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古典宏观经济学:从十七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
强调经济的自动
调整机制,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
经济。
2,萨伊定律:
(1)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每个生产者的产出都创造了对其它商品的需求,
(2)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发行量只影响物价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
(3)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价格都是具有伸缩性的,即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供需均衡,因此不存在经济危
机,即大量失业与商品大量过剩的情况,
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总供给价格(AS):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所能够弥补全部成本与经济利润的最低市场价值
总需求价格(AD):假设技术,制度,资本都是既定不变的,厂商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生产的产出所能得到的预期价值,
总供给函数:AS=F(N)
总需求函数:AD=f(N)
总供给说明厂商提供产品要求的最低价值
总需求说明厂商提供产品的预期收入,
凯恩斯引入了预期的概念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大于收益,厂商减产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时候,则有成本小于收益,厂商增产,则有:实际产出(Y)=总供给(AS)=总需求(AD)
图像表示
2,假设两部门经济,
Y=AD=C+I
G:政府购买
三部门:Y=AD=C+I+G。
1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2、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2、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3、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收入的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 。( 。(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增加,但其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增加,但其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 4、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ECONOMICS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 支出模型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12.2 消费、 消费、储蓄和投资
C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C=f(Y) =
45
。
0
Y
ECONOMICS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 支出模型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C MPC= ⊿Y = dC 或= dY
从几何上, 从几何上,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为消费曲线上 任一点的斜率。 任一点的斜率。 1> MPC >0
ECONOMICS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 支出模型 十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12.2 消费、 消费、储蓄和投资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总量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消费总量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储蓄函数 (Saving Function)
--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章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两部门经济旳国民收入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旳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厂商
消费支出
投
储
金融市场
资
蓄
家庭
收入
(图-6)
代表货币流向
(二)两部门经济旳均衡条件
总需求(AD)=总支出=C+I
总供给(AS)=总产出=总收入=C+S
AD =AS
C+I=C+S
I=S,注入=漏出,均衡
I<S,注入<漏出,收缩
I>S,注入>漏出,扩张
金额。
MPC=dC/dy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
入中旳比率。 APC=C/y
当消费和收入呈线性关系时, C=a+b·y
式中a为自发消费,是个人为了生存而必须旳
消费,它在这里是一种常数,不随收入旳变化
而变化。b为边际消费倾向(0<b<1),b·y表
示由收入引致旳消费。
(二) (家庭)储蓄函数
2,一次性临时性收入变化引起旳消费出 变动很小,其边际消费倾向很小,甚至接近 于零,但来自持久性收入变动旳其边际消费 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 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旳,则消费并不会 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 才会有明显旳效果。
第二节 投资函数 (教材P95)
消费支出
厂商
投
储
资 金融市场 蓄
收入
政府
家庭
(图-12)
国外部门
代表货币流向
(二)四部门经济旳均衡条件 总需求(AD)=总支出=C'+I'+G'+X 总供给(AS)=总产出=总收入=C'+S+T+M AD =AS C'+I'+G'+X =C'+S+T+M I'+G'+X=S+T+M,注入=漏出,均衡 I'+G'+X<S+T+M,注入<漏出,收缩 I'+G'+X>S+T+M,注入>漏出,扩张 ( C'=对本国产出旳消费需求,I'=对本国
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
3)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 ( 用 G 表示 ) 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国防、警察、 公益事业及其他领域的经常性支出。这些政府购买都作为最终产品计入 GDP。 4)净出口 净出口( 用 X - M 表示 ) 是商品和劳务的出口额( 用 X 表示 ) 与进口额( 用 M 表示 ) 之间的差额。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净购买情况。综上所述,按支出法核算 GDP 的公式为 GDP = C + I + G + (X - M)
3.GDP 与国民生产总值 与 GDP 有关的另一总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 (GNP),它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 市场价值的总和。 与 GDP 不同,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
当某国的 GNP 超过 GDP 时,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当 GDP 超 过 GNP 时,则情况相反。也就是说,GDP 不考虑从国外获得的以及支付给国外的收入,它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实际 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测量值。GDP 与GNP 在国际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流动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差别很大。换言之, 如果本国的GDP 远大于本国的 GNP,表明外国公民从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分享了更多的收益。
实际上,GDP 概念中的国家是从地域的意义上理解的,故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而GNP 概念中的国家的含义是 从国民的意义上理解的,二者的唯一区别是它们空间范围的确定原则不同。GNP 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而 GDP 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即 GNP = GDP + 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第五课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函数的机制: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利 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 降。
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图示
价格水平为P1时, 均衡总支出=总收 入=y1
价格水平为P2时, 均衡总支出=总收 入=y2
两点连线。得到总 需求曲线。
AD曲线的经济含义
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 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表明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反映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 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水 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和货 币政策,都使AD曲 线右移。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 AD Aggregate Demand
