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代陵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陵墓课件ppt

陵墓课件ppt
唐宋明清时期的陵墓在建筑风格和布 局上更加讲究,如唐太宗昭陵和明孝 陵等。这一时期的陵墓多采用地面建 筑群的形式,注重祭祀和纪念意义。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旅游文化中国陵墓ppt

旅游文化中国陵墓ppt

想象中的秦陵地宫
3.历代帝陵
(2)汉茂陵汉武帝的陵
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茂陵仍沿承秦制。 一是在帝王登位的第二年即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 二是墓室仍深埋地下。七起土丘以为陵体。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登位,在位54年,其茂陵就
建造了5来还建有殿屋。陵体外围四 周有墙垣,每边长430米,各开一门。门外各有双 阙。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俗称金田营盘),位于广西
桂平市北部金田镇金田村西侧的犀牛岭上,金田起义地 址是当年太平军誓师起义的地方,遗迹犹存,古松参 天,绿草如茵,经多年建设,设施日臻完善,,这里 已成为人们瞻仰观光、学术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的好场所。
活动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聚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 用品等。这些遗址反映了长达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国是 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著名的有属于旧石 器时代的元谋人遗址(距今约250万年)、蓝田人遗址(约50 万~60万年前)、北京人遗址(约23万~70万年前),属于新 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约6 000—7 000年前)、河姆渡遗
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 座和妃园寝3座。
清顺治
慈安、慈禧
康熙
咸丰
乾隆 清同治
神道
清乾隆
裕陵
清光绪 雍正帝 清嘉庆
清道光
(1)崖墓与悬棺,是流行于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法
4.独特墓葬
。崖墓是在悬崖上凿出空穴或利用崖壁的自然平台岩洞 或岩缝安放棺木,主要分布在四川乐山、彭山、宜宾及 江西龙虎山。悬棺是在峭壁上打孔安棺桩,把棺木悬吊 在上面,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和福建武夷山区。
崖 墓
悬棺
4.独特墓葬
(2)塔葬墓塔葬是随佛教的 传人而兴起,佛门高僧圆寂 后,建塔存放遗骨。知名的 佛教寺院多有塔墓,以河南 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中国的古代陵墓

中国的古代陵墓

中国的古代陵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陵墓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帝王和皇后的安息之所,陵墓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精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陵墓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陵墓。

一、陵墓的历史背景古代陵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帝王们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自己的后代留下永恒的尊荣。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陵墓的规模和形式也逐渐发展和改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共有许多著名的陵墓,例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二、陵墓的特点1.规模庞大:中国的古代陵墓往往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广阔。

这些陵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2.建筑精美: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独特,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陵墓通常由墓室、祭祀殿堂、配殿、围墙等构成,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陵墓中的壁画、石雕、墓志铭等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后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代表性的陵墓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帝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以其规模庞大和兵马俑而闻名于世,展现了秦代封建帝制的权势和建筑工艺的精湛。

2.汉武帝陵:汉武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西汉第七代皇帝刘彻的陵墓。

陵墓的规模庞大,墓主人对于身后事的规划和落实非常周密,后世称其为“文景之制”。

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区。

这些陵墓既代表了明代帝王的权力和财富,也展现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规范和礼制。

总结:中国的古代陵墓是独具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这些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通过研究陵墓,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古代陵墓知识点总结

古代陵墓知识点总结

古代陵墓知识点总结一、古代陵墓的种类1、地宫式陵墓:地宫式陵墓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诸侯、贵族等权贵阶层的陵墓形式。

地宫式陵墓主要包括地下墓室和地上建筑两部分。

地宫式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特点是颇为壮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墓葬制度、宗族社会、古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2、古墓群:古墓群是古代的一种陵墓形式,主要指多个古墓葬地点相连而成的一种古代陵墓类型。

古墓群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贵族、皇家等权贵阶层的墓地附近,形制独特,规模雄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了解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青铜器坑:青铜器坑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用来安放青铜器的坑穴。

青铜器坑一般主要分布在中国古代贵族、统治者以及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4、山墓:山墓是古代中国一种常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建在山脊上的陵墓。

山墓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贵族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5、土墓:土墓是古代中国一种常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以土为材料建造的陵墓。

土墓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贵族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古代陵墓的结构1、地下墓室:地下墓室是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皇家等权贵阶层的陵墓中的大部分,其建筑形式和特点具有各时代、各地区特色。

地下墓室通常由主室、侧室、长廊、石室等构成,具有广场、道路等配套设施。

2、地上建筑:地上建筑是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门楼、神道、祭坛、墓园、石狮等。

