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
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
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黄河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1. 黄河可供水量分布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
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我国首次对全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宏观配置,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的制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证管理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用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的用水量(自治区)的水量指标。
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证管理中尚属首次。
黄河治理调研报告
黄河治理调研报告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灌溉和水资源供给的来源。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以及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黄河治理的调研,以了解当前的治理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进行了黄河流域的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河流水位的下降以及河道淤积的情况十分严重。
这使得黄河在枯水期的水量减少严重,无法满足周边农田的灌溉需求。
另外,由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黄河上游区域的农田面临着严重的失土和退化的问题。
其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问题。
其中包括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黄河上游区域的治理和实施生态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水质得到改善,河道的淤积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然而,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目前的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治理方面,而对于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还不够。
其次,在黄河流域的治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一体化的治理机制,以解决黄河流域的综合性问题。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了一些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如水土保持工程、高效灌溉技术和生态修复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质,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在黄河治理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实现治理的长远发展。
总结起来,黄河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以及河道淤积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期待未来的黄河治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提供更好的支持。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由我国“水多水少水脏”引发的水权制度建设回顾与展望
由我国“水多水少水脏”引发的水权制度建设回顾与展望【摘要】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各流域、区域取水权的矛盾日益凸显,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亟需法律层面的强力保障。
【关键词】水权制度;水法;可持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洪旱灾害不断,人类文明史便是一部治水史。
上世纪末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因洪涝灾害造成我国重大经济损失,黄河曾因常年断流危机到半个中国的工农业生产,而在我国水资源丰沛的华南地区因水质污染出现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危机。
[1]我国“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水问题的解决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权制度的健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突破口。
一、我国水权制度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中国涉水事务的管理非常分散,涉水制度寥寥无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甚至都遭到了践踏,水权制度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一)水权制度的萌芽阶段1976-1988年,为水利法制建设的恢复发展期,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要是关于防治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的法律,1987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提出了水使用权定量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是我国水权制度的萌芽。
(二)水权制度的法制化阶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是一部综合的水事实体法规,是其他水事法律规范的立法依据,并规定了取水应取得许可。
[2]1991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资源管理独立于工程管理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2000年胡部长关于“水权和水市场”的工作报告,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基于水权和水市场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方式【以水权制度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方式【以水权制度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年初开始,中国参照耕地资源红线管理制度,设定了三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既是中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性一步,也为中国水权制度付诸实践进行了基础性准备。
水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相关权利的总称。
根据2002年新《水法》,中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因此本文主要谈水的使用权。
为使中国真正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建立起以水权及其衍生出的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机制,是克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必要保证。
总量控制是关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遇到了不同的制约因素。
建国伊始,技术匮乏导致各行各业均处于百废待兴状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其后又遇到市场制约,我们努力加以破解,中国不断取得发展。
第四个制约因素,是在第三个制约因素还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出现的,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
现在来看,这两个因素已成为当下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它们已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种资源能够承载何种程度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承载多大的总量。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耕地、淡水和能源。