1.总需求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需 求。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AD=C+I+G+(X-M) 总需求=GDP=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图示
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关系,表 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不 能进行调整。
萧条时,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 置。收入增长,货币工资和物价 水平保持不变。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前, 能以不变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 量的国民收入。
而在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f之后, 不论价格水平高到何种程度,国 民收入不会增长。
如扩张财政:
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 在原价格水平下,形成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α+βy
MPC
α
1
1
1 APC
APC
O 图13-3 线性消费函数
y
这时,APC>MPC。
c y 从公式上看 APC y y y
在这里,β 是MPC,由于α 和y都是正数,因此,
0 所以,APC>MPC, 随着收入增加, y y
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 逐渐趋近于MPC.
消费倾向的感性认识
收入 1 2 9000 10000 消费 9110 10000 0.89 MPC APC 1.01 1.00
3
4
11000
12000
10850
11600
0.85
0.75
0.99
0.97
5
6 7
13000
14000 15000
12240
12830 13360
0.64
0.59 0.53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凯恩斯的社会消费理论属于绝对收入假说
1.相对收入假说 (美)杜森贝里(James S.Duesenberry)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
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 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 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 持消费稳定。
A
100
支出=100
450
0
100
y,收入,产出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E支出
100
收入 = 100
B IU<0 E=100 45° Y2 IU>0
AE
100
Y1
宏观经济-第十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答案版)
第十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AE-NI模型)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此时社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2.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的比率。
3.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人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6.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人中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储蓄增量。
8.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0.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1.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12.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3.凯恩斯定律是指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观点,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15.凯恩斯认为,在微观层次上,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是好的;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储蓄增加,消费减少,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产量、就业的增加,是不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二、单项选择题1.引致消费取决于( )。
CA.自发消费B.边际消费倾向C.收人和边际消费倾向D.收人2.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BA. 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边际消费倾向下降3. 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介绍
经济周期分析
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变化
2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3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政策应对
4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经济周期的未来走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国际经济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分析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挑战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谢谢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模型假设过于简化:现实经济环境复杂,模型难以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可能影响理论的准确性
政策实施效果: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与理论预测不符,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
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宏观经济政策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影响国民收入
投资:企业投资于固定资产和存货的行为,影响国民收入
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差额,影响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与就业
01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关系: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
03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收入和就业
02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平衡:国民收入与就业需要保持平衡,避免失业和通货膨胀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第四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教案
• 实际工资率[Real Wage Rate]
• 货币工资率[Money Wage Rate]
• 劳动的需求——表示劳动的需求量与实际工资率 之间的关系。
实际工资率=
货币工资率 物价指数
100
例20:20/7/2实9 际工资率=
8.4元 112
100=7.5元
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Y
• 劳动的边际
Q Qf Qu
失业 Ls
Lu Lf
Ld
L
L
Q
(a)劳动市场 (b)生产函数
Lu Lf
L
P
Q
Q
(c)总供给曲线
Qu
Qf
Q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P
• 大萧条时期, 由于存在大量失业 者,如果厂商对劳 动的需求增加,在 价格不变且货币工 资和实际工资均不 变的前提下,劳动 投入量可不断增加 ,厂商利润增加, 0 产量增加。
2020/7/29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P
AD
①时际替代效应;
②实际余额效应;
③国际替代效应。
02020/7/29
Y
实际余额效应 [Real Balance Effect]
• ——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货币余额真 实价值的变动,对总需求带来的影响。
• P货币的实际余额 以货币替代 实物C AD ;
• Y=f(N,K0) • 又称短期总生产函数。
2020/7/29
宏观生产函数的两个特征:
Y
• 总产出随总就
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
Y0
• 由于报酬递减 规律的作用,随着 总就业量的增加, 0 总产出按递减的比 率增加。
总需求均衡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是多少? 在一个图形里画出一条450 线和一条支出线(总需求线)来描述之
前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当政府减少税收时,收入如何变化?
