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护理目标

心肌梗死护理目标

心肌梗死护理目标
心肌梗死(心脏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梗死的护理目标主要是通过紧急救治、恢复血流、减轻心脏负担,以及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以下是心肌梗死护理的一些主要目标:
1.急救和紧急处理:
•迅速诊断心肌梗死,并采取紧急护理措施,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以及进行溶栓治疗或急性冠脉介
入手术(PCI)等。

2.恢复冠脉血流:
•通过溶栓治疗或PCI等手段迅速恢复冠脉的血流,减小梗死面积,限制心肌损伤。

3.缓解心肌负担:
•通过药物治疗、心脏康复等手段,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

4.管理疼痛和不适:
•使用镇痛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提高舒适度。

5.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6.预防并发症:
•防止并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采
取措施维持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7.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因为心肌梗死不仅是身体的一种疾病,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8.康复和生活方式干预: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和戒烟等,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心脏病风险。

这些目标需要在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和调整,并且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心脏科医生、护士、康复专家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

(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

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

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11。

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

(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心梗病人需要接受及时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康复。

一、护理措施:1.保持安静:心梗病人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安静的环境,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以减轻心脏负荷。

2.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心梗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以及体温等指标。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如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不齐或过快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心电监护:心梗病人需要进行心电监护,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4.氧气供应:心梗病人可能出现缺氧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氧气供应,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

5.药物治疗: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心梗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血液循环。

6.心理支持:心梗病人需要得到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保持积极的心态,促进康复。

二、观察要点:1.疼痛观察:心梗病人常常伴有剧烈的胸痛,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的放射范围。

并及时记录,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心律观察:心梗病人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心率、心律的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处理。

3.血压观察:心梗病人的血压可能出现升高或下降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血压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补液等。

4.呼吸观察:心梗病人呼吸可能出现加快或不规则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规律,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5.体温观察:心梗病人可能出现发热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或冷敷等。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心梗病人的心脏功能,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对心梗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护理要点:
1.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休息,心梗病人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3. 药物治疗,按照医嘱规范使用药物,如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硝酸甘油等,以及控制血压、血脂等药物,严禁自行更改用药剂量。

4. 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恢复。

5. 饮食护理,控制膳食,避免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饱和过饥。

6.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安全防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烟尘、化学气体等刺激物,
防止交叉感染。

以上是心梗病人护理的一些要点,护理工作需要全面细致,确
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同时,也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工作。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梗,也称为心肌梗塞,是指心脏的某一部分因为血液供应中断而导致缺血坏死的病变。

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心梗病人进行科学、及时的护理至关重要。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监测病情变化心梗病人的病情变化往往不可预测,需要医护人员随时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二、保持通畅呼吸道心梗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需要及时疏通呼吸道,保持呼吸通畅。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的变化。

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梗病人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导致心肌的负荷加重。

需要做好水电解质的监测和调理,防止病情恶化。

四、控制疼痛心梗病人常常会出现胸痛等症状,疼痛会导致患者焦虑和恐惧,影响病情的进展。

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治疗,缓解疼痛,并帮助患者平静下来。

五、有氧心肌力心梗病人的心肌受损,需要通过有氧运动来增强心肌力量,提高心脏的抗病能力。

但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和心脏负荷增加。

六、心理支持心梗病人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宽慰安慰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心梗病人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护理要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护理工作,确保病人在恢复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好的关怀和治疗。

希望以上介绍的护理要点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每一个心梗病人都能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文章长度共697字】第二篇示例: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部分肌肉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病变,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心梗病人来说,正确的护理非常关键,能够有效减轻病人症状,促进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一、心梗急性期护理1、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保持病房安静。

2、持续吸氧及心电监护。

3、迅速描记全导联心电图。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行止痛(杜冷丁或吗啡)、扩管(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波利维)等治疗。

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波利维3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