地上建筑一般建于墓地的地面之上,通过祭祀、守陵等仪式来追思纪念和尊崇逝者。

3、墓葬配套设施:墓葬配套设施包括石葬、土葬、木葬、陪葬品等。

配套设施是古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陵墓

乾陵是乾陵安梁山最高峰-北峰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的合葬墓,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 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在西 乾陵,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 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 ,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 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乾陵 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 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 ,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 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 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三峰 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 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 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 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 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 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 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明 长 陵 ( 朱 棣 墓 ) 鸟 瞰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尚天”思想 (3)虚实结合的中轴线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7.清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级别型制严格,集中经营,尺度相仿, 程式化。清陵形制一致,尺度相仿,所不同者唯在构造本身的用材、雕刻方面的差别。 形制延用明代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宝城采用椭圆形,在方城与宝顶之间形成一个院 落月牙城(哑吧院)。清清入关以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 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 的“清西陵”。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
4.唐陵墓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不采用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而开“山陵”之先河。气势恢 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 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 刻。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 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 ,北面为朝”的形势。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 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 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典型实例有 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 。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1. 帝王陵 2. 三皇五帝陵
(二)圣林
圣林,即为圣人之墓。圣人的墓因 为既要享受帝王的礼遇,又要区别于 帝王的规制,故而称“林”,与“陵” 谐音。中国著名的圣林有孔林、孟林、 关林等。
1. 孔林
2. 孟林
3. 关林
(三)坟墓
中国古代除帝王、圣贤外的官宦和 平民百姓,死后所葬之地通常称为坟 墓。
A. 炎帝神农氏,湖南酃县
B. 黄帝轩辕氏,陕西黄陵县
C. 虞舜,山西临汾
D. 太昊伏羲氏,河南淮阳县
5. 帝陵的封土建筑有以下哪几种形式( )。
A. 方上
B. 依山为陵
C. 宝顶宝城
D. 尖碑
6. 以下属于皇陵祭祀区的建筑是( )。
A. 神道
B. 祭殿
C. 东西配殿
D. 护陵监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皇陵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三节 古代帝王陵墓
一、帝王陵墓的选址 (一)地理位置
古代帝王陵墓一般就近选址,这是中国历 代王朝的习惯。 (二)风水
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遵循“天人合一”、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观。 (三)礼制
历朝历代的陵寝建造几乎都遵循“居中为 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 礼制观念。
二、帝王陵墓的建筑布局
四、唐代的陵墓建筑 唐陵的建筑方式有两种:一是沿袭汉 制封土为陵;二是以山为陵
古代表明方位的四神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陵墓建筑 五代十国时期,诸王朝的陵墓建造多承唐制, 但规模远逊之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皇陵兼采汉唐 诸陵制度,少有创新 宋代陵墓建筑虽依旧为“封土为陵”,但已 发展为筑圆形砖城 元代,对皇帝实行秘密埋葬,故不建地上陵 墓 明代,皇陵建筑既保留了汉陵覆斗形封土、 陵前建享殿、内外二城的特点,又开创了明 帝陵新制 清代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皇陵建筑群,集中体 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最 高水准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⒉西汉皇陵平面布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帝后合 用陵园,如:高祖长陵、惠帝安陵。一种是帝后 各各筑一方的陵园,从阳陵以下,终西汉之世, 皆遵此制。西汉皇陵平面呈方形,四面有围墙。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使用减少,但奴隶墓仍 有存 在,大都无一定墓坑无随葬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只有一些陪葬品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第五章陵墓建筑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5、陵前标志
南朝帝王陵今仅存 一些陵前标志, 一些陵前标志 , 如 神道入口的神道柱 右图) 石兽、 ( 右图 ) 、 石兽 、 石 碑等石刻。 碑等石刻。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资料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45min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44min
第三节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以山为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 “ 以山为陵” 。 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以山为陵, 所谓以山为陵 , 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 体内, 体内,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 18座帝陵中 座帝陵中, 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代18座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昭陵的修建制度。 昭陵的修建制度。
3、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 明长陵祾恩殿
4、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 的陵墓 , 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三、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 , 葬有顺治 、 康 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陵为顺治的孝陵 。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 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陵墓一.夏商周时期不封不树,设有棺椁(井干式),四出(二出)羡道,人殉深埋,上建有祭祀堂例:殷墟墓葬区,妇好墓二.春秋战国时期①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②享堂高居③等级有序④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的“不封不树”)例:秦国雍城陵园三.秦汉时期1.秦始皇陵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2·汉陵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陵城周以城垣,驻兵·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实例: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地面存方上·四面周垣,设门阙·陵区植树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不设享堂·规模变小四.隋唐五代时期1·唐代陵墓的特征·利用天然山地,因山为穴。

