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以下是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一些重点内容: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明确的细菌感染存在时使用,对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其他非细菌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 谨慎选择:选择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3. 细菌学指导: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 不过度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不滥用:不应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除非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使用。

6. 监测药物疗效: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观察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7.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在某些细菌感染严重时,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加疗效和预防耐药性的发生。

8. 关注不良反应:密切监测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9. 考虑抗菌节流:在抗菌治疗结束后,应评估是否可以停止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以上原则是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指导,但大部分仍然适用于目前的临床实践,旨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的概念和分类1. 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2. 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四环素类抗生素 - 核苷类似物抗生素 - 磺胺类抗生素 - 青霉素类抗生素 - 硫酰胺类抗生素 -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二、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1.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类型进行判断。

可以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病原菌的敏感性,从而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包括细菌感染的类型、感染部位、病原菌的敏感性等因素。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学实践指南的要求,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3.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口服、静脉注射、局部涂抹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以及片剂、注射剂、外用剂等不同的剂型。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频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剂量和用药频次。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避免用药过少或过多,以免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5. 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效果来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或出现不良反应,可能需要更换抗菌药物或调整剂量等。

6. 注意预防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7.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感染病原菌及获知药敏试验结果)。

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场所、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经验治疗;在获知病原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应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按照其临床适应证选择用药;同时按照患者的生理情况(如老年、新生儿、孕妇、乳妇)、病理情况(如肝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的各种基础疾病)选择用药,并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

通常按各种抗菌药物的常用治疗剂量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到达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时,可选用组织通透性药物,或加大药物剂量(用最大治疗剂量)。

如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增多。

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抗菌药物的尿药浓度远高于其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

轻症感染并可接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不需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如有脓性感染应先行外科治疗(切开引流),再使用抗菌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时改为口服给药。

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一日给药次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B内酰胺类)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昔类、喳诺酮类)可一日剂量1次给药,但重症感染者例外。

抗菌药物的疗程因不同感染而异,通常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血流感染、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等以及结核病、布鲁菌病等的疗程需较长。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合理、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并非易事,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且避免不良反应和耐药产生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阐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明确是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

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果诊断不明确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肺炎患者,如果仅根据临床表现和胸部 X 线片难以明确病原体是细菌、病毒还是支原体等,就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应根据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每种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对于细菌感染,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尽量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避免选择已经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以免治疗失败。

对于真菌感染,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具有不同的疗效。

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通常无效。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内停用(8)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0)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4)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在当今医学领域,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控制和治疗感染的关键工具,帮助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抗病原体。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适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不断加剧。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成为确保其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

那么,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能对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所帮助。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并且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要且有效的。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遵循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协议。

2. 调整剂量和疗程: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疗程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来调整合适的剂量,并确定适当的治疗疗程。

这样可以避免抗菌药物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过短,从而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3.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临床微生物学家、药师等。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并监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方案,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抗菌治疗效果。

多学科合作还可以促进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当使用的行为。

4. 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在使用抗菌药物的也要注意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这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正确地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 持续教育和培训:由于抗菌药物的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应该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了解最新的治疗准则和研究成果。

这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率,并减少不当使用的风险。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调整剂量和疗程、多学科合作、遵循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持续教育和培训。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细菌与抗菌药物间的特异性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与常见病原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互作。

即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不平均,其中对常见病原体的敏感性大,对其他病原体的抗菌作用相对较弱。

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具体的病原体,选择特异的抗菌药物。

这意味着,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先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感染部位的致病菌,并要充分考虑药物敏感性代价。

二、定量用药
药物量的大小决定药物的有效性,过大的药量不仅增加患者的毒副作用,也有可能引起药物耐药。

定量用药的标准要求,包括药量的大小和给药时间的间隔,往往由药物的浓度和有效期来确定。

三、单药用药
一般来说,单药抗菌效果较好,比多药併用更加经济、安全、有效,因为单药易于控制药效,减少了药物和副作用的可能发生,也有利于抗菌药物的使用经济效果。

四、联合用药
当抗感染疾病的致病菌涉及多种类型时,或者感染发病机理复杂非常多时,一般会选择联合用药。

选择的药物需结合检查结果,力求抑制所有可能致病的菌株,避免出现耐药的菌株发展,联合用药还可以减少用药剂量,更容易控制用药后的药效。

五、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有不仅仅是指使用一般药物,而且需要考虑到抗菌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效性,以免发生耐药。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以保证安全用药。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定量用药,并确定有效的药物量和有效的给药时间;尽量采用单药用药,联合用药要求严格筛选,以及加强对抗菌药物安全用药措施的落实。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内停用(8)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0)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4)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物,由于广泛大量地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构成全球性的突出问题。