5、抽血急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6、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12小时内可以选择再灌注心肌治疗:有条件者行急诊PTCA术或急诊PCI术,及时完成术前准备; 静脉溶栓治疗。

7、落实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避免紧张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二、饮食1、急性心肌梗死-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2、恢复期应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病人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使用缓泻剂,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

三、病情观察1、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胸痛有无缓解,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衰等症状。

3、动态观察18导联心电图的变化、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变化。

4、溶栓疗效的观察:1)胸痛2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2h内回落>50%;3)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5、遵医嘱用药,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四、用药护理1、硝酸酯制剂: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

2、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

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3、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脉痉挛,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4、抗血小板药物: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出血倾向。

5、吗啡或哌替啶: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五、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配合支持,避免对其施加压力。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3、出院后可行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由于血管狭窄或阻塞而造成心肌缺血。

当心肌供血不足时,会产生激烈的疼痛,并可能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已逐渐上升,对于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一、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1、及时救治: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生病情时应及早就诊,前往医院接受急救措施和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休息:病人需要安静休息,避免激烈运动,确保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

3、心理护理:心肌梗死病人在疾病期间会有严重的心理影响,如抑郁、焦虑等,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和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病人理解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饮食护理:病人应当合理饮食,避免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和瘦肉类。

5、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病人需要依据医嘱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帮助病人正确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和其他不良后果。

6、监测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7、病后康复:心肌梗死病人需要在康复期进行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帮助他们重新适应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要注意:避免疲劳、压力过大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

2、定期体检:定期检查心血管功能和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饮食调理: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健康饮食方式,增加纤维素摄入量,多吃些水果和蔬菜。

避免过多吃肉和油脂等高热量的食物。

4、控制体重:心肌梗死病人需要注意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身材,避免肥胖和过度发胖。

5、坚持锻炼:适当的锻炼对于心肌梗死病人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和心脏功能,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肌梗死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护理诊断】1.疼痛2.活动无耐力3.有便秘的危险4.恐惧5.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护理措施】1.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

鼻导管给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随后过度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

3.溶栓治疗的护理:询问患者是否有溶栓禁忌症,协助医生做好溶栓前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正确应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评估进行康复训练的适应症,解释合理运动的重要性,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并做好活动时的监测。

5.评估病人排便情况,指导患者如何采取通便措施。

6.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向患者说明用药的必要性,给予心理疏导,减轻消除恐惧心理。

7.急性期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准备好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随时准备抢救。

【健康教育】1.参见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

2.调节饮食,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3.积极劝导患者戒烟,并实施戒烟计划,每次随诊都必须了解并登记吸烟情况。

4.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5.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病人出院后的运动康复训练。

6.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用法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血压,定时电话随访。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潜在并发症——猝死与心肌缺血坏死,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坏死,心肌传导系统结构改变有关。

4.体温过高与心肌坏死后机体吸收热有关。

5.自理能力缺陷与心肌梗死后限制活动有关。

6.恐惧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

【护理要点】1.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收住监护病房,疼痛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

2.观察病人疼痛部位、程度和伴随症状,遵医嘱给予吗啡止痛治疗。

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症状。

3.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4.溶栓护理①溶栓前配合医生做18导联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型等;②建立静脉通路;③观察溶栓药物有无过敏反应;④记录胸痛缓解程度及时间;⑤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⑥观察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尿道及颅内有无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征象,及时报告医生。

5.急性期病人应采取清淡易消化的流食,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6.病人因卧床改变了排便习惯,容易造成便秘。

遵医嘱给予缓泻剂,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可能导致的心脏猝死。

7.记录出入量,当尿量<30ml/h时应考虑是入量不足还是肾功能下降引起的,及时报告医生。

8.急性期病人全身症状较明显,如虚弱、疲倦、乏力,恐惧、濒死感,护士应多给病人解释、安慰,缓解病人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9.出院指导①家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家属要帮助、鼓励病人,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②警惕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③定期门诊复诊。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1.病人监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监控病情至关重要。

