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不相信自己”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成语有:
我无xx诈,xx无我xx(译: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孰与xxxx?
第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如:
第一类: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第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
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xx、xx】
+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示例:
①时人莫之许(《xx》)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忌不自信(《xx讽xxxx》)译文: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表对象的,如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
介词“以”的省略。如:
xx太元中,xx人(以)捕鱼为业。
5.习惯句式(或称“固定句式”)
第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何如;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④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作介词的宾语
格式:
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词十动词,或者:
主语十疑问
代词十介词十动词。
示例: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
即:
“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2)省略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例如:
A.问(之)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
B.便邀(其)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
(4)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包括表处所和表对象两种类型。A.表处所的,如出户望(于)南山,松生(于)石上,剑在其背。
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吾欲之xx,何如?(《为学》)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xx,“则”:
“此则xx之大观也”
(这就是xx雄伟的景象啊);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用法。
“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
①非死则徙xx。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第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xx有个(乘船)xx的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2】格式: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①xx千里者(《马说》)译文:
“能够行千里的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
“(那个)富有的xx却不能到达”
③xx铿然有声者(《xx记》)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
中心语十之十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
“蚯蚓没有尖利的xx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
“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
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生在我的前面”第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wenku.baidu.com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
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xx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
“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若辈得无苦贫乎?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第六,以为,或“以„„为”连用表判断。
如: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1)“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j二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
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日:
“大王来xx?”(《鸿门宴》)
译文:
“xx问(xx)道:
‘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了?”’
②问女何所思?(《xx辞》)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xx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⑤成语有:
夜以继日,译文:
“用夜晚来接着白天”此外,还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状语(或介宾短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将其视为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第三类: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第四类:
用“于”表被动
①“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②“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2)无标识的被动句:
需要凭借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
①“韩信拜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军。)②“予羁縻不得还”(我被羁押不得脱身返回)(《指南录后序》)
(2)所以。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如:
①xx何罪之有?(《公输》)
②xxxx:
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格式的反问语气较强烈,一般译为“难道有„„吗”。
(3)“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xx涉世家》)
第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以及“„„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
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例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xx诗》)
(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
(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
无xx是过与?(《论语》)
(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翻译为“怎么能”。例:
③“兵挫地削”(军队受挫,土地被割让)(《史记·贾生屈原列传》)
3.倒装句。主要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类型。
第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
“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②问:
(君)何以战?(《xx刿论战》)译文:
“(你)凭什么(与xx)作战?”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
宾语十介词十动词。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xx记》)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
“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xx(《马说》)译文:
“吃xx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省略句。省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如:
A.(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B.旦日,客从外来,(我)与(之)座谈
(1)格式:
动词十以十宾语(或:
动词十代词十以十名词)。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
“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
“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
动词十于(乎)+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xx讽xxxx》)
译文:
“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②生乎吾前(<师说》)译文: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成语有:
我无xx诈,xx无我xx(译: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孰与xxxx?
第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如:
第一类: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第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
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xx、xx】
+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示例:
①时人莫之许(《xx》)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忌不自信(《xx讽xxxx》)译文: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表对象的,如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
介词“以”的省略。如:
xx太元中,xx人(以)捕鱼为业。
5.习惯句式(或称“固定句式”)
第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何如;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④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作介词的宾语
格式:
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词十动词,或者:
主语十疑问
代词十介词十动词。
示例: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
即:
“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2)省略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例如:
A.问(之)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
B.便邀(其)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
(4)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包括表处所和表对象两种类型。A.表处所的,如出户望(于)南山,松生(于)石上,剑在其背。
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吾欲之xx,何如?(《为学》)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xx,“则”:
“此则xx之大观也”
(这就是xx雄伟的景象啊);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用法。
“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
①非死则徙xx。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第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xx有个(乘船)xx的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2】格式: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①xx千里者(《马说》)译文:
“能够行千里的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
“(那个)富有的xx却不能到达”
③xx铿然有声者(《xx记》)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
中心语十之十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
“蚯蚓没有尖利的xx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
“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
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生在我的前面”第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wenku.baidu.com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
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xx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
“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若辈得无苦贫乎?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第六,以为,或“以„„为”连用表判断。
如: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1)“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j二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
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日:
“大王来xx?”(《鸿门宴》)
译文:
“xx问(xx)道:
‘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了?”’
②问女何所思?(《xx辞》)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xx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⑤成语有:
夜以继日,译文:
“用夜晚来接着白天”此外,还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状语(或介宾短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将其视为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第三类: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第四类:
用“于”表被动
①“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②“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2)无标识的被动句:
需要凭借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
①“韩信拜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军。)②“予羁縻不得还”(我被羁押不得脱身返回)(《指南录后序》)
(2)所以。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如:
①xx何罪之有?(《公输》)
②xxxx:
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格式的反问语气较强烈,一般译为“难道有„„吗”。
(3)“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xx涉世家》)
第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以及“„„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
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例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xx诗》)
(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
(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
无xx是过与?(《论语》)
(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翻译为“怎么能”。例:
③“兵挫地削”(军队受挫,土地被割让)(《史记·贾生屈原列传》)
3.倒装句。主要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类型。
第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
“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②问:
(君)何以战?(《xx刿论战》)译文:
“(你)凭什么(与xx)作战?”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
宾语十介词十动词。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xx记》)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
“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xx(《马说》)译文:
“吃xx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省略句。省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如:
A.(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B.旦日,客从外来,(我)与(之)座谈
(1)格式:
动词十以十宾语(或:
动词十代词十以十名词)。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
“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
“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
动词十于(乎)+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xx讽xxxx》)
译文:
“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②生乎吾前(<师说》)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