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平均数(mean)就经常 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知识点 1 平均数的意义
知1-导
表给出了某户居民2010年全年的水费缴纳情况 (每两个月计费一次),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 均 每月缴纳多少水费?
月份
2
4
6
8 10 12
水费(元) 50.60 34. 60 41.40 46. 00 39. 20 27. 60
(2)总共植树
3×8+4×l + 5×10+6×8+7×3 +8×1 = 155(棵). (3)平均每人植树 155 4.8(棵).
32
知1-讲
例2 丁丁所在的八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 下图是该校 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请计算该校八年级每 班平均学生人数; 请计算各班学生人数, 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某校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分布图
知1-讲
解:(1)该校八年级学生总数为40 ÷20%=200(人), 每班平均学生人数为200 ÷5 = 40(人)
(2)八年级(2)班:200×23% =46(人); 八年级(3)班:200×20% = 40(人); 八年级(4)班:200×18% = 36(人); 八年级(5)班:200 ×19% = 38(人);
C.15
D.14
知2-练
4 期中考试后,学习小组组长算出该组5位同学数
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如果把M当成另一位同学
的分数,与原来的5个分数一起, 算出这6个分数
的平均数为N,那么M∶N为( )
A. 5
B.1
6
C. 6 5
D.2
20.1
第二十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平均数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介绍了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而本节课的重点是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它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图表的绘制,对于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而本节课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其性质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均数性质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与演示: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华师大版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华师大版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果一组数据 85,80,x,90 的平均数是 85,则 x=85.
2.某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80 分,物理、
政治两科的平均分为 85,则该生这 5 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82.
3.某中学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为 77,82,
2.给出计算过程并板书:(见课本第 131 页) 3.解完上题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图 20.1.3(b),在你所绘制的 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 40 的水平线,图中代表各班人数的五个条 形,有的位于这条线的上方,有的位于它的下方.想一想,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 与下方不足部分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平均数是 40,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 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零. 探究 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以例 2 中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这组数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
解:设投进 3 个球的人数为 a,投进 4 个球的人数为 b, 根据已知有
2.随机抽查某城市 30 天的空气状况统计如下:
其中,w≤50 时,空气质量为优;50<w≤100 时,空气质量为良;100<w≤150 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
(1)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 30 天中空气质量的优、良、轻微污染的分布情 况;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 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出示课本 P130“回顾” 【教学说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 强调:在这一道题目中使用了统计表,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同 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有必要,要学会使用统计表.
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知识点 中位数
按身高排序的5名同学的合影照中,男孩在最中间的位置,他的 身高就可看成五名同学身高的中位数.
知识点 中位数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知识点 众数
鞋店老板在进货时,最关心的就是销售数据中的众数.
知识点 众数
(1)确定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众数进行决策.
(1)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而不是方差越大越稳定. (2)方差的作用是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不是方差 越小就越好,需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和要求而定. (3)在实际情境中,通常是在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 才能用这种方法. (4)注意方差的数量单位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一致,为原始数 据单位的平方.
知识点 用计算器计算方差
甲、乙两班举行班际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各选10名选手参赛, 各班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个数统计如下表:
知识点 用计算器计算方差)评估数据的集中趋势. (2)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评估实际问题.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知识点 方差
甲、乙两名同学进行10次投篮练习比赛,教练可以利用他们 各自的命中次数的方差的大小选择一名成绩较稳定的同学加 入校篮球队.
知识点 方差
知识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选用
某公司员工工资情况统计图如下:
该公司在宣传材料中称,该公司员工工资平均待遇是1800元, 显然宣传材料中所说公司员工工资平均待遇是平均数,而没用 中位数和众数.
知识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选用
注意如果原始数据带有单位,那么要保持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的单位一致,否则比较的结果会失去意义.
学科素养课件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基础复习++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基础复习++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20 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基础复习知识点 1 平均数1. 为了增强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与防控能力,某学校组织了“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学生手抄报比赛活动.其中八年级五个班收集的作品数量(单位:幅)分别为:42,48,45,46,49,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44B.45C.46D.472. 某快递公司快递员张山某周每日投放快递物品件数为:有4天是30件,有2天是35件,有1天是41件,这周张山日平均投递物品件数为 ( )A.35.3件B.35件C.33件D.30件3. 八年级某班五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如下:5,7,6,x,7.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x的值为 ( )A.7B.6C.5D.44.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方面为选手打分,并分别按5:3:2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小明的三项成绩(单位:分)分别是90、95、90,他的总评成绩是 ( )A.91分B.91.5分C.92分D.92.5分5.如果公司分别赋予面试和笔试7和3的权.根据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公司将录取 .7. 某班有50名学生,平均身高为166 cm,其中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0 cm,则30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cm.8. 某公司招聘职员两名,对甲、乙、丙、丁四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各项成绩满分均为100分,然后再按笔试占60%(1)这四名候选人面试成绩的平均数为 .(2)现得知候选人丙的综合成绩为87.6分,则表中x的值等于 .(3)求其余三名候选人的综合成绩,并以综合成绩排序确定所要招聘的前两名人选.知识点 2数据的集中趋势1.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使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处于正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位置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平均数能充分利用各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波动较大时,一般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中位数不能充分地利用各数据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但当各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大致相同时,它往往没有什么特别意义.9. 在一次女子跳水比赛中,八名运动员的年龄(单位:岁)分别为:12,13,13,14,15,13,13,15.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12B.13C.14D.1510.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山西共派出13 批医疗队支援湖北,共计1516人,白衣逆行,千里驰援.如表是山西11A.33人B.86人C.91人D.98人11. 若一组数据:2,2,x,5,7,7的众数为7,则x为 ( )A.2B.5C.6D.712. 通过测试从9位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中,择优挑选5位去参加中学生书法表演,若每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各不相同.则被选中同学的成绩肯定不少于这9位同学测试成绩统计量中的 ( )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加权平均数13.该班此次英语听力口语考试成绩众数比中位数多分.14. 在一次数学答题比赛中,六位同学答对题目的个数分别为:7,5,3,7,5,10,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15.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期间,进入超市购物人员都需要测量体温,某8位顾客已知这8位顾客的平均体温为37C.求:(1)表中a的值.(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6.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业员15人,该公司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公司有关部门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1)直接写出这15名营业员该月销售量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月销售目标,你认为(1)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个最适合作为月销售目标? 请说明理由.温馨提示: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多数营业员完不成任务,会使营业员完不成任务,进而失去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不能发挥营业员的潜力。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一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打下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四个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初中的统计学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如频数、频率、图表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据和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频数、频率的概念,图表的绘制。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图表的绘制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和教具等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据的收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和收集过程。

