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最全读片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头颅MRI超好读片(共110张PPT)精选全文
边缘区
细胞内 含铁血黄素 低信号 低信号
接受物体放出能量的装置——表面线圈
4、利用血红蛋白变化的规律,了解并判断出血时相;
A:质子弛豫增强:不成对电子引起局部磁场波动,使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
炎症、脱髓鞘病、变性病等疾病MRI诊断价值优于CT
T2图像—发现病变
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物质
有钙化性病变优先选择CT
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 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 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
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而ADC图上
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血管 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为弥
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结构异常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组织界面破坏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采用小反转角度,得到T2*WI图像; GRE序列对磁场均匀度的变化敏感; 在GRE序列上,出血、钙化等所引起的
磁场均匀度变化显示灵敏,表现为低信 号。
T2WI与GRE 海绵状血管瘤
结节性硬化
脑栓塞 丘脑急性出血
脂肪抑制
可以分别进行T1、T2脂肪抑制图象; 主要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或鉴别病变组
T1WI高信号
脂肪瘤
亚急性期出血
黑色素瘤
T2WI信号异常表现
头颅CT读片PPT演示课件
77
蛛网膜下腔出血
78
左侧横窦血栓形成
横窦、乙状窦血栓
发病4天
直窦血栓
79
条状钙化 CT
MRI T1
右侧额 叶少枝 胶质瘤
钙化显 示CT优 于MRI,
钙化的占位 往往提示肿 瘤,与脱髓 鞘病可以鉴 别
T2
80
常见脑梗死形态
区域梗死
显著皮质下梗死
弥散小梗死灶
边缘带梗死(分水岭梗死)
81
ACA(大脑前动脉)梗死区
87
CT对脑梗死的判断(随时间敏感性不同)
88
脑梗死 低密度灶呈楔形,边界清晰, 与动脉供血区相一致,有脑 回状强化
89
出血性脑梗死, 心源性?
90
不能低密度就认为是脑梗 (炎症?脱髓鞘?肿瘤?) 病史有疑问请行头颅MRI, 必要时腰穿脑脊液检查
左颞叶1级 星形细胞瘤
91
曲霉菌感染性脑脓肿
92
47
岛叶
48
侧裂池
49
外囊
50
内囊前肢
51
内囊 膝部
52
内囊 后肢
53
丘脑
54
侧脑室 前脚
55
穹窿
56
透明隔
57
胼胝体 膝部
58
胼胝体 压部
59
三脑室
60
尾状核 体部
侧脑室 体部
62
放射冠 (白质)
63
脑沟
64
半卵圆 中心
65
Falx cerebri
大脑镰
66
脑回 (灰质)
67
前中央沟
68
中央沟
69
后中央 沟
头颅解剖ppt课件
头颅的骨骼组成
脑颅骨骼
脑颅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组 成,形成容纳大脑的空腔。
面颅骨骼
面颅由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 等组成,形成面部轮廓和容纳面部器 官的空腔。
头颅的骨缝与骨孔
骨缝
头颅的骨缝是骨骼之间的连接处,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这些骨缝在 婴幼儿期是生长和融合的部位。
骨孔
头颅的骨孔是骨骼上形成的孔洞,如枕骨大孔、眶上孔和下颌孔等,这些孔洞 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淋巴回流障碍
淋巴回流障碍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如淋巴 水肿和淋巴结炎等。
ABCD
淋巴结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过滤淋巴液 中的细菌和病毒,并产生免疫反应。
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 ,如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
05 头颅的肌下,与皱眉、降眉动作相关。
处理。
耳部的解剖结构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 是收集声音。
中耳
包括鼓膜、听骨和鼓室,主要 功能是传导声音。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主要功 能是感受平衡和听觉。
耳毛
生长在外耳道内的毛发,能够 阻挡灰尘和水分进入外耳道。
口部的解剖结构
唇
齿
口唇是口腔的入口,能够保护口腔内部的 结构,同时参与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
02 头颅的脑部结构
大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的组成
大脑由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 底核等部分组成。
大脑皮质的功能
大脑皮质负责人的意识、思维、语 言、学习、记忆和情感等活动。
大脑髓质的功能
大脑髓质负责运动、感觉和自主神 经系统的调节。
小脑的解剖结构
小脑的组成
《头颅CT读片》课件
颅内血管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颅内血管疾病类型: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血管狭窄等 头颅CT读片技巧:掌握不同部位和角度的扫描方法,提高图像质量 颅内血管疾病诊断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颅内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头颅CT读片的临床 应用
颅内出血的CT表 现:高密度影、低 密度影、混杂密度 影等
颅内出血的鉴别诊 断:与脑挫裂伤、 脑梗死的鉴别要点
颅内出血的并发症 :颅内高压、脑疝 等
颅内感染的识别与诊断
颅内感染的常见类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 颅内感染的CT表现:脑实质、脑膜、脑室等部位的异常密度影 颅内感染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的鉴别要点
确定扫描范 围:根据患 者症状和医 生要求确定 扫描范围
调整窗宽窗 位:根据组 织密度调整 窗宽窗位, 以便更好地 观察病变
观察病变: 观察病变的 位置、大小、 形态、密度 等特征
分析病变: 结合患者病 史、临床表 现等进行分 析,初步判 断病变的性 质
报告结果: 将观察和分 析结果报告 给医生,为 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 据
颅内感染的抗感染治疗与疗效评估
颅内感染的分类 与诊断依据
抗感染治疗的原 则与方法
疗效评估的标准 与指标
临床应用中的注 意事项与建议
头颅CT读片的注意 事项与问题解答
注意事项
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医生读片 配合医生:按照医生指示进行操作 不要移动头部:保持头部静止,避免影响读片效果
注意辐射:虽然CT检查有辐射,但是医生会采取措施减少辐射量,患者不必过于担心
颅内肿瘤的识别与诊断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头颅CT读片ppt课件
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 以上为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
;
45
顶枕沟
;
46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叶):
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 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位于颞 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 其外侧是额叶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
50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基底环动脉瘤
;
51
脑囊虫病
;
52
2.等密度病灶:见于某 些肿瘤、血肿(吸收期) 及血管性病变等.