2. 假设商业管理者们比较乐观,他们增加了投资支出。支出线会发生 什么变化?这将怎样影响实际GDP?画一张图来证明你的答案。
4.变动支出G和变动税收T有何不同?
• 是否乘数K值越大越好?
• 实际上,对一个国家来说,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范围内, 其乘数值是相对稳定的。
税收增加
A
开始, 税收增加将
D
减少消费:
C = MPC T
Y=C1 +I +G
Y=C2 +I +G
…企业将减少产 出, 收入水平将 下降到一个较低 的均衡水平
消费C与收入
消费
2000 2600 3200 3800 4400 5000 5600 6200 6800 7400 8000 8600 9200 9800
收入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
•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 部门的支出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
•乘数的大小 •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
k 1 1b
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
财政政策
• 含义: 政府有意识地通过变动支出G或税收T来达到 变动总产出的目的。 1. 支出变动G
2. 税收变动 C
持久减税 暂时减税
3.K值大小与财政政策效果
3. 假设中国商品在美国突然变得不受欢迎了,净出口怎样变化?支出 线怎样移动?实际GDP 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作图说明。
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消费函数图示分析:
消费函数具有下列性 质: (1)在任何收入水平 上,它们的导数值 小于1,即有C , < 1,或MPC<1。 MPC是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 dC MPC dy 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 率。 (2)消费和收入的比 值随收入Y的增加 越来越小,用APC 表示,APC也是递 减的。
APC c( y ) C Y y
9
(3)APC和MPC的关系。APC= (a+by)÷y=a/y+b。如果,a>0,则 a/y+b>b,即APC>MPC。
消费曲线的移动(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当a不变时,b变动所引 起的消费曲线的移动 从消费曲线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移动,可以看出:消费增 10 加,则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相反。
1
一、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其人 凯恩斯(1883-1946),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主编 《经济学杂志》,兼任英国财政部顾问,英格兰银行理事 等职,长期从事货币数量变化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研究,主 张实行管理通货来稳定资本主义经济。1929-1933年世界 经济危机后提出失业和经济危机现象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 论,鼓吹国家实行全面调节经济生活,以挽救资本主义命 运。他一生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 敌视社会主义。列宁在1920年指出:凯恩斯“是一个人所 共知的资产者,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死敌。” 其代表作有: 《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这里只分析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决定,即总产 出的决定。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收入由总支出即总需求 的大小来决定,总需求又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 支出和净出口来决定。本章重点解析消费需求、投资需 求的决定因素。 • 简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 • 一、消费和储蓄理论 •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三、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四、投资决策 • 五、乘数理论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三讲商品市场均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E)模型国民收入核算等式: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从“总产出=总支出”来看,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因素。
从“总收入=总产出”来看,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个生产要素。
在经济危机后的大萧条时期,总需求是制约总产出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提出国民收入的大小由总需求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围绕总需求分析,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分析产品市场。
在产品市场上,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总收入(Y)恰好等于总支出(E),则有Y=E,当Y=E时得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模型称Y-E模型。
第一节消费一、消费与储蓄•消费(C)是居民户对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储蓄(S)是指收入中除用于消费外的余额。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是:C=f(Y)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S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是:S=f(Y)•②长期消费函数:C=by 其中b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长期储蓄函数:C=(1-b)y(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①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C=c/y•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S=s/y•②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MPC=△c/△y•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S=△s/△y消费与储蓄的关系•Y=C+S•APC+APS=1•MPC+MPS=1(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
第10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 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 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2.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 系。(广义上的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是用来描述消费与 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 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增 量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将逐渐递减,也就是说随着人们 收入的增加,消费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即
GDP=NDP=NI=Y
若生产与消费均 衡:生产=消费
从GDP的计算得出国民收入公式
假设:一国内所有收入都用以支出。即总支出=总收入
从总支出的需求角度看,GDP=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 从总收入的去向角度看,GDP=消费用途C+储蓄用途S
GDP=总支出=总需求(AD)= C + I GDP=总收入=总供给(AS)= C + S 都=国民收入Y 国民收入均衡时,存在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
收入 1 2 3 4 5 6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消费 9110 10000 10850 11600 12240 12830
储蓄 -110 0 150 400 760 1170
MPS
APS -0.01
MPC
APC 1.01
0.11 0.15 0.25 0.36 0.41
同理, 有Δy = Δc + Δs; 两边同除Δy,则 Δy/Δy = Δc/Δy +Δs/Δy 即: MPC + MPS = 1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第一、二节是要说明在假设总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第一节是一种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不考虑总供给和货币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引入货币因素,说明货币、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说明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
