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废水和饲料残渣,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会给水产养殖业产生危害。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技术。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高浓度的氨氮会使水体的氧含量降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生生物受损: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受到限制。

3. 养殖效益下降:氨氮污染会使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免疫力下降,易患病死亡,减少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生物物种来降解和吸收氨氮,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对氨氮进行硝化转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也可以通过放养一些具有氨氮利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水稻苗和苔藓等,通过吸收氨氮来净化养殖水体。

2. 物理-化学方法:采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处理氨氮污染。

通过通风和曝气等方法,将水中的氨氮气化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氨氮。

3. 循环农业技术: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氨氮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农田和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4. 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氨氮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氨氮污染问题。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整饲养方式和投喂量,减少废水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和浪费。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氨氮污染带来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为 了防止养 殖水 体氨 氮含量 过 高 ,除了定 期检 测水
中氨的指标 外 ,还要注意 : ( 1 )加换新 水 。适 时加注新 水 或换去部分老水 ,是最 直接 、经济而快捷有效的办法 ; ( 2 )增氧 。高 温季节晴 天中午开启增 氧机 曝气 ; ( 3 )生
六 氨氮控制指 标
的皮 、胃、肠道 的粘膜 ,造成 渗透 调节失调 ,引起 体表和 血呈 红色 ,最 为明显 ,其次是臀鳍基部前端 、眼眶外缘 、 内部器官 充血 ,表现 出与 出血性 败血症相似 的症状 ,造成 鳃盖边缘和 口腔 充血呈红色 ;体色变浅 ,体表 粘液增多 , 鱼类大批死亡 。 鳃 丝呈 紫色 。解剖 腹腔 可见 血色 发暗 ,紫 而不 红 ,肝 、
发生。在养殖水域存 在的有害物质 中 ,氨氮 比亚硝酸盐和 多 ,透 明度低 ,一般 在3 0 c m以下 ;二是水质 老化 ,没有 硫 化氢等对水产养殖 的危害事故更频 发 ,带来的经济损 失
更 巨大 ,氨氮 已成为养殖鱼类 的隐性杀手 。


氨氮的危害
四 氨氮中毒症状
由于氨对水产动物 的毒 害依 其浓度不 同而不 同,氨氮
1 . 慢 性 中毒 症 状
白天有浮头现象 ,采取增 氧措施 效果不明显 ;易发鱼
进入鱼 体 ,损伤鳃表 皮细胞 ,使血液和组织 中氨的浓度升 病 ,即使对症 治疗但效果很差 ,即使 鱼病 治疗 好后很快又
高 ,降低血液的载氧 能力 ,使鱼呼吸 困难 ,食 欲减退 ,影 复发 ,病鱼死亡较快 。
氨 氮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以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一 种 是 氨
强 的毒 害性 ;另一种是铵 ( NH ),又叫离子态氨 ,对水 产动物 无毒 。由于氨具有 较高的脂溶性 ,能通 过鳃和皮膜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是一种水质指标,是指水中以氨(NH3)和离子态氨(NH4+)的形式存在的总氮的含量。

在水产养殖中,氨氮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水质问题,它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 造成鱼类死亡水产动物对氨氮污染很敏感。

当水中的氨氮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时,会对鱼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氨氮的毒性主要是由离子态氨引起的,当水中的氨氮浓度超过0.05mg/L时,就会对鱼类造成毒害。

2. 影响鱼类生长氨氮污染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降低鱼类的体重和体长。

长期处于高氨氮浓度的环境中,鱼类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 降低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氨氮污染会对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鱼类在高氨氮浓度环境下,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害,从而影响鱼类的健康和品质。

同时,氨氮污染还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营养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1. 曝气法曝气法是一种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通过将水体曝气,促进氨氮的氧化,使其转化为硝态氮,达到降低水中氨氮浓度的目的。

2. 生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是将水中的氨氮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

该技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好氧处理需要供氧,厌氧处理则不需要供氧。

生化处理法的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但需要一定的投资和运营费用。

3. 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将具有氨氮吸附和代谢能力的植物引入水体中,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生物组织中的氮素和碳水化合物。

植物修复法的优点在于投资和运营成本低,同时还能起到美化水质、增加氧气、减少水生植物病害等其他作用。

4.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氨氮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利用光合有机质自然降解氨氮,从而达到降低氨氮浓度的目的。

该技术不需要投资和运营成本,但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进行治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氨氮是池塘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俗称“分子氨”)和铵离子(NH4+,又称“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

其中分子氨对鱼虾是有毒性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和就称为总氨氮(TAN),二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pH值和温度。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当分子氨(NH3)通过鳃进入鱼虾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虾氨氮排泄的负担。

氨氮在血液中浓度升高,血液pH也会随之上升,造成鱼虾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鱼虾的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功能,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致使鱼虾窒息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总氨氮(TAN)≤0.02mg/L,在此范围内,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繁育造成影响。