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必须的,以及每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休息和活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随着病情的改善,医生会逐渐允许病人适度活动,但仍需避免过量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予病人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确保按时给药,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疼痛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胸痛。

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或吗啡,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感。

5.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护士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交流,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并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恢复信心。

6.饮食:为了减少心脏负担,病人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注意让病人保持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7.氧气治疗:给予病人适量的氧气治疗,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提高心肌缺血区的氧输送。

8.定期复查: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运动、呼吸训练、心理康复等,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家庭教育:对于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因、病情、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提供舒适和疼痛控制,给予心理支持,并提供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促进病人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当病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的详细介绍:一、急救措施:2.确定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如果患者昏迷或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骨进行心肺复苏和进行人工呼吸。

3.让患者保持安静:尽量保持患者的安静,防止剧烈运动或激动的情绪。

4.放松患者的症状:根据需要给予硝酸甘油含片、咀嚼阿司匹林等,以舒缓患者的症状。

5.维持通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6.给予氧气:如有条件,给予纯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梗死区域的氧供。

7.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急救措施实施的同时,应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二、护理要点: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如给药、手术等,确保治疗效果。

3.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护士需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供安全感。

4.饮食护理:患者需要适当的饮食,建议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

5.动态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6.密切监测药物治疗: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包括药物的剂量、频率等,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7.床旁紧急设备准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床旁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氧气等。

8.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的变化,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

9.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如发热,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引言心梗(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病变。

心梗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医疗治疗,同时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

本文将介绍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心梗后的家庭护理1.保持心理健康:心梗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家人应给予患者关心和理解,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其维持良好的心态。

2.提供安全的环境:家庭中应确保无安全隐患,如避免滑倒、防止跌倒等。

如果有需要,可在家中增设扶手、安全扶手等辅助设施。

3.饮食管理:家庭应遵循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为患者提供健康的饮食,避免食用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4.定期药物管理:家庭成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管理,确保按时用药,并记录用药情况,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5.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家人应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二、心梗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参与体力活动,尽量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

2.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心梗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家人应帮助患者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运动康复: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康复,如散步、慢跑等。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每天淋浴,保持皮肤干燥,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

5.避免诱发心梗的因素:禁止吸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避免过度精神紧张等。

三、心梗患者的饮食护理1.低盐饮食:心梗患者应限制摄入过多的盐分,避免高盐食物,如咸菜、腌肉等。

2.低脂饮食: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食品,如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可选择低脂肪乳制品、瘦肉、鱼类等。

3.多摄入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患者可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控制饮水量:患者应避免过量饮水,合理控制饮水量。

5.避免大量进食和暴饮暴食:患者应避免大量进食和暴饮暴食,尽量将饭量控制在适中的范围内。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护理的目标是减轻病情、促进康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一些重点内容:1. 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以监测心律改变和心电图异常。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情况等,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2. 疼痛控制: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胸痛,应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等,以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同时,还应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3. 血液供应: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并确保患者的血压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如有需要,可进行静脉输液、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保证心脏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4. 休息与活动: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都是必要的。

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活动,并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5. 康复护理: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再发。

护士应协助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

同时,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等,以降低再发风险。

6. 饮食指导: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以低脂、低胆固醇、低钠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浓缩食品。

护士应给予患者详细的饮食指导,并提供健康的饮食方案,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7. 心理支持: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倾听患者的心声,提供温暖的关心,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也是重要的护理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恢复自信。

8. 家属教育和支持:家属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护士应向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指导他们照顾患者。

同时,还应积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共同度过难关。

总之,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疼痛控制、血液供应、休息与活动、康复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支持以及家属教育与支持。

心梗患者护理措施

心梗患者护理措施

患者目前的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
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疼痛护理: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
需要尽快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内注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并随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
3.吸氧:给予2-4L/分持续吸氧
4.心理护理:应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病人心前区疼痛时应由护士陪
伴在旁,便于询问疼痛变化情况及安慰患者,向病人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5.饮食护理: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一次,应让患者暂禁食,待明
确患者胃部没有持续性的出血后在最初的2-3天以流质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及普食。

