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正文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西方哲学的标志性人物黑格尔曾经很形象地把哲学比作一个“厮杀的战场”,在那里思想的巨人以睿智的思辨与犀利的言辞为武器,彼此攻讦,希望致别人的思想与死地,而让自己的思想“君临天下”,在思想的国度里“一统江湖”。
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终极真理;体现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终极说明的“真理”,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
现当代西方哲学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思考生命固有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对人主体性的尊重。
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2、哲学家多是时代的早产儿,叔本华的思想相对于他的时代来说是超前的,叔本华自己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
3、彼得拉克: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二、尼采:重估一切价值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有的人死后方生。
2、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
3、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
三、柏格森:追寻生命之流1、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的创造者,我们在不断的创造自己。
2、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
3、经验的方法对于解释和把握人的内心状态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意识的直觉和反省才能把握到真正的自我。
四、弗洛伊德:开启无疑是之门1、本我过去在那里,自我即应在那里。
2、在夜间,意识因沉睡而放松了抗拒,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便以梦的形式出现,在梦中求得暂时的宣泄。
3、文明既对人有益又对人性压抑。
五、杜威:实用主义的发展1、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的发现;证据不充分,不能使人信仰。
哲学概论
基督教哲学泛指基督教中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基础的各种哲学学说。
古代和中世纪指奥古斯丁主义、奥利金主义、托马斯主义、经院哲学等。
现代指新经院哲学、辩证神学、自由主义神学、基督教存在主义、基督教进化论、新古典派有神论等。
概念罗马基督教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基础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三种形态基督教哲学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是2~5世纪的教父哲学,5世纪为其鼎盛时期。
代表人物有查士丁、克莱门、奥里根、Q.S.F.德尔图良、杰罗姆、安布罗斯、A.奥古斯丁、格雷高里等。
第二种形态是9~15世纪的经院哲学,13世纪为其繁荣时期。
在13世纪前是以奥古斯丁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经院哲学,13世纪后是以托马斯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经院哲学。
第三种形态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经院哲学,即新托马斯主义。
代表人物有利奥十三世、曼尔西埃、格拉布曼、J.马里旦、┵.H.吉尔松、Y.西蒙、G.A.韦特尔、J.M.波亨斯基等。
教父哲学特点早期基督教的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斯多阿主义,制订和论证基督教的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三位一体论和来世赏罚论等一整套教义。
这是哲学和神学混为一体的辩护基督教教义的宗教理论。
基本观点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神和灵魂,论证的课题是认识神和认识自我。
他借助柏拉图哲学的理念论和斯多阿学派的伦理学,断言神是超越的存在,永恒不变,绝对统一。
神是唯一的精神实体,充满智慧和意志。
神的意愿和作为是一回事。
神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无中创造具体世界,创造体现神的真和善。
人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的创造物,是由灵魂和肉体两种实体组成的。
灵魂近似于神,是单纯的非物质的精神实体。
灵魂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肉体的生命。
本质上,灵魂是追求至真至善的神。
但是,由于人背离神,无视精神生活,贪图物质享受,败坏本性,从此人不能不犯罪。
高中哲学概论
高中哲学概论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问题。
一、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世界观,它以社会存在为前提,是被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1)物质世界及其普遍联系是客观的、实在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具体来说,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就是普遍联系,就是运动。
( 2)规律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联系。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要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否则就要发生变化。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与人的意识不可分割,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 2)规律性和必然性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质的特点,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根本联系。
在规律面前,人的意识是渺小的,人们只能顺应自然,人的活动受规律的支配。