3.数据的整理:介绍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排序等,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技巧。

4.数据的描述:讲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教授图表的绘制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来描述数据。

5.数据的分析:教授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平均数、中位数等,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精选)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

(精选)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求法,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3、了解方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能用方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据123n x x x x 、、、…,那么,()1231n x x x x n⋅⋅⋅++++就是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用“x ”表示.即()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1)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2.加权平均数若数据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3x 出现3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则x =1122k k12kx f x f x f f f +f +++++……(其中1f +2f +…+k f =n ,k ≤n )在一组数据中,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f 叫做这个数据的权.按照上述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要点诠释:(1)k f 越大,表示k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权”越重,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区别:平均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中位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总之,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选择的统计量要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 要点四、方差设一组数据是12,,n x x x …,,它们的平均数是x ,我们用()[]222212)(...)(1x x x x x x nS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求方差的步骤概括为:“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 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越不稳定.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倍.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某选手在青歌赛中的得分如下(单位:分):99.60,99.45,99.60,99.70,98.80,99.60,99.83,则这位选手得分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99.60,99.70 B .99.60,99.60 C .99.60,98.80 D .99.70,99.60 【思路点拨】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答案】B ;【解析】解:数据99.60出现3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99.60;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99.45,99.60,99.60,99.60,99.70,99.80,99.83,中位数是99.60.故选B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举一反三:【高清课堂 数据的分析 例8】【变式1】若数据3.2,3.4,3.2,x ,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 【答案】3.2;3.5; 解:由题意3.43.5, 3.62x x +==,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 【变式2】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 ) A .6.2小时 B .6.4小时 C .6.5小时 D .7小时 【答案】B ;解: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 =(50+90+140+40)÷50 =320÷50 =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 类型二、利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问题2、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甲 乙 丙 教学能力 85 73 73 科研能力 70 71 65 组织能力6472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候选人丙将被录用.(2)甲的测试成绩为:(85×5+70×3+64×2)÷(5+3+2)=76.3,乙的测试成绩为:(73×5+71×3+72×2)÷(5+3+2)=72.2,丙的测试成绩为:(73×5+65×3+84×2)÷(5+3+2)=72.8,∴候选人甲将被录用.【总结升华】5、3、2即各个数据的“权”,反映了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按加权平均数来录用.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数据的分析例10】【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2015春•东莞期末)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2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表:鞋号 23.5 24 24.5 25 25.5 26人数 3 4 4 7 1 1(1)求出这些尺码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如果你是老板,去鞋厂进货时哪个尺码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为什么?【思路点拨】(1)直接利用平均数公式求出即可,再利用中位数以及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利用众数的意义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3.5×3+24×4+24.5×4+25×7+25.5+26)=24.55,中位数是:24.5,众数是25;(2)去鞋厂进货时25尺码型号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原因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25,故销售的女鞋中25尺码型号的鞋卖的最好.【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众数、中位数的定义以及平均数求法,正确掌握中位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 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 类型三、方差4.(2016•巴彦淖尔)某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全国比赛,对他们进行了8次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环)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甲 10 8 9 8 10 9 10 8 乙107101098810(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甲的平均成绩是 环,乙的平均成绩是 环; (2)分别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测试成绩的方差;(3)根据(1)(2)计算的结果,你认为推荐谁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2)利用方差公式计算; (3)根据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解答即可.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0+8+9+8+10+9+10+8)=9, 乙的平均成绩为:×(10+7+10+10+9+8+8+10)=9, 故答案为:9;9;(2)甲的方差为:[(10﹣9)2+(8﹣9)2+(9﹣9)2+(8﹣9)2+(10﹣9)2+(9﹣9)2+(10﹣9)2+(8﹣9)2]=0.75,乙的方差为:[(10﹣9)2+(7﹣9)2+(10﹣9)2+(10﹣9)2+(9﹣9)2+(8﹣9)2+(8﹣9)2+(10﹣9)2]=1.25, (3)∵0.75<1.25, ∴甲的方差小,∴甲比较稳定,故选甲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方差的概念和性质,一般地设n 个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方差S 2=[(x 1﹣)2+(x 2﹣)2+…+(x n ﹣)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举一反三:【变式】甲、乙两人各射击6次,甲所中的环数是8,5,5,A ,B ,C, 且甲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6,众数是8;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6,方差是4.根据以上数据,对甲、乙射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A .甲射击成绩比乙稳定B .乙射击成绩比甲稳定C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相同D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无法比较 【答案】B.类型四、用样本估计总体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 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 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 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2014•清河区二模)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向阳中学对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根据调查问卷,将课外阅读情况整理后,制成表格如下: 月阅读册数(本) 1 2 3 4 5 被调查的学生数(人) 20 50 15 10 5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被调查的学生月平均阅读册数为 本; (2)被调查的学生月阅读册数的中位数是 ;(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 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4)若向阳中学共有学生1600人,求四月份该校学生共阅读课外书籍多少本? 【答案】解:(1)平均阅读册数为:=2.3(本);(2)∵共有100名学生,∴第50和51为同学的阅读量的平均数为中位数:=2; (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中位数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 (4)2.3×1600=3680(本).6. 从甲、乙两种玉米苗中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 ) 甲: 21 42 39 14 19 22 37 41 40 25 乙: 27 16 40 41 16 44 40 40 27 44 (1)根据以上数据分别求甲、乙两种玉米的方差. (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些? (3)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思路点拨】本题考察方差的定义.熟记方差的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值:)()(甲cm x 3025404137221914394221101=+++++++++=乙的平均值:甲的方差:)(2.10410)3025()3042()3021(22222cm S =-++-+-=甲, 乙的方差:)(8.12810)3144()3116()3127(22222cm S =-++-+-=乙(2)因为甲种玉米的平均高度小于乙种玉米的平均高度,所以乙种玉米的苗长的高.(3)因为22S S 甲乙<,所以甲种玉米的苗长得整齐. 【总结升华】本题既是一道与方差计算有关的问题,又是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题目,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举一反三: 【变式】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水稻的长势,农技人员从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抽取5棵植株,将测得的苗高数据绘制成下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和方差,并比较两种水稻的长势. 【答案】5.85.2x x ==乙甲∵,, ∴甲种水稻比乙种水稻长得更高一些.222.160.56S S ==乙甲∵,,∴乙种水稻比甲种水稻长得更整齐一些.植株编号 1 2 3 4 5甲种苗高 7 5 4 5 8乙种苗高 6 4 5 6 5。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小结-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小结-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小结一、引言数据整理和初步处理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篇文章将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中有关数据整理和初步处理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数据的整理在学习数据的整理方面,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入手:1. 数据的调查和收集调查和收集数据通常需要具体的实地调查和收集,也可能需要其他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调查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调查的范围,采用合理的样本和调查方法,从而使得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