若水体0.2mg/L≤分子氨(NH3)≤0.5mg/L时,鱼虾会中毒,影响摄食、生长,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养殖效益下降;分子氨浓度(NH3)≥0.5mg/L,对鱼虾毒性极大,很容易造成鱼虾死亡。

防止水体中氨浓度过高,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分子氨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mg/L以下。

养殖水体氨氮的来源主要是四方面:1、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后产生的氮大部分以氨氮形式存在。

2、水生动物的泌氨作用。

养殖生物密度越大,泌氨作用就越高,水体氨氮也大幅增加;另外在缺氧情况下,含氮有机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通过厌氧菌作用产生氨。

3、氮素化肥的引入,如尿素、碳铵、氯化铵等;使用地表水养鱼的地区地表水的污染造成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4、通常我们喂养吞食性鱼类都是用颗粒饲料,但是由于投喂量大,氨元素在鱼池中也在不断增加,而大部分是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氨氮污染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

氨氮是水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当水体中的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影响水产生长发育水产动物对水质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水中富集的氨氮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的死亡。

研究表明,水中氨氮浓度过高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呼吸、消化和代谢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

2. 导致水产养殖疾病水体中氨氮过高容易诱发水产动物的疾病,特别是对于鱼类而言,氨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鱼类在氨氮浓度过高的水中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3. 导致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有机物质,在水体中会发生降解反应,产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这两种物质都是对水产动物有害的物质。

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强烈毒性,而硝酸盐也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分析1. 生物法处理生物法是目前常用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其利用微生物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的过程。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种方式,通过控制水体中氧气浓度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达到降解氨氮的目的。

生物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但是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和维护成本较高。

2. 化学法处理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主要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如硝酸盐和氮气。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活性炭、氧化铁和硫化铁等,这些化学药剂都能有效吸附和氧化水体中的氨氮,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处理效果明显,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成本较高,且还需要考虑对水体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总氨氮);
▪ 多开增氧机 ▪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
pH值过高;
▪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 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夜间8~10 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 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 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 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 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 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 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 6.其他措施 ▪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
▪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 (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 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 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 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 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 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 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 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 低内部离子浓度。
一倍
▪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 以前所处的环境
▪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0-0.5ppt)

养殖鱼的氨氮中毒现象、危害和防治方法

养殖鱼的氨氮中毒现象、危害和防治方法
4.合理施肥。精养塘应少施效果慢、耗氧大的有机肥,高温季节要多施磷肥。
5.使用水质改良剂。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加强巡塘,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科技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氨氮中毒主要危害主要为:一是氨氮增高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二是氨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三是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2021年整理)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021年整理)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的全部内容。

酸碱度(即pH值)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

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

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盐的毒害作用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盐的毒害作用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盐的毒害作用及应对措施在水产养殖中,我们经常遇到池塘中氨氮和亚硝盐过高的问题。

确实,因为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盐超标的问题,每年都有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

关于如何处理氨氮、亚盐超标,笔者认为做好几点,这个问题的处理并不难。

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氨氮、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硝酸氮对水生生物是无毒的,氨氮、亚硝酸氮是有毒的。

一、氨氮亚盐是如何毒害鱼虾的?氨氮的毒害作用氨氮,一般以分子氨的形式渗入鱼体内,由于分子氨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将鱼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虾是血蓝蛋白,分子氨会将虾血液中的Cu+氧化成Cu2+,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造成生理缺氧。

由此可见,水体溶氧越低,氨毒性也就越强,鱼虾越容易缺氧窒息。

同时,氨也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先是侵袭粘膜组织,特别是鳃的表皮和肠粘膜,这些都是比较脆弱的器官;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虾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引起体表及内脏充血、肌肉增生及出现肿瘤,严重的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

所以,即使低浓度的氨,长期存在水体中,也会腐蚀鱼虾的鳃组织器官,出现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等现象。

亚盐的毒害作用亚盐的毒理与氨氮相似,同样也是把鱼正常血红蛋白(虾为血蓝蛋白)下的Fe2+氧化成Fe3+,降低血红蛋白的携带氧气的能力,造成鱼体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这种现象与人体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样的。

另外,在pH较低的情况下,亚盐易与仲胺类(以硝基化合物,与醛或酮类化合物为原料生成的一类物质)物质生成亚硝酸胺,加重亚盐的毒性,造成鱼虾厌食烦躁不安的现象。

二、氮的来源1、池塘底质。

池塘底质中的氨氮本质上来源于上一造养殖期间遗留下来的污染,其浓度取决于休耕期间干塘晒塘的处理程度。

如果休耕期间池塘淤泥能够彻底干燥,将氨氮全部氧化为硝酸,则回水后,当底泥中的氧气被消耗完毕,硝酸往往被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而还原为氮气。

