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第一章ppt

合集下载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2
Definition of Remote Sensing
The Experts say "Remote Sensing is …" • Group of techniques for collecting image or other forms of data about an object from measurements made at a distance from the object, and th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Las Vegas, 1972
Las Vegas, 1992
Las Vegas, 1986
9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1986
1992
2002
10
三、遥感的分类
1. 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 ➢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分析判断
13
四、遥感技术系统
14
The process of remote sensing
1. Energy Source or Illumination 照度(A) -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remote sensing is to have an energy source which illuminates or provide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o the target of interest. 2. Radi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B) - as the energy travels from its source to the target, it will come in contact with and interact with the atmosphere it passes through. This interaction may take place a second time as the energy travels from the target to the sensor.

遥感概论第一章

遥感概论第一章

❖ 在地学研究中的作用(意义)
能迅速获取大量丰富的第一手信息,能科学、准确、 及时地提供研究成果,能提供从局部对到全球的信息, 使地学研究从定性发展成定量、从静态发展成动态、 从过程发展成模式
陵水机场全景图
美卫星拍摄的我陵水机场全景图
1.美国海军E-P3E侦察机 2.机场指挥塔台 3.西北停机坪 4.西南停机坪 5.跑道着陆区
无法有效利用。
第五节 遥感发展史
❖世界遥感发展历程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遥感发展的趋势
世界遥感发展历程
❖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 性探测技术
❖ 最早使用“遥感”一词的是美国海军研究局的 E.L.Pruitt (艾弗林·普鲁伊特)(1960) 这个名词在196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单位举行的环境 科学讨论会上被正式采用
一块就是气象预报精度提高。
大气下垫面的反照率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应用
❖ 军事:军事侦察(70%)、战争 ❖ 农业: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估产、长势分析、受
灾预报 ❖ 林业:清查林业资源、森林火灾、病虫害监测等 ❖ 牧业:草场资源 ❖ 土壤:普查 ❖ 地质:普查、找矿 ❖ 水文:水系分布、水资源分布、地下水、洪水预报 ❖ 环境监测:大气、土地、海洋污染监测 ❖ 测绘、考古、旅游等 ❖ 地学: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地图更新与编制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MODIS真彩色图像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盐湖城的Landsat-5 TM图像( 30 m 分辨率、真彩色)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城区的IKONOS图像,左图4m,右图1m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奥林匹克村的IKONOS图像,左图2001年夏季,右图 为运动会期间
盐湖城的系列图像

遥感导论 第一章遥感概述 ppt课件

遥感导论 第一章遥感概述 ppt课件
热红外遥感,指通过红外敏感元件,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显 示目标的辐射温度或热场图象的遥感技术的统称。遥感中指8-14 微米波段范围。地物在常温(约300K)下热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位 于此波段,在此波段地物的热辐射能量,大于太阳的反射能量。 热红外遥感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1000毫米电磁波遥感的统称。通过接收 地面物体发射的微波辐射能量,或接收遥感仪器本身发出的电磁 波束的回波信号,对物体进行探测、识别和分析。微波遥感的特 点是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 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侯工作。
8
遥感的载体:电磁波谱
9
地物波谱特征
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 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 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
10
信息获取
在外观上,Terra卫星的大小大概相当于一辆小型校园公汽。它装载的五
《遥感导论》课程
第一章 遥感概述
1
《遥感导论》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遥感概述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第七章 遥感应用 第八章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27
遥感的类型
按工作方式分
✓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 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 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 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8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遥感导论 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遥感导论 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4· 按电磁波波段分类 (1)紫外遥感:用摄影方式探测目标物的紫外波段。 (2)可见光遥感: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波段,如航空摄影。 (3)红外遥感:用红外波段探测目标物,如近红外摄影,红外扫描 (4)微波遥感:使用人工发射的微波段,如侧视雷达成像,微波辐
射测量。
(5)多波段遥感:利用遥感多通道传感器对同一地面景物进行多波
遥感原理与应用
参考书:
(1) 朱亮璞主编,遥感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 孙家柄,舒宁主编,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3) 邓良基主编,遥感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孙家柄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赵英时等编,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常庆瑞,蒋平安等编,遥感技术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微波雷达、成像光谱仪。
②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设备,又称为运载工具。 2、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主要完成遥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贮、分发和应用开发工作。
① 机载系统—— 一般采用直接回收方式,即信息
被记录在胶卷或磁带上,待飞机 返回时将得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成像传感器类型
② 星载系统——地面系统,即卫星地面站
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 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
1、空间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完成遥感数据的采集传输工作 ① 传感器:是收集、记录地物电磁辐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接收站的设
备,是遥感工作系统的核心部分。
目前常用的有: 摄影:航摄仪、多波段像机 扫描:多波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微波扫描仪、
1· 按遥感平台分类
(1)航天遥感 高度大于80km.卫星、飞船、火箭、航天飞机