2. 数据的处理和归纳在数据的处理和归纳中,我们需要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概括,通过图形、数值和语言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数据背后的规律,让数据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3. 处理和归纳的方式在数据的处理和归纳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方式:•统计图形法:通过画图方式,使用表格和图形表达出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吸引读者注意;•统计量法:通过计算平均数、方差、中数、四分位数等值,从而刻画出数据的总体情况;•数据分析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和预测等分析方式,从而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不同规律。

三、初步处理除了数据的整理外,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数据的清洗在数据的整理和处理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对原始的数据进行清洗,以去掉错误或无效的数据,保留有效信息。

2. 数据的填补在清洗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丢失数据的情况,对于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填补的方式,从而使得数据更加完整和有价值。

3. 异常数据的处理有些数据可能会存在异常和离群的情况,这些数据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数据的整体判断。

因此,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异常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以达到更加合理和准确的处理结论。

四、总结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初步处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背后规律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想一想
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主要依据是考生的 总分,这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个量 关系最大?
小知识:平均数较敏感,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 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发生变化,有时变 化很明显.所以评价成绩一般用平均数.
例3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 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了 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问题. 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 道的路况用一天中过往车 辆的平均数合适吗?为什 么?
(秒)
解:不合适,虽然这10只手表误差的平均数是0,但从
测得的数据看,10只手表中只有2只不快不慢,显然不
能认为这些手表有很高的精度.
问题1: 某商场一天中售出某品牌运动鞋20双,其中各种号
码的鞋的销售如下:
鞋的尺码 (cm)
23.5 24 24.5 25 25.5 26
销售量(双) 3 2 3 2 8 2
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说长道短 ◆草地上有六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请猜想 是怎样的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 ◆为筹备班级的新年晚会,班长对全班同学爱吃的几种水果 作了民意调查.最终买什么水果,该由调查的平均数,众数还 是中位数决定呢? ◆八年级有四个班级,如果我想比较在一次测验中四个班的 成绩,应该用平均数、众数还是中位数呢?
练习 1.判断题: (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 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 (2) 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 (3) 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 (4) 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
解:(2)将上面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20 40 40 40 50 50 50 70 90
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分别是40和50,它们的平均 数是4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5.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2月 2月 2月 2月 2月 2月 2月 2月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016年 12 13 14 22 6 8 9 12 2017年 13 13 12 9 11 16 12 10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9 9 0 1 1 9 9 38
7
方差
我们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平均” 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通 常称为方差. 通常用s2表示一组数据的方差,用 x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
数,x1,x2,…,xn表示各个数据.
s2
1 n [(x1
x)2
(x2
x)2
(xn x)2]
[(0
5)2
(10
5)2
8
(5
5)2
]
5
sB2
1 [(4 10
5)2
(6
5)2
(3
5)2
(7
5)2
(2 5)2 (8 5)2 (1 5)2 (9 5)2 2 (5 5)2 ] 6
A的方差﹤B的方差
1. 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各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 方差如下表:
则这四人中成绩发挥最稳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B.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越稳定. 由题意可知乙的方差最小,所以这四人中成绩发挥最稳 定的是乙.
【跟踪训练】
比较下列两组数据的方差: A组: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4, 6, 3, 7, 2, 8, 1, 9, 5, 5
解: 求方差: 先求平均数
__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1 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课件_22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1 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课件_22

方法1
1 10
8

9

8

8

8

9

8

10

10

10
= 8.8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的,对于 n 个数 x1, x2 ,..., xn , 我们把
x = x1 x2 xn n
x n 叫做这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 拔 ”
是w1,w2,…,wn,则
x=
x1w1+x2w2 + w1+w2 +
+xnwn +w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
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位 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 的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 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2)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为什么?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重要程度 不一样!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解: x甲=
85

2+78
1+85 2+1+3+4
3+73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学习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1)理解权的重要性
(2)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
八年级学生微机考试,在一次平时测验 中,八(3)班第一小组的10名同学的成绩 如下:8, 9, 8,8,8,9, 8,10, 10, 10, 求这组学生的平均成绩?

