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高速铁路压接式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版本号:
高速铁路压接式电联接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实施
××供电段(章)
修订记录
高速铁路压接式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压接式电连接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作业。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
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
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
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
2.4设计文件和安装图
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
3.1外观检查
3.2参数测量
3.3检调与更换
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
4.1 电击伤害
4.1.1 作业前必须确认好停电范围及停电设备,防止误攀、误碰带电设备。
4.1.2 高空作业时,必须接挂随车地线,防止感应电伤人。
4.1.3 在高压电力线跨越接触网区段作业时,应在电力线跨越下方加挂接地线。
4.2 高空坠落伤害
4.2.1 高空作业必须系牢安全带,安全带要高挂低用,且必须系在安全牢固的位置。
4.2.2 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3 人员在车梯平台上时,推动车梯的速度不得超过5km/h,并不得发生
冲击和急剧起、停车。
人员在上下车梯时,推扶人员不得移动车梯。
4.2.4 作业平台上有人作业时,作业车移动的速度不得超过10km/h,并不得急剧起、停车。
作业车移动或作业平台升降、转向时,严禁人员上下。
4.2.5 接触网作业用的车梯、梯子以及检修车应有防滑措施。
4.3 物体打击伤害
4.3.1 作业中使用的小型工具、材料应放置在工具材料袋内,作业中不得抛掷工具材料。
4.3.2 作业平台上的作业人员在车辆移动中应注意防止接触网设备碰刮伤人。
4.3.3 使用车梯作业时,所有零件、工具等均不得放置在工作台的台面上,防止物体掉落伤人。
4.4 车辆伤害
4.4.1 当车梯在曲线上或遇大风时,对车梯要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当车梯在大坡道上时,要采取防止滑移的措施。
4.4.2 在移动车辆前应注意检修作业车及作业平台周围的环境、设备、人员和机具等情况,与附近的设备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以保证人员、设备安全。
5 作业流程
图1 压接式电连接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
表1人员要求
注:其它作业人员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携带工具
表3材料准备
1 砂纸张若干
2 棉纱kg 适量
3 压接式承力索电连接
线夹依据现场实际套适量
4 压接式接触线电连接
线夹依据现场实际套适量
5 电连接线依据现场实际m 适量
6 铜绑扎线根适量
7 电力复合脂管 1
7 作业内容及标准
7.1电连接安装结构
7.1.1在锚段关节处装设2组、线岔处装设1组电连接器;在链形悬挂与简单悬挂的衔接处、加强线(载流承力索)的终端、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处所的股道之间,应装设电连接器。
7.1.2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
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
7.1.3电连接安装类型(C型电连接)见图2、3:
图2:C型电连接安装方式图3:C型电连接安装方式
7.1.4电连接安装类型(S型电连接)见图4、5:
图4 S型电连接安装方式图5 S型电连接安装方式
7.2外观检查
7.2.1检查电连接线索本体:
(1)检查电连接本体无断股、散股、无机械损伤、电弧烧伤断股现象;
(2)检查电连接线伸缩圈无松弛、变形。
7.2.2检查电连接驰度:
(1)对照安装曲线检查电连接预留驰度;
(2)外观检查电连接不得过紧或过松;
(3)检查电连接不得低于接触线面。
7.2.3检查接触线电连接线夹:
(1)检查线夹应涂有导电膏;
(2)检查电连接线夹内不得有杂物;
(3)检查电连接固定牢固;
(4)检查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5)检查电连接线夹无裂纹,不得压偏;
(6)检查螺纹卡子安装情况,螺纹卡子卡在接触线槽内,环口朝向机车前
进方向。
7.2.4检查承力索电连接线夹:
(1)检查线夹应涂有导电膏,压接结合处不得有胶带等绝缘杂物;
(2)检查电连接线夹无裂纹、变形,不得压偏;
