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大纲)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13 古生物地史学 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古生物地史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古生物学,约50%
地史学,约50%
(二)题型比例
术语解释约30%
论述题约70%
二、其他
古生物地史学
考试内容与重点
一绪论
古生物地史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古生物地史学发展简史,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
化石的定义;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重点:化石定义,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三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生物演替: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重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四生物与环境。
地史学提纲1-2
沉积原生构造: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不均一性而显示出来的岩石的宏观特征可提供搬运介质的性质及动力状况信息易于直接观察和测量层理:两个层面间岩石的性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变化所显示的层状构造水平层理:浪基面下低能环境或者静水中细粒悬浮物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的水平纹层组成纹层厚度约为1-2mm或者小于1mm 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澙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无旋回性极均一平行层理:急流下细中粗砂细砾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在平坦沙床上的互相平行的层理见于河流边滩海滩以及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与水平层理的区别是旋回性和厚度交错层理:最常见的由一些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反应介质能量较强主要监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由水风形成于滨海浅水河流三角洲沙漠中河流中定向流水单项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海滨沙浪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滨岸潮汐区鱼骨状交错层理海滩冲洗层理小于10°低倾角的板状楔状层理水流不稳定槽状层理风成因厚度大角度高大于30°沙粒分选磨圆好递变层理:粒序层重力流形成的自下而上的由粗变细的单一岩层下界常是突变的有时具有冲刷构造块状层理无层状构造多种成因可能层面构造以及暴露标志波痕水流成因多不对称陡坡指向流向浪成波痕可对称也可不对称多形成于浪基面以上深水也有发现表明深海也有牵引流性质的洋流暴露标志动物爬痕足迹泥裂雨痕雹痕等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后指示沉积物曾经暴露地表更明显的区域性暴露标志为古风化壳钙质风化壳指示干旱气候浅色固结半固结钙质白云质古土壤层教材第九页铁铝质红色风化壳指示潮湿准平原剥蚀区低镁方解石豆粒灰岩玛瑙状方解石栉壳构造古溶洞崩塌角砾古地形低洼区帐篷构造弱固结半固结碳酸盐岩陆上暴露蒸发干缩使厚沉积层弯曲破裂向上突起藻纹层发育时藻类对碳酸盐岩沉积起到粘结作用滑塌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处于塑性时重力作用导致沿斜坡发生移动多见于大陆斜坡较深水沉积物中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的环境意义狭盐度生35‰珊瑚菊石腕足类广盐度某些腹足双壳喜暖造礁珊瑚多数藻类海绵层孔虫>20°热-亚热带浅海热带不显年轮棕榈樟常绿阔叶温带年轮松柏银杏等落叶林和针叶林水深0-50m 大量底栖生物100-200m苔藓虫具铰纲腕足类海绵海胆200m以下薄壳腕足类硅质海绵枝状苔藓虫浅水区水动力强垂直生物潜穴食悬浮为主深水区水动力弱潜穴从倾斜变水平生物食沉积物为主。
古生物地史学教学大纲-07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07级使用)(总学时数:56,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本课程为地质勘查专业的很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三个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历史时期生物圈的基本演进过程、主要特征与基本规律,掌握主要化石门类的形态学特征与代表属,了解古生物学资料的主要用途及其原理。
要求学生具备古生物地史学基本理论知识,并为学生为进一步学好后续地质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本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地史学两部分.(二)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地史时期常见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描述以,掌握各个地质时期地层的分布、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概况地球发展历史(三)职业素养目标通过对《古生物地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2。
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简史3。
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要求:让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重点:古生物学、地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难点:地质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2. 化石的石化作用、保存类型3。
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要求:1. 掌握化石的概念。
2. 掌握化石的石化作用、保存类型。
3. 了解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重点:化石的石化作用、保存类型难点:模铸化石(三)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2。
物种的形成3.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要求:1.掌握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2。
了解生物的演化,物种的形成重点:显生宙生物的演化难点:相关律和重演律(四)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1。
原生动物门:分类,蜓目的形态学基本特征、化石代表、地史分布、演化趋势与生态2。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地史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知晓和善于运用获取地史学资料的渠道和方法; 具备思辨、质疑、选择和综合地史学资料的能力; 熟悉、掌握和善用《地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三基); 养成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专业,也可供其它地质类专业参考;建议的学时数为64,也可供48学时参考。
课程内容提要:《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史学》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三史)及其耦合关系;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是地史学关注的焦点。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讲透总论,讲活分论,强调轮廓,兼顾资料,立足三史,夯实三基”是《地史学》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地史学》教学过程中宜安排占总学时数近1/2的实习课、讨论课和师生互动课。