【精编版】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

【精编版】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求法,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3、了解方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能用方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据123n x x x x 、、、…,那么,()1231n x x x x n⋅⋅⋅++++就是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用“x ”表示.即()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1)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2.加权平均数若数据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3x 出现3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则x =1122k k12kx f x f x f f f +f +++++……(其中1f +2f +…+k f =n ,k ≤n )在一组数据中,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f 叫做这个数据的权.按照上述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要点诠释:(1)k f 越大,表示k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权”越重,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区别:平均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中位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总之,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选择的统计量要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 要点四、方差设一组数据是12,,n x x x …,,它们的平均数是x ,我们用()[]222212)(...)(1x x x x x x nS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求方差的步骤概括为:“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 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越不稳定.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倍.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某选手在青歌赛中的得分如下(单位:分):99.60,99.45,99.60,99.70,98.80,99.60,99.83,则这位选手得分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99.60,99.70 B .99.60,99.60 C .99.60,98.80 D .99.70,99.60 【思路点拨】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答案】B ;【解析】解:数据99.60出现3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99.60;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99.45,99.60,99.60,99.60,99.70,99.80,99.83,中位数是99.60.故选B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举一反三:【高清课堂 数据的分析 例8】【变式1】若数据3.2,3.4,3.2,x ,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 【答案】3.2;3.5; 解:由题意3.43.5, 3.62x x +==,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 【变式2】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 ) A .6.2小时 B .6.4小时 C .6.5小时 D .7小时 【答案】B ;解: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 =(50+90+140+40)÷50 =320÷50 =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 类型二、利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问题2、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甲 乙 丙 教学能力 85 73 73 科研能力 70 71 65 组织能力6472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候选人丙将被录用.(2)甲的测试成绩为:(85×5+70×3+64×2)÷(5+3+2)=76.3,乙的测试成绩为:(73×5+71×3+72×2)÷(5+3+2)=72.2,丙的测试成绩为:(73×5+65×3+84×2)÷(5+3+2)=72.8,∴候选人甲将被录用.【总结升华】5、3、2即各个数据的“权”,反映了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按加权平均数来录用.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数据的分析例10】【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2015春•东莞期末)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2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表:鞋号 23.5 24 24.5 25 25.5 26人数 3 4 4 7 1 1(1)求出这些尺码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如果你是老板,去鞋厂进货时哪个尺码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为什么?【思路点拨】(1)直接利用平均数公式求出即可,再利用中位数以及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利用众数的意义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3.5×3+24×4+24.5×4+25×7+25.5+26)=24.55,中位数是:24.5,众数是25;(2)去鞋厂进货时25尺码型号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原因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25,故销售的女鞋中25尺码型号的鞋卖的最好.【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众数、中位数的定义以及平均数求法,正确掌握中位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 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 类型三、方差4.(2016•巴彦淖尔)某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全国比赛,对他们进行了8次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环)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甲 10 8 9 8 10 9 10 8 乙107101098810(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甲的平均成绩是 环,乙的平均成绩是 环; (2)分别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测试成绩的方差;(3)根据(1)(2)计算的结果,你认为推荐谁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2)利用方差公式计算; (3)根据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解答即可.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0+8+9+8+10+9+10+8)=9, 乙的平均成绩为:×(10+7+10+10+9+8+8+10)=9, 故答案为:9;9;(2)甲的方差为:[(10﹣9)2+(8﹣9)2+(9﹣9)2+(8﹣9)2+(10﹣9)2+(9﹣9)2+(10﹣9)2+(8﹣9)2]=0.75,乙的方差为:[(10﹣9)2+(7﹣9)2+(10﹣9)2+(10﹣9)2+(9﹣9)2+(8﹣9)2+(8﹣9)2+(10﹣9)2]=1.25, (3)∵0.75<1.25, ∴甲的方差小,∴甲比较稳定,故选甲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方差的概念和性质,一般地设n 个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方差S 2=[(x 1﹣)2+(x 2﹣)2+…+(x n ﹣)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举一反三:【变式】甲、乙两人各射击6次,甲所中的环数是8,5,5,A ,B ,C, 且甲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6,众数是8;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6,方差是4.根据以上数据,对甲、乙射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A .甲射击成绩比乙稳定B .乙射击成绩比甲稳定C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相同D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无法比较 【答案】B.类型四、用样本估计总体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 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 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 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2014•清河区二模)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向阳中学对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根据调查问卷,将课外阅读情况整理后,制成表格如下: 月阅读册数(本) 1 2 3 4 5 被调查的学生数(人) 20 50 15 10 5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被调查的学生月平均阅读册数为 本; (2)被调查的学生月阅读册数的中位数是 ;(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 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4)若向阳中学共有学生1600人,求四月份该校学生共阅读课外书籍多少本? 【答案】解:(1)平均阅读册数为:=2.3(本);(2)∵共有100名学生,∴第50和51为同学的阅读量的平均数为中位数:=2; (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中位数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 (4)2.3×1600=3680(本).6. 从甲、乙两种玉米苗中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 ) 甲: 21 42 39 14 19 22 37 41 40 25 乙: 27 16 40 41 16 44 40 40 27 44 (1)根据以上数据分别求甲、乙两种玉米的方差. (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些? (3)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思路点拨】本题考察方差的定义.熟记方差的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值:)()(甲cm x 3025404137221914394221101=+++++++++=乙的平均值:甲的方差:)(2.10410)3025()3042()3021(22222cm S =-++-+-=甲, 乙的方差:)(8.12810)3144()3116()3127(22222cm S =-++-+-=乙(2)因为甲种玉米的平均高度小于乙种玉米的平均高度,所以乙种玉米的苗长的高.(3)因为22S S 甲乙<,所以甲种玉米的苗长得整齐. 【总结升华】本题既是一道与方差计算有关的问题,又是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题目,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举一反三: 【变式】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水稻的长势,农技人员从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抽取5棵植株,将测得的苗高数据绘制成下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和方差,并比较两种水稻的长势. 【答案】5.85.2x x ==乙甲∵,, ∴甲种水稻比乙种水稻长得更高一些.222.160.56S S ==乙甲∵,,∴乙种水稻比甲种水稻长得更整齐一些.植株编号 1 2 3 4 5甲种苗高 7 5 4 5 8乙种苗高 6 4 5 6 5。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课题方差说课稿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课题方差说课稿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课题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课题方差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稳定程度的量。

