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2)通过分析和归纳,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3)通过思考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2)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1)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2. 文章内容和观点:(1)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讨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3. 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1)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掌握这些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文章的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和问题。
2. 阅读和讨论:(1)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3)分享讨论结果,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3. 分析和归纳:(1)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掌握这些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3)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包括观点的清晰度和论证的逻辑性。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王何必曰利》的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写作和讨论成果。
《王何必曰利》 教学设计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义利观”的内涵,体会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水平。
3、让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义利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体会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气势。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利益的诱惑和道德的抉择。
当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王何必曰利》,看看孟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梁惠王和孟子对话的内容,思考梁惠王关注的是什么,孟子又是如何回应的。
梁惠王一开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可见梁惠王关注的是利益。
孟子则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先讲仁义。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孟子为什么主张“先义后利”?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孟子认为如果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就会引发争斗和混乱,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而倡导仁义,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3、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
孟子在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如通过对比“利”与“义”带来的不同结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义利观”有哪些体现?学生可能会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个人的职业道德等。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自我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work summary, self-summary, contract agreement, memorandum letter, speech speech,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王何必曰利》教案《王何必曰利》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王何必曰利》全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观点。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思考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观点。
3. 解析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思考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和逻辑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王何必曰利》的文本。
2. 参考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案例。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观点。
2.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好课堂准备。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思考。
八、教学活动1. 课堂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引证等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3)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利益。
(2)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课文《王何必曰利》的理解与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运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仁政思想,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王何必曰利》,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王何必曰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孟子》其他篇目,如《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等,对比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不同文章中的体现。
2. 跨学科阅读:结合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深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七、课堂讨论1. 组织课堂辩论:针对孟子仁政思想中的某一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案例,让学生运用孟子仁政思想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执教:蔡寅教学目标:1、掌握第一则选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学习1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从生存需要的角度来讲,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不过古话还有一句,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和利,无视道德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这种做法又是可鄙和愚蠢的。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亚圣”孟子,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二、整体感知1、自读第一则选文(读准字音、节奏)2、朗读第一则选文(从字、词、句进一步理解课文)(1)指名一学生朗读。
(2)学生齐读。
三、探究文本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与孟子的义利观背道而驰的现象,请学生列举并评论材料:“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关材料具体见ppt)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食品安全法、刑法),启示学生正确处理利与义。
四、合作探究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处理仁义和利的关系。
(自由讨论)五、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对仁利的抉择,他的仁利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
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唯利是图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范文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法设想】1、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2、在自读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练读,在练读的基础上讲读,在讲读的基础上探讨。
3、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结合课文前的“引入话题”)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背景介绍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王何必曰利》 教学设计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认识到“义”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意、分析论证方法等。
3、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义利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理解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2)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和严密的论证逻辑。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孟子的义利观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利益,那么利益是不是最重要的呢?(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王何必曰利》,看看孟子对义利关系有怎样的看法。
2、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3、文意疏通(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实词:利、义、怀利、怀义、弑君、罔民虚词:之、于、以句式:何以利吾国、未有仁而遗其亲者4、内容分析(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明确:孟子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反对只追求利益。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明确:孟子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例如,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孟子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为例,说明追求利益会导致国家危险;又通过“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与“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的对比,突出了仁义的重要性。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孟子主张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仁义,而不是仅仅追求利益。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第二章:文章主旨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孟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仁义,而不是仅仅追求利益。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孟子通过举例和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行对比。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使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篇章布局。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文章分为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部分又分为几个段落。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使用图表展示法,展示文章的结构和篇章布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
第四章:文章论证方法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孟子在文章中使用了举例、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孟子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比其他学派的思想来强调自己的主张。
王何必曰利 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教案标题:王何必曰利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王船山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利的观点;2. 分析和评价王船山的利观点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通过引用王船山的名言或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于利的思考和兴趣;2. 概念讲解:解释利的概念,并介绍王船山的利观点,包括利他、利己、利国和利天;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王船山的利观点展开讨论,讨论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4. 辩论活动: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辩论王船山的利观点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原则;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等,讨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应用王船山的利观点;6. 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并评价王船山的利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教案实施步骤:1. 导入:通过引用王船山的名言或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于利的思考和兴趣。
可以使用王船山的名言:“何必曰利,取之有道”;2. 概念讲解:解释利的概念,并介绍王船山的利观点,包括利他、利己、利国和利天。
可以通过故事、例子或图表等方式进行讲解;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王船山的利观点展开讨论,讨论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可以提供相关的问题或讨论指导;4. 辩论活动: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辩论王船山的利观点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原则。
可以提供辩论的主题和论据,以及时间限制;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等,讨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应用王船山的利观点。
可以提供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指导;6. 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并评价王船山的利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可以进行小结讲解和学生自主评价。
