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一)群体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先。
对此也有两种假说:1、原肠虫学说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原肠虫。
2、吞噬虫学说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
因现存的较低等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
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生物发生率(biogenetic law)也叫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是德国人赫克尔(E.H.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
达尔文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
达尔文还指出了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海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重演律。
1866年他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书中说:“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展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 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 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原 肠虫。 2、吞噬虫学说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 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因现存的较低等 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 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 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关于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的对称体制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愈简单,在太古代 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 动物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早于多细 胞动物。 形态学方面: 从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团藻等可以推测,群体是 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等阶段,均要经过单个细胞。根据“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一生物发生律,也说明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卵裂 囊胚的形成 原肠胚的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胚层的分化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生物发生律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分类地位 经济意义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动物的发育
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
• 一.个体发育:有机体从受精卵 发育成成体的过程。包括 胚前期, 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发育:性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精母细胞 4个精子 3个极体
卵母细胞
1个卵细胞
少黄卵:卵黄少,均匀
中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中央 多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一侧
(二)胚胎发育
受精(fertilization)与受精卵 卵裂(cleavage)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活习性方面无区别,如低等昆虫。 变态发育(间接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生活 习性方面的区别显著,如蛙、昆虫等。
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ontogeny): 是指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性成熟 或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
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
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6年提出。是指个体发 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二者的对应关系如 下:
青 蛙
个 体 发 育
受 精 卵
囊 胚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二 、分 类
菱形虫纲:双胚虫 异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研究生物化石的科学) 古代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地壳的变迁等形成了化 石。从所得的化石发现: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 类愈简单;在距今愈近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愈高等。在 太古代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 化石,而多 细胞动物的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比多细胞动 物出现早
3、扁囊胚虫学说
1883年海曼提出,认为原始后 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有2胚层的扁 的动物,称此动物为扁囊胚虫。扁 囊胚虫通过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 行、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层 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渐地腹面 的营养细胞内陷形成消化腔;同时 产生了内外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 物。
(二)合胞体学说 主要由Hadzi(1953)和Hanson(1977)提出的,认为多 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 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 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由于有些纤毛虫倾 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 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 见较多,一是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 分化成多细胞现象;二是体型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 称。
过渡类型 :中生动物(中生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海绵动物……)
中生动物门
一、 主要特征: 1、全部为体内寄生种类。 双胚虫:寄生于头足类的肾 直泳虫:寄生于海生无脊椎动物 2、种类少,个体小。 50种 0.5~10mm 3、结构简单,生活史复杂。 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成双层 4、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姓名:王园学号:20117319专业:生物科学学院:农生院时间:2012.3.3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进一步探索,越来越多的例子和研究证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在未来的日子里,揭开多细胞的起源将不会成为难题。
如:“多细胞生物起源或可追溯至寒武纪前”的发表证明人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谜底解开之日将不会远。
一、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动物由单细胞演变为多细胞是动物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是多细胞的。
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发展远较植物的快。
这是因为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两侧对称的体型,进而身体各部分明显分工,出现了头部,使得神经、感官等大大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由于多细胞动物长期适应于活跃的、主动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虽然也能完成起生命的各种活动,并有些单细胞动物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但由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仅仅是一个细胞内的分化。
原生动物也有一些多细胞群体,它们只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一般仍是以一个个细胞为独立的生活单位的,彼此之间并不发生密切联系。
多细胞动物我们称之为Metozoa,即后生动物,这是相对于原生动物(prot-ozoa)而言的。
后生动物包括除原生动物以外的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
也有学者认为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一个小类群--中生动物Mesozoa,这类动物寄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内,个体细胞数目20-30个。
二、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的证据现在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与单细胞动物,证据主要如下三个方面:1、古生物学方面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种类来判断。
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化石种类越简单。
在太古代(地质史最古老的年代),距今32亿到距今18亿年的中生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的化石。
而晚近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则较复杂,并且动物杂交的程度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 受精与受精卵 卵黄含量分 少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含量分: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 卵黄分布分 均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分布分:均黄卵、中黄卵、端黄卵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动物级。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子代能从亲代那里获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使子代更具有生 命力。 命力。
