气元活。

故寸、关者枝叶也。

尺泽者根本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之所治者。

夫自关而向上分之。

上至寸口。

故言关至鱼际者。

是长骨后际。

如鱼之颈际。

故曰鱼际也。

言从关上至鱼际。

下占一寸属阳。

是内阳之所治也。

然寸口虽占一寸。

而脉见九分者。

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

是以关前属阳。

故言九。

奇也。

关下属阴。

故言寸偶也。

故分寸为尺者。

关以上虽取一寸。

而脉见九分。

故曰分寸。

为其先取一尺而言。

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

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

故言分寸为尺。

从尺而取寸。

从寸而取分是也。

分尺作寸者。

从关以下至尺泽也。

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

其一寸之脉。

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

而更取一寸用之。

故言阴得尺内一寸。

阳得尺内九分。

从始至终。

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

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

凡寸后尺前。

两境之内主于关。

为寸关尺也。

上部属阳故法天。

下部属阴故法地。

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

关者穿也。

言上可以穿其天。

下可以穿其地。

上下关通而取其中。

故言关也。

而分三部候天地人。

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

从尺而取寸。

此则是其大纲也。

又凡脉长短不同。

其形各异。

又曰。

人长则脉长。

人短则脉短。

据此言之。

岂可执其一概。

必在医者以意审详。

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

占九分。

更下行一寸为尺部。

合成一寸九分。

中关为关部。

以安三指。

此之所定寸关尺。

盖根据难经。

永为楷式。

不可改移。

[卷二\方脉总论] 辨九候法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

中医脉诊寸关尺

中医脉诊寸关尺

中医脉诊寸关尺寸关尺[cùn guān chǐ],是脉学术语,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主要内容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

寸关尺,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寸部、尺郁诊脉法

寸部、尺郁诊脉法

寸部、尺郁诊脉法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寸微尺弱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名日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寸部主阳、主表、卫外之阳不足则恶寒,其脉微;尺部主阴、主里,阴气不足,则阴虚内热,其脉弱,此以寸、尺对比法,辨别阴阳失调所致恶寒,发热证。

寸浮数尺涩寸浮数尺涩“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浮数为阳热气盛,尺脉涩为热伤阴血,血络受损,则为下利脓血,与寸脉沉迟之虚寒下利不同。

尺、寸浮大尺、寸浮大“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盛,但寸部浮大为格,病在上焦、阳气不降而格于上;尺中浮大为关,病在下焦,阴气关于下,不能上交,如尺、寸俱浮大为关格,上则吐逆,下则不得小便。

寸微尺紧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寸浮尺涩寸浮尺涩“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浮大为阳气盛,胃有热,尺中涩为气滞食积,脾呆不运,故见涩脉,非为涩弱无力之脉,故知腹中有食,宜大承气汤主治。

寸沉尺微寸沉尺微“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口咽手足痹,其而翕热,如醉状”。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服小青龙汤后,饮邪未去而出现各种变证,饮邪在上则寸脉沉,下焦真阳不足,故尺脉微。

寸或尺脉独见寸或尺脉独见“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寸脉主阳而独见不及关部,为上焦心肺之气不降,有升无降;尺脉主阴而独见不及关部,为肝肾不升,有降无升,故寸脉不及为阳绝。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1、寸关尺与脏腑对应关系双手寸关尺三个位置,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及相关部位。

目前,一般认为对应关系如下:左手寸脉:心、心胞络关脉:肝、胆尺脉:肾、膀脘。

(阴血)右手寸脉:肺、胸中关脉:脾、胃尺脉:肾(命门)、大肠。

(阳气)2、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附:按脉方法:在找准脉的位置后,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熟手指用力较重,以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觅即寻觅的意义,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以细细体察脉象。

又称为“中取”。

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巨细相称的指力诊脉的圆法,从整体上分辨寸关尺三部和摆布两手脉象的形状、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时一般三指平均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共同运用,以求周全捕捉脉象信息。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左右手的寸、关、尺各代表一定的脏腑,即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关可候肝(胆)与膈,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关可候脾与胃,尺可候肾与小腹。

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

此外,寸、关、尺各部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诊法,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正确脉象,提供临床诊断参考。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脉诊

脉诊

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位。

腕后桡骨茎突内侧部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

脉与脏腑:左侧:寸部---心
关部---肝
尺部---肾
右侧:寸部---肺
关部---脾
尺部---门
常见异常脉象和临床意义:按脉位深浅来分:浮脉---表证:表虚---无力;表实---有力
沉脉---里证:里实---有力;里虚---无力
按脉的速度来分:迟脉---寒证:虚寒---无力;实寒---有力
数脉---热证:实热---有力;虚热---无力
按脉动的波幅大小分:洪脉---实证,常指热盛
微脉---虚证,常指气血虚
按脉道粗细分:大脉---实证,常主热盛。

但大而无力为虚证
细脉---虚证,常指气血虚
其他较常见的脉象:弦脉---主肝病、痛证或有痰饮
滑脉---痰饮、邪盛、妊娠。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订阅话题,阅读精⽂★ 脉诊⼀、脉诊概述脉诊⼜称切脉,是医⽣⽤⼿指对患者⾝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种诊察⽅法。