●学时分配(∑64=44+20学时)第1章绪论(讲课2学时)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讲课8学时;实习4学时)第3章地层学(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4学时;实习2学时)第5-6章前寒武纪的地史(讲课4学时)第7章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含前寒武纪实习)第8章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9章中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实习2学时)第10章新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第11章结束语兼师生互动课(讲课4学时)●内容概要(下划线为重点内容)第1章绪论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地史学与地质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及其在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 2 岩石地层单位 3 地层对比 4 穿时性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 6 地层叠覆律7 瓦尔特相律8 威尔逊旋回9 层型10 旋回沉积作用11 非补偿盆地12 平行不整合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14 地层划分15 古生物学16化石和标准化石17 底栖生物18 适应趋同19 适应辐射20 重演律21 单名法22 双名法23 实体化石24 物种25 变异26 遗传27 共生28 群落29 进化的不可逆性30 共栖31生物复苏32 集群绝灭33 浮游生物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六级。
2. 以高等植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3.以脊椎动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4. 我国东部自开始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一直延续末,而运动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局面,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我国东部从转向。
5. 古生代期间,华北地台分别于、和时期,普遍沉积陆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地层,又于时期为遭受剥蚀的古陆环境。
6. 显生宙期间发生了五次重大世界性地壳运动,从老到新依次为、、、和。
7.化石的保存类型大致分为、、、四大类。
8. 植物界可划分为、、、和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9.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取决于、、、和五个条件。
10.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
11. 地层加积方式有、。
12. 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
13. 威尔逊旋迴分为、、、、、六个阶段。
14. 古生代划分为、、、、、六个纪。
15. 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两类地层系统。
16. 石化作用分为、、。
17. 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五种类型。
18.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
19.保存有笔石类化石的三种沉积相分别是、和。
20. 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和四个进化阶段。
三、问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地史学讲义(1)
(二) 地层之间的关系
1. 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 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平行不整合接触(parallel u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接触(angular unconformity)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 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历史的相互 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 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
二、地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定律
斯坦诺(丹麦医生,1638~1686): 地层层序率、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维尔纳(德国学者,1749~1817):水成论(Neptunism) 郝顿(苏格兰地质学家,1726~1797):火成论(Plutonism) 史密斯(英国工程师,1769~1839): 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地层学之父 居维叶(法国动物学家,1769~1832): 器官相关律,灾变论(Catastrophism) 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1797~1875): 《地质学原理》,均变论 丹纳(美国学者,1813~1895):槽、台理论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1880~1930):大陆漂移学说
纪 世 期 时
界
系 统 阶 时带
地质年代的划分主要依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生物演化的特点:进步性、不可逆性、阶段性、全球一致性 正年代化石(ortho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短、分布广、特征明显 副年代化石(para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长、分布局限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二篇 地史学
1 2
3 1
3
3
2
沉积层序
地层学:建立地球科学时间坐标、建 立层型剖面
PTB
历史大地构造学: 重建古板块
古生物学特征 和
地史学特征
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精细、直观、具体 地 史 学:历史、综合、抽象
地
地史学发展简史
地史学启蒙时期(工业革命[1750]前;沧海桑田、三定 律,将今论古)
(2) 创业阶段: 辛亥革命后开始
1912年民国成立后我国正 式组织地质调查机构,开展地 质调查,标志着我国近代地史 学研究的开始。
20 年 代 以 后 , 中 国 地 层 学 研 究 发展迅速,成果显著,颇受国际地 质学界重视。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 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 得到确认,并在生物地层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对比。 除了区域地层记述之外,断代论述 和总结增多。
现代地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
• 大陆漂移 (A.L.Wegner, 1915), 海底扩张 (Hess, 1960) • Plate Tectonics(1968): W. J. Morgen, Le Pichon,
Wilson • Heldberg(1976): 国际地层指南 (ISC) • P.R.Vail(1977):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 L.W. Alwarez(1979): 事件地层学; K/T 界限事件; 外星
中国地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 阶段。