首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但是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其次是“意识第一”,重视精神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概论》第一章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哲学概论电子文件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2)“天”的主流内涵 A 天的道德之理属于主流内涵
周代统治者:“以德配天”;孔子:“克己复礼”为 仁,并结合仁、礼;孟子把“仁、义、礼、智”之端 归于人的本性,并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董仲 舒、宋明理学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天理”学说。 ——上述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三、哲学的功能 1.根本的功能:建构世界与批判世界 2.衍生的功能 (1)认识现实世界(更为本质) (2)训练逻辑思维(更为明晰)
讨论
你觉得什么是哲学,它有用吗?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般理论 一、本体以及本体论 1.本体的理解 (1)词源:on ;ontos;Ontologie (2)概念:存在;本体;本体论 (3)本体论的认识论根源和理想根源
2.中世纪哲学 (1)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2)经院哲学(安瑟伦、阿奎那等等) 二、近代哲学 1.16-18世纪哲学 ——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2.18世纪法国哲学 3.德国古典哲学 三、现代哲学 1.人本主义思潮 ——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
三、哲学的学科 1.哲学上关于哲学学科分类举例 (1)亚里士多德(表1) (2)早期斯多葛派(表2) (3)伊曼努尔•康德(表3) (4)黑格尔(表4)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表一:亚里士多德 l 逻辑学(分析法) l 理论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
学、心理学)
l l
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什么是学科?“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概论
第一章哲学概论一、哲学和哲学的产生1.“哲”之为“学”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本意的理解2.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能给人以智慧,而且哲学智慧还离不开具体科学智慧。
因为当时具体科学不够发达,古希腊人误以为哲学是“知识总汇”。
哲学智慧与具体科学智慧不同,其不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的知识,而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原或共同本质的学问,它是一种世界观。
3.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哲学世界观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其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不同于宗教世界观,其对世界本原的把握不是建立在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上,而是诉诸于人的高度自觉的理性认识。
4.哲学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在否定了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因素,最后在对各种实证知识的概括中形成的。
5.哲学产生的四个基本条件:(1)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才有可能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构造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
(2)具体科学初步形成,才对整个世界共同本质作出一般性的概括。
(3)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只有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通过想象去把握共同的本质。
(4)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
产生阶级对立,构造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理性的高度论证阶级划分和阶级统治的合理性,成为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社会需要。
6.哲学的产生表明:1.时代性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
尽管东形式上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哲学家的思想虽然可以超越现实但却决不可能脱离现实,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且真正的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2.历史性哲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的时代,哲学家对哲学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会有着不同的特点。
人类不断发展着的认识的历史也就是哲学的历史。
哲学概论
辩证唯物论(4.5):探索世界的本质
哲学概述:
辩证 唯物 → 主义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唯物辩证法(7.8.9.10)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辨证否定
认识论(6):追求真理的过程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哲学 (正、误)
(科学的) 历史 唯物 主义
社会历史观 群众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11) 正确地认识社会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 盾,人民群众
人生观 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12)
一般到个别 (1.2.3)
整体与部分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 值的创造和实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
为猪把脉
你的脉怎么摸不着?