《遥感概述》课件

《遥感概述》课件
通过遥感技术评估城市 老旧区域,为城市更新 和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与保护领域的应用
1 2
环境污染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 状况,为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保护
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状 况等信息,为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3
环境影响评价
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项 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的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与监测
环境监测与保护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 、水资源等调查与监测,为资源管理和可 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状况,评 估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 支持。
灾害预警与评估
城市规划与管理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灾区信息,为灾害 预警和灾后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帮助救援 工作高效开展。
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遥感技术将朝着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 精准的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能够为各领 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未来遥感技术还将与其他技术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 ,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信息感知服务。
地面遥感平台包括车载、 船载等,主要用于近地面 或水面的遥感监测。
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地物的可见 光和红外线进行成像,具有高分
辨率、色彩丰富等优点。
微波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利用微波波段对地物进 行探测,具有穿透性强、全天候工 作等优点。
雷达传感器
雷达传感器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特性 进行探测,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 照条件限制等优点。

遥感概论第1章ppt

遥感概论第1章ppt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由尹占娥设计,尹占娥、 黄春晖制作。该项目得 到了上海市教委“2002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在制作的过程 中,梅安新等许多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宝贵意见,还得到高等教 育出版社徐丽萍副编审多方面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是由于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该项目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和出版。
由于时间仓促,本教案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使用者批评 指正。
遥感导论
第一章 遥感—碧空慧眼 第二章 遥感原理 第三章 遥感数据 第四章 遥感数据的校正 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处理 第六章 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 第七章 遥感应用 第八章 3S技术的集成应用
第一章 遥感—碧空慧眼
本章提要(…)
本章§主1要遥感绪论 介绍遥感§概2念、遥感概念和遥感数据 遥遥感感数的据特§点、3遥、 遥感的特性 感数据类§型4、 遥感平台 遥用以感及数遥据§的感5技应 遥感数据的类型 术的发展§。6 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
电子教案章节与《遥感导论》教材章节的对应关系
电子教案章节 第一章 遥感——碧空慧眼 第二章 遥感原理 第三章 遥感数据 第四章 遥感数据校正
《遥感导论》教材相关章节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3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第4章 遥感图像的处理
点击 返回返回按钮,可返回到章界面。
点击 下一下节一节按钮,可继续下一节的教学内容。
使用说明
在每章最后一节内容结束后有红色的“本节结束”、“本章 结束”提示语,同时出现 下一章按钮,点击可直接到下一章的章
界面,开始讲授下一章内容。
每节的幻灯片中,有下划线的红色字设置有链接内容,鼠标移 至该位置,变为手形,点击可链接到相关内容,如图表、数据示 例、传感器外形图等,这种超级链接到的幻灯片上,有 bBaAcCkK 按钮,观看结束后,可返回到原幻灯片处,继续讲解。术 语后有(…)的,为设置有隐藏功能的文本框,点击后出现的文 本框中是关于该术语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说明内容,观看结束后, 再次点击可隐藏,隐藏后可继续讲解该幻灯片的内容。