饮食应低脂,易消化,少量多餐
6.心电监测:在监护室行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3-5天,若
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或多源室早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除颤仪
7.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并
发症,嘱病人排便时严禁用力。

由于急性期卧床期间活动量少,肠
蠕动减慢,进食减少,又不习惯床上排便,故易发生便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常规给予缓泻剂
8.预见性观察:注意及早发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

icu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有哪些

icu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有哪些

icu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有哪些ICU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有哪些。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的护理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ICU心肌梗死护理措施的相关内容。

1.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ICU中,对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特别是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给予氧疗。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心肌缺氧,因此需要给予氧疗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心肌负担,促进心肌的修复。

在ICU中,可以通过鼻导管、面罩等方式给予氧疗,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氧疗的有效性。

3. 控制疼痛。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剧烈的胸痛,需要及时有效地控制疼痛。

在ICU中,可以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4. 监测心肌酶和心肌标志物。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心肌酶和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

在ICU中,需要密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指导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5. 管理血压和心律。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律失常等情况,需要及时有效地管理。

在ICU中,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电监护等手段来控制血压和心律,以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

6. 提供营养支持。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需要及时提供营养支持。

在ICU中,可以通过静脉或胃肠道途径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促进心肌的修复和恢复。

7. 预防并发症。

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栓塞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在ICU中,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手段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8. 进行心电生理治疗。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电生理治疗,如心脏起搏、除颤等。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心肌梗死,又称心肌缺血性病变,是由于心肌缺血引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病的首发病因,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此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积极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1、健康护理。

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健康护理。

在病员的日常生活中应控制病人的饮食,每日规范运动,保持合理的饮食或者适当运动,有助于病人调节血压、提高血液循环,以及减少心脏负担,从而预防病情加重。

2、药物疗法。

心肌梗死患者首先要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降血脂药、血液稀释药、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等。

若有严重的病情,可采用溶栓治疗或大动脉瓣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3、心理疏导。

心肌梗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经历恐惧、抑郁、焦虑等精神负担,此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调适,给予关爱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抗病,调节心理,使之走出抑郁的迷雾。

4、生活习惯的调整。

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后可开展健康的生活,如增加适当的运动,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定作息时间,保护心脏,不受情绪激动等,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加快恢复健康。

二、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1、了解心肌梗死的病因。

心肌梗死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来讲,血脂高、血压高、糖尿病、抽烟、长期暴饮暴食等都是常见的心肌梗死的诱因,要引起患者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掉以轻心。

2、管理血压。

血压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故要积极管理血压,及时采取降压措施,以免发生病变。

3、控制血脂。

血脂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可采取多种血脂控制方法,如注意饮食,限制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增加含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的摄入,以及服用药物等。

4、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摄入。

有些患者会因过于注重效果,而忘记风险,从而采取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摄入,服用药物也要加以控制,若过量仍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就医。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细胞突然断气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百分之三十的死亡病例是心肌梗塞的原因。

由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以及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极为重要。

一、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1、病情监测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中,首先需要做的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包括正确诊断、更改治疗策略、及时帮助确定恢复情况。

这一步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以及定期检查心电图的变化,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病情监测。

2、积极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当然要做出相应的治疗,以便疗效更好。

医疗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系列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肌重塑治疗、练习锻炼以及心脏健康饮食指导等,以积极治疗心肌梗死患者。

3、生活安排生活安排也非常重要,例如晚餐应有营养搭配,调补钙、硒等营养素,作息安排早睡早起,多运动保持充分的睡眠,贴心的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晨练等,以便更好的恢复和治疗。

4、康复护理护士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不仅要重视治疗,还要注重康复护理,如功能活动量的恢复、心理应激能力的增强等,注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早期恢复活动及社会交往等,以促进患者健康康复。

