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件 (1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第三节 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机制和结果。垄断优势论是将 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归于跨国公司具有和延续其垄断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 公司之所以在海外投资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 备的优势。我们知道,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 现。因此跨国公司面对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该理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跨国公 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 广义上技术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 窍等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 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 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已经获 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 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动力源泉。 (4)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 如果跨国公司获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 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 有市场渠道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 重要的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中的CC‘ 线和DD’ 线相交于E点。在E点以左,外部市场的交易成 本较低,最低成本水平由EC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 易成本水平由DE段表示;在E点以右,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 成本水平由EC‘ 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沿 DEC’ 线延伸。E点对应的交易量为q1。那么,当将交易量低于q1时, 中间产品的交易将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两个企业为相互独立的实体; 当交量超过q1时,两个企业合而为一,中间产品的市场将被内部化。
此外,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还受到其母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 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 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只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企业的对外投资 决策还需要其他的条件相配合。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 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 (1) 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 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 (2) 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 资产形式存在的特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3) 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它拥有的 优势就地市场化。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显然这三种选择的效果应该是相同的。但正是由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 场的不完全,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企业对直接投资的选择。总的 来说,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得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这主要是由于: (1)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2)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 鉴于上述情况,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 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 要更有效率。进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 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 产阶段由一家独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 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 (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方厂家的 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 贡献的曲线,即图中的AA'曲线,它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 对应的交易量q3便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 间产品交易量。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内 部化。
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 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 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成本独立于每 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100 万还是10万而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 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 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为交易次数 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 正比关系。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 比建立外部市场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 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 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企业在外 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 后,随后发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 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 们用图中的CC' 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用DD' 代表外部市 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 线的截距比DD' 大,而 斜率则比DD' 低。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第三节 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机制和结果。垄断优势论是将 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归于跨国公司具有和延续其垄断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 公司之所以在海外投资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 备的优势。我们知道,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 现。因此跨国公司面对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该理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跨国公 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 广义上技术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 窍等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 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 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已经获 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 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动力源泉。 (4)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 如果跨国公司获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 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 有市场渠道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 重要的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中的CC‘ 线和DD’ 线相交于E点。在E点以左,外部市场的交易成 本较低,最低成本水平由EC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 易成本水平由DE段表示;在E点以右,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 成本水平由EC‘ 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沿 DEC’ 线延伸。E点对应的交易量为q1。那么,当将交易量低于q1时, 中间产品的交易将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两个企业为相互独立的实体; 当交量超过q1时,两个企业合而为一,中间产品的市场将被内部化。
此外,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还受到其母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 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 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只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企业的对外投资 决策还需要其他的条件相配合。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 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 (1) 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 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 (2) 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 资产形式存在的特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3) 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它拥有的 优势就地市场化。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显然这三种选择的效果应该是相同的。但正是由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 场的不完全,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企业对直接投资的选择。总的 来说,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得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这主要是由于: (1)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2)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 鉴于上述情况,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 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 要更有效率。进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 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 产阶段由一家独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 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 (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方厂家的 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 贡献的曲线,即图中的AA'曲线,它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 对应的交易量q3便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 间产品交易量。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内 部化。
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 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 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成本独立于每 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100 万还是10万而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 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 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为交易次数 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 正比关系。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 比建立外部市场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 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 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企业在外 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 后,随后发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 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 们用图中的CC' 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用DD' 代表外部市 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 线的截距比DD' 大,而 斜率则比DD'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