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集下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说课课件(25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说课课件(25张PPT)

讲授新课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最后利用坐标系直观明了地讲解明朝 内阁职权的变化,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等活动,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 加深学生对明朝集权与专权的理解。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我将这个子目分为两个模块:辉煌与危机。教师通 过让学生识别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行勾画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感受大明朝的辉煌;接着出示 倭寇的照片引导学生回答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最后通过 史料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 感受明朝面临的危机,并探究其对明朝带来的影响。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教师出示明朝形势图指出蒙古、藏族、女真部落的 大体位置,并讲解明政府经略这些地区的措施,培养学 生读图和信息匹配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 交叉融合。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两个选择题来巩固所学内容,并跟学生讲解 解题思路;其次通过板书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 课的重难点,也就是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 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最后布置课本上的习题作 为课后作业来结束本节课。
知识目标
(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明朝 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2)评价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现象的能 力;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的 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 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2)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 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 来,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课件5: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5: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

定都应天府,(明成祖
太 祖
时迁都北京)国号大明。
朱 元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北伐,攻
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1)废丞相,设内阁
明代自朱元璋即帝位,从伸张君权出发,取消宰相职务,由皇帝直接 统管六部,国家大小事务繁多,皇帝一人之力实难处理。
明 代
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

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
市 复
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

发展。

明清易代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 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 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 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 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3)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明思宗 自缢,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 降清,一片混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 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 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经略边疆
3.内陆边疆——东北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 代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行政机构。
奴尔干都司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 的地方军政建制,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 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 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 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明清易代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

高一历史课件: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一历史课件: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建立
1328年 庭
生于淮西一个贫民家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1出3家44为年僧17,岁游方父乞母讨长兄死于瘟疫。 ——朱元璋 1352年25岁 投入红巾军郭子兴部
1356年29岁 占领集庆(今南京),
受红巾军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

1361年34岁 封吴国公
1364年37岁 自立为吴王

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在濠镜澳(澳
登 陆
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

南部和北部。明末,荷兰击败西班
牙,独占台湾。
1562年,葡萄牙人在澳 门建起圣保禄教堂。该教堂 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 建,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 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即 “大三巴牌坊”。
北面:鞑靼、瓦剌 重修 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 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 明英宗(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 朝 (隆庆和议);双 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互市)。
废丞相
思考:对比图片,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皇帝 中书省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朝中央官制
皇帝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明朝中央官制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 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 要意义;通过认识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 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洲
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清太祖 清太宗
(三)明清易代
明朝末年: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农民起义
1.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 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
进占并迁都北京(清军入关)。
河北秦皇岛
3.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 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三)明清易代
16世纪中叶

• 葡萄牙获得澳
门租住权
16世纪—
世 界
15世纪末 • 荷兰和西班牙 16世纪初 分别占据台湾 新航路开辟 岛南、北部
17世纪 近代科学
阁 制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参与议政,接
明 成 祖
明 宣 宗
明 神 宗
度 受顾问,无决策权,权力并不来自于
发 展
制度、职位,而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和支持。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六部百官
转呈
皇帝
司礼监
批红
图4 明朝政务处理流程示意图
票拟
内阁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3. 宦官专权 “纸糊三阁老,泥塑大尚书”
(3)工作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内容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俨然以丞相自居”
内 阁


世宗—严嵩 晚年失宠后夺官家居而卒
权 力
秘 书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学生分组进行史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朱棣的英勇果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精神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3.通过对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教育学生珍惜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1.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明朝至清军入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历史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明朝建立和清军入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的宫殿、服饰、文化等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明朝的社会风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课件8: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8: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中央
皇帝

督 五军 务 内 吏 部 礼 兵 刑 工 察 都督 机 阁 部户部 部 部 部 院 府 构
地方
三司
民政(承宣布政使司) 军政(都指挥使司) 刑狱(提刑按察使司)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规模 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
③宦官专权
宦官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
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原因 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
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机构 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
权力 ①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 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 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朝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
▲ 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 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 建的陵园,占地约二万余亩。
▲ 明太祖像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 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体制
①明太祖废丞相
巩固 统一
①修长城(山海关→嘉峪关)
②与鞑靼和议、朝贡、互市 ③封授乌思藏僧俗首领,并设立 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
④招抚东北女真族,设奴儿干都 司,封授女真首领官号
瓦剌
奴儿干都司
亦力把里
鞑靼
嘉峪关
山海关
北京

乌思藏
2.满洲兴起与明清易代
①满洲兴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 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1张PPT)(共21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1张PPT)(共21张PPT)