用事 联物 系是 的普 观遍 点联 看系 问的 题,
刻舟求剑
外因是事物变 化发展的条件 ,影响事物的 发展。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 转化。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部分的合理有序排列,会增强 “田忌赛马”: 事物的整体功能。系统优化。 “围魏救赵”: 联系的观点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 “赛翁失马”: 问题。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刻舟求剑”: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 “郑人买履”: 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邯郸学步”: 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学习, 反对照搬照抄。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拔苗助长”:
哲学家的思维
故事三:好驭手 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 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 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 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 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 友呢?”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一、哲学(一)希腊人为什么爱智慧古希腊人严格区分神与人:神拥有智慧,所以,不再需要智慧。
人没有智慧,但普通人却自以为有智慧,所以也不会爱智慧。
只有哲学家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追求智慧,并通过爱智慧接近神,过神的生活。
(二)希腊人爱什么样的智慧哲学追求的是终极智慧。
作为究极智慧之学,哲学不同于科学。
科学探究事物的组成和功能,哲学探究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科学像盖楼,哲学像整理图书。
(三)希腊人怎样爱智慧哲学、宗教和艺术都追求终极智慧。
宗教以信仰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艺术以感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哲学以理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
二、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世界二重化与中国哲学的万物一体。
柏拉图主义:现象与本质、意见与知识的二分;奥古斯丁主义:上帝与造物、天国与尘世的的二分。
中国哲学:天地万物“本是同根生”,这个“根”就是“道”。
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二)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古希腊开启的视觉中心论传统:视觉乃是我们最大利益的源泉(柏拉图:《蒂迈欧篇》,47-B);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用以认识事物的首要工具是视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0a)。
视觉带给人们的是“距离感”,是天地万物相当于人的外在性。
于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就逐渐成为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中国哲学则重天人合一。
(三)西方哲学的人性恶假设与中国哲学的人性善假设。
自古希腊始,西方哲人就主张性恶论。
柏拉图:肉体对灵魂的囚禁;奥古斯丁:恶与人的自由意志;霍布斯:心理利己主义。
儒家的性善论。
(四)西方哲学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哲学的互倚型自我。
西方哲学: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笛卡尔);作为欲望主体的自我(弗洛伊德);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洛克)。
中国哲学:道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宇宙整体之中,“至人无己”(庄子);儒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社会群体的伦常之中,“克己复礼”(孔子)。
三、现代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1.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
哲学概论讲稿
《哲学概论》讲稿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第一节哲学的对象一、哲学的辞源1.辞源分析:(1)西方辞源分析哲学即“爱智慧”,即对于外在概念的理智性“渴望”与“追求”。
根据海德格尔的考证:①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古希腊语‚爱智慧的‛这一形容词。
此词虽然与后来的‚哲学‛一词仅有形容词与名称的区别,但是它与后来的‚哲学‛一词并非同义。
爱,即事物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智慧,即存在者(存在的东西)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因而存在将存在者(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爱智慧,即人对万物(一切存在者)和谐一致的意识。
②智者为了在市场上对所有的东西做出理智是说明和解释,以便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于是将理智性、概念性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这样一来,希腊人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作为最值得惊异的东西)便遇到了智者的‚理智的进攻‛,为了反击理智的进攻,以便‚拯救和保护‛那最值得惊异和珍惜的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他们便把‚爱‛变成了‚渴望‛,把‚智慧‛(‚存在者统一于存在‛)变成了一种概念式的追求,因此,爱智慧变成了‚渴望‛概念式的东西。
上述转变意味着人与存在和谐一致到人与存在相互外在的转变:‚爱智慧‛指人与智慧原本内在地、原始地在一起,‚渴望‛则是把人与智慧变成彼此外在的东西,把智慧变成一种外在的概念而需要加以追求的东西。
通过上述转变,‚爱智慧‛就变成了‚哲学‛。
哲学是对哲理的渴望与追求,其所追问的东西是‚什么是存在者?‛。
③智者所准备的道德哲学的这一步首先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完成。
它们致力于追求什么是存在者,并认为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④上述关于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的界定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概括。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问存在者是什么,技术问‚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因而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存在性,即存在者的‚根底‛。