假如只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家都会赞成,但问题是如何建设,一定要找到具体的执行抓手。
这个抓手,就是要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一个明确的总量。
总量是一条红线,一个天花板。
有一段时间我们治理流域水污染比较被动,因为虽然监测的大部分企业都实现达标排放,但整条河流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因为没有对河道纳污进行总量控制。
中国已经实施多年的18亿亩耕地红线制度,就是针对耕地资源进行的总量控制。
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范文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黄河是我国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生态环境基础。
然而,多年来,黄河流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亟需进行治理和保护。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黄河治理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打下基础。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治理保护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 实地调研:选择黄河流域的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河源地区、河道地区和河口地区。
3. 访谈调研:与黄河流域的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当地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黄河治理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河源地区:河源地区是黄河的源头,也是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源枯竭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2. 河道地区:河道地区是黄河的主要流经区域,也是治理重点区域。
调研发现,河道地区存在河道淤积、河水污染、堤防塌陷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的水运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河口地区:河口地区是黄河的入海口,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的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活动,导致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流入海口的流量减少,海洋生态系统收到了严重威胁。
四、问题分析1. 河源地区问题分析: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河源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河道地区问题分析:河道地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河道淤积、河水污染等问题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河道疏浚和水质治理工作,加强对河道的管护和巡查,加强对沿河城市的环境监管。
3. 河口地区问题分析:河口地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活动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严格的河口管理规划,限制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的活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研究报告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研究报告1. 引言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我国九个省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质污染、水生态恢复等问题。
因此,开展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概述2.1 四水概述黄河流域四水即江河水系、湖泊水系、地下水和海水。
江河水系包括黄河及其支流、运河等;湖泊水系包括鄱阳湖、东平湖等;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海水指黄海及渤海。
2.2 四定概述黄河流域四定即水量定、水质定、水价定和水权定。
水量定是指确定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和各级水量保证率;水质定是指制定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水价定是指制定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价格体系;水权定是指明确水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四水四定研究是为了解决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包括水资源、水质、水价和水权等方面的数据。
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3.2 模型构建与仿真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包括水资源模型、水质模型、水价模型和水权模型。
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相关数据和模型,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可视化、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
4.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研究成果4.1 水量定成果通过研究,确定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和各级水量保证率,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4.2 水质定成果制定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为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指导。
4.3 水价定成果建立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促进了水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和节约。
4.4 水权定成果明确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建立了一整套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
断流与黄河断流
断流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时即称“黄河断流”。
断流情况及特点从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
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
70年代~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立方米/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
进入90年代以后,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时,也可能发生断流。
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
断流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90年~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
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
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
四是水价太低。
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
技术与市场技术应用2021年第28卷第4期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袁 园,张士科(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需要对黄河流域存在的困难和核心问题进行剖析。
