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断学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诊断学原理及原则一、诊断学原理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闻诊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辨别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 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脉 按诊诊——测触知按脉病象人的 身变 体化 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
诊断疾病
2. 诊病: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名。
返回
绪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辨证:
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 分析、归纳
病人的临床资料 判断
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 诊断
完整的证名
附: 症: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
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
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返回
绪论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以常达变 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
返回
绪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审查
(1)人体的整体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脏腑——中心
相互联系,受
通过 经络
生活环境、社
皮、肉、筋、脉、骨 会、自然环境
影响
局部病变 表现
全身病变
精神病变
气机
形体 变化
脏腑病变
气血阴阳失调 精神活动改变
(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会环境心理因 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绪论
绪论
概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
病 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实:病程短,发病急,声高力,嗳出气味酸、腐、

胃气上逆
臭、吐物腐败。

虚:病程长,起病缓,声低无力,呕吐物,嗳出

气味无特殊臭味,吐物清稀。
第一节 听声音

呕吐呈喷射状者——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
声 咳”声音。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

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咳 嗽
第一节 听声音
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邪犯肺,

肺津被灼

实证—
咳嗽痰多,易பைடு நூலகம்咯—痰湿阻肺

咳声有力 百日咳—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如犬

语声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多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等。

6.语謇: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但吐字不清


因习惯而成者——口吃,不属于病态

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第一节 听声音

闻呼吸是诊察患者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
变 声
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
发 声
第一节 听声音
主要是听辨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
病 晰程度等。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 变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

——虚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全部

中医诊断学全部
著<<彩图辨舌指南>> 著<<舌诊研究>> 对舌诊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习的方法 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2.多临床、多实践。 3.学会和正确运用辨证思维方法
[讨论] 如何理解“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的 含义?
前人说“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主要 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实践在学习 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精彩
精神不振,懒 言
乏神
精少华神萎靡, 语言错乱,或 神昏谵语,或 卒然昏仆。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 想见亲人。
晦暗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呼吸 面色形体 动作反应
饮食
平稳
少气
气微或喘促
面色荣润,肌 肉不消。
动作自如,反 应灵敏。
面色少华,倦 怠乏力,肌肉 松软。
动作迟缓。
面色无华,形 体羸瘦。
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3. 诊察部位要暴露充分。
4.结合动态观察。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的概念: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 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 况的诊病方法。
全身望诊的意义: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 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 象,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诊察病情打下 基础。
3. 病名的命名 (1)突出的临床证状——胃痛;水肿。 (2)突出的一组临床证状——消渴;痢疾。 (3)致病因素——风湿病;暑热。 (4)与西医病名相同——烫伤。
(三)辨证 1.“证”的含义:Δ 为中医学特有概念(不同于“病”、“症”,西 医不称证)。“证”与“病”、“症”相对而言,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 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 2.关于“证”的几个概念 (1)证名——如痰热壅肺、脾肾阳虚等,为证的代名词,是对证的本质 的概括。 (2)证候——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为证所表现的有内在联系的 症状、体征,即证的外候。 (3)证型——临床较规范的证。如膀胱湿热证。 3.“证”的概念混淆的现象与理由: 由于历史上对病、证、症的概念 未严加区分,证、症、征、候等在文字上有演化、义通之处。所以文献中、 临床上存在混乱、互用的现象,如称 病为证,指证为症状,证又称证候, 规范的证名称证型等。因此,目前尚难将这些概念截然区分,此为本节的 学习难点。 4.“辨证”的含义: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进行 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 整证名的诊断过程。 5.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诊断技术及其原理的学科,是指中医在诊断病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通过查法,治法,和诊断进行病因鉴别辨治,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病因,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的一门学科。

二、诊断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术,是根据病人外观及形态,挊摩病处及体征,仔细观察病人外貌、听诊等,以求掌握病情,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2、问诊法
问诊法是诊断时,中医通过对病人的问诊,提出问题,获取关于病人的报告,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以便于判断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3、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是指通过几种方式,如乳汁的检查、症状的观察、B超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怀孕的一种技术方法。

4、查法
查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形态,结合病因,使用一些查法来判断病情,主要包括痰查、脉查、舌诊、按摩病处及诊断释义等。

五、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中医诊断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对比
1 病因
中医注重病因的研究,而西医则注重疾病的 病理机制。
2 疾病分类
中医将疾病按照行病多发部位或影响脏腑的 分类,而西医则是按病源进行分类。
3 检查手段
4 治疗方法
西医有较为科学的检查手段,如X光、CT、 MRI等,中医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
西医主要采用手术、药物等方式治疗疾病, 中医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诊断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了解病人病情,推断病因,制定治疗计划。
中医诊断学概述
定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是指利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综合 分析病人证候的病机和病因等方面的情况, 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诊断、治疗计划。
起源
脏腑经络
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和 经络,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病邪病因
病邪病因就是中医中能够引起 疾病的各种因素,包括内因和 外因等,是诊断、治疗疾病的 重要指南。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
在古代的中医书籍中,已有关于 中医诊断学的记载。
针灸麻醉时期
在针灸麻醉时期,中医的诊断手 段逐渐完善。
3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症状、感觉、饮食、睡眠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4
切诊
通过切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病情和病因。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
辨证
辨别病人的证候类型及不同病症 之间的联系。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符合病人个 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调治
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整人 体内部环境,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调经止带,通 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改善月经失 调、带下病等症状。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对象:中医学七年制,2005年级9、10班授课学时: 76授课时间:2006.9--------2007.1使用教材: 新世纪教材授课教师: 刘培禄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5.肝与胆病的常见病症: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病症: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 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肾 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七)病因辨证
1.病因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与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疫疠证候的概念及特点。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4.劳伤、食积、虫积、外伤所致证候的表现。
(八)气血津液辨证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寒热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3)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4.虚实
(1)虚证பைடு நூலகம்实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虚实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3)虚证夹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假实真虚、假虚真实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2.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阳水、阴水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8)问二便 大便: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五)切诊
1.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2.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的含义及其脉象表现特征;脉象的生理变异。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
(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3)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3.寒热
(1)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肺与大肠病的常见病症: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 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脾与胃病的常见病症: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 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 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十)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 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2.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三焦病证 的传变形式。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 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 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7.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8.痰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九)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心与小肠病的常见病症: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4.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5.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脉症的顺逆与从舍;脉诊的临床意义。
6.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八纲辨证
1.阴阳
(1)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痠 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等症 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