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大)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名词解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4、复理石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5、板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6、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

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7、垂向加积作用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8、笔石页岩相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9、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0、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史学的复习内容较为庞杂,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时代、岩石分类、地球构造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地史学复习的资料和方法。

一、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

复习地质时代时,可以从地质时代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火山活动旺盛,同时也是哺乳动物迅速进化的时期。

复习时可以结合图表,对各个地质时代的特征和事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岩石分类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复习岩石分类时,可以从岩石的成因、组成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常见的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三大类。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加深对不同岩石类型的认识。

三、地球构造地球构造是地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复习地球构造时,可以从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其中地壳又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复习时可以结合地质地图和地震分布图,分析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学科。

复习古生物学时,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化石遗体和化石痕迹两大类。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时间上限:新石器时期.时间下限:新中国建国初期。

一般意义的历史时期:人类产生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

1尽全时空观念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1)基本理念是: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2)具体做法: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客体,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3)对相关学科的影响:而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对地域空间“点”资料的选择往往是无机的和主观的,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泛泛而言等的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4)作用:用尽全时空的理念去指导地理学研究,可弥补目前地理学研究不太看重地理的时间性不足,使地理学的研究更为全面。

2人地互动观念“人地互动”观念的基本含义:“人”指的是人类,“地”指的是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人地互动观念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章<1>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时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干冷。

规律如下:1、气候变化的大势是冷暖交替。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地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doc

中国地质大学地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doc

《地史学》作业题一、名词解释1.沉积环境: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2.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4.相律:5.相分析:6.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 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7.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山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8.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9.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10.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11.笔石页岩相:以黑色贞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12.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3.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

14.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生物相岩相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地大北京地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地大北京地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地史学》双语课复习思考题本《地史学》双语课复习思考题由09级地质学基地班制作,仅供学生之间交流复习。

分区整理:黄钰涵、张立雪、李梅梅、张广宁、戈文艳、程孙雪子、戈文艳、吕逸文、都晓菁、张柏松、刘晓磊、佟子达、孙川祥、韩豫、来盛民、刘子彰、姚祥、张佳伟(名次顺序为制作题目的先后顺序)编辑补注:高子赫09级基地班吐血整理!切勿上传!!注:对岩石圈的构造的大事件有:1、太古代:造壳的时代;2、古元古代:形成陆核的时期;3、中元古代:原地台的形成或原板块的形成;4、新元古代:形成盖层的时代。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1、前寒武纪早期(3.5Ga以前):无生命;2、3.5Ga之后:开始出现简单的生命;3、新元古代之后:多细胞藻类和动物开始出现;4、早古生代: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是鹦鹉螺的时代;5、晚古生代:泥盆纪出现脊椎动物的鱼类,石炭纪和二叠纪是两栖类,从植物进化的角度:1、早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是低等的裸蕨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2、晚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主要是蕨类;3、中生代:主要是种子蕨(种子蕨在三叠纪和侏罗纪相当普遍,在白垩纪初期灭绝);(中生代为裸子植物的时代)4、新生代:主要为有花植物(即被子植物);1,什么是Precambrian?它包括那几个大的地质年代单位?请写出各主要单位的中英文名称及其地质时限。

答:(1)前寒武纪。

(2)3宙7代,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3)具体见表1-1。

(2)冥古代Hadean(Hd) (4.6-3.8Ga)太古代Achean(Ar) (3.8-2.5Ga)可分为早(early)(3800—3500)、中(middle)(3500—2900)、晚(late)(2900—2500)。

元古代Proterozoic(Pt) (2.5-0.54Ga)下分为古元古代Paleoproterozoic(Pt1)(2500—1800)中元古代Mesoproterozoic(Pt2)(1800—1000)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Pt3)(1000—800)震旦纪Sinian(Z)(800—540或570)2,Paleozoic(古生代)可以划分两部分,各由那几个系组成?按顺序熟记并正确写出其中英文名称。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

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如河流、湖泊、滨海等。

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岩性相)和古生物特征(生物相)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根据沉积岩原始物质不同把碎屑岩沉积相分为:陆相、过渡相、海相相分析方法: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

即以研究现代各种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记录作为基础,来分析判断地质时期沉积物的沉积环境。