通过对流域现状的分析,结合黄河流域的国家战略的要求,黄河流域水质、水量、水供、水高效利用等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剖析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方法,提出了如何建立协同机制、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对策分析doi:10.3969/j.issn.1006-8554.2021.04.030 引言黄河流域跨越了我国9个省区,流域面积约75万km2,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有“母亲河”之称。
黄河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2.5%,粮食和肉类产量约占全国33%,矿产资源是全国的50%左右,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是黄河流域的经济支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把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确保黄河的长治久安;基于黄河水资源量的实际情况,优化好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用水之间的水资源应用方式,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各地区自身所处的区域特点,发挥其区域优势,构建自己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和弘扬好。
本文从学术的角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需要的水资源综合控制、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地下水保护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黄河上、中、下游3段的划分以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和河南荥阳市桃花峪为节点,每段河长分别约为3472km、1224km和768km。
黄河水权市场的建设及其作用研究
缺水少生产粮食 30 ~40 5 亿 0 亿公斤 , 而这些缺水地区在黄河流域 占有较大的比重。到 2 1 00 年, 黄河将缺水 4 亿立方米; 23 0 到 00年, 将缺水 10 5 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 , 农用水浪费却十分 严重 。在黄河下游的引黄灌区, 输水损失达 3 %-5 %; 0 - 0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 , 水量损失竟高达
《 ) 河农 用水资源 配置 的现 状 一 黄
改革开放 以后 , 随着我 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 绝大部分资源的分配已经基于市场 机制 , 但主要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体制至今仍是指令配置模式 。流域上下游可自由取水 , 使干 致 旱之年下游无水可用, 为此 国务院 18 年颁布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 36 97 将 4 亿立方米 的水量 按一定 比例分配给沿黄 8 区)但因缺乏权威性的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分 水 省( , “ 方案 并未有效落实, 一遇枯水年份或用水高峰, 沿黄引水工程争相引水 , 造成分水失控。为缓 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 日趋严重的断流局面,98 l 19 年 2月, 国务院批准 , 经 国家计委 、
一
、
黄河农用水资源配一璃状以及 存在 a 问题 g
在改革开放以前 , 由于单一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国的水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政府部 我 门的计划调节, 使水资源难 以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合理的区域流动和循环。在指导思想上 , 人们 把黄河水资源当作纯“ 然物” 自 自由取用 , 是一种“ 开放的、 可获取资源” 。对水资源认识缺乏价 值观念 , 更没有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 因而造成水资源的“ 资源无价 , 使用无偿” 的局面 , 造成 了水资源使用上的巨大浪费。
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应该看到 , 这种方式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的延续 , 由于涉及到流域 各地及各行业的利益协调 , 运行效率低、 成本高 。 f ) 在 的问题 二 存 从目前情况来看 , 黄河农用水资源在配置过程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 水资源短缺与低 效利用并存。在黄河流域, . 一方面是农用水资源总量不足 , 流域 内人均 水量仅为 43 9 立方 米, 每公顷耕 地平均水量为 5 1 立方米 , 60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 平的 2 %和 5 1 %。据统计 , 7 目前我国平 水年份年缺水量为 38 立方米 , 5亿 其中农业缺水 3 0 0 亿立方米, 因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作者:陈怡平来源:《民主与科学》2023年第06期根据文献资料和兰州水文站、三门峡水文站以及花园口站观测数据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河干流径流量在波动中下降。
尤其是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用水量持续增加,与基准流量相比,1999—2016年兰州站平均径流减少约21%,三门峡站平均径流减少约60%,花园口站平均径流减少约59.5%。
黄河全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530立方米,虽然低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标准(人均1000立方米),但如果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不会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第一,避免盲目追求森林覆盖率,浪费有限的土壤水资源。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黄河流域存在很多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比如,一味强调森林覆盖率,有些地方不适合种树却偏要种树。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一部分水固定在植物当中,种的树长得越快,耗水越多,对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就越大。
如果不遏制这种错误的理念,很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合理的物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植物生理水平考虑,单位干物质耗水量最小的植物应该是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优先选择的物种。
对西部缺水地区来说,种叶小而坚硬、树皮厚、根系大的灌木,有利于减少蒸发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杨树、洋槐等速生物种是高耗水物种,短期生态效益较为显著,但不可持续,尤其是在黄土高原。
另外,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脆弱生态区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种植密度过高,容易导致土壤水资源过度消耗,土壤干燥化。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扩大,可能引发新的生态灾难。
第三,实施农业精准灌溉,遏制土壤大水漫灌。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大量浪费,曾导致黄河多次断流,下游绿洲萎缩。
由于渠系不健全、田间工程不配套,黄河流域农田灌溉多采用深浇漫灌的方式,不但浪费有限的水资源,而且导致农田盐碱化。
如宁夏灌区、河套灌区、关中灌区以及华北平原灌区,pH值都达到8.0以上,尤其是宁夏灌区和河套灌区,pH值高达8.6。
探讨完善国务院黄河分水方案
探讨完善国务院黄河分水方案摘要:国务院八七年黄河河川径流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是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的黄河开发规划利用调度的根基,由于25前的现状与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水,其局限性不言而喻,如山西省因能源发展分配43.1亿 m3现仅使用15亿 m3。
随着中、东线南水北调2015年前实施以及西线未来还不确定性;同时国务院2010年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到减少到现在的535亿m3;流域各省区已对国务院分水按干流与支流和地市进行了细化。