(1)准备阶段: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
中国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情况下,未能开展独立的地 质调查事业,只有一批外国学者 和传教士怀着不同目的来华进行 开拓性的地质调查。其中对我国 以后的地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
美国学者庞培勒 (R . Pumpelly) 于 1862—1865 年 对华东和华北等地的调查,首先 将常见的北东方向地层走向称为 “震旦走向(Sinian trend)”。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地史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总学时:X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中地层的形成顺序、古地理变迁、古生物演化以及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阐述地史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等方面。
强调地史学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解决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2、地史学的发展简史回顾地史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地层研究到现代的综合分析方法。
介绍地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他们的贡献。
(二)地层学基础1、地层的概念和特征定义地层及其相关术语,如层序、岩层等。
描述地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
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讲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如岩性、化石、沉积旋回等。
介绍不同尺度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如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
(三)沉积古地理学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解释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如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等。
分析不同沉积环境的特征和形成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2、古地理图的编制和应用介绍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阐述古地理图在研究地质历史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历史大地构造学1、大地构造分区和构造阶段讲解大地构造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介绍地质历史中的主要构造阶段及其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史学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对地史学研究的影响和应用。
(五)古生物演化1、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讨论生物进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2、重要古生物门类的演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门类,如三叶虫、腕足动物、笔石等,讲述它们的演化历程和特征。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11510 适用专业: 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计划学时: 80学时计划学分: 4.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
课程的基本要求《古生物学》部分,主要讲授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主要门类基本构造、生态特征及地史分布。
《地史学》部分,主要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华南、华北地区为重点范围的各地史阶段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基本特征、演变简史、主要矿产的时空分布。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和《结晶学及矿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古生物学》部分,主要介绍主要生物门类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为《地史学》解决地层的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打下基础。
《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目的是探讨地壳及地表在过去地质时期的经历和变迁,阐明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
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它为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以及其它地质学学科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并获得把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应用于地质研究工作和资源勘查等生产实践,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对《古生物地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也应有概括的了解。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绪论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
《古生物学》部分的重点是:珊瑚、腕足类、头足类、三叶虫、笔石、古植物等门类的主要构造、生态和地史分布。
《地史学》部分介绍我国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标准剖面及其分析,掌握华南、华北及其它地区的地史演化特征。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纲《地史学》教学⼤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地质学、矿物学、古⽣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每纪1-2个)及常⽤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的⼀般联系;掌握柱状剖⾯图、沉积⽰意剖⾯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法,进⼀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贯彻少⽽精和加强学⽣⾃学能⼒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式本⼤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式安排如下:*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教学内容第⼀章绪论第⼀节地史学内容和任务:研究的时空范围、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恢复古地理和构造发展史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节地史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地史学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
课程特点及学习⽅法。