沉积相鉴别标志:1、沉积岩石学标志:颜色、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岩相序列、产状、瓦尔特相律2、古生物和古生态标志:古生物种类、生态3、地化标志: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殊矿物组合沉积构造研究意义:1.确定沉积环境2.分析恢复水流系统、指出水流状态3.确定地层的顶底和层序陆相沉积陆相沉积:沉积物以碎屑岩和粘土岩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碳酸盐类岩石少见(仅见于湖泊);层理类型多样;生物为陆上生物(脊椎动物、昆虫等)、淡水动物和陆生植物。

1、冲积扇相;快速堆积,形成洪积扇。

沉积物以粗砾为主,多呈棱角状,还有砂和粉砂,分选性和磨圆度极差,扇根处最粗,向扇端和两侧逐渐变细。

层理不发育,常块状。

冲积扇相:扇根:叠瓦状砾岩、块状混杂砾岩扇中:平行层理砂岩、交错层理砂岩、叠瓦状砾状砂岩.扇端:枕状构造,水平纹理砂岩、冲刷充填构造、泥岩2、河流相沉积特点:分为平原河流和山间河流两类。

平原河流:流速小、河谷宽广、河曲发育,有“二元结构”即河床沉积和河漫滩沉积两部分。

山间河流:流速大、切割深,河曲一般不发育,主要是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不发育。

河漫滩沉积:包括堤岸、决口扇、河漫湖、岸后沼泽及牛扼湖等沉积。

为洪水泛滥期产物。

沉积较细,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一般有微斜层理。

河漫滩、牛扼湖中可发育沼泽,见泥炭层、植物和动物化石。

边滩沉积:小型交错层理、爬升波浪层理中一大型板状、柑状交错层理。

细砂岩、中粗粒砂岩河床沉积:包括河床滞留砾石沉积、边滩及心滩的砂质沉积。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A,沉积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A-2-1,物理标志: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史学
适用专业:古生物地史学,沉积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层序律和化石层序律
2、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
3、组与阶
4、沉积相遇沉积组合
5、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6、混杂堆积与蛇绿岩套
7、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8、小壳动物群和伊迪卡拉动物群
9、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
10、陆核和原地台
二、论述题,任选三题
1、华北地台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2、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体系划分依据及两者相互联系
3、任选华南华北古生代一纪论述地史特征
4、晚古生代陆生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的演化特征。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大)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大)

1、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印支运动:三叠纪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主要在中印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华南与华北之间)发生在:T2/T3/J1。

主要表现:1)古气候重大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2)古地理格局变化,中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发育3)板块拼合——中央造山带形成,青藏海域古特提斯封闭,中国大陆已具雏形4)岩浆岩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环太平洋开始发育2、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胚胎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幼年期:出现洋中脊和狭窄洋盆,如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出现大型成熟洋盆,如大西洋衰退期:洋盆开始收缩,洋壳向大陆下俯冲,如太平洋残余期:洋脊扩张减弱,两侧大陆逼近,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消亡期:海域完全消失,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形成高峻山系,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3、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

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

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

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4、中国东部泥盆纪地史特征加里东运动使华北从中奥陶世开始隆升,至泥盆纪依然处于古陆,遭受剥蚀夷平。

地史学复习重点

地史学复习重点

地史学重点笔记(随堂)第一章绪论从哪几方面研究地球?地史学、地球化学、年…地球的大气、表层、生物三个方面Great Oygenation event 大生氧事件(31亿年前?)Huronian Glaclation 冰期(25亿年前,持续3亿年)泥盆纪植物登陆,泥盆晚期出现树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1)了解地球运转规律,保护地球环境;2)早期生命的起源,未知;3)地球大气的独特性。

参考书:《中国地层典》《生物地质学》(2003)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单偏光、正交偏光?)黑色薄层硅质岩表示有机质多;含放射虫表示特定的深水、富氧低能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相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生物的特点,将其与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

沉积相的相对比定律(相率):只有哪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沉积相,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Walther”s Law)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1)沉积岩组合和结构;碎屑岩成分主要有:岩屑、石英、重矿物、有机质、胶结物;碳酸盐岩:生物碎屑、岩屑(包括内碎屑和非原生沉积)、原地碳酸盐、陆源泥、有机质、胶结物;沉积岩结构:颗粒支撑、杂基支撑海绿石形成于陆棚浅海环境,且在缓慢沉积条件下。