因此,残余的氮不会太多。

鱼缸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和对策_浪漫鱼

鱼缸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和对策_浪漫鱼

鱼缸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和对策_浪漫鱼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对于我们循环水养殖的水体来说,水中的主要危害鱼类健康的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

在过滤系统尚未建立,或尚未成熟,或运转异常时,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很让我们烦心。

中国锦鲤俱乐部,锦鲤$c; ^$ C( J0 n1 s9 p( G氨氮对鱼的致死浓度在0.2-2.0㎎/L,小于0.2㎎/L时,会使鱼类的内部器官发生病变、坏死及组织溃烂。

当氨氮中的非离子氨达到0.01-0.02㎎/L时,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使鱼类生长缓慢。

当非离子氨浓度达到0.02-0.05㎎/L时,会引发多种疾病,增加死亡;达到0.05-0.2㎎/L时,会破坏养殖鱼类的皮、胃、肠道粘膜,进一步引起内部器官和体表出血;达到0.2-0.5㎎/L时,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

9w6 g+ ] }2 o) s+ n4 t0 `. w- H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在0.1㎎/L时,鱼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变成巧克力色,也就是养殖上常说的“褐血病”,使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下降,鳃肿胀,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疾病增多。

当浓度达到2.5㎎/L时,鱼体呈中毒状态,呼吸作用下降,体能衰弱,最后暴发疾病而死亡。

养鱼其实就是营造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中,健康的成分多,不健康的成分少,各种成分和谐共处,良性循环,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养好了。

在这一缸水中究竟有什么,有H2O,氧、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原生虫类、苔藻、草、矿物质、有机质,还有二氧化碳、氨、亚硝酸盐、硝酸、致病菌等等有潜在危害的物质,还有光线这一重要元素。

我们所说的养好水,就是把有害的东西减少到最少程度,把有益的东西维持在良性水平。

在这一个小环境中,金鱼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弱势群体,它是被呵护者,同时也是麻烦制造者。

第一阶段:从三新缸开始新缸、新水、新鱼是小环境的初始阶段,从三新缸到成熟缸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三个环节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动态良性循环。

氨氮超标的危害

氨氮超标的危害

氨氮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不会发‎生氨氮中毒‎。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养殖户也没‎有按照行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常会发生池‎塘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鱼类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

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预防氨氮积‎累的措施1、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干池冰冻和‎暴晒10-15天,并且让空气‎与池塘底泥‎充分接触,使底质有机‎质充分氧化‎,矿化成无机‎盐,为蟹塘中生‎物提供营养‎源,降低池塘有‎机质含量。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如果是虾、蟹池可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质。

3、放养的密度‎适宜,搭配比例科‎学合理。

通过池塘中‎自然生物和‎投放的苗种‎之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或‎控制氨氮的‎含量。

4、使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水产养殖对于人类食物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氨氮污染却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氨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废水排放和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以及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造成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为了减轻氨氮污染的影响,人们开发了一系列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

常见的处理技术有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等。

新技术如微生物降解和工程处理方法也在氨氮污染治理中得到应用。

氨氮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性,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的技术来应对氨氮污染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危害、来源、水生生物、处理技术、常见技术、新技术、治理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在当今世界的食品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以及缓解食品短缺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产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鲜食品,还为许多渔民提供了生计来源。

水产养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鲜活海鲜消费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也逐渐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比传统渔业捕捞的方式,水产养殖更加可持续和环保,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海鲜食品来源。

水产养殖还可以帮助保护自然资源,避免过度捕捞等问题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水产养殖在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鲜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严格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其发展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

1.2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它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严重的危害。

氨氮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降低水质的透明度,影响水产养殖的生长和繁殖。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所形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物之一,如果不加以处理,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氨氮污染的危害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废水中饲料残渣、粪便、尿液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氨氮导致的。

而氨氮的高浓度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以下几种严重的危害:(一) 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氨氮的浓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鱼类的呼吸困难和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氨氮可以直接进入到水生生物的体内,对其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让其难以正常呼吸和运动。

(二) 促进藻类的生长氨氮也会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一旦藻类过多,就会对水的透明度和氧气水平产生影响,导致水中的氧含量降低,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三) 降低水生生物的产量和质量由于氨氮的存在,水中的氧气含量会降低,从而影响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成长,影响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二、处理技术分析为了控制氨氮的浓度,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和发展,各种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技术。

(一) 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一些可以降解有机物和氨氮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应用于处理废水。

有机物与氨氮最终转化为微生物的生物质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实现氨氮的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尤其在小型场地使用更为节约。

(二)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将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添加一定的化学试剂来沉淀和处理的方法,常用的化学试剂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这种方法的处理效果非常好,可以快速地降低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化学试剂,并可能导致废水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水中杀手“氨”
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
一、氨的产生途径:
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
在较低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
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
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
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
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

例如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PH=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含量的1%;PH=9时有毒氨的含量占总氨含量的25%,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水体中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