(3)检查中夹板安装情况,压块平面应与线夹本体平面相对,不可装反;压块半径小的圆弧面对应直径小的导线,压块半径大的圆弧面应对直径达的导线;中间夹板不得卡在线夹开口之间;线夹内衬垫的安装方向检查,观察线夹
内衬垫的安装方向,衬垫刻有字样的一面朝外安装,没有刻有字样的一面朝线夹内方安装即为正确(见图7),否则为错误,应组织更换。
图7 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本体与内衬垫应该匹配
7.3参数测量
7.3.1接触线、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露头长度
用盒尺测量接触线、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露头长度,电连接线露头应在5~10mm之间(如图8)。
图8 接触线、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露头长度
7.3.2测量螺纹卡子外漏长度
用盒尺测量螺纹卡子穿入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后应露出接触线电连接线夹1~3mm,露头过长或过短均会出现线夹与接触线接触面的接触力减少,致使易出现
松脱现象(如图9)。
图9 螺
纹卡子穿入示意图
7.3.3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
(1)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电连接处的接触线高度h;
(2)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与电连接相邻吊弦点的接触线高度h1、h2;
(3)计算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点的高差△h=( h1+h2)/2-h。
7.3.4电连接线预留量检查
用温度计测量现场温度,根据安装曲线查出到极限温度下电连接偏移量,检查电连接预留量能否满足偏移量的要求;或计算出电连接在极限温度下的偏移量,比较电连接的预留量能否满足偏移量的要求,公式如下:
一支悬挂电连接最大偏移值:E=L*a*(Tmax- TX)或E=L*a*(TX-Tmin)式中:E——偏移值(m); L一电连接至中心锚结的距离(m)
a—线胀系数(L/℃); TX—检修时温度(℃)
Tmax—设计最高温度(℃)、Tmin—设计最低温度(℃)
锚段关节、线岔或股道电连接的偏移值要将相关悬挂电连接的最大偏移值按偏移方向进行加或减。
7.3.5利用“通止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是否满足要求
利用“通止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是否到位,主要是通规检测压接
后的电连接线夹高度H与宽度W两个数值,通侧与止侧开口的距离相差为1mm。
也就是说若在通侧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可以通过而止侧接触线线夹无法通过,证明压接后的电连接线夹外形与规定的尺寸误差在1mm以内,通过竖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卡控电连接线夹的外形,基本上可以对电连接线夹压接是否到位进行判断。
检测H与W的通止规分别是两块独立的模板。
7.3.6利用H检测通止规检测电连接是否压接到位
通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时,可以将整个线夹嵌入通规侧,这样说明线夹在压接时已经承受了规定的压接力,内部不存在压接不到位的情况,同时通规垂直部分必须与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侧面相贴,具体如下图(10)所示:
中间垂直部分
与线夹侧面相
贴,宽处在上
线夹必须可卡
入T端
图10 通规检测“H”
止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时,线夹本体无法从止规侧通过,且线夹本体与止规垂直面不得接触,若接触证明线夹已经压偏了。
(见图11)
中间不会相贴
线夹应无法卡
入Z端
图11止规检测“H”
7.3.7利用W检测通止规检测电连接是否压接到位
通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时,可以将整个线夹嵌入通规侧,这样说明线夹在压接时已经承受了规定的压接力,内部不存在压接不到位的情况,同时通规垂直部分必须与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斜面相贴,这样可以证明线夹本体与接触线压接密贴,具体如下图所示(见图12):
线夹必须可卡
入T端
斜面相贴
图12 通规检测W1
止规检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时,线夹本体无法从止规侧通过,且线夹本体与止规垂直面不得接触,若接触证明线夹已经压偏了(见图13)。
斜面无法靠近
左边不能卡入
通规内部
图13 止规检测W1
凡出现利用通止规检测不能满足以上要求的电连接线夹必须及时安排进行处理,重新压接。
7.3.8线夹卡线口宽度尺寸检验
在电连接线夹已经压接到位后,对接触线电连接线夹要进行日常例行检查,具体手段为:利用线夹卡线口宽度专用检测通规进行检查。