综之,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维持总量基本不变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青海省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3亿m3;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和国家优先发展地区,同时也是西北荒漠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两自治区采用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和城乡用水矛盾,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各5亿m3水;上述增加水量由富余省份及核减河北天津20亿m3水量解决。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改造西北荒漠化地区,如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与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荒漠化治理。
提议省区之间可采用水权转换方式解决余缺不均问题。
关键词国务院八七分水水权调整优化完善生态补偿省区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1.1八七分水方案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
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综述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综述提要本文从研究意义入手,对黄河水权制度的研究及国外水权市场建立的经验进行综述,为黄河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省(区),注入渤海,其流域幅员辽阔,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水资源较为贫乏。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短缺日益加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和复杂。
黄河水资源危机主要在于量的匮乏,黄河虽为我国的第二大河,但年径流量仅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五位,缺水形势十分严峻。
流域内及下游引黄灌溉区引用黄河水的人口占全国的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
污染的加剧、地下水的严重超采、河口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表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已经过度。
到目前为止,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7%。
这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导致了黄河断流现象的出现。
据统计,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黄河开始出现断流,且断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距离越来越远。
尤其是自1988年以来在汛期也出现了断流,这不仅使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且对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据资料显示,仅山东省1996年因断流造成的损失就达20亿元,胜利油田在1995年因缺少注水,就造成原油减产30万吨。
由于过度开发所造成的黄河断流,从现象上看,是由于用水量增长过快(尤其是上游地区过量用水)、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低、管理落后等原因。
在1997年之前,黄河水分配制度既缺少激励机制,更没有惩罚机制,使其处于“开放式、自由索取”状态,流域上下游自由取水,各行其是,区域水“以需定供”,导致水需求恶性膨胀。
从经济学角度,黄河断流表面上是流域水资源稀缺的宏观体现,实质上反映了流域水分配体制失效。
也就是说,制度失效导致黄河水资源出现危机。
因此,要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可以从科学有效的配置黄河水资源的角度入手,即如何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黄河水权分配制度。
浅谈黄河断流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黄河断流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随着流域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多,黄河水质显著恶化。
关键词:黄河断流生态恶化水资源管理Abstract: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mother riv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e come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infuses Bohai sea, 5464 kilometers, and the average years total run s off 57.45 billion cubic meters, which is the second longest in China, and is the eighth river. Along with the basin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to the Yellow River pollution increasing amount, the Yellow River water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worse.Key Words: Yellow River shortag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虽然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她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近几年来,黄河下游经常断流,尤其在进入九十年代,断流的频次、天数及河段长度均呈增长趋势,面临向季节性河流演变的严重局面,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
黄河断流的原因和保护黄河的建议
黄河断流的原因和保护黄河的建议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河流。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黄河在过去几十年里曾多次断流。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黄河断流的原因: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不均,进而使黄河的水量减少。
2.水污染:在黄河流域,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了化学和有机物的排放,这些物质会污染黄河的水源,影响水质和水量。
3.水资源开采: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
由于过度开采,黄河的水量变得不足,甚至会导致河流断流。
4.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土地长期以来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农田耕地减少、植被遭破坏、河床淤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黄河水量减少。
保护黄河的建议:
为了防止黄河再次断流并保护其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更为节水的设备和生产方式。
2.加强污染治理:政府可以加强污染监管,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
3.优化水资源配置:政府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协调黄河流域内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用水争端,防止过度开采造成黄河流域水源减少。
4.防治水土流失:政府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地过度利用、植被遭破坏等问题,减少泥沙淤积和影响水量的因素。
5.促进科技创新:政府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探索更为高效、可行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方法。
这些建议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黄河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谈中国历史上的水权制度-模板
谈中国历史上的水权制度摘要: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如何分配使用及归属权,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水权。