摄影测量学ppt课件

摄影测量学ppt课件

三维景观图
编辑课件
25
三峡景观图:三条航带 、175张航空影像
编辑课件
26
摄影测量:分类
按距离远近
航天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 地面摄影测量 近景摄影测量 显微摄影测量
按用途
地 形摄影测量 非地形摄影测量
模拟摄影测量
按处理手段 解析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
编辑课件
27
航空摄影测量
编辑课件
28
航天摄影测量
因为航摄仪是用来从空中对地面进行大面积摄影的,所 摄取的影像又必须能满足量测和判读的要求,因此,无论航 摄仪的结构或是摄影物镜的光学质量都与普通相机有重大的
区别。其像幅均为23X23cm,并备有四种不同焦距的物镜
筒,其中焦距为153mm的物镜筒有两个。
编辑课件
13
ADS40 数字航摄仪
编辑课件
14
36
§1.2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历程
准确恢复两张影像的位置关系
快速确定两张影像上的同名点
A
a1 a2
S1
S2
编辑课件
37
摄影测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拟摄影测量(1851-1970)
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
数字摄影测量(1970-现在)
编辑课件
38
编辑课件
39
摄影测量学的起源
❖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基本手段 ❖ 1851年,法国陆军上校劳赛达提出交会摄影测量并测绘了万森城堡
各种类型 传感器
被摄物体 影像
通过量测和 解译过程
自然物体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
DEM
DLG编辑课件
DRG
DOM 7

遥感导论ppt课件

遥感导论ppt课件

编辑课件
To be continued… 17
§1 辐射校正
大气对辐射影响定量分析:
对于入射辐照度为E0λ的垂直入射的太阳辐射而
言,当其到达地表之后,被近似朗伯体的地表所 反射,则,在最大出射方向上,其辐射亮度为:
E0λ* R λ,在进入传感器时,仪器有一个系统的 增益因子S λ,此时,传感器所接受到的辐射亮度
§1 辐射校正
而在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改变。这部分就是需要矫正的部分,这也就 是所谓的辐射畸变。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方 面:
1.传感器本身所具有的误差(……)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编辑课件
To be continued… 16
§1 辐射校正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会发生反射、 折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现象。 其中,对传感器影响较大的是散射 和吸收。吸收主要是减弱了地物反射 光线进入传感器的强度,而散射光 进入传感器后,使其获取的遥感信 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降低了图像对比度, 影响了图像的质量。
遥感导论
第一章 遥感—碧空慧眼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三章 遥感数据 第四章 数字遥感图像的校正 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处理
编辑课件
1
遥感系统构成
传感器
分析结果、图表 输出
编辑课件
接收 预处 理
用户应用 处理
2
第四章 遥感数据的校正
编辑课件
3
第四章 遥感数据的校正
➢§1 辐射校正 ➢§2 几何校正 ➢§3 镶嵌处理
自从人类获取第一幅遥感影像开始,遥感学者就对大气校正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大气校正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较为成熟 大气校正方法有:

《遥感概论绪论》课件

《遥感概论绪论》课件
地物的形状、大小、空间排列等特征 ,影响图像的分辨率和可识别性。
时间特征
地物随时间的变化,如季节变化、生 长周期等,有助于动态监测。
辐射特征
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大小, 决定了图像的亮度。
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
目视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和解 译地物。
计算机解译
利用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和解译遥 感图像。
现对目标物的识别、分类和监测。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
03
业管理等领域。
遥感的分类
按平台高度
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按波段范围
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工作方式
可分为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等。
按应用领域
可分为气象遥感、地球资源遥感、军事遥感等。
随着高光谱、多光谱和超光谱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分辨率 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
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数 据的处理和分析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遥感技术将与GIS、GPS等技术进一步融合,形成更 加综合的地球观测系统,为人类提供更加全面、准确
森林资源调查
总结词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查森林资源分布、面积和生长状况,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 理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获取森林覆盖范围、树种组成、生长状况等信息,同时结合地 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为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
支持。
水环境监测
总结词
04
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地学遥感概论第1章遥感技术概论 PPT