正如柏拉图将理念理解为存在者的存在性(根底)一样。
以上为海德格尔的考证,其实,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
4哲学概论
4哲学概论第一章一、.文化生命文化生命,也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因而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在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
所以有文化生命,也就意味着有理想,有关于人的理想。
二、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哲学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源泉和基础的,也就是说哲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哲学浓缩地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无不透过哲学加以反映和提升。
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哲学真理在民族那里的特殊性,究其实质,乃是“历史性”。
与数学、科学真理的运思不同,作为对人性活动的反思,哲学的运思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源泉和基础,它的运思一开始就来自对这源泉和基础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讲,哲学是不离世的。
它所不离的那个“世”,是民族文化之世。
哲学的真理都是从这个世界里面出来的,是这个世界的自我反思之得。
人民生活在先,哲学的反思在后。
在先的人民生活,本来已是一个民族的许多个人努力去向人生成的生命实践。
不过,这样的生命实践,是由各种自发的倾向所构成的,是未曾达到自觉的。
最初的思想家,古代的贤哲们,担当起这个人民生活之世的自我反思的使命,他们把其中的某些倾向揭明为人之为人的理想、真理,为这个民族开拓了文明的精神传统,构成这个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最中心的领导观念,成了这个民族个体生命实践的引领,成了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命运。
也就是说,在此传统中形成了该民族的生命实践的“历史性”。
从此,这个民族对于哲学真理的理解和实践,总脱不了对于这个传统之“历史地”呼应。
所以,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就在于其精神传统。
哲学的世界性,在于其普遍性。
哲学就其作为理论来说,总因为达到了普遍性,才成其对人的文化生命的反思的。
所以反思的结果,其意义必然不限于本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伟大的思想家,总是对人的理想给予了某种证明。
哲学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的概念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Ⅰ、主观唯心论--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陆九渊)“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Ⅱ、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例、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pdf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深奥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通过诗思对存在取得基本经验,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体验。
他强调存在者是具有神性的东西,最优秀的存在者,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存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在认识与真理方面,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观念。
他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而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意味着人类首先是在世界中与各种存在者相遇,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它们。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存在方式是派生的存在方式,即人们首先沉浸在世界的繁忙中,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然后才将其作为现成事物、作为某种对象式事物从理论上加以考察。
在畏与葆真方面,海德格尔强调了畏和葆真这两种情绪对于理解存在的重要性。
他认为畏只与世界相关,是一种无所面对的畏缩,而葆真则特别强调土地和作品的实在性。
葆真意味着面对具体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真实和实在。
通过畏和葆真的体验,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它通过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的深入探讨,为人类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哲学概论第1讲 什么是哲学
•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唐子西文录》
(三)在神学和科学之间
•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 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 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 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 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
远古的开始,是谁使他流传导引? 天地未成形之前,怎么能成形? 幽与明是如此的混沌一片,有谁能为他分辨极限? 这种氤氲浮动而又充盈的现象,又如何能认识其为 天为地? 明的明,暗的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世言阴阳与天地参合而生宇宙,究竟哪个是本体? 哪个是作用? 天的体制世传为九重,又有谁人去环绕着度量过? 这是何等大的工程呵!又是谁开始造作? ——屈原《天问》
——罗素《西方哲学史》
(四)哲学诸界说
• 知识总汇说
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尚未丰富到可以分化出各门科学的时候,哲 学被看作是人类知识的总汇,认为智慧在于知识和经验。
• 形而上学说
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 、本质和原则,哲学就是关于“是之为是”(being as being)的学 问。
——黑格尔