通过本章教学,要掌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总供给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总需求曲线的含义;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乘数的计算;IS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注意:(1)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2)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仅计算本年度产品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以前产出。
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房屋的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3)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 goods :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在以后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
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又可作为中间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
(5)按照市场价格计算。
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GDP的缺陷:(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上一章已经谈到,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将总需求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在介绍了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变量:消费和投资理论之后,我们将在本章进一步分析总需求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与国民产出的。
同时,我们将上一章介绍的均衡模型拓展,引入总需求中的另两个变量: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框架。
第一节萨伊定律与凯恩斯革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关于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古典经济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竞争性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认为通过提高或降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价格可以消除市场供需双方存在着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达到供需的平衡。
在西方经济学术史的大部分时期,这种古典理论占据了支配地位。
20世纪30年代全球爆发的严重而持久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失败。
人们意识到纯粹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对解决经济周期性危机的能力十分薄弱。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理论上抨击了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理论所有的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价格的变动是滞后的,工资是刚性的,依靠价格调节已经难以使宏观经济达到理想中的供需平衡,因此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从那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主导地位。
7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巨额财政赤字和经济出现“滞胀”(stagflation)现象,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理论的长期有效性,从而导致古典理论的重新抬头,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理论。
萨伊定律与古典经济理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1767-1832)于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其他产品,从而形成了某一产品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如果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那么任何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除去自身的消费外,其剩余部分都会用于储蓄,并且任何储蓄的数量都会由于人们对非自己生产产品的需求而将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李嘉图曾经进一步论证到: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出售,任何人出售产品的目的都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有助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别的商品。
他认为,需求是无限的,只要资本还能带来某些利润,资本的使用也是无限的。
他认为,由于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所以任何数量的资本在一个国家都不会得不到利用。
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理论所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尽管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结构不尽一致,部分商品的过剩和部分商品的生产不足会同时存在,但所有商品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萨伊定律之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百多年被众多经济学家所接受,是因为这一定律与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相吻合的。
这一定律的存在实际上有三个重要的假设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三个前提条件不复存在,那么萨伊定律也必然失灵。
(1)萨伊定律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投资恒等于储蓄(I≡S)。
这一命题实际上涉及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利率理论。
自亚当·斯密以来,利率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在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中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本的利率是由资本供给(储蓄)和资本需求(投资)共同决定的。
这一观点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有过完整的表述。
如图4-1所述,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储蓄与投资,S代表资本的供给曲线,它表示与任一利率相对应的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
利率越高,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越多。
I代表资本的需求曲线,它也与每一利率相对应,投资者根据利率的高低愿意借入资本的数量。
资本需求曲线与利率呈反比关系,利率越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本就越多。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储蓄与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正如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使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平衡,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供求不平衡而引致的利率的升降,也会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平衡。
R利I S率投资与储蓄图4-1 资本的供给(储蓄)与需求(投资)与利率的决定(2)萨伊定律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劳动市场的均衡可以由工资率进行调整。
古典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工资理论证明,当商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其就业水平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如图4-2所示,Ls代表劳动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实际工资(W/P)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就越多。
Ld表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一曲线描述劳动的边际产品,它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量增加而递减。