2)沉积构造: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叠堆方式,包括层理、层理构造、滑塌构造。

层理:水平层理:水动力特别弱(静水环境),细层厚度毫米级平行层理:水动力相对较强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发育于河道底部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层面构造:沉积层面上的构造,如波痕、泥裂海洋环境:XX、泻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陆棚海大陆环境:山麓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沼泽沉积相浅海沉积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缓块、陆棚海过渡环境:三角洲、滨海、沼泽3)生物类群及其生态组合;4)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及其环境意义。

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地层的接触关系:1)沉积间断: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而后又接受沉积,由此产生的地层的间断;2)整合接触3)不整合接触海侵:由于海水范围不断扩大,地层不断向陆地侵入的过程,其形成的沉积序列为海进序列。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重点-1, p. 574. 前寒武纪末裸露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n Fauna):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骼的印痕化⽯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

包括:海绵类(⽑森海绵)、海腮纲(伦吉⾍)、环节动物(狄⽒⾍)、蠕⾍类(皱节⾍)、⽔母类(环轮⽔母)及⼀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物。

重点-2早期⽣物演化的7⼤事件7、澄江动物群:Cm1,筇⽵寺阶,5.32亿年,⽣物⼤爆发;6、⼩壳化⽯:Cm1早期(梅树村阶,5.42亿年);5、裸露动物群:Z(6.3亿年);4、真核⽣物:美国贝克泉组,13-14亿年;3、真核⽣物?:加拿⼤⽢弗林组,19.5-20亿年;2、原核⽣物:丰富:南⾮特兰斯⽡群:23亿年;出现:澳⼤利亚⽆花果树群,34—35亿;1、化学化⽯:格陵兰,38亿年;重点-3, p. 64.华北陆核的形成过程:地层逐渐增厚,分布范围的逐步扩⼤,构造的叠加使地壳厚度剧增;壳熔花岗岩的⼤量出现,不仅使地壳增厚,⽽且使其分布⾯积向周边扩张;变质作⽤使地壳进⼀步固结和均⼀化;沉积作⽤可使硅铝陆壳加厚与扩⼤;总之,地壳增⽣是太古宙不同地质事件叠加的结果,华北太古宙的演化是⼀部硅铝壳(古陆)逐步增厚和扩⼤的历史。

太古代末期,华北地区形成的初具规模硅铝壳(华北地台的雏形),华北陆核。

陆核的概念:太古宙末形成的,具有⼀定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硅铝质刚性块体。

重点-4.华北板块(地台)形成重要阶段Pt2+3末, 蓟县抬升,8亿年,地台形成Pt1末,吕梁运动,18亿年,原地台形成Pt1 原地台形成Ar末,⾩平运动,29亿年,陆核形成(Ar末,五台运动,25亿年,陆核形成)Ar 陆核形成重点-5,PZ1主要地史特征教材,p.971 ⽣物界史,寒武纪⽣命⼤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海⽣⽆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态分异、⽣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物⼤绝灭(mass extinction)事件。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地球表面和地下运动的科学。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形成、演变历史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的发展变化规律。

我们现在所知的地质学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从地球的形成到今天的演化,地质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地球的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的形成是在约46亿年前开始的。

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一亿年内完成的。

地球形成的过程相当漫长,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

在地球形成初期,最早的岩石形成于约42亿年前,这也是地球岩石的起源。

地球的初期地幔是熔融状态,而且地球上的气氮和水都是从太空中流入地球表面的。

地球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地幔相分离、地幔的结晶、地球的构造发展和地球的外壳演化。

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地球的初期形成、地幔的结晶、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发展和地球的表面环境的变化。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地幔柱状构造的发展、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等,这些地质事件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位于地心,是地球的内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它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幔是由硅酸盐类矿物和镁、铁等元素组成的,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壳层,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环境。

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地幔对地球的运动和地壳的形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地壳则是地球表面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的这些结构相互联系,通过地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它的发现在20世纪初在地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与地史学名词解释复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与地史学名词解释复习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1、古生物: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生物2、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形成到全新世以前3、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4、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5、指相化石: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6、生长节律: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7、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8、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为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达7%的还原环境9、混合相:页岩为主,也有砂岩、灰岩,笔石与腕足类、三叶虫等伴生,为正常海的沉积环境10、牙形石的自然集群:不同牙形石自然成对成行地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人们认为这些牙形石是同一动物的骨骼,他们的排列方式能体现其在动物体内的原始状态,因此,人们将这种牙形石的自然集合体称为自然集群11、孢粉分析:通过对地层中的孢子花粉的离析、鉴定、统计来研究孢子花粉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以此来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及植被类型。