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
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传播编队图
【史料研读】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 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用,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思考: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 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 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 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 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 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 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 朋友。 ——习近平访德演讲 (2014.3.3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建立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51 年 , 元 朝 爆 发农民起义,迅 速涉及全国。贫 苦农民出身的朱 元璋成为起义首 领,1368年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1328-1398)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 制进一步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
2.明朝对内陆边疆问题的处理得当之处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不好之处则导致 王朝被取代。
3.明朝面临海外贸易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但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实行海禁政策,引发 倭寇猖獗,也丧失了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 的机遇。
01
改革前
02
改革后
皇帝
中央
中书省:丞相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日暮西山

16、17C之交
1636年
1644年
20多年后




明亡后余部继续抗清 如郑氏以台湾为据点
展开抗清斗争
明日朝阳
努尔哈赤统
皇太极称帝
清军入关
打败农民军余部
一女真各部

立在全国的统治
古 三、明朝的边疆管理及明清易代
代 中
2、明清易代

何为清军入关?
宰相能够辅佐皇帝处理政 务,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 权,减少皇帝的独断专政。
古 一、明朝的内政问题——废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有的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那么,内阁大学士是
国 不是真正的宰相呢?

权倾一时的内阁

首辅——张居正



丞相府
内阁办公处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内臣阁,并只非备法论定思的顾中问央之一职级,行原政非机宰构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包括治理内政、 对外问题、边疆治理等方面。 2、了解明清易代的情况。



元末各路农民义军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元朝的灭亡及明朝的建立
元朝亡于农民起义——起义军将领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后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旧版教材明太祖像
古 二、明朝的对外问题——朝贡贸易与外敌侵扰
代 中
2、倭患与海禁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素养达成路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重点唯点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伪毎知识阅读内容阅读P72- 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问题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P73- 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

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提纲挈领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⑷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1)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②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内文渊阁值班,形成“内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3)出现③专权的局面。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互不
统属。
卫所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 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 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 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 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 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 建军制度。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②皇帝仅在备“顾票问拟兼”协的理基章础奏上,用红 不参与决策
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成祖
明宣宗
◎文渊阁
明神宗
内阁 内阁 内阁
③明朝参中与期军,国有的大大事学的士商深讨得皇帝信地任位,权逐力渐很上大升,被
比喻为宰相。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
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②促进民族交融;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稳固。
三、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 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 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①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②废除: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
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 ——明太祖《皇明祖训》
◎赫图阿拉城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一课。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晚期,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4.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明朝为什么灭亡?清军又是如何入关的?”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史衰落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清朝的建立: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的建立、发展和清朝的建立过程,了解明朝和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明朝和清朝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历史素养。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1.阅读历史文献:要求学生阅读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完成历史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观看历史纪录片:推荐一些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纪录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课题、时间轴、关键事件和知识点。课题位于板书的顶部,以大号字体突出显示,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时间轴位于板书的左侧,以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展示明朝和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事件和知识点以列表形式呈现,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重字迹工整、信息简洁明了,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精品课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精品课件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课堂小结

明朝政治制

度的变化


立 到 清
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入 关
内陆边疆与 明清易代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明太祖:废丞相
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明成祖:设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东南沿海的“倭乱”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满洲崛起 明清易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背景:
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举措:
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③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拓展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1)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 (2)统治者支持:①为炫耀国威,完善朝贡贸易体系;②海洋事关国 家的贫富与安危;南洋地理位置重要;明朝船队强大,可以用来发展 贸易,并使其他国家臣服。 (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 (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时间轴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历史文物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4.课后小论文: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历史的小论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创设情境: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通过讲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
2.经济发展:介绍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3.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课件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二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问题: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影响?
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经略边疆
三 经略边疆
自主学习二:看书二、三子目内容概括明朝经略 边疆的举措有哪些?
海上交通
海防
内陆边疆
1 海上交通 ——郑和下西洋
西洋??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 多指欧洲、美国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 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 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 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物,不能制约皇权
4 司礼监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 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 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 一署"之称 。
4 司礼监
材料八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
1664年,清基本消
灭明残余势力,确
1616年
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努尔哈赤建金
1632年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四 明清易代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从明朝到清朝朝代的更替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小组 活动
参考答案:
1、君主高度集权,皇权无制约,官吏,御史和言官的权力
来自皇权,其职权、任免、考察、罢黜,都取决于皇帝的
“隆庆开关”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
70 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
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
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距离资本下列材料和课本85页内容,评价明朝的海禁政策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能够准确识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时间、事件及原因。
2.掌握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了解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以及清朝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明朝衰落的原因,思考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变迁。具体方法如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落的原因,以及清军入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使其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明朝衰落的原因,思考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
在讲授过程中,我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案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我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篡位建文帝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又如,我介绍了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侵华和农民起义,让学生认识到明朝面临的内外困境。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636,皇太极称帝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 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材料七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不断向东方扩张,本已走向衰 落的明王朝面临着对内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对外要巩固海防,抵御西方殖 民侵略的双重任务。但是以何者作为重心,完全取决于明朝统治者对这些 边患性质的认识……很显然在明朝中后期,被统治者视为“腹心之患”的 是周边民族问题。
1.废丞相 2.设内阁
专制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殖民者东来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经略边疆
1.与北方草原蒙古族的关系
2.对藏族地区的招抚和管理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巩固统 一多民 族国家
课堂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观看
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册封、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 管辖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乌思藏
特点:因俗而治、形式多样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与蒙古族的关系 修筑长城、册封、互市
对藏族地区的管理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辖
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册封、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 管辖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乌思藏
1616,努尔哈赤建金
——《明夷待访录·置相》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影响:利:防止权臣专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弊:①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缺乏对皇权的有效制约。 ②导致皇帝独断暴政和宦官乱政,社会黑暗。 ③加重皇帝的政务负担,影响办事效率。
1.废宰相
材料三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 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 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7张)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7张)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 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 过程。从明初 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 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 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务咨询机构,非法 定 (皇帝信任)