它既能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又能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如何利用方差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但是,对于方差这个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方差的意义,并逐步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能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对方差的感知,提高学生运用方差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难点:方差公式的推导,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方差的意义,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

例如,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让学生感受方差的重要性。

2.讲解:讲解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方差的计算过程。

3.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并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方差的意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方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方差的实际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方差的知识体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方差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课件: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3.88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课件: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3.88
解:5包饼干的平均价格为
2×2.20 + 3×1.80 = 1.96
5
归纳总结
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 每个指标的权重。
各个指标乘以相应的权重后的和叫做加权 平均数.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P137习题20.1第6、7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 谢!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 7,判断下列 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这组数据共有三个,且其中一个 大于7,那么必有一个小于7;
(2)如果这组数据共有四个,且其中两个 小于7,那么必有两个大于7.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P137习题20.1第1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3
4
5
678
棵数
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
(1)总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总共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人 12

10 8
6
4
2
00
3
4
5
678
棵数
解 (1)参加本次活动的总人数是 1 + 8 + 1 + 10 + 8 + 3 + 1 = 32(人).
人 12

10 8
6
4
2
0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 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 不适用.
探究新知
(1)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为 3.50 元/ 千克,另一种单价为 6 元/千克.小明妈妈买了单价 为 3.50 元/千克的苹果 1 千克,单价为 6 元/千克的 苹果 3 千克,那么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是 两个单价相加除以 2 吗?为什么?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1.方差》教学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1.方差》教学课件

2月 21日
2001年 12
2002年 13
2月 22日
13
13
2月 23日
14
12
2月 24日
22
9
2月 25日
6
11
2月 26日
8
16
2月 2月 27日 28日
9 12
12 10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知这两个时段的平均气温相等, 都是12℃,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 总体上没有什么差异呢?
观察下图,你感觉它们有没有差异呢?
气温(℃)
气温(℃)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a)2001年2月下旬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b)2002年2月下旬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a)中的 点波动范围比较大——从6℃到22℃,图(b) 中的点波动范围比较小——从9℃到16℃.
6
11
2月 26日
8
16
2月 2月 27日 28日
9 12
12 10
2月 21日
2001年 12
2002年 13
2月 22日
13
13
2月 23日
14
12
2月 24日
22
9
2月 25日
6
11
2月 26日
8
16
2月 2月 27日 28日
9 12
12 10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2 年 2 月下旬和 2001 年同期的气温相比,有 4 天的气温相对高些, 有 3 天的气温相对低些,还有一天的气温相同. 我们可以由此认为 2002 年 2 月下旬的气温总 体上比 2001 年同期高吗?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课件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课件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①八年级队平均分高于七年级队; ②八年级队的成绩比七年级队稳定; ③八年级队的成绩集中在中上游,所以支持八年级队成绩好
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考点探究
当堂检测
课堂总结
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一般水 平或集中趋势
中位数