新生产的抗菌药物层出不穷,使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不同品种之间差别更难以把握。

因此,本文特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某问题进行讨论临床医生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时参考。

1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1.1 正确选药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主要为细菌学),测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

应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临床药理、适应证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尤其应注意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缺陷、院内外感染、原发基础疾病等患者的用药。

1.2 抗菌治疗方案1.2.1 经验性治疗在病原菌分离出来之前,或药敏试验获结果前,先根据临床诊断考虑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性治疗。

下列情况必须尽快治疗:①感染直接威胁生命时;②如果治疗延迟到获得培养结果后再进行治疗,那么本来威胁不大的感染可能会加剧;③致病菌可预测到,即使治疗失败,所引起的危险性不大。

脑膜炎、肺炎患者在取得脑脊液、血及痰培养后即可开始经验性治疗;又如,对1例复发性无并发症性膀胱炎患者,而各方面情况均较健康的年轻妇女,虽然作尿培养十分容易,但考虑感染很可能由大肠杆菌引起,故在获得培养结果前用复方磺胺甲唑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 d,就可成功完成治疗。

但由于经验性治疗不具有肯定性,因而对重症病例一般须采用广谱抗菌药物,以覆盖较多的病原菌,如能获良好临床反应,仍可继续进行治疗。

1.2.2 特定性治疗当感染类型已确定,病原菌获得阳性结果,药敏试验已获结果,即可选择抗菌药物进行特定性治疗。

这种治疗方案具有肯定性,可结合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药效学、不良反应、药源及价格等综合考虑。

其目标应具有最大治疗效果,当应用窄谱抗生素治疗已足够时,既可使费用低廉,又较安全。

如果病情严重,或混合感染,则应采用联合抗菌治疗,同时严密观察,避免完全、盲目地依赖治疗方针。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简述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简述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简述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标题: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从简述到深入理解导言:抗菌药物作为医学领域中重要的治疗工具,可以有效对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问题,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

了解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于促进合理使用和遏制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简述到深入理解,全面探讨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含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特定的病原体感染情况下,根据病原体的特性、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根据病原体的特性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的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所差异,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

2. 考虑患者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患者的生理状况、病史、芳龄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考虑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避免过敏、毒副作用或对生理功能的损害。

3. 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病情和抗菌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严重感染需要静脉给药,轻度感染可以口服给药。

需要注意区分儿童和成人的剂量。

4. 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疗程抗菌药物的疗程需根据具体疾病特点和患者的病情,合理控制。

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感染未完全清除,而过长的疗程则可能增加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严格选择预防性使用的适应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明确适应范围,例如手术前的预防性使用、感染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性使用等。

2. 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和剂量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目标病原体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剂量。

3. 限制预防性使用的疗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应不超过72小时,以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应用引发耐药性。

四、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策略1. 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和人群的合理用药意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一、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三、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科院感学习培训记录
学习时间:2015年3月17日
学习地点:口腔科医生办公室
学习内容: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主持人:刘海梅
记录人:刘刚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
选用抗菌药物,首先应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

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最好能进行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选择疗效高、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治疗。

如果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另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病人的情况,如年龄、体重、遗传、机体的抵抗能力、哺乳、妊娠、肝、肾功能等,对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应严格控制使用致畸药物和影响婴儿生长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硝唑、替卡西林等。

对婴儿和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已衰退,常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应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选择剂量和疗程要适当,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又易引起细菌耐药;剂量过大,造成浪费,而且可能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

预防性用药仅限于少数情况,如烧伤者、预防败血症、预防新生儿眼炎、流行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等。

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而对各种病毒性感染疗效不佳,如流感没必要使用常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更多,故不宜盲目联合用药。

(一)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依临床经验联合用药治疗,使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待确诊后再调整。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可减少前者的应用量,减轻毒性。

5、感染部位药物不易渗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

(二)联合用药的原则
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

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极必要时才三药联用。

3、联合用药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余的不应有明显的耐药性。

除极少数情况外(如抗结核病时),不宜长期采用固定组分的联合用药,而且尽量缩短联合用药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