• 在深入到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深层后,对其内涵的评价标准是: • 第一,他的哲学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大哲学家并不是用他的思想 来领会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借助这时代使他的思想接触到永恒。 • 第二,„„真正的思想家在他的根源上是有独创性的,即他传达给 世界以史无前例的思想。他的独创性显示在他的著作中和在他的创 造性的成果里,这是不可重复的。 • 第三,大哲学家拥有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在独立性。这独立性不是刚 愎和执拗,不含有狂热的教条,而是不依赖时间的不断动荡而赢得 绝对的宁静。这种哲学家的独立性是永不故步自封的。
哲学概论
一、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解释。
“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概念正是表明,不超越熟知而达到真知,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在自为”。
以辛弃疾写的词为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实“为赋新词强说词”是自在的阶段,真正自在自为了,“却道天凉好个秋”。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也是自在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自为阶段,“从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在自为阶段。
难得糊涂,不糊涂就不自在,必须糊涂,糊涂就自为了,超越了这样一种自为的学习阶段,才可能达到一中自在自为即自由的程度。
哲学,是一种批判的智慧。
二、反思的智慧在哪几方面?(哲学史反思思想的思想活动)以“桌子”为例。
1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 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5 真善美的关系问题6 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7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由桌子引发的最深层的哲学问题。
由对桌子问题的反思亲切地体会到“熟知而非真知”的道理,体会到“名称不是概念”的道理,体会到对“熟知”的“名称”进行“概念”式追问的意义和魅力。
三、简析“概念框架”(常识、科学和哲学史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1、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
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
2、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有不同的性质。
以物质为例。
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要素”;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
3、对于“真与假”常识中,直接指向经验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利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成长史:孩子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水的感性特征。 黑格尔的诠释:初民面水起誓。 世界本原问题:原初的根据是一种信念。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水是原则)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 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 在自为的存在体。在这里发生了一种对我们感官知 觉的离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一种从这 种直接存在的退却。希腊人曾把太阳、山岳、河流 等等看成独立的权威,当作神灵崇拜,凭着想象把 它们提高到能够活动、运动、具有意识、意志…… 有了那个命题……因此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 亦即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 幻想的直观,亦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智者派是从根据出发进行理智推论的教师,他们 是处在反思的阶段。这种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 通过表象和例证,引起人们注意那按照他们自己 的经验、心情等等所认为正当的东西;用这样的 方式,从特殊过渡到普遍。……智者们之倒向片 面的原则,这是由于当时的希腊文化还没有到达 这样的一个时候,还不能从思维的意识本身中建 立最后的原则,从而以某种确定的东西作为根据。 (二/18)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形式推理的思维与柏拉图的对立,特别突出地表现 在这一点上,即:他们不是从事情的自在自为地存 在着的概念来了解义务、了解应做的事,而是提出 一些外在的理由,来分别是非利害。在柏拉图和苏 格拉底正相反,他们的主要原则是要考虑情况的本 性,发展事情自在自为的概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愿意提出这个概念来反对从那些常常只是特殊和个 别的观点和理由出发考虑事情,这些观点本身是与 概念相反对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养的形式的推理 一般属于智者们,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通过一种 固定的东西——普遍的规定(柏拉图式的理念), 通过精神永恒地在自身中发现的东西来规定思想。 (二/20)
哲学概论
2、知识论的创立
柏拉图。
哲学概论
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
柏拉图:共相。意识在自身之中。知识。 成长史:个体权威的瓦解和公众生活。 黑格尔:从个体到普遍,思维回到自身,灵魂即 思维(肯定);“理念”停留在起点,没有发展 (否定)。 马克思: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 命的个人。 知识论的两大基石:纯粹思维和普遍性。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不能把柏拉图的对话看成目的在于罗列多种不 同的哲学而认之为同有效准,更不能把柏拉图的哲 学看成从它们里面产生出来的一个折衷的哲学。他 的哲学宁可说是把这些抽象片面的原则在具体方式 下真正结合起来的枢纽。为了把这些原则或规定加 以发挥,并使其在意识面前明确起来,首先必须各 就其本身加以陈述,加以发挥。因此对继起的较高 的阶段说来,它们无疑地会具有片面的形式。但这 较高的哲学并没有消灭它们,也不是让它们原封不 动,而乃是吸收它们作为它自己较高、较深原则的 诸环节。(二/163)
哲学概论
马克思《1844手稿》