12、世代交替:在有孔虫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13、双形现象:由于有孔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造成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14、叠层石: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15、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6、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17、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18、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19、横板:珊瑚体内横列的薄板。

20、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21、地层叠覆律: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2、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复习资料
举例说明第四纪构造运动、地貌、气候三者的关系
论述题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法与划分方案
结合实际论述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影响地貌演化的主要因素,试举例说明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以黄土地区为例试述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以青藏高原为例试述构造运动、地貌、气候三者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试题结构
湖泊地质作用(干旱区湖泊沉积作用-四阶段;潮湿区湖泊-机械,湖泊纹泥,马洱湖;沼泽(泥碳化)的地质作用)
十二地球资源
考试内容
地球资源和矿产概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
十三地质灾害
考试内容
地质灾害概念;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十四地球环境和人类发展
考试内容
地球环境概述、全球变化、人类纪;地球环境和人类发展和谐共处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2.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了解内容。
(1)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印支运动:三叠纪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主要在中印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华南与华北之间)发生在:T2/T3/J1。

主要表现:1)古气候重大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2)古地理格局变化,中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发育3)板块拼合——中央造山带形成,青藏海域古特提斯封闭,中国大陆已具雏形4)岩浆岩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环太平洋开始发育2、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胚胎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幼年期:出现洋中脊和狭窄洋盆,如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出现大型成熟洋盆,如大西洋衰退期:洋盆开始收缩,洋壳向大陆下俯冲,如太平洋残余期:洋脊扩张减弱,两侧大陆逼近,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消亡期:海域完全消失,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形成高峻山系,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3、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

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

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

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4、中国东部泥盆纪地史特征加里东运动使华北从中奥陶世开始隆升,至泥盆纪依然处于古陆,遭受剥蚀夷平。

华南则为浅海域。

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从此华南地区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早泥盆世开始,发生海侵,华南地区逐渐被海水淹没。

成为南海北陆的局面。

桂中泥盆系剖面: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

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

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

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

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

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

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

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

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

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5、简述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的地史特征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略)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 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

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

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

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

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

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

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

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

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

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华北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寒武世早期沉积外,其余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岩相稳定,属陆表海沉积,以山东张夏和河北唐山剖面为例,分析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史特征。

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早期,沉积以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自下而上碳酸盐逐渐增多,泥裂、雨痕、岩盐晶模等暴露构造发育,还见有鱼骨状交错层理,说明其属干热气候的滨浅海环境,与基底太古界泰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属盆地初始沉降,海水侵入,沉积物充填,海平面逐渐上升退积序列,属海进体系域,中寒武世张夏期以鲕状灰岩沉积为主,含细粒海绿石,具波痕交错层理,属浅海高能环境,晚寒武世以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沉积为特征,反映暴风浪控制的潮间一潮下滨浅海环境。

从中统张夏组至上统是一个进积型的序列,属高水位体系域,整个寒武系可划分为一个II级层序,代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海平面升降,其内部自可划分出规模较小的一级层序。

华北地区寒武纪早中期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沧浪浦早期海侵从南古秦岭洋向北达到淮南、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夏贺县,后期海侵抵达燕山、辽南地区、馒头期沉积范围扩大到太行山、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

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延伸到吕梁、贺兰一带。

张夏期海侵显著扩大,古陆剩下陕北和内蒙的东胜地区,其余皆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

晚寒武世华北地区古地理有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形成以白云岩为主的干旱气候潮上带为主的潮坪沉积。

此时南高北低的地形与早一中寒武世呈翘板式变化。

6、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燕山运动: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

1)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2)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

3)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

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

川滇地区更为明显。

4)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

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7、概述中国东部古构造格局的演变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芹峪运动:发生在10亿年——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为陆,遭受剥蚀。

华北稳定的陆壳板块从此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8亿年——扬子陆壳板块形成总之吕梁运动之后,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