只要实际工资低于已就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厂商增加所雇佣的劳动力总是有利可图的。
这一模型的假设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会随着劳动的供需状况上下波动。
这样,随着货币工资的涨跌,总会有一个实际工资,使劳动力愿意提供的就业量恰好等于厂商愿意雇佣的人数。
在图4-2中,与实际工资(W/P)﹡相对应的就业为0N﹡,表示劳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就业量,这个就业量被认为是充分就业,因为它表示愿意按实际工资就业的人都已经就业。
如果事实上还有一些人没能就业,即图4-2中从0N﹡至N1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失业则被认为是“自愿失业”,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实际工资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所以不可能为厂商所雇佣。
(W/P)1(W/P)劳动量图4-2 劳动市场的均衡(3)萨伊定律的第三个前提条件是:货币呈“中性”状。
这一前提条件是从第一个条件中推导出来的。
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个命题,实际上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总是要花费掉的,这种花费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而不会把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贮存在身边。
因此,萨伊定律实际上对货币的职能作了这样一个假定,即货币的职能只有两种,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货币不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
这种假定是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互不相干的“两分法”(dichtomy)相一致的。
所谓两分法,是指在考察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要素价值的决定因素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价值)和商品的均衡产量是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决定因素。
在这方面,货币实际上只起着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对商品的价值决定不具有任何作用。
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及其增减变化,既不影响商品供需量,不影响商品的供需结构,也不影响商品的交换比率。
货币及其供应量只能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及其商品的绝对水平。
这一特征被称为货币“中性”。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是在人们普遍感到古典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实经济,认为必须对古典理论进行彻底的评价和修正的时候产生的。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这一著作的出版不仅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而且通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以全新观点系统阐述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界形成了强烈的理论冲击波。
因此,凯恩斯理论的诞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认为,从短期看,工资和价格并不像古典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弹性,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和价格实际上是不易变动的。
凯恩斯将这种呆滞的工资和价格称为“工资刚性”和“价格粘性”。
产生这种粘性价格和刚性工资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在多数行业中,工人是根据长期合同工作的,一般的合同期为3年。
在合同生效期间,工人的货币工资就是合同中规定的工资。
而合同一旦签订生效在短期内是不会随意改变的。
其次,为限制垄断和恶意竞争,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很多产品的价格。
如70年代中期,美国的电话服务、天然气、石油、水、电、铁路、航空和海运的价格都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价格的变化只有在成本发生重大变动是才会得到调整,而且即使调整其时滞也会很长。
再次,由大公司或经济组织规定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价格的粘性。
许多跨国公司必须召集大型会议才能决定重要的价格变动,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跨国机构要改变其价格,必须召集各成员国进行协调。
正因为如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就会比想象中慢得多,市场的供求变化要经过多种程序才能反映到价格上来。
理论的差异导致政策的差异比较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理论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1)古典经济理论假定,货币工资会根据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自动调节,因此具有弹性的工资率会导致充分就业。
凯恩斯则认为,工资是呈刚性的,并且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固定不变。
(2)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是利率的函数,即S=S(r),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余额,因此这一函数实际上暗含着另一假定,即消费也是利率的函数,即C=C(r)。
再加上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即I=I(r),因此利率成为人们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相一致的最重要的变量。
凯恩斯则引入了消费函数这一崭新的概念,认为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收入而非利率,其推论是储蓄也取决于收入,储蓄与投资相等的趋势是通过收入的变化实现的。
(3)马歇尔认为,利率的决定取决于资本的供求,而资本的供求是利率的函数。
凯恩斯则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从而建立了新的利率理论。
(4)由于利率的高低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投资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利率这一中介,影响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也影响到实际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因此,货币不再呈“中性”。
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不同的经济政策。
由于古典经济理论崇尚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因此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任何干预。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市场机制能够通过自身的稳定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对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不会有影响,反而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萧条时期,政府的任何支出增加中会产生“挤出”私人投资的效用。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由于价格的滞后性,市场经济从不平衡到平衡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并且会伴随着经济的剧烈波动。
而且,实践也证明,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调节的经济,往往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经济,这一经济会始终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徘徊。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经济推向充分就业的水平。
根据这一理论,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从而提高产出水平,减少失业。
也可以通过压缩政府开支或增加税收以抑制过旺的需求,从而降低产出水平,以消除通货膨胀。
而且,在萧条时期,政府开支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更多的私人投资,不会起挤出私人投资的作用。
同样,政府也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产出水平。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以提高投资需求,从而促使产出水平的提高。
而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就会上升,这样就可以压缩投资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
凯恩斯理论对战后的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稳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