数据的整理与
众数


初步处理

数据的离散程 度或波动大小
方差
S²乙=
1 10
(2
7)2
(4
7)2
(10 7)2 5.4
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考点探究
当堂检测
课堂总结
(2)你会选择哪位选手参加比赛?说说你的理由.
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 命中10环的次数

7
7
4
0

7
7.5
5.4
1
解:选择甲参加比赛. 理由:由(1)得,S²甲<S²乙,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学习目标
防错
确定中位数时,一定要注意先把整组数据按
提醒 照大小顺序排列,再确定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___最__多___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定义

众数

一组数据中众数不一定只有一个;当一组数据中出现
防错
特殊值时,其平均数往往不能正确反应这组数据的集
提醒
中趋势,就应考虑用中位数或众数来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考点探究
知识梳理
考点探究
当堂检测
课堂总结
归纳总结:
1.实际生活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量作为指标. 2.平均数的大小易受极端值影响,反应的是平均水平. 3.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个特例. 4.中位数取值要先排序,反应的是中等水平. 5.一组数据众数的个数不一定,反应的是多数水平. 6.方差越小越稳定,数据波动越小.

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数据的离散程度

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方差》,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是数据处理与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作出判断。

方差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学习方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

此外,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理解方差与离散程度的关系,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时,会通过计算其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方差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我把方差提出的必要性及运用方差知识进行习题求解和生活实际问题的突破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方差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认知情况:教材通过第四节的实际问题已说明了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必要性,对方差概念及公式的引出起到推动作用。

生活经验:学生对方差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有难度,在利用公式计算时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缺失技巧,往往计算出错。

因此,作为教师,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进行知识理解与运用,才能让师生的互动过程变得轻松自然。