大多不用秦汉人工夯筑封土的方法·继承了北朝沿神道设阙、石人、石马、石狮、华表等·陵区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

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沿袭汉朝的格局,兆域(陵区)严整的规划。

以砖砌成多个隔间的墓室五.宋辽金时期1.唐朝诸陵的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和种类相差很大,宋陵则比较整齐划一,形制基本一致,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诸陵也出入不多;2.宋陵规模较唐陵小3.明显根据风水观念来选择地形。

六.明清时期七.引导: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石像生(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2对,一立以卧,共12对)擎天柱、武臣4躯、文臣4躯、棂星门、金水桥——主体:棱恩殿—明楼—宝城(下为地宫)实例①十三陵·布局:风水格局、共用神道·引导: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长2·6公里)·长陵——天寿峰主峰前,负阴抱阳——主体:棱恩殿—明楼—宝城。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使用减少,但奴隶墓仍 有存 在,大都无一定墓坑无随葬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只有一些陪葬品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东汉皇陵特点
第一,陵园建筑有两种形 制。 一种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 表 ,陵园四周设有方形的 墙垣,每边正中开门,南 向正中的门名“司马门” ,司马门内设有“上陵” 用的寝殿。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另一种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 ,“无周垣,为行马, 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 寺吏舍在殿北” • 第二,从明帝开始推行大规模的“上陵”的朝拜祭 祀典礼,在殿堂内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座北朝南 为尊。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北方王朝统治时期-辽、西夏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

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

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

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

辽葬制的主要形式为石棺葬。

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示了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

另外,从丰富的辽代陵墓壁画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特点。

如辽庆陵壁画中,有一幅带有契丹小字的旁题人物像,第一次证实了契丹族的习俗。

再者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也从一幅四季山水画中得到反映。

这些情况说明了在民族融合的总进程中,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辽太祖陵,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

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

古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

辽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

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

但祖陵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

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石块等。

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

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头部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条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契丹民族的古朴风格。