脑垂体瘤
硬膜下血肿吸收期
;
53
3.低密度病灶:见于炎 症、水肿、囊肿及脓肿 等.
鞍上颅咽管瘤
右颞、岛叶梗塞
;
54
蛛网膜囊肿
左额叶星形细胞瘤
;
55
4.混合密度病灶:见于各 种密度并存的病灶,如某 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 肿等.
;
35
大脑镰
纵裂池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额叶
透明隔
颞叶
放射冠
侧脑 室体 部层 面
胼胝体压部
枕叶
侧脑室体部
上矢状窦
;
36
六、侧脑室上部层面
两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37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
枕叶 ;
顶叶
侧脑 室顶 部层 面
部
中央沟
层 面
;
45
顶枕沟
;
46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叶):
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 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位于颞 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 其外侧是额叶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
50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基底环动脉瘤
;
51
脑囊虫病
;
52
2.等密度病灶:见于某 些肿瘤、血肿(吸收期) 及血管性病变等.
脑垂体瘤
硬膜下血肿吸收期
;
53
3.低密度病灶:见于炎 症、水肿、囊肿及脓肿 等.
鞍上颅咽管瘤
右颞、岛叶梗塞
;
54
蛛网膜囊肿
左额叶星形细胞瘤
;
55
4.混合密度病灶:见于各 种密度并存的病灶,如某 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 肿等.
;
35
大脑镰
纵裂池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额叶
透明隔
颞叶
放射冠
侧脑 室体 部层 面
胼胝体压部
枕叶
侧脑室体部
上矢状窦
;
36
六、侧脑室上部层面
两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37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
枕叶 ;
顶叶
侧脑 室顶 部层 面
部
中央沟
层 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
.
12
.
13
2、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
31
.
32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后方为小脑上池(大脑大静脉
池)。
.
19
.
20
5、侧脑室 体部层面
此层大脑由额、顶、枕叶构成。 两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此层仍可见内囊后脚及内侧的丘脑;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
化; 中线部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
21
SUCCESS
.
2
.
3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能。
.
4
CT窗口技术
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不同,X线衰减差异较大, 形成各种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 鉴别组织的性质。
一般认为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 值为-1000;而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 故相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
17
.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 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 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
11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 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 形,后面的凹陷邻接小脑蚓小结(圆形稍高密度 影)。第四脑室后方沿中线区有时可见小脑谷(纵 行低密度带,前通第四脑室,后连枕大池);其两 旁为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影);
头颅CT读片指南
.
1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6
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 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 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
.
7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 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 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
.
8
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 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 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
腔纤细,管腔压力较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
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一
个好发部位。
.
33
.
34
外囊:
是位于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 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 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 了解,再结合病史、主诉做出正确的判断。
.
9
正常头颅CT解剖
常规扫描与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中点与 眼眶下缘的连线)成15°或20°角,层厚10mm, 层距10mm。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分为11个层面。
.
10
1、颅底蝶鞍
THANK YOU
2020/6/23
.
22
.
23
6、侧脑室 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由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 部外缘可见窄的稍高密度带为尾状核体部, 其旁为低密度的白质纤维放射冠。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24
.
25
7、大脑皮质 下部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 线。
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
中央沟的位置大约在大脑半球凸面前1/4和后 3/4交界处;
该层面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 基本消失。
.
26
.
27
8、大脑皮质 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 灰质和脑沟显得十分清楚。
顶叶较大,额叶较小。
.
28
.
29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
14
.
15
.
16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纹状体:指尾状核、壳核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 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
.
30
胼胼胝胝体体膝膝部部 侧脑室 透明隔 穹窿柱
脑岛(岛叶)
丘脑间粘合(中间块) 丘脑
穹窿脚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