胚层的分化
•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的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 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过程。
各胚层的分化
•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 端。 •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 群体学说
• Haeckel的原肠虫学说 : 囊胚虫 Haeckel的 ——→ 原肠虫 →
内移 内陷
•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学说 → •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扁囊胚虫 两侧原肠虫 ————————————————→ →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已知约50 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50种 分为菱形虫纲 直泳虫纲。 菱形虫纲和
普通动物学—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多孔动物(上课版)
注解: G:胚囊小细胞向 囊腔生出鞭毛。 H、I:大细胞一端 形成一个大孔。并 向外包,里面的变 成外面。 J、K:两囊幼虫 L:小细胞内陷 M:固着生长
(三)海绵动物的分类 ①钙质海绵纲:钙质骨针,简单的水沟系,较小的体形,多浅海生 活,如白枝海绵和毛壶等。 ②六放海绵纲:六放形硅质骨针,复沟型,鞭毛室大,体形较大, 深海生活,如偕老同穴,拂子介等。 ③ 寻常海绵纲:硅质骨针(非六放)或海绵质纤维,复沟型,鞭毛室 小,不规则体型,海产或淡水产,如浴海绵,针海绵等。
(二)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①无性生殖分出芽和形成芽球。 芽球由中胶层中的若 干原细胞聚成堆,外 包几丁质膜或骨针形 成。 所有的淡水海绵和部 分海产种类能形成芽 球。
②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精子和卵是由原细胞或 领细胞发育,受精过程很特殊,领细胞将精子带入卵进行受精。胚 胎发育中有特殊的胚层逆转现象。 幼虫:两囊幼虫。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线虫、轮虫…) 环节动物(沙蚕、蚯蚓、蛭)
棘皮动物门(海星)
半索动物门(柱头虫)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海鞘) 头索动物(文昌鱼)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 物)
软体动物(螺类、贝类…)
节肢动物(甲壳类、蜘蛛、昆 虫…)
红毛壶
偕老同穴
拂子介
浴海绵
1、海绵动物也称侧生动物,其处于系统发生侧枝的原因 A无神经系统 B 无明显组织分化 C具有两囊幼虫 D 胚胎发育中具有胚层逆转 2、从下列陈述找出对海绵动物的不正确的叙述是 A它们的骨骼由钙质、二氧化硅或海绵质的针 B它们用吞噬方式获取食物 C所有海绵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D海绵动物能与许多共生动物共生 3、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 A、水沟系 B、 固着生活 C、领细胞 D、骨针
第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一)名词解释1、卵裂:卵裂与一般分裂不同点在于每次分裂后,新的细胞不断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分裂的细胞变得越来越小。
可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2、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完全卵裂是指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卵黄少、均匀分布,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称为等裂。
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则称为不等裂。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
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3、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4、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5、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填空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有古生物学方面、形态学方面、胚胎学方面。
2、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都必须经历受精、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等几个主要阶段。
3、根据卵黄的多少与分布不同,可将动物的卵细胞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
4、动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胚胎。
5、动物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期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6、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7、中胚层真体腔的形成方式有端细胞法、体腔囊法。
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而后口动物则是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8、在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内胚层所包围的空腔称为原肠腔;中胚层所包围的体腔称为真体腔。
9、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有群体学说、合胞体学说、以及共生学说。
(三)问答题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答: 卵裂与一般分裂不同点在于每次分裂后,新的细胞不断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分裂的细胞变得越来越小。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论点:
一般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二、证据:
1. 古生物学方面: 2. 形态学方面: 3. 胚胎学方面:
(一) 古生物学证据
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千百万年地壳的变迁 或造山运动等,被埋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 已经发现在最 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是最简单的. 在太古代的地层中有 大量有孔虫壳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 也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 这 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5. 外包: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分裂慢,结果
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外胚层, 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原肠胚的这几种分裂形成方式常常综合出现,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 包同时出现,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
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进一步 发育形成原 肠胚,此时 胚胎分化出 内、外两胚 层和原肠腔.
(三) 胚胎学证据
在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 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多细胞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受精与受精卵
雄性个体产生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雌性个体产生雌性生殖细胞-- 卵
受精卵
少黄卵 中黄卵 多黄卵 卵黄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在形成内、外胚层后还进一步 发育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
形成方式:
1. 端细胞法:在卵裂形成囊胚过程中,植物极的一个细 胞--端细胞分裂成两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以后移入 内外胚层间对称排列。这两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 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中胚层之间裂开 形成真体腔。(如原口动物)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三) 共生学说
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最终发展成为多细 胞动物. 这一学说存在一系列的遗传学问题,因为不同 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 胞动物,这在遗传学上是难以解释的.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 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其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 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 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 胞动物的祖先. 这样的祖 先,因和原肠胚很相似, 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 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实球 虫或无腔胚虫学说)
他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 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 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 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 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 初为实心的, 后来才逐渐 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 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 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 虫.