此外,在谷口两侧还有建筑遗址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

在碑趺附近发现的残碑上,刻有秀丽的契丹文,这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明 长 陵 平 面 图
29
明 孝 陵 平 面 图
30
明孝陵
31
清崇陵
32
崇陵
33
清东陵定陵的牌楼
34
明楼
35
神道及石兽
36
神道及石兽
37
清西陵神道
38
宋陵神道
39
宋陵神道
40
清陵护陵人的后裔
41
(二)中国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
• 1.鲜明的阶级性 • 2.强烈的宗法观念 •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 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
80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1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2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3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4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5
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北宋) 86
成吉思汗陵
87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88
明孝陵
89
江苏南京明太祖(洪武)孝陵 90
第五节 古代陵墓
• 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
• 古参观。
–古代人埋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野 葬、树葬、悬棺葬、崖洞葬等形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以土葬、悬棺葬有资源价值,尤 其是土葬,因地面和地下有实物,又有较佳的自然 环境,是山水风光、建筑和文物的综合体。
1
(一)墓葬形制
• 1.坟丘形制(封土)
– 春秋之前——不封不树; – 春秋之后——又封又树; – 再后——大封大树。
• 秦汉两代的“方上”
–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形成上小下 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 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 。
–覆斗形为坟,陵墓呈方形。 –秦始皇陵、汉茂陵。
“厢”,放置殉葬 品。
– 1972年长沙马王墓
是这一类型,随葬
品有漆器、帛书、
绵绣、乐器、竹简、
木俑、农产品、中
8
2).黄肠题凑
– 这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构地 宫高峰。
– 黄肠,指用柏木的黄心积迭得很严密。题凑,木头 皆向内。
– 黄肠题凑,即在地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间,内置三 层椁、五层棺,以及便房、回廊等。
– 前殿也是前导建筑,中殿是“前朝”部分, 殿里摆放汉白玉“宝座”。后殿是地宫主要 部分,为“后寝”,规模大,空间高,放置 帝后的棺椁及陈放殉葬物品。这种形制延续 了1000多年。
11
地宫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
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
全部为石结构,墓道全
长63.19米,共有四道
石门九道券,每道石门
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
–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25
明康陵图片
26
秦始皇陵
• 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陵 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夯土筑成,陵上封土高约115米(现仍高 达76米),陵园内有两处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 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 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江苏南京明太祖(洪武)孝陵 91
•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
• 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 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
北京明十三陵
92
北京明成祖(永乐)长陵 93
北京明成祖(永乐)长陵 94
北京明神宗(万历)定陵
95
明定陵“北斗 七星”布局
96
北京明人宗(洪熙)献陵
97
北京明思宗(崇祯)思陵
– 1974年北京丰台发掘的燕王旦墓室即属此类型。9
黄 肠 题 凑 上 的 文 字
10
3).砖石砌筑地宫
– 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至明清达到完 善地步。地宫采用“前朝后寝”的形式,追 求“死犹如生”之意。
– 地宫前半部为长而宽的隧道,作为进入地宫 的前奏,犹如地面紫禁城的前重门广道。隧 道前端为一方形券宫作为前庭,象征着紫禁 城前的广场。之后进入地宫前、中、后三殿 和左右两配殿,顶部覆琉璃瓦。
60
•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 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 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 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 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 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61
兵马俑
62
汉武帝茂陵
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 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 模最大的一座。
19
马王堆三号汉墓的棺椁
20
马王堆三号墓
21
马王堆一 号墓墓坑 内的巨大 多层棺椁
22
考古人员在恢复楚墓的棺椁
23
慈禧的棺椁
24
2.陵园建筑
• 1)祭祀建筑区 • 用途:供祭祀之用;
–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 2)神道: • 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 建筑物:石兽、石人; • 3)护陵监: • 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27
秦始皇陵地宫模型
• 秦始皇地宫位于地下水层里,地基灌有铜 浆,防止渗水;墓顶绘有日、月和二十八 星宿;地面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 机械动力使之流动不息,并按照中国的山 川地貌设置了山水郡县城廓等景物;正中 间是秦始皇的棺椁。据史藉记载,秦始皇 很有可能以金镂玉衣入葬;宫门中置了弩 机等暗器,以防盗挖;陵内还用“人鱼” 膏做成长明灯,使地宫长年亮如白昼。
2
• 唐代改为“以山为陵”
–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头,既能体现 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 “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 山主峰( 1188m ),因山为陵。是唐 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 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 “昭陵”,唐乾陵。
3
明清两代为“宝城宝顶”
– 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称宝城,在 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 为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 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 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
舜—河南
45
陕西黄帝陵
46
陕西黄陵黄帝陵
47
湖南炎帝陵
48
山东曲阜少昊陵
49
河南内黄二帝陵
50
颛顼陵(内黄)
51
二帝陵
52
山西运城舜帝陵
53
浙江绍兴禹帝陵
54
秦始皇陵
55
秦皇陵
56
秦始皇陵的封土
57
陕西临潼丽山秦始皇陵
58
陕西临潼丽山秦始皇陵(秦)
59
秦始皇陵墓室想象图
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 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
河北遵化清高宗(乾隆)裕陵 107
河北遵化清高宗(乾隆)裕陵 108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 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河北易县清世宗(雍正)泰陵
109
河北易县清世宗(雍正)泰陵 110
17
4).土洞地宫
– 在黄土高原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 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 壁面有精美雕刻、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 墓,永秦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
18
5).棺椁制度
•棺 •椁
– 天子——四重 – 王公——三重 – 诸侯——双重 – 大夫——一重 – 士——不重
• 汉之后,不再有棺椁制度
63
河南汉光帝陵 陕西汉景帝陵
64
河南孟津汉光帝陵
65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李世民墓
66
昭陵六骏
67
68
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
特唐点乾:陵唐代—十—八李陵治中与保武存则得天最完的整合的葬一墓座。69
乾陵
70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71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72
陕西兴平杨贵妃墓(唐)
98
北京明光宗(泰昌)庆陵
99
北京明穆宗(隆庆)昭陵
100
北京明孝宗(弘治)泰陵
101
北京明宣宗(宣德)景陵
102
清代陵墓
103
辽宁沈阳清努尔哈赤福陵(东陵) 104
辽宁沈阳清努尔哈赤福陵(东陵)105
辽宁沈阳清努尔哈赤福陵(东陵) 106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 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
73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74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75
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番臣像76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 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
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 77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 78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79
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
上的巨石,又能使高
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
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
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
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
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
菩萨立像各一尊,象征
光绪帝后亡灵进入佛国
12
地宫
13
地宫石门
14
地宫中殿
15
地宫后殿
16
定陵的地宫
• 据考古资料记录,定陵地宫是由前、中、后、左、 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组成的,全部为石结构。 后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着三口棺椁,中间 的特别大,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棺椁。另两口分别 是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椁。
– 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 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 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4
5
6
7
2.墓穴与葬具(墓室,墓圹kuang)
• 1).木椁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