地学遥感概论第1章遥感技术概论 PPT

2、 遥感技术分类
被动方式
非扫描
微波辐射计
非图像方式
地磁测量仪 重力测量仪
傅立叶光谱仪
其他
黑白
天然彩色
图像方式(照相机) 红外
彩色红外
其他
扫描
像面扫描
(图像方式) 物面扫描
电视摄像机 固体扫描仪(CCD)
光机扫描仪 固体扫描仪
2、 遥感技术分类
主动方式
非扫描 (非图像方式)
微波散射计 微波高度计 激光光谱仪 激光高度计 激光水深计 激光测距仪
➢ 狭义的遥感 遥感:有所专指,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
,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物体的电磁波信息, 并经传输处理及判读分析,实现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进行 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遥控、遥测的区别:
遥测(Telemetry):对被测物体的某些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 离测量,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航空遥感
气球
飘浮气球 (<50km) 系留气球 (<5km)
飞机
高空飞机 (>15km) 中空飞机 (9-15km) 低空飞机 (<9km)
地面遥感
高塔 (<300m) 车船 (<30m) 观测架(几米)
1 、什么是遥感
遥远的感知
“遥远”是多远? 如何感知? 感知什么? 结果是什么?
1 、什么是遥感
本章主要内容: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应用的学科领域 ◊遥感的发展简史
1 、什么是遥感
1 、什么是遥感
➢ “遥感”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军研究 局的Evelyn.L.Pruitt(艾弗林·普鲁伊特) 提出
➢ 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字面理解:遥远的感知

遥感概论RSII优质获奖课件

遥感概论RSII优质获奖课件
----云雾中水滴粒子旳直径与可见光相比;云为何是白色旳?
☆ 散射作用与波长旳关系:
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 射发生在近紫外 ~ 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旳影响超 出瑞利散射;在微波波段,因为微波波长远不小于云层中水滴 旳直径,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此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旳四 次方成反比,散射强度相对很弱,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 穿透云雾旳能力。
1、气象卫星系列
☆ 高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36000公里 信息采集时间周期:约20分钟 辨别率:1.25 ~ 5公里 主要应用领域: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天气过程
日 本 静 止 卫 星 GMS 1.25
全球圆盘图 空间辨别率为:可见光 公里、
红外5公里
☆ 低轨气象卫星---- 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00 ~ 1600公里 信息采集时间周期:每天固定时间经过固定地点; 美国NOAA卫星系列,双星运营,上下午各获取一次信息。 扫描宽度:2800公里 辨别率:星下点1.1公里,边沿部分4公里 NOAA气象卫星旳光谱特征:
☆ 物体旳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旳函数。物体旳发射率与身旳 性质、物理情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物体旳表面温度 受本身旳比热、热惯量、热导率、热扩散率等影响较大。
☆ 黑体旳ελ = ε=1;灰体旳ελ =ε=常数<1;选择性辐射体旳ελ <1,且随波长而变。 (P21,表2.3;P22,F2.10)
----天为何是蓝旳?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
☆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旳直径与波长相当初发生旳散射; 主要由大气中旳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旳 二次方成反比, I ∝ λ-2 。米氏散射在光线迈进方向比向后方旳 散射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探测手段讲也是十分广泛的,如重力,磁 力,测声,地震,电场法,电磁场法等许多 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即包括过去属于航空地 球物理测量范畴的各种手段,只要是不与物 体直接接触而获取信息的,都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 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 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 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 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 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 化的综合性技术。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中期阶段 从1937年到1960年,为初期发展阶段。有人 称为彩色摄影和非可见光航空摄影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军事需要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 使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及多光谱摄影 和扫描技术相继问世。从而超越了航空摄影测量 只记录可见光谱段的局限,图象可记录的波长范 围从近紫外到远红外,并扩大到了微波。与此同 时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等也得到不断完善和 发展。航空摄影资料的应用也从军事侦察推广到
“遥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 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 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 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 ,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 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 布特征的技术。
广义遥感从探测范围讲不仅把整个地球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作为研究对象(或 称地球遥感),而且扩大到地球外的日地 空间(常称宇宙遥感)。例如对于月球, 太阳系各行星以及其它星系的探测研究, 如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环形山的发现,水星 有稀薄的大气层的发现等对于解决生命的 起源、地球的成因,宇宙的演化,物质的 本质等重大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IRRS系统,即进行遥感数据接收和记录 的接收系统。 通过大型抛物天线接收由资源卫星发回 的图象和数据信号,通过滤波,放大处 理后将它们录入磁带,然后送至地面数 据处理机构进行回放校正和处理
2. IDPS系统,即进行图象预处理的图象数 据处理系统。 将地面接收站记录下来的视频图象信息和 数据磁带,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加工处理, 贮存和分发。其主要工作是对图象进行 数据的预处理,最后制成图象胶片或 CCT(compates compatible tape)磁 带,提供用户使用。
第一章 绪