三、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课堂由学生掌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力求本课形成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训练回顾的教学模式,达到对本节知识由呈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到收获的目的,并且在重视双基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求法,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3、了解方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能用方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1.平均数1??nxx、…x、x、x+x+???x+x+就是这组数个数据一般地,如果有,那么,n213 ??x x+xx?+???x+x+. 即”表示.据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用“n123n要点n213n1诠释:(1)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2.加权平均数ffxffxxx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若数据出现出现出现次,出现次......次,31kk1232xf?xf? (x)k2121k fffxx=n,k≤…+为+,则=n(其中)+1k2f?f?…+f k21在一组数据中,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f叫做这个数据的权.按照上述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点诠释:fx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权”越重,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1)越大,表示kk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一般地,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众数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区别:平均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中位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总之,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选择的统计量要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要点四、方差x,x,…,x是,我们数据是的平均数用它,们设一组x n12??1??2222)(x??(xx)xS???xx...??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n12n组数据的方差.求方差的步骤概括为:“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越不稳定.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2k k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倍. 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某选手在青歌赛中的得分如下(单位:分):99.60,99.45,99.60,99.70,98.80,99.60,99.83,则这位选手得分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99.60,99.70 B.99.60,99.60C.99.60,98.80 D.99.70,99.60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思路点拨】.【答案】B;【解析】解:数据99.60出现3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99.60;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99.45,99.60,99.60,99.60,99.70,99.80,99.83,中位数是99.60.故选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数据的分析例8】x,3.9,3.7的中位数是3.2,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变式1】若数据3.2,3.4,平均数是________.【答案】3.2;3.5;x?3.4?3.5,x?3.6,所以众数是3.2解:由题意,平均数是3.5. 2【变式2】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A.6.2小时 B.6.4小时 C.6.5小时 D.7小时【答案】B;解: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类型二、利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问题、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2 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测试成绩测试项目丙甲乙73 73 85 教学能力65 70 71 科研能力846472组织能力(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1??x???++xx++x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运用求平均数公式(【思路点拨】1n132n 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候选人丙将被录用.(2)甲的测试成绩为:(85×5+70×3+64×2)÷(5+3+2)=76.3,乙的测试成绩为:(73×5+71×3+72×2)÷(5+3+2)=72.2,丙的测试成绩为:(73×5+65×3+84×2)÷(5+3+2)=72.8,∴候选人甲将被录用.【总结升华】5、3、2即各个数据的“权”,反映了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按加权平均数来录用.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数据的分析例10】【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89?78?85?84x?(分)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384?10%?90?30%?87?60%?87.6(分)所以.10%?30%?60%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2015春?东莞期末)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2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表:鞋号 23.5 24 24.5 25 25.5 26人数 3 4 4 7 1 1(1)求出这些尺码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如果你是老板,去鞋厂进货时哪个尺码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为什么?