诊脉是⼀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法。

因此,它要求医⽣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法等问题有⼀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脉诊的原理1.含义脉象:⼿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体的⾎脉贯通全⾝,内连脏腑,外达肌表,适⾏⽓⾎,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脏腑功能、⽓⾎、阴阳的综合信息。

2.原理 脉象的产⽣,与⼼脏的搏动、⼼⽓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直接有关。

三、诊脉的部位(⼀)遍诊法1.含义 遍诊法,⼜称三部九候诊法,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种诊脉⽅法。

2.三部九候 三部即上、中、下三部,上为头部、中为⼿部、下为⾜部;三部⼜各分为天、地、⼈三候,三三合⽽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

3.意义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三部九候诊法是⼀种最古⽼的诊脉⽅法,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可以了解全⾝各脏腑、经脉的⽣理病理状况;其⽤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以提⽰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病变的可能,⽽不是⽤⼀处或⼏处脉象来测知全⾝情况。

4.内容速记歌诀遍诊三部九候寻,上中下分天地⼈,上部之天太阳主,上地⼤迎⼈⽿门,中天⼨⼝地合⾕,中⼈掌后神门临,下天太冲或五⾥,下地太溪⼈箕门。

(⼆)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速记歌诀三部诊法⼨⼈迎,⼈迎主外⼨主中,内伤脉⼤见⽓⼝,外感脉⼤见⼈迎,⼆脉⽐较相等⼤,⼈体康健⽓⾎平。

(三)⼨⼝诊法1.含义 ⼨⼝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茎突内侧⼀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体⽣理、病理状况的⼀种诊察⽅法。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篇一: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胃肝胆,沉涩实为邪实。

尺脉肾膀胱,虚则为水肿。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寸脉浮滑数,肺经所属病。

关脉脾胃间,浮涩里热实。

尺脉肾膀胱,沉数为膀胱热。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表现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三个脏腑,同时还可以反映其他脏腑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寸脉代表心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寸脉沉滑数,说明心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关脉代表肝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关脉沉涩实,说明肝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尺脉代表肾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尺脉虚,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小指对应肾经所属脏腑,如果尺脉无力,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弦涩酸,肝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寸脉浮讬革,肺经所属病。

关脉沉弱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滑,肺经所属病。

寸脉沉弦滑,心包经所属病。

关脉涩滞酸,胆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弦,肝经所属病。

寸脉浮滑数,胃经所属病。

关脉弦细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以上是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几条经络的所属病症。

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拓展: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脉诊主要有三部九候、二十四脉、脉象分类等方法,其中三部九候是指将手臂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个层次,共九个候脉部位。

二十四脉是指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每种脉象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脉象分类是指将脉象分为弦、滑、涩、钝、数、急、缓、弱、虚、实、洪、微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中医脉诊二十八部脉

中医脉诊二十八部脉

中医脉诊二十八部脉浮脉类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表证,亦主虚证洪指下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热邪亢盛濡浮而细软主虚,又主湿散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革弦急中空,如按鼓皮精血虚寒沉脉类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伏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邪闭,厥证,痛极牢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疝气,症瘕迟脉类迟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寒证缓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湿证,脾虚涩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结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数脉类数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热证,亦主虚证促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疾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动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痛,惊虚脉类虚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细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代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脏气衰微,跌扑损伤,主湿弱柔细而沉气血不足短首尾俱短,不能满部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实脉类实脉三部脉举按均有力实证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痰饮,食滞,实热紧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寒,痛,宿食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弦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歌括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
1、脉部位歌:
脉为气血百塞通,大会之地寸口宗。

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脉分主歌:
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分两关。

包心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

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

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命门右寸间。

2、浮沉脉歌:
浮沉皮肉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

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3、常脉、脉法:
一呼一吸五为常,不病为医调息功。

四时各有五脏主,好工需知天气同。

三部九候用心辨,由轻而重细追踪。

人之有脉皆胃气,后天之本盛衰通。

肝弦心钩脾代平,肺毛肾沉上下中。

病脉歌
1、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
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2、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

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3、虚、实、微、散诸脉歌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

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

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4、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

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

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

长脉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脉法大全

脉法大全

脉法大全寸部脉法(脉法大全一)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中医寸的表示方法

中医寸的表示方法

防疫卫生我先行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呢?我认为,防疫卫生,我先行,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在心的使命和责任。

首先,我们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要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公共场合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和表面,减少感染的风险。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次,我们要关爱他人,守护家园。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疗人员进行疫情排查和防控工作。

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坚强后盾。

再次,我们要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大家增强疫情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积极配合社区防控工作,如配合测体温、填写健康申报表等,做到及时报告、积极配合,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战胜疫情做出贡献。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战斗中,我们要坚定信心,不悲观不放弃,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是防疫卫生的守护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克时艰,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寸部脉法大全Zack82018-08-17 15:43:13
寸部脉法(脉法大全一)
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
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心中恍惚;右寸见虚,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
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
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
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