1.1 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1.2 遥感技术系统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1.4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5 遥感的应用
第一章 绪

1.1 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一词,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 的意思。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 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与广义遥感的不同点在于它
主要是以电磁波(辐射)信息的研究
为主,主要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微
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
对电磁波辐射能量进行感应,传输和 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的地物性质和运 动状态。
目前地学中使用的遥感概念都是狭义 的遥感概念。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1.空间特性: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 的特点。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三)近期阶段 指60年代到现在,这是航空遥感到航天遥感的飞跃 时期,又称“航天遥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前苏联1957年10月和美国1958年1月相 继发射人造卫星开始的。从此以后40多年来,遥 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由于60年代以后,航空摄影相机获得了进一步改 进,多波段扫描仪的出现,红外摄影技术的进一 步发展使遥感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意 味着航片不仅是地形测图的一种工具,而且可以 揭露许多肉眼观察或普通黑白相片无法反映的重 要信息,成为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识别地 面各种地物,揭示地表各种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
1.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三、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这是各应用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对经过预处 理的图象胶片或CCT带进行加工和处理,然 后进行专题解译和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 息。通常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目视判读 根据照片上地物的影像特征,运用各种 判读标志,用肉眼(包括使用放大镜或立 体镜等简单仪器)从航片或卫片上直接判 读和分析各种与专业有关的信息。
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和照相机的使用,以及 以信鸽、风筝及气球等简陋平台的应用, 构成了初期遥感技术系统的雏形。最早的 航片是1858年Tournachon(巴黎摄影家) 用气球在80米上空得到法国Bievre上空的 照片,之后气球摄影开始盛行。1860年由 Black从365米高处拍摄了波士顿商业区的 照片。
2.遥感平台(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
是指用来安装遥感仪器的运载工具。它可以是伸臂 23米左右的汽车,或高达300米左右的高塔,也 可以是飞行在5-20km高空的飞机,气球,或是高 达几百公里的资源卫星,甚至是高达36000公里 的各种通讯卫星或宇宙飞船等。遥感平台的高度 按任务的不同可设置在不同的高度,所携带的遥 感传感器也可按观察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2005812-121-36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2.光谱特性: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3.时相特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资 料新颖,成图迅速,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