水权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前进逐步建立发展而来的。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水权没能在古代得到明确,只是体现在“诸法合一”的一部分管理法规和法律条款之中。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水权思想及其内容呈现不同的状况。
关键词:水权思想,用水制度,水利,优先权思想一奴隶制度下的水权思想及内容原始公社中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没有国家和法律。
世代相传下来的习惯就成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规则。
习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如果出现违背习惯的行为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惩罚,在使用水时也是如此。
夏王朝时期产生了《禹刑》,里面包含了水事的内容。
统治者通过治水而逐步达到权利集中的目的,出现“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由于是按水系来划分行政区域,所以大禹“平治水土,定千人百图”,水与政权紧密连在一起。
二封建制度下的水权思想及内容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立、发展的时期,至此正式的水权制度已有所体现,但总体看来是较为零碎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秦朝,他强调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秦,明法度、定律令、推行重农政策,因此秦法律中对农田水利、水旱灾害都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在农田水利方面,已出土的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及壅堤水”。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们生存之间的重大关系。
西汉时期的重要成就就是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农田灌溉用水制度。
据《汉书?倪宽传》记载,汉武帝元鼎年间,倪宽在六辅渠的管理运用方面首次制定了灌溉用水制度,“定水令,以广溉田”。
这标志着水利成文法规的正式产生,水权的有关内容也从习惯准则正式成为约束人们用水的法规。
北魏时,刁雍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河套地区制定了新的灌水制度,“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
黄河断流成因分析
黄河断流成因分析摘要:黄河自1972年首次自然断流以来.断流领域逐渐增加,断流历史不断加长,断流时间逐步提前,断流河不断上延,给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为此,对河断流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 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水量不足是引起黄河断流的客观原因; 人类活动的影响, 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黄河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引起黄河断流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黄河; 断流; 成因; 水资源; 承载能力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水利事业的发展,在黄河上修建了越来越多的梯级电站和引水灌溉系统,而这一称之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快涨上天了”。
但是,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和掠夺性开发,导致黄河频繁断流,不仅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和正在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控制黄河断流,促进沿黄两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我们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研究的重大课题。
1.黄河断流的现状分析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的“自然断流”始于1972 年. 20 多年来, 黄河断流的频次、历时、河长, 显示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首先, 断流的频率加大. 黄河自1972 年出现断流以来, 70 年代有6 次断流, 频率为0. 6; 80 年代有7 次断流, 频率为0. 7; 进入90 年代频率为0. 9。
其次, 黄河断流的历时加长. 1972 年黄河断流19 天, 1989 年断流24 d, 1992 年断流83天, 1995 年断流122天, 1996 年断流147天, 1997 年断流更长达226天. 第三, 首次出现断流的时间不断提前. 一年之中首次断流的时间, 70 年代多发生在5 月份, 80 年代发生在4 月份, 而90 年代则继续提前. 1995 年为3 月17 日, 1996 年提前到2 月14 日. 第四, 断流河长由河口向上源不断延伸. 70 年代, 黄河由河口向上源断流平均长达130 km, 80 年代为150 km, 90 年代则为300km. 其中1995 年为683 km, 约占黄河郑州以下总河长的8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年级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指导教师朱艳飞学生姓名马维罗福来张庆张剑聂润刘任烊学号31 29 34 33 32 26实验日期2016年5月28日实验地点实验成绩教务处制2016年5月28日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大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它的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
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黄河环境恶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但是,近年来,她饱受重重苦难,深受种种环境问题。
黄河流经区域类型及分布黄河断流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
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
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
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
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滚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
黄河利津县段断流情况统计年份天数70年代9天80年代11天1991年82天1992年61天1993年75天1994年121天1995年122天1996年136天1997年226天1998年142天1999年42天2000年0天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之后没有再出现断流情况。
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国家计委、水利部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黄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于1999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水调局,从1999年3月17日开始,对黄河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和有计划的调配,自此以后,黄河下游未出现断流现象。
黄河断流原因一、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效率过低。
几十年来,农业用水方式几乎没有改进,仍为大水漫灌、串灌,水的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3~0.5,灌溉定额过高,每公顷平均用水量在9000m3以上;其中宁夏引黄灌区达24720m3,内蒙古引黄灌区达11985m3。
二、用水价格过低。
长期以来,沿黄两岸的地方政府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由,实行“福利水”政策,压低农民灌溉用水的价格,现行水价仅为全国其他地区农业用水价格的1/5~1/10,难以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三、管理落后。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工作中习惯性地用“计划”的方法管理市场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同时,沿黄各省区、市、县均设有水利厅(局)等机构,各管一块,造成“多龙管水”的局面,可以说,体制的滞后导致了管理的落后。