第⼀编: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法第⼆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第⼀节沉积相概念及相对⽐定律(⽡尔特定律)第⼆节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第三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陆环境与沉积相类型;⼆、过渡环境与沉积相类型;三、海洋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第四节古地理图及其意义思考题1.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有哪些?2.如何区分滨海相砂岩与河流相砂岩?3.怎样区别滨海相与滨湖相?4.紫红⾊泥岩,具⽯盐假晶,产三叶⾍化⽯,属什么环境?5.在地层中采到植物化⽯能否确定⽓候是否温湿?为什么?判断⽓候温湿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三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第⼀节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叠覆律;第⼆节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海侵超覆与海退退覆;三、沉积旋回;第三节地层的划分与对⽐;第四节多重地层单位和两类地层系统;⼀、岩⽯地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三、层序地层学及其意义;四、其它地层单位简介(⽣物地层单位,地磁地层单位等);五、地质年代表。
2006研究生地质学综合大纲(地史部分)
《地质学综合(地史部分)》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地史学教程(第三版),刘本培、全秋琦主编,1996,地质出版社。
考试内容要求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层的概念、地层叠覆律2)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3)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4)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5)熟记地质年代表;二、中生代、新生代地史部分1)中生代、新生代各纪的划分和命名;2)中、新生代生物界特征;3)中、新生代地史特征。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任选2题)1、地层2、地层叠覆律3、生物层序律二、选择题(每空2分)1、新生代距今约___百万年。
A、560B、2.4C、800D、652、所列选项中,___和___为岩石地层单位。
A、沙河街组B、古新统C、五台群D、侏罗系3、恐龙于___纪末绝灭。
A、三叠B、侏罗C、白垩D、古近4、中国新生代最主要的生油期是___。
A、古新世B、始新世C、中新世D、上新世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任选2题)1、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
2、地层叠覆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即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
3、生物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和组合,而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相距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组合。
地层年代越老,其所含生物就越简单,反之亦然。
二、选择题(每空2分)1D 2AC 3C 4B。
沈阳师范大学《地史学》(加试)2020年考研专业课加试大纲
《地史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地史学》考试是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生物学专业的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考试的目的: 测试学生对地史学及相关分支学科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考试的要求: 1)能系统地掌握地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2)能了解地质历史中的生物界的演化历史、沉积古地理发育特征和岩石圈构造活动历史;3)能综合运用所学地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具体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卷方式: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考核重点:地史学的基本概念;地史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地史学研究发展简史。
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考核重点:沉积相、沉积环境、相变和相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对比定律的基本原理;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考核重点:地层、沉积旋回、海侵、超覆、海退、退覆的基本概念;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率的基本原理;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类型及其地质意义;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本概念及其方法;岩石地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定义、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地史学讲义(3)
团山子组 串岭沟组
发育于我国北方地区
18 ± 亿年
常州沟组
天 津 蓟 县 中 元 古 界 、 新 元 古 界 剖 面
新 元 古 界
青 白 口 系
上 青 白 口 统 口下 统青 白
蓟 上
蓟 县 统
县
下 蓟 县 系 统
中 元 古 界
长 上
长 城 统
城 下
长 城
系
统
南华系~震旦系(800~543Ma)
河湖——滨海——大陆冰川——滞留静水——潮坪、泻湖 ( 莲沱组 ) — (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
四、前寒武纪的主要矿产
铁:变质矿床: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古太古界的鞍山群、迁西 群,古元古界的五台群(鞍山式铁矿);沉积矿床:赤铁矿层, 中元古界的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新元古界南华系的赤铁 矿 锰:中元古界的高于庄组、铁岭组,为沉积锰矿层;新元古界 的莲沱组、南沱组,碳酸盐锰矿 铜:中元古界,赣东地区,与火山岩有关(德兴斑岩铜矿); 滇东地区,交代型(东川铜矿) 磷:湘西北石门、贵阳开阳等地的陡山沱组 天然气、石膏及岩盐:川中、川西的灯影组
下部豆村亚群:自下而上发育变质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大理岩, 中部东冶亚群:以结晶白云岩为主, 上部郭家寨亚群:自下而上为紫红色板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砾岩
因此,古元古代使太古代陆核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了 所谓“原地台”
(2)中元古界(1800~1000Ma)
天津蓟县剖面:长城系、蓟县系
长城系(1800~1400Ma):两个大 型沉积旋回
4 生物化石稀少;Molecular & soft-body fossils 5 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Acid & anoxic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说明1地史学:研究地球〔要紧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进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3 地层对比:表示地层特点或地层位置是否相当,依照所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如岩性对比、生物对比、年代对比等。