1.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一、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 遥感信息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 感传感器来进行的。 1.遥感传感器(sensor) 它是收集信息的仪器。即用以获得各种地质地理, 气象,海洋,环境污染和农作物长势等地球资源 资料或用以获得军事侦察等所需要的一种高分辨 率的遥感仪器。目前这类传感器已有将近200种。
1903年莱特兄弟(willbour.Wright)发明了飞机后, 第一次从飞机上拍摄的照片是意大利圣多西利 (Centocelli)地区的空中像片(1909年4月由 意大利海军拍摄),开始出现了机载可见光的黑 白摄影,从此揭开了航空摄影测量的序幕。 1906年美国科学家Lawrence(劳伦斯)给旧金山地 震后的情况照了张相,相机装载在600米的高空 上,底片大小为1.4×2.4米,据传重量超过了莱 特兄弟的飞机和飞行高程。 这一阶段的摄影技术主要用于军事,地形测绘,进 而扩大到森林,土地利用调查及地质勘探等方面。
民用的摄影测量,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举例:
(1)1940年夏天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判读人员在 军事侦察中拍摄的航片上发现德国人在法国,荷 兰和比利时海岸附近的道路上大量集结军队有入 侵英国人的企图。于是英国采取了强有力的空袭, 英国通过对停泊在港口和大海中德国战舰实行几 次奇袭,以致迫使德国不得不延期入侵英国,以 致最后不得不放弃入侵的想法。 (2)越南战争中,美国采用红外摄影技术侦察出 “胡志明小道”踪迹,并进行沿线狂轰滥炸。
。它已远远超出“航空摄影”的范畴。
1960年美国海军科学院的一位地理学家 伊瑞林.普鲁特(E.L.Pruitt)提出用“ 遥感”一词代替过去的“航空摄影”的 含义。
1962年密执安大学召开首届“环境遥感 讨论会”上正式采用“遥感”这一术语 。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已经超 过3000颗,全世界已经拥有75个重要遥感 平台,200个遥感传感器。主要用于军事 和民用观察,探测,通讯和全球定位等方 面。用于科学研究及地球资源探测和环境 监测的有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系列,测地卫星系列,天文观测 卫星系列和通讯卫星系列等。
(一)早期阶段(萌芽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常称这一 阶段为遥感的萌芽阶段,或称“常规航空 摄影阶段”。
1839年摄影相机问世,法国人达格雷(Daguerre) 等发表了第一张摄影像片。达格雷开始在涂敷碘 化银的铜板上做试验,使他知道了感光,但最初 却不知道如何停止继续感光(即知道显影不知道 如何定影)。直到1839年他才发现赫谢尔 (Herschel)在1819年发明的硫代硫酸纳(大苏 打)可以用来定影。之后达格雷的发明很快引起 了法国政府的重视,他的照片成为遥感成果的首 次展示。
1.2 遥感技术系统 二、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receiving and preprocessing system of remote sensing) 又称地面系统,由地面接收站组成。 两种信息产品:
1.图象胶片
即通过成像方式获得的将所探测到的强弱 不同的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反射或发 射)转换成深浅不同的(黑白)色调构 成的直观图象,如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 的底片(负片)和正片(透明图象)。
下了基础。
70年代初(1970.4.24)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为我国遥感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经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发展,我国相继完成了从单一 黑白摄影向彩色,彩红外,多波段摄影等多手段探测 的航空遥感的转变;特别是数项大型综合遥感试验和 遥感工程的完成,使我国遥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数字磁带 即通过非成像方式获取的将探测到的电磁 辐射信息(反射或发射)的模拟信号 (如电压或电流信号)转换成记录目标 的数字信号,并将其记录在磁带上,形 成数字磁带。如陆地卫星的CCT数字磁 带。
为了接收从卫星上获取的图象和数据信息,美国 国家宇航局(NASA)在国内外(全世界范围) 建立了20多个地面接收站。其中也包括我国 北京昌平(密云)在1986年12月建立的地面 接收站(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与美国总统 卡特签订的中美空间科技合作备忘录而建立 的),专门用来接收和预处理各种遥感数据。 地面接收站内主要由两套处理系统组成:
Bavarian cast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