二、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1、减少危险因素发病率比较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一定要减少危险因素的出现,例如,要控制血压,少吸烟,不饮酒,多锻炼,恰当调控血脂和血糖,以及每周定期的运动,充分的休息,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2、增强心血管疾病的抗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一些间歇性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控制应激情绪,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抗病能力,以减轻心肌梗死的病情,提高恢复机会。

3、适应复健活动适当的复健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锻炼腿部肌肉,减轻腿部疲劳,防止心脏衰竭的发生,从而减缓心肌梗死的病情,改善恢复效果。

4、健康饮食健康的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确保每天服用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及矿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少喝饮料和不吸烟,保证充足的摄入热量,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一、评估1、胸痛:程度、性质、位置、持续时间等。

2、休克: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冒冷汗、脉细速、心博过速。

3、呼吸困难:心肌梗塞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导致急性肺充血,引起呼吸困难。

4、心律失常:不同位置的心肌坏死会引起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

前壁心肌梗塞常见心律失常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下(后)壁心肌梗塞常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5、恶心呕吐:疼痛引起,或者后晌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

6、血浆标记物:常见心肌损伤标记物为CK、CK-MB、TNT、TNI等,如持续升高不下降应警惕再梗可能性。

二、症状护理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24小时心电图、血压、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尿量、意识等情况。

2、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扩张病变血管。

3、疼痛发作时需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的解除疼痛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4、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按休克护理常规执行。

5、合并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护理:按心律失常及心衰护理常规执行。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7、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三、一般护理1、床边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病情稳定的病人,鼓励其床上做肢体活动,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强化抗凝期间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粘膜出血,、活动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脑梗塞患者及年老体弱者应警惕脑出血的可能性。

4、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物温度,观察进食中和进食后的反应,做好记录。

5、急性心梗期间保持大便通畅,并于床上协助患者排便,必要时服用缓泻剂或人工取便。

6、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反应。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监测生命体征: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出现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变化、呼吸快速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监测情况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2. 掌握病情资料: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信息,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嘱咐,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剂量、频率和途径。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利尿药等,它们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4. 保持患者安静: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需要保持相对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

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和受到过度的刺激。

5. 提供营养支持: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一种高营养摄取以促进心肌修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医生的建议,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

6. 规律监测心电图:心电图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方法。

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嘱咐,规律地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7. 管理疼痛: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剧烈胸痛。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评估疼痛程度,并按照医生的嘱咐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给予镇痛药、改变体位等。

8. 提供心理支持: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强烈的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顾虑,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可以通过安慰、鼓励、启发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缓解情绪压力。

9. 预防并发症: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引言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心肌梗死病人需要全天候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监测生命体征的频率取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心电监护心肌梗死病人需要进行心电监护,可以实时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心肺状况、出血情况等。

如发现病情变化,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疼痛管理心肌梗死病人常常伴随剧烈的心绞痛。

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给予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让病人保持平静,提供符合医嘱的药物缓解疼痛等。

减少心脏负荷心肌梗死病人需要减少心脏负荷,避免活动过度,保持心情稳定。

护理人员可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卧床休息,减轻身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提供合理的饮食心肌梗死病人在饮食方面需要合理的安排。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口服能力和消化功能,提供容易消化、低盐、低脂肪的饮食,以减轻心脏负荷。

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肌梗死病人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协助患者咳嗽、定期翻身、保持体位通畅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理关怀心肌梗死病人在心理上需要关怀和支持。

护理人员应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的不安和焦虑,促进康复。

注意事项防止二次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病人需要积极预防二次心肌梗死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加强宣教,告知患者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醒患者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

预防并发症心肌梗死病人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

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此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促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量骤降,冠脉灌流量锐减;饱餐特别是大量脂肪餐后血黏度增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剧升使心肌氧耗骤增,冠脉供血明显不足。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心绞痛发作史;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