权力 参与决策,统领百官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无法制约,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
祸。”
——《神宗实录》卷
司礼监——宦官专权

应天府


藏族 都城
省级驻所
长城、边墙 政权部族界 未定 今国界
封授,行都指挥使司,任小 用藏族明 上南

层人士

万里石塘
石星石塘
海万



长 沙
南海
东林党争 明军“抗日援朝”
袁崇焕抗金
阉党乱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36年,清朝正式建立
随后,农民起义开始大规模 爆发,尤其是李自成率领的 农民军更是声势浩大。
内忧外患下,明朝终于扛不住 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2页)
要求:标划重点,核心知识点当堂掌握
1、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 2、内阁建立的时间?职能?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主要目的?结果? 4、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抗倭斗争的民族英雄? 5、明朝在边疆设立哪些机构进行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

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素养达成路径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到这一时期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理解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提纲挈领阅读P72-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4)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1)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②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内文渊阁值班,形成“内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3)出现③专权的局面。

阅读P73-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3.“郑和下西洋”的概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④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重要地位和影响:(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后的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2)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下去。

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的新问题:(1)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和倭寇对东部沿海的骚扰;(2)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如何?结果如何? 形成的原因:(1)明朝出于对日本实行⑤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2)新航路的开辟。

具体表现:倭寇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16世纪中叶,⑥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结果:(1)明廷派⑦等平定倭寇;(2)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阅读P74-75“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5.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有哪些?明朝是如何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的?5.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先是⑧;后是女真族(满洲)建立的清朝。

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的措施对蒙古:(1)明朝重修长城;(2)鞑靼首领⑨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1)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2)设立了⑩、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东北:(1)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2)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6.清朝是如何建立的?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清朝是怎样确立在全国的统治的?6.清朝的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原因: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

标志: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1)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2)清军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

【答案】①应天府②宰相③宦官④非洲⑤经济封锁⑥葡萄牙⑦戚继光⑧蒙古⑨俺答汗⑩宣慰司奴儿干都司金大顺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宰相内阁首辅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皇帝个人意愿影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1.明朝内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削弱,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

明宪宗成化年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朝时内阁权力开始被削弱,首辅的部分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晚清立宪运动后,于19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朝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

司礼监与内阁在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

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一种简单的“双轨制”。

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明代相权游移于司礼监和内阁之间,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

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形成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海禁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

明朝的海禁政策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以致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开掠夺。

直到16世纪中叶,为了重建海上秩序,明廷在海禁存废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获准。

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由于政府部分开启海禁,东南沿海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其“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参知政事D.明代废丞相制度【解析】汉代设中朝,又称内朝,用来削弱相权,而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A项错误;唐代设三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仍存在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故B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

【答案】 D2.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嘉靖皇帝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三省制B.枢密院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故可以排除三省制,而枢密院是负责军务的机构,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故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3.《全球通史》记载:“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B.吴国船队到夷洲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解析】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可以证明以上观点,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A4.(选做)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C.有助于合理决策D.是中枢决议机构【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而没有涉及其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阁是内廷的秘书班子,有助于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故A、D两项错误。

【答案】 C5.(选做)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

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解析】A项的作者是文天祥,B项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D项描述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均排除。

C项出自戚继光所作的诗,该诗表达了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故选C 项。

【答案】 C【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解题关键:理解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思路引领:先结合教材内容把握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进而从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理解。

答案提示:(1)变化:从明成祖的大力推行到后来终止、未能持续。

(2)认识从目的看,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政治而非经济动机。

从原因看,主要原因:①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皇权操纵,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规律;②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

具体原因:①“厚往薄来”的政策给明朝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②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③明朝政府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了私人贸易的发展;④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⑤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营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⑥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危机日益加剧;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及其保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