4穿时性: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5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往常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
6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通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形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样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进展过程。
9层型:指一个差不多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10旋回沉积作用: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1非补偿盆地: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2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同意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
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
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14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点、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先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地史学(大纲)
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格式招生单位名称(盖章):填表人: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涉及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和地壳的演变历史及相互关系。
要求考生能够熟悉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系统地掌握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对地质历史中的生物界的演化历史、沉积古地理发育特征和岩石圈构造活动历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地层学基本原理:地层层序的确立、地层划分和对比、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沉积相和古地理:相和相变的概念、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沉积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信息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历史大地构造分析、地壳构造运动与沉积记录的关系、大地构造分区和构造阶段划分、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历史和要点前寒武纪: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生物界特征、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和化石记录、重要环境和古气候演变及其岩石记录、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发育历史的特征及异同古生代:古生代早期和晚期生物界特征和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及其沉积特征、古生代全球构造演化特征、主要的板块聚合事件和泛大陆的形成历史、华南和华北稳定地区古生代各纪沉积发育历史与古地理变迁中、新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界特征和生物演化的事件、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构造演化特征、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中国中、新生代的古地理变迁历史及规律、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三、试题结构(包括考试时间,试题类型等)1.考试时间《地史学》初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试题类型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图形题、简答题、论述题,总分为150 分。
要求:1.参考书目应尽量考虑通用性和出版时间(出版时间不宜太早,以方便考生购买);非正式出版物以及正在出版过程中的书不能作参考书;参考书应注明书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
如:《高级英语》(修订版)第1、2册,张汉熙主编,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2.请标注是否允许考生使用无字典存储、编程和查询功能的计算器,如不标注理解为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绘图及其他科目考试时如有其他说明的请在“备注”栏内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格式
招生单位名称(盖章):填表人: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涉及地
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和地壳的演变历史及相互关系。
要求考生
能够熟悉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系统地掌握地史学的基本
原理和概念,对地质历史中的生物界的演化历史、沉积古地理发育
特征和岩石圈构造活动历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
地层学基本原理:地层层序的确立、地层划分和对比、地层系
统和地质年代沉积相和古地理:相和相变的概念、主要沉积相
类型及其特征、沉积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沉
积环境和古气候信息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历史大地
构造分析、地壳构造运动与沉积记录的关系、大地构造分区和构造
阶段划分、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历史和要点前寒武纪:前寒武
纪的时代划分、生物界特征、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和化石记录、重要
环境和古气候演变及其岩石记录、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发育历史的
特征及异同古生代:古生代早期和晚期生物界特征和重要生物
演化事件及其沉积特征、古生代全球构造演化特征、主要的板块
聚合事件和泛大陆的形成历史、华南和华北稳定地区古生代各纪沉
积发育历史与古地理变迁中、新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
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界特征和生物演化的事件、中生代和新生代
全球构造演化特征、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中国中、新生代的古地
理变迁历史及规律、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
三、试题结构(包括考试时间,试题类型等)
1.考试时间
《地史学》初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图形题、简答题、论述题,总分为150 分。
要求:1.参考书目应尽量考虑通用性和出版时间(出版时间不宜太早,以方便考生购买);非正式出版物以及正在出版过程中的书不能作参考书;参考书应注明书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
如:《高级英语》(修订版)第1、2册,张汉熙主编,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请标注是否允许考生使用无字典存储、编程和查询功能的计算器,如不标注理解为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绘图及其他科目考试时如有其他说明
的请在“备注”栏内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