(二)身体状况1.先兆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

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痛、颈背痛。

(2)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天,24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现象),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休克:见于约20%的病人,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表现为收缩压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6)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32%~48%,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发生。

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及烦躁等,重者出现肺水肿。

2.体征心浊音界增大。

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部分病人出现心包摩擦音。

血压下降。

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时有相应的体征。

3.并发症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②心脏破裂。

③栓塞。

④心室壁瘤。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三)心理-社会状况病人因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入住监护病房而产生恐惧或濒死感;因活动耐力、自理能力下降而产生焦虑和悲观情绪。

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预后。

(四)辅助检查1.心电图检查有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

特征性改变为:①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

②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③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2(1)一般检查:起病24~48h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血沉增快,均可持续1~3周。

起病数小时至2日内血中游离脂肪酸增高。

(2)血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1)肌钙蛋白(cTn)I或T的出现和增高:cTnI和cTnT在起病3~4h后升高,cTnI一般持续7~9天,cTnT一般持续10~14天,cTnI和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肌酸肌酶的同工酶(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

2)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肌酸肌酶(CK)在起病6h内升高,24h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12h升高,1~2日达高峰,3~6日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在起病8~10h后升高,2~3日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

其中CK的同工酶CK-MB及LDH的同工酶LDH1诊断特异性最高。

3)血肌红蛋白增高:其出现最早,而恢复也快,但特异性差。

3.其他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定位诊断。

4.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梗死可明确诊断,并可直接判断冠状动脉溶栓是否成功。

(五)治疗要点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强调早发现、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抢救。

治疗原则是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维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

1.解除疼痛①哌替啶(杜冷丁)肌内注射或吗啡皮下注射。

②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罂粟碱。

③或再试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等。

2.再灌注心肌①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起病3~6h内静脉或冠脉内输入,溶解冠脉内血栓,再通闭塞的冠脉,使心肌得到再灌注。

②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对症治疗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

4.其他治疗如抗凝疗法,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极化液疗法等。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急性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恐惧与剧烈胸痛伴濒死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护理目标】病人胸痛减轻或消失;活动耐力逐渐提高;恐惧感减轻或消失,情绪平稳;病人能描述预防便秘的措施,排便通畅,无便秘发生。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12h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舒适,谢绝探视。

翻身、进食、洗漱及排便等均由护理人员帮助料理。

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 内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行步100~150m。

2.饮食护理在最初2~3日应以流质为主,以后随着症状的减轻而逐渐过渡到低钠、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4.保持大便通畅了解病人日常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及形态,指导病人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多食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无糖尿病者可服用蜂蜜水;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也可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甘油灌肠;嘱病人便时避免用力,以防诱发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心脏骤停。

(二)病情观察安置病人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心率、心律及尿量等。

对于严重心衰者还需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

备好除颤器和各种急救药品。

若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早期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三)治疗配合1.用药护理应用吗啡或哌替啶缓解疼痛时,应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

使用溶栓药物前,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脑血管病等溶栓禁忌证,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低血压和出血等,严重时应立即终止治疗;用药后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及出凝血时间,以判断溶栓疗效。

注意溶栓治疗是否成功:①胸痛2h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大于50%。

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详见第三章第十一节。

(四)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向病人讲明住进CCU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

简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给病人以安全感。

及时向家属通告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解答家属的疑问,协助病人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维持病人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五)健康指导1.生活指导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宜采用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积极劝导病人戒烟,根据病情、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等,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精神紧张的工作应予更换。

2.心理指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病情,告诉家属对病人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当病人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疏导。

3.用药指导嘱病人随身携带“保健盒”。

坚持按医嘱服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定期复查。

教会病人及家属识别病情变化和紧急自救措施,有危急征兆时立即由家人护送就诊。

【护理评价】病人胸痛是否减轻或消失;活动耐力是否增强;病人情绪是否稳定;大便是否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