黄河断流原因分析一、“公地悲剧”与过量用水“公地悲剧”是产权经济学中的典型案例,其大意为:一块产权不明的牧地,任何人都不拥有产权,但都可自由放牧,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结果是放牧数量无限增长,终至超过牧地的承载力,导致资源的枯竭。
产生“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使用该资源的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黄河就如同这一块公共牧地沿岸的政府、居民都可以任意引用,其结果必然是断流。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作为权利的使用者,对水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乃至最终利益的分配却没有充分的权能。
这就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即国家名义上对黄河拥有所有权,但实际使用权属于沿岸各地方政府,虽然黄委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管理职能,但对此并无充分的约束职能,以致各地按需引水,用水量直线上升。
所以,虽然国家名义上拥有黄河的所有权,但实际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造成了国有产权的虚置,这是对所有权的否定;而作为实际拥有使用权的地方政府,既没有(或不能)单位或部门对其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也不承担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与补偿等责任,致使其按需取水,用水量无限膨胀。
二、低效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是实现帕累托最优。
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把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带来最大福利;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水资源要掌握在最需要它、能给拥有者带来最大福利的主体手里。
目前,黄河水资源的低效使用,不仅无法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带来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且成为造成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产权制度与管理黄委对黄河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由于其与沿黄各省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理清,致使管理渠道不畅,效率低下。
近年来,许多单位(或部门)及理论界所讨论和倡议进行的流域统一管理,即由主管单位集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建设等职权于一身,以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实际上,无论是以往的区域管理体制,还是现行的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四、产权交易与水价水价过低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全国都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低的价格不仅无法调节水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且无形中鼓励着浪费水的行为。
解决措施一、生态环境建设方略1、风沙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境内。
主要地貌类型为沙丘草滩区和草滩盆地区,地表形态以流动、固定、半固定的各种沙丘、滩地、沙地为主,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海拔1200~1404m,沟壑密度小于2km/km2,年降水量272.3~379.6mm,水蚀强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侵蚀模数在1000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和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人工造林面积小。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防风固沙为主,在建设以水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的同时,主攻林草,建立防风林带、固沙林带、护田林网等防风固沙体系。
林草中主要选择治沙效果好、加工利用价值高的沙柳、沙蒿,配合其他适生灌草,如沙棘、花棒等,以逐步达到遏制风沙强度,减缓沙丘移动的目的。
另外,可以筑坝蓄水、打井抽灌,引水拉沙,改造沙漠,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2、河源涧地区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南部和吴旗、安塞两县北部,地表为更新世厚层黄土及洪积物覆盖,基底为白垩纪砂页岩,出露较少。
该区地势较高,以长梁、涧地、残涧地为主要地貌,以水蚀、沟蚀及重力侵蚀为主,风蚀次之。
部分涧地为深沟切割而成,沟岸重力坍塌严重,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5000t/(km2・a)。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固沟保涧为主,建设基本农田应与造林种草同时进行,走农、林、牧并举的发展道路。
坡面造林种草,修建田间工程,沟道内打坝建库蓄水,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沟谷发展。
同时,营造护田林网,修围堰固沟保涧,把涧地建设成产粮基地。
3、丘陵区位于无定河流域东南部,沟壑密度较大,梁峁顶部海拔在1000m以上,相对切割深度为50~250m。
本区山高坡陡,耕垦指数很高,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之暴雨强度大,土壤侵蚀剧烈,面蚀、沟蚀严重,潜蚀、融蚀普遍存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侵蚀模数为15000~20000t/(km2・a),是无定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植被建设和坡面、沟道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主,尽量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以梯田、沟坝地解决基本农田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畜群数量,大量种植牧草,推行舍饲养畜;积极发展林果产业。
二、分区措施配置1、风沙区重点治理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在迎着沙丘方向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制止沙丘移动。
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带一般地下水较为丰富,可以大量营造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大片防风固沙林,以沙柳、沙蒿为主要树草种,带状、菱形状栽种形成网格,其间撒播适生牧草;在丘间滩地上发展基本农田和人工优质牧草地,并在四周营造农田、草场、道路、村庄防护林网;对碱滩采取以沙压碱、排水防碱的治理措施;在地质地貌条件许可的沟道中建造骨干工程和塘坝,拦蓄洪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河源涧地区措施农田主要布设在沟底的涧地和坝地上,在距村庄较近、土壤侵蚀较轻、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布置在梁顶荒地或退耕陡坡地上,主要以水平沟整地方式造林;在村庄周围、交通便利的平缓退耕坡地上,以条田配水平沟整地发展经济林果;人工种草布置在梁坡下部的缓坡地上;沟道中修建骨干工程和淤地坝。
最终形成梁峁顶水土保持林,梁峁坡经济林,梁坡下部缓坡人工种草、沟坡水土保持灌木林,沟底涧地和坝地为基本农田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3、丘陵区措施在梁峁顶种植以灌为主、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以防风固土,减少面蚀和细沟侵蚀。
梁峁坡以水平阶、鱼鳞坑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为主,以拦蓄降水,保持水土。
梁坡中上部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避风向阳处建设经济林。
在梁坡下部退耕地或荒坡地上种草。
沟缘线附近以沟头防护工程为主,以防止沟岸扩张和溯源侵蚀;沟坡部位主要进行工程造林,以固土护坡,遏制产流;沟底主要修建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坝系工程,以拦泥淤地,变荒沟为粮川,抬高侵蚀基准。
三、其他措施1、建设黄河防护林,植树种草,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2、不断更新水旱灾害治理思想,采取综合治理与开发。
3、加强污水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