教案评估:1. 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2. 角色扮演中的学生表现和思考能力;3. 学生对于王船山的利观点的理解和评价;4. 学生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王何必曰利》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如“王何必曰利”、“道德”、“利益”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理解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王何必曰利》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知识、注释、解读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何必曰利》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3. 讲解与讨论:对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4. 深入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讨论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5. 总结与反思: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王何必曰利》的读后感,深入思考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术语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引导性问题:在讨论和探究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观点。
2.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道德和利益关系理解。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找出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估学生对文章主旨和核心思想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文章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听讲中的反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据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结果,评估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小组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进行讨论。
提供一些讨论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估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4.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

《王何必曰利》教案适用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王何必曰利》的基本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
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感受其人格魅力。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2.1 教学内容讲解《王何必曰利》原文,分析其中的核心思想。
探讨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案例分析。
2.2 课时安排共计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文,阐述核心思想。
案例分析法:联系现实生活,分析道德观念。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网络平台:教案、课件等资源,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4.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王何必曰利》的试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论语》原著及相关注释本。
5.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著作、案例等。
5.3 网络资源:儒家思想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王何必曰利》的教学工作,希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介绍孔子及其弟子,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
6.2 讲解原文逐句讲解《王何必曰利》原文,解释关键词语。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6.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其道德判断力。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旨和背景介绍。
2. 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写作。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写作法: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写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王何必曰利》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2 教学材料1. 文章文本: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的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进行反馈和指导。
2. 写作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学生自读文章。
2. 第二课时:讲解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和思考。
3. 第三课时: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25分钟介绍背景和作者,25分钟学生自读文章。
2. 第二课时:20分钟讲解观点和论证方法,25分钟讨论和思考。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认识;(3)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关注和担当。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王何必曰利》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等,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文章内容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观点。
3. 文章思想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章中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解读,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反馈。
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文章理解与解读: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与表达: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的表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写作与表达:评价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的清晰性等。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相关推荐《王何必曰利》教案《王何必曰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是主要目标,以积累文言知识,交流探讨,拓展延伸为基本步骤设计课堂,对于课堂出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做适时的反思。
关键词:义与利;教学设计;反思高中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形成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很少有经验值得借鉴,所以当我上选修课文的时候,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直到结束了,还觉得存在很多的遗憾。
下面总结一下教学选修课文《王何必曰利》的得与失:《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出自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课程说明提醒我们:“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内在品德,所以我把它确立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又因其属于文言文,本着继续加强学生文言功底的原则,我把“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目标之一。
一、教学步骤教学目标确立后,授课时,我的教学步骤大体分为三步:1.初读课文,积累知识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要求他们画出重要和有疑问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把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文言知识点或查工具书,或讨论,力求学生自己解决,完成学案,最后仍有解决不了的,我再讲。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2.再读课文,交流探讨这一环节,我先针对不同的段落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书,寻找相关信息,读完后组内根据各自的观点进行探讨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孟子有怎样的义利观?选文通过怎样的论证手法来证明?你认为孟子的“先义后利”的思想在当时行得通么?说明理由。
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接着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孟子的义利观。
我发现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还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要: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是主要目标,以积累文言知识,交流探讨,拓展延伸为基本步骤设计课堂,对于课堂出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做适时的反思。
关键词:义与利;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形成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很少有经验值得借鉴,所以当我上选修课文的时候,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直到结束了,还觉得存在很多的遗憾。
下面总结一下教学选修课文《王何必曰利》的得与失:
《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出自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课程说明提醒我们:“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内在品德,所以我把它确立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又因其属于文言文,本着继续加强学生文言功底的原则,我把“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目标之一。
一、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确立后,授课时,我的教学步骤大体分为三步:
1.初读课文,积累知识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要求他们画出重要和有疑问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把阅
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文言知识点或查工具书,或讨论,力求学生自己解决,完成学案,最后仍有解决不了的,我再讲。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2.再读课文,交流探讨
这一环节,我先针对不同的段落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书,寻找相关信息,读完后组内根据各自的观点进行探讨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孟子有怎样的义利观?选文通过怎样的论证手法来证明?你认为孟子的“先义后利”的思想在当时行得通么?说明理由。
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接着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孟子的义利观。
我发现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还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拓展延伸,紧扣高考
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提升和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二、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上《王何必曰利》的几点做法,有一定收获,但现在想来,还存有不少遗憾:
1.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词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我采取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的方式,或者采用两课时三课时的办法教授,但这破
坏了课堂的整体性。
2.课前预习,课上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有限,问题较多,所以费时较多。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尤为紧张,以致最后一环节的动笔作文,只能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而没有时间练习。
三、《王何必曰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探究“孟子义利观”的内涵,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语句
2.探究孟子“贵义贱利”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义利观,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为“对不是建立在道义上的富贵,对我像浮云一般毫无价值”。
由此,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义”的持守。
那么,在另一位儒家圣人孟子那里,我们又将得到怎样的“义利观”呢?
2.自由诵读课文,校对学案,检查预习情况
3.检查学生对关键句的翻译,随机点拨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孟子所持的是怎样的义利观?(文章原句)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义轻利
(2)课文是如何来阐述孟子“义利观”的呢?
选文第一则: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
孟子认为:利——国危矣;义——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正反对比论证: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选文第二则:孟子数落宋牼。
正反论证:反对他以利的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选文第三则:通过对比,表现为利和为善的区别,强调我们应多多行善。
5.学生分角色表演(将三则选文串联成篇)
探究: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当时能实行吗?
总结:理论上,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自圆其说的。
但从历史和现实实践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6.拓展延伸,紧扣高考
湖北三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溺亡,目击者现场拍照: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
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前后一共收取了3.6万元。
(配图)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现代社会是否需要“重义轻利”思想?)7.全文总结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由此,我们更需要孟子的“重义轻利”的崇高思想!认真地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和悲哀的困境吧!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