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 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 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 这是十分自然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 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 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 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设定的东西, 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 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 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 是一瞬间。
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种询问则意味着, 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 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 哪里就有哲学。 问出在者之外去,就是形而上学。 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 这并不因为由于我们谈到它,它就成了某物,成为 在者,而是因为它“是”无。 这一发问是一种令存在绽开又持留的强力,它要求 不驻足于任何特定的存在者,而劈头追问“在者整 体生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对立:经验法 则的普遍化和消解。
柏拉图:普遍是一种超验的法则。
创 立
亚里士多德:普遍法则的展开。
完成了的形而上学:个体性原则的 终结;实体即主体。
哲学概论
体 系
黑格尔
哲学概论
2、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
赫拉克利特:无物常驻,一切皆流。 成长史:变化为什么令孩子感到惊奇? 黑格尔的诠释:“变化”是最早的思辨范畴。 马克思:真正的历史在于“变更”。 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前存在论。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 变……所以全、绝对应规定为变。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看见说出了无限本身,或说 出了无限的概念、本质:无限或绝对的存在是对立 的统一——即一般对立的统一,纯粹对立的统一, 有与无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 为它们自身不是过程。而火是过程。(真理是一个 过程。)
哲学概论
对应关系图表
赫拉克利特
河流—水流—活火
作为“环节”
变(一)—感性形态(多)— 过程
作为“完成”
本质—现存—全体(现实)
哲学概论
3、存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存在者是存在的,不存在者是不存在 的。能存在者和能思维者是同一的。 成长史:为什么命名意味着“懂事”? 巴门尼德:“这是A”,存在的根据既不在“这” (直接的感性确定性),也不在“A”(观念、符 号),而在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强力“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存在的根据在“思维”中。 巴门尼德建立了存在论的第一个样式。 存在论:存在是一种对关联的领会。
第一讲:哲学的缘起
荷尔德林: 如何开端便如何保持。
哲学概论
一、思想的渊源
雅斯贝斯:轴心时代。 从孔子到荷马:述而不作。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原始经验:回到二元分立之前。 从“万物有灵”到“奥林匹斯诸神”。
哲学概论
二、存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无中不能生有。
哲学概论
1、世界本原问题(前存在论)
哲学概论
第二讲: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 知识就是一种回忆。
哲学概论
三、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知识是一种回忆。
哲学概论
1、知识论的发生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对立。
哲学概论
A 智者派
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教化来自父母的权威。 智者派:将经验中得来的片面的道理上升为普遍 的法则。注重教化,背负责任。其教化方式主要 为“演讲术”和“论辩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思想具有内容(肯定); “人”是“个人”(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经验是最初的尺度。
哲学概论
3、知识论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
哲学概论
知识论的体系: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实体。实践。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人生观或世界观。 黑格尔:从“归纳”到“演绎”;从“决定”到 “目的”;从“理念”到“形式”;从“实在”到 “实现”。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不是去把一切还原为一个统 一体,或是把诸多规定归结到一种对立的统一上: 正相反,他却是要紧紧抓住每个东西的特殊性,而 且这样去跟踪它。……我们明确地知道了那对象, 并认识了这个对象的确定的概念。他竭力把每个对 象加以规定;但他更进而思辨地深入到对象的本性 里面去。这个对象却停留在它的更具体的规定里; 他甚少把它归结到抽象的范畴上面。(二/284)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柏拉图的理念一般地是客观的东西,但其中缺乏生 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而这种生命的原则、主 观性的原则(不是那种偶然的、只是特殊的主观性, 而是纯粹的主观性),却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 (二/289)——实践 正像他坚持着共相来反对单纯的变化一样,他又用 活动性来反对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反对数。活动 性也是变化,但却是维持自身等同的一种变化。 (二/289)——实体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具有扬弃朴素意识中的真理(法 律)的消极方面,因而朴素的意识便变成了纯粹的 自由,超出了原来对它具有权威的特定内容。这种 无内容的自由,这个作为精神的实在,对内容是漠 不关心的;这种自由一充满了意识,内容在它眼里 便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了;而贯穿着自由和普遍概 念的,却是精神。精神,作为内容与自由的统一, 才真正是真实的东西。(二/89)
哲学概论
B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 成长史:最初的叛逆来自对经验的反思。 苏格拉底:经验中得来的道理不具有普遍性。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本质是普遍的“我”,意识 在它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由(肯定);普遍的 消极因素是纯粹自由和缺乏内容(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质疑经验是自我建构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