【思路点拨】(1)直接利用平均数公式求出即可,再利用中位数以及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利用众数的意义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3.5×3+24×4+24.5×4+25×7+25.5+26)=24.55,中位数是:24.5,众数是25;(2)去鞋厂进货时25尺码型号的鞋子可以多进一些,原因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25,故销售的女鞋中25尺码型号的鞋卖的最好.【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众数、中位数的定义以及平均数求法,正确掌握中位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5101520a 51520学生个数(个)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a的值; (1)求 (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答案】a=50-15-20-5解:(1) =10.(2)众数是15.1(5×10+10×15+15×20+20×5)平均数为=12.50类型三、方差(2016?巴彦淖尔)某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全国比赛,对他4. 们进行了8次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环)如下表:(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甲的平均成绩是环,乙的平均成绩是环;(2)分别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测试成绩的方差;(3)根据(1)(2)计算的结果,你认为推荐谁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2)利用方差公式计算;(3)根据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解答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0+8+9+8+10+9+10+8)=9,乙的平均成绩为:×(10+7+10+10+9+8+8+10)=9,故答案为:9;9;)9+9)(10﹣9)+(﹣89+89[(2)甲的方差为:(10﹣)+(﹣9)(9﹣)+(﹣22,]=0.758 222222+9(﹣9)9(10﹣)+2222228(+)9﹣8(+)9﹣9(+)9﹣10(+)9﹣10(+)9﹣7(+)9﹣10([乙的方差为:9)]=1.25﹣9)+(10﹣,0.75<1.25(3)∵∴甲的方差小,∴甲比较稳定,故选甲参22,加全国比赛更合适.的平均数,x,…x【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方差的概念和性质,一般地设n个数据,x n12222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x]﹣(为,方差S=[xx﹣)+(n21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举一反三:且甲所中的环数的B5,5,A,,C, 8【变式】甲、乙两人各射击6次,甲所中的环数是,.根据以上数据,对甲、乙射平均数是6,众数是8;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6,方差是4 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B.乙射击成绩比甲稳定A.甲射击成绩比乙稳定 D.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无法比较C.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相同B.【答案】类型四、用样本估计总体,小刚在他所、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5,并将调查(单位:t)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 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求这 (1)的约有多少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6.5?4?7?1?7.5?2?8?1?x6.8?.10∴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次,出现的次数最多.4出现了6.5在这组样本数据中,∴.∴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6.5,有6.5?6.5?6.5.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7??3550. 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有7户,有∵(2)10∴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举一反三:【变式】(2014?清河区二模)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向阳中学对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根据调查问卷,将课外阅读情况整理后,制成表格如下:月阅读册数(本) 1 2 3 4 5被调查的学生数(人) 20 50 15 10 5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被调查的学生月平均阅读册数为本;(2)被调查的学生月阅读册数的中位数是;(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4)若向阳中学共有学生1600人,求四月份该校学生共阅读课外书籍多少本?【答案】解:(1)平均阅读册数为:=2.3(本);名学生,(2)∵共有100;∴第50和51为同学的阅读量的平均数为中位数:=2(3)在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中,中位数更能反映被调查学生月阅读的一般水平;(4)2.3×1600=3680(本).6. 从甲、乙两种玉米苗中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甲: 21 42 39 14 19 22 37 41 40 25乙: 27 16 40 41 16 44 40 40 27 44(1)根据以上数据分别求甲、乙两种玉米的方差.(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些?(3)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思路点拨】本题考察方差的定义.熟记方差的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答案与解析】1)(?)?????????(?x2142391419223741402530cm 1(解::)甲的平均值甲10.乙的平均值:222)30(25?30)??(21?30)??(42?22?cmS)?104.2(:, 甲的方差甲10222)3144???(?31)16?(?31)(27?22?)8(cmS.?128: 乙的方差乙10(2)因为甲种玉米的平均高度小于乙种玉米的平均高度,所以乙种玉米的苗长的高.22S<S)因为.,所以甲种玉米的苗长得整齐(3乙甲【总结升华】本题既是一道与方差计算有关的问题,又是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题目,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变式】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水稻的长势,农技人员从两块试验田中,分别随机抽取5棵植株,将测得的苗高数据绘制成下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和方差,并比较两种水稻的长势.【答案】54 2 3 植株编号 1 84 5 7 甲种苗高 5 乙种苗高 6 4 5 6 5∵x?5.,x8?.25,乙甲∴甲种水稻比乙种水稻长得更高一些.22∵S?2.16,S?0.56,乙甲∴乙种水稻比甲种水稻长得更整齐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