4.Otto Butshli(1883)扁 囊胚虫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原始的后生动 物是两侧对称的有两胚层的 扁的动物,,扁囊胚虫通过 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行、 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 层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 渐地腹面的营养细胞内陷形 成消化腔. 同时产生了内外 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物. 有些学者认为丝盘虫是扁囊 胚虫现存种类的证据.
(二) 合胞体学说
这一学说主要由Hadzi(1953)和Harsan(1977)提出,认 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 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 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 由于有些纤毛虫倾向 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 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认为无肠类扁虫是现在生 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因 为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 的现象,实际上无肠类合胞体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 出现的次生现象.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将无肠类扁虫 视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体型的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 称,如果认为无肠类扁虫两侧对称是原始的,那么腔肠动物 的辐射对称倒成为次生的,这显然与已揭明的进化过程是相 违背的.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在动物界里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
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有对称的体型。
两侧对称的体型不仅有利于活动,且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和背腹。
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
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
一切高等动物以至于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单细胞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虽然有的也较复杂,但它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Metazoa),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还有一类中生动物(Mesozoa)(图3-1),中生动物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认为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有学者将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并列为3个动物亚界。
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为动物界中的一门。
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Rhombozoa)和直泳虫纲(Orthonecta),前者包括双胚虫(dicyemida)和异胚虫(heterocyemida)两类。
菱形虫纲的动物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体长约0.5mm~10mm,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细胞数目在每个种内是恒定的。
这些细胞基本上排列成双层,但又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
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
虫体前端的8~9个体细胞排成两圈,用以附着寄主。
其余的体细胞多少呈螺旋形排列(图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
13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1、赫克尔原肠虫学说 最早的多细胞动物产 生于球形群体的单细 胞动物,以内陷形成 多细胞动物,与原肠 胚相似,有两胚层和 原口。
14
2、梅契尼柯夫吞噬虫学说
多细胞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 细胞摄取食物进入群体内形成内胚层,并形成消化腔。
15
3、合胞体学说
多细胞动物来源于 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4、共生学说
不同种的原生动物 共生在一体,发展为多 细胞动物。
16
复习思考题
1、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几个时期? 它们的早期胚胎发育有何共同特点?
2、卵裂、原肠胚和中胚层的形成有哪些方 式? 有何进化意义?
17
囊胚有囊胚腔和囊胚层。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7
4、原肠胚
由囊胚的一部 分细胞通过不 同的形式(内陷, 移入,分层,内 卷,外包)迁移 到囊胚内部, 形层两胚层的 原肠胚,留在 外面的称为外 胚层,迁到内 面的称为内胚 层。
原肠胚形成示意图 8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有孔虫,晚近的地层动物化石种类多且复杂。 二、形态学 现有原生动物的团藻等群体与多细胞动物相似,为中
间类型。 三、胚胎学 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
系列过程到成体。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重 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 胞动物。
3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
1、进化顺序
原生动物 中生动物 后生动物
2、中动物
小型内寄生动物。
结构简单,约50种。
细胞数目恒定。
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
1
双胚虫(无性生殖阶段) 双胚虫(有性生殖阶段)
中生动物
直泳虫
2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 最古老的地层中,动物化石最简单,如太古代有大量的
1、受精卵 2、卵裂. 3、囊胚 4、原肠胚 5、中胚层的形成 a.端细胞法 b.肠腔法 6、器官形成
4
1、受精卵
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是单细胞,是新个体的开始
受精过程示意图
5
2、卵裂
受精卵发生分裂,细胞数目在增加形成桑椹胚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6
3、囊胚
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中空的细胞群体为囊胚。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平 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留 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差, 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5、中胚层的形成
a.端细胞法:在卵裂形成囊胚时,出现两个原始囊胚成细胞,发展 为原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一空腔(体腔)。
b.肠腔法(体腔囊法):由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胚胞向外胚层伸展, 最后形成一囊状体,其中的空腔就是体腔。
中胚层形成示意图
10
11
6、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 神经组织,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2、中胚层:真皮,骨胳,肌肉,循环和排泄系 统,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3、内胚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肺,肝等。
12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E. Haeckel(德国人,1834-1919) 用生物进化 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 的。他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 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 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 生物群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