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互补场景光伏电站设计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溧阳别桥30MWp光伏电站
渔光互补场景光伏电站设计探讨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现环境、渔业、光伏的和谐共赢发展
鱼米之乡的东部有着渔光互补电站的先天优势,硬实力
有三点:
⑴电力接入点;⑵标杆上网电价;⑶丰富的资源
但也有软肋:
⑴优质的生态环境;⑵稀缺的土地资源
如何在维持环境生态,不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的情况下,
发展光伏产业呢?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是一个突破口,能够实现环境生态、渔业生产、光伏发电的和谐共赢发展。
2014年底406号《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中提出:
“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江苏溧阳30MWp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江苏溧阳30MWp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设计面临的挑战
●环境生态保护:电站的建设不能破坏环境生态
●环境潮湿:光伏设备必须防潮、防雨、防腐。
●容量大小不确定:由于渔塘先天型的分块,不规则
的子阵容量匹配困难,容量浪费严重。
●承重问题:村镇道路、桥梁设计承重小,设备运输
困难。
●区域性安全问题:项目周边流域河网水文水位
●光伏电站安全性问题:如何确保设备安全、人身安
全。
●运维问题:在运行期内,鱼塘内进人维护危险性大
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改造,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的前提下,从以下方面优化电站
设计:
●在设计之初必须考虑避免重型运输作业:
⑴考虑施工道路的修建的承载能力
⑵轻型运输、施工工具,避免灰尘、噪声污染
●生活用房、生产用房等土建工程尽量选址在靠近外
部道路,方便施工运输
挑战潮湿多雨环境,关注核心设备选型
核心设备的选择:
●双玻组件
采用绝缘、防水性能好的组件,有效抑制PID效应
●组串式逆变器
⑴选用IP65防护等级
⑵设备外壳抗腐蚀
⑶接头采用防盐雾涂层材料
方阵匹配渔业地形,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鱼塘先天型分块多,地势面积不一,子阵匹配地形才能不浪费土地资源:
●组串式逆变器,可以控制光伏方阵容量与地形匹配,充分利用渔业面积,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就近安装,不会造成场区内的综合管线混乱,节省线缆成本,压降一致,损失小
解决村镇道路、桥梁设计承重小,大型设备运输困难的问题
●村镇道路、桥梁设计承重小,大型、重型设备运输困
难,桥梁限载值
●考虑设备运输通道、放置位置选择:
⑴组件运输
⑵桩基础运输
⑶逆变器、箱变运输
⑷配电设备、主变的设置位置及运输通道
⑸二次倒运
考虑周边流域河网水文水位,保障区域性安全●光伏电站的防洪等级和防洪标准考虑防洪标高
●其它安全考虑
⑴水位分为洪水水位和内涝水位
⑵很多地区有圩区内水泵站能控制圩区内水位,这样
可降低电站体标高,节省投资
防洪等级
规划容量(MW )防洪标准(重现期)Ⅰ
>500≥100年一遇的高水(潮)位Ⅱ30~500≥50年一遇的高水(潮)位
Ⅲ<30≥30年一遇的高水(潮)位
关注设备设施安全,防火灾
采用组串式逆变器,光伏直流线缆短,降低了直流拉弧的风险,更加安全。
●逆变器就近组件安装,不采用大线径直流电缆
●无直流汇流箱,减少直流接线点数,减少拉弧
●组串式逆变器,大幅减少组串并联,实时监测绝缘阻
抗,有效降低风险
●采用PLC(电力载波)取代传统的RS485通信线缆,
减少线缆拉断风险
确保人身安全,防触电
渔光互补为开放式光伏电站,作业人员工作区域,需保
障人身安全,避免触电风险。
●设计中,将逆变器、交流汇流箱均放置在鱼塘岸边,
方便运维,方便检修
●接地选用镀铜钢材料,镀铜钢材不存在点蚀,更适用
于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电缆敷设方式采用桥架敷设,避免锈蚀的电缆保护层,
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智能营维,主动持续优化渔光互补产业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面积大、东部地区季节分明,雨季
长,运维困难,对设备的监控要求高
●项目运行状况,收益情况,环境改善情况,在云端实
时真实、精确呈现
●智能化管理经验可以得到固化及传承,有效减少巡检
及维护工作
渔光互补电站设计延伸:水上漂浮光伏电站
针对深水的渔场,光伏电站设计要点:
●组件支撑设计
⑴采用漂浮材料,浮动承重
⑵组件直接安装在漂浮材料上
●逆变器采用质量轻的组串设备
⑴在漂浮电站上安装、更换方便
⑵电气设备设置在维护通道一侧,运维方便
前景展望:智能渔光产业
●组串逆变器能够作为一个节点,接入水质传感器,环
境传感器等设备,及时回传环境、渔业、光伏的运行
数据,云端实时分析,形成一个智能的共赢产业
●渔业、光伏融合发展,在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借助光伏电力、互联网+、云应用,实现自动化渔业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