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经 济运行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的一定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经济制度: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 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其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 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的本质区别。 4.经济体制:指的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实现形式。 5.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是人类 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6.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指的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指的是生产资料, 其中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7.生产方式: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9.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际来认识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0.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强调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1.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13.市场配置方式: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市场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一、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二、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4.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个可变量。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之本之比即。
6.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四、1.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3.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A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B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 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
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D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F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G 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对象是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包括自然物和加工物。
劳动手段是指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包括生产场所、容器等,其中最重要的为生产工具。
3.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的总称。
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个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内,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与政治、法律的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相适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哲学、道德、观念等。
6.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力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7.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对立性表现为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被同一个人同时占有;统一性是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有价值。
8.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有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9.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10.经济学上的信用是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
1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基本名词解释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中使用价值所余姚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4.国际储备货币: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6.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平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又称生产成本。
10.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11.产业资本:投在物资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12.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4.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15.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获得的利润。
16.通货膨胀:直逼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7.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为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18.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里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19.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20.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的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政治、经济、法律学和社会学于一体,旨在研究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如何互相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的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参与者的自由交易为中心的经
济体制,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
体制中,私营企业不受政府管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3.穷人陷阱:穷人陷阱是指贫困人口因收入与其他落后国家相比
偏低而未能脱贫的局面。
贫困人口陷入穷人陷阱,无法从低收入状态
摆脱并实现增长和发展,尤其是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资金方面
的不足,使其陷入贫困的死循环。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经济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被视为与经济学相同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经济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界定这种区别,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性质、功能和方法,已非常必要。
近代以来,人类最早形成的经济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1615年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在法语中,政治(Politial) 表示国家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调节、管理,而希腊语中的经济(Econom)意为家务和管理。
政治经济学就是从国家的角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以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家、早期庸俗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那里得到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学还基本上是惟一的、或主要的经济科学,各门具体经济学还未形成,它们所研究的问题,还包含于政治经济学之中。
到这个阶段的后期,由于研究内容的扩展和深化,才意识到经济科学的分化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对各社会形态共有的一般经济矛盾的专门研究,即恩格斯所说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这实际上是从已有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升华,即将其中涉及的一般性经济规律的认识集中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经济科学。
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和必然。
但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对“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探讨,他们主要从事、并取得重大成果的,还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揭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以及它的经济矛盾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这一点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的,已经确定了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各种方式抵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取消政治经济学,杰文斯、帕累托、马歇尔等人,提出以“纯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经济学的设想。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在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一个要素。
它是人特有的活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消耗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也称劳动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二个要素。
它指的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三个要素。
它指的是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类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3.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交换领域/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
5.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7.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普遍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9.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1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说是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12.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格水平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格水平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14.市场经济:①、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②、发达经济形式的表现形态;③、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5.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6.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劳动:由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局部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可称为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可称为社会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力(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效率或能力。
简单劳动:劳动者不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和培养就可以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从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
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同代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的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长期上涨的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力: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生产过程: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使之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两种商品交换时的数量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货币:稳当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铸币:按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重量铸造成某种形状的金属块
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储藏手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的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循环: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叫做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其使用价值形态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价值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的周转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垄断: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通常以m'表示,公式为:m'=m 。
它表面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
在生产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生产价格:有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组织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其具体表现有:生产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应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 3 因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色: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样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派、互换和花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3.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围,其内部构造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构成。
(可再详细解说一下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的含义)此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1)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公司垄断的据有某物,从而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办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据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色:所有权是在必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波及和反应着很多派生的权益。
( 3)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 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益的总和。
(2)内容:包含所有权及其衍生的据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利润权。
( 3)基本特色:产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益构成;产权拥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利润性。
6.产权制度:(1)定义:对于产权界定、营运、保护等的系统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它反应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营运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拘束关系。
(3)特色:出资者权益与法人财产权的分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色。
7.生产方式:(1)定义: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它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必定阶段上的嘉会性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一个要素。
它是人特有的活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消耗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也称劳动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二个要素。
它指的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三个要素。
它指的是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类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力(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效率或能力。
简单劳动:劳动者不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和培养就可以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从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
相对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这种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与相对价值形式相对立的商品起等价物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同代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的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局部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可称为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可称为社会劳动。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长期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纸币升值,市场萧条,物价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市场:广义的市场指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狭义的市场指商品交易的场地或场所。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这一有机体内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
资本:能够增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占可变资本的比例。
绝对剩余价值:由于延长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表现。
计时工资: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用货币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实际工资: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构成由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来决定。
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构成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的比率来决定。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资本集中:已经形成的单个资本的积聚,是它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
相对人口过剩: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人口。
产业资本:在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投入的资本。
资本的循环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
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固定资本:资本家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资本家投放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摸损。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发生价值上的无形贬值。
生产时间: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折旧:为了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新产品的那部分价值,从商品的销售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将来用于固定资本更新,通常这种方法叫折旧。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为第二部类。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部分。
利润: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平均利润:个别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的总和。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商业资本:即商人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已攫取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带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商业信用: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购的商品的方式结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不同等级的土地形成一种级差状态的地租。
级差地租1:由于土地肥力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2:在同一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造成的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不论土地好坏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垄断价格:大大超过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市场价格。
垄断地租:转交给大土地所有者的垄断超额利润。
矿山地租:投资于矿山开发经营的资本家,为了采掘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为建筑住宅、企业、公路和其他各种建筑物租用的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
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
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在一年内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只包括本国国民在同一时期在本国和国外生产的总产品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同一时期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总产品价值。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由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通过初次分配得到的原始收入的一部分,转归不直接参加生产的其他阶层的过程。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对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进行共同操作和控制。
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股份制企业:是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认股者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定期领取股息的凭证。
股息:股票持有者定期从企业的盈利中定期分得的收入。
创业利润:出售股票的价格总额高于实际投入股份企业的资本总额(股票的票面总额)的差额。
有价证券: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并可以借以索取收益的证书,简称证券。
虚拟资本:由股票、债券等收入资本化而虚拟出来的资本,或者说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它们的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本。
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公司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制度。
企业法人:出资人以盈利为目的出资构建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混合或融合生长而成的更高形态的私人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资本输往国外,为了高额利润或利息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贷款。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