原理:由于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只有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下部卡线口张开才可能脱离接触线,所以专用通规检测卡线口宽度尺寸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查判定接触线电连接线夹状态是否安全。
以压接后的接触线底面为定位基准面,以通规W1尺寸为基准,测量压接卡口(变形区域内两点之间)的尺寸。
若W尺寸小于或等于通规W1尺寸,则卡口尺寸合格,即压接后卡口未松弛;若W尺寸大于通规W1尺寸,则卡口尺寸不合格,即压接后卡口松弛。
(如图14)
图14 专用通规
使用时将通规的圆弧槽底部紧贴接触线底部,从线夹出线端卡入,顺线方向滑过整个线夹,整个过程中通规的圆弧槽底部应始终紧贴接触线底部。
当尺寸正常时,线夹可以贴着通规的底部圆弧槽顺利卡入并从通规开口中通过。
当尺寸异常时,线夹可能有一段可以贴着通规的底部圆弧槽顺利卡入并从通规开口中通过,如果末端不能通过,或者通规卡口两顶点顶住线夹两侧,而通规圆弧槽底部离开接触线底部,应立即予以更换。
检查发现卡口尺寸异常情况示意见下图(图15、16):
图15通规圆弧槽底部离开接触线图16线夹端面与通规卡口干涉
7.4检调与更换
7.4.1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调整
(1)若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低于相邻吊弦,减小电连接线在承力索与接触线间的预留量
(2)若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高于相邻吊弦,需要重新制作压接接触线电连接线夹。
7.4.2电连接线预留量调整
(1)电连接线连接过松,在承力索所上用软铜绞线进行绑扎。
(2)电连接连接过紧,需重新压制电连接。
7.4.3电连接线露头过长
处理方法:重新绑扎、裁剪。
7.4.4 U型螺纹卡子无外露
处理方法:重新更换进行压接。
7.4.5电连接线夹压偏超标
处理方法:重新压制接触线电连接线夹
7.4.6 电连接线夹拆除、压接
(1)电连接线夹拆卸:
a全压接式电连接线夹要求预先计算准确,一次压接,压接后不可调整。
b当发生压接质量不符合要求、安装位置需要变更、发生事故,线夹损伤的等其它原因需要拆除。
c拆除电连接线夹可采用专用拆卸工装模,或手工锯,不许采用电锯等大发热量拆除方法,以免损伤导线。
d利用专用拆卸工装的操作方法与压接相似,电动液压泵和配套液压钳一样,模具不同。
e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拆除:将拆卸模装在液压钳上、按图示方式将需拆卸的线夹放在模具对应位置,启动电动液压泵,下模刃口移动,沿接触线外侧切开线夹一侧的卡口,从而使压接失效,线夹与接触线分离。
(注意:拆卸时应时刻注意下模刃口的切入位置,防止意外损伤接触线。
)(见图17)
图17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拆除方法
f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拆除:将拆卸模装在液压钳上、按图示方式将需拆卸的线夹放在模具对应位置,启动电动液压泵,下模刃口移动,沿电连接线外侧切开
线夹背部,从而使线夹断开,线夹与承力索分离。
(注意:拆卸时应时刻注意下模刃口的切入位置,防止意外损伤承力索。
)(见图18)
图18 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拆除方法
(2)电连接线夹安装:
安装前准备:按需要裁减预设规格及长度的电连接线,裁减电连接线时用胶带缠绕固定裁减部位,防止线头散开、变形;3、准备好电动液压泵及配套的压接钳及与相应线夹配套的压接(拆卸)模具,液压泵的的压力不小于70Mpa,电动液压钳的压力不小于24吨,出工前应检查相关工器具状态是否良好。
a将接触线、电连接线及电连接线夹内表面用用细砂纸打磨,去除氧化皮并清理干净,清理后的表面应目测成金属亮色,打磨时只需注意对U型卡子轻微处理,防止过度打磨损毁U型卡子的螺纹。
打磨后用软刷清理干净打磨的粉末等杂物,确保压接部位清洁。
(图19)
图19 电连接线夹内表面打磨方法
b在需要压接的接触线沟槽表面、线夹内表面及通孔内分别均匀涂抹导电膏。
(见图20)
图20 均匀涂抹导电膏
c将螺纹卡子的两肢稳固的卡在接触线需安装部位的沟槽内,卡子的环口方向朝向机车前进方向;稳固卡入后的卡子轻轻扳动应不会离开线槽,如卡子轻扳掉落则需重装卡子或更换卡子。
d把电连接线插入电连接线夹上部的圆孔内,在另一头露头大约5-10mm,不大于10mm,注意电连接线截断时,应用胶布把线头绑扎好,防止电连接线端头散股,造成安装困难,待电连接线插入线夹孔后必须拆除并清理干净先前绑扎的胶布,防止影响电气连接性能。
e将带有电连接线的线夹本体顺导线方向滑动,使下部卡线口从已安装在接触线线槽中的螺纹卡子开口端移动到螺纹卡子的折弯端,通过螺纹卡子固定在接触线上。
螺纹卡子开口端应在线夹外可见露头 2~3mm,不允许不露头,也不宜露头过多,以免减少接合部分螺纹配合长度。
安装好的线夹轻轻左右扳动应不会脱落,否则应检查卡子是否未装好,或线夹是否有一边未卡住螺纹卡子,然后按以上步骤重新安装及检查,直至确定线夹已稳固安装。
(见图21)
图21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安装方向
f将组配好的线夹置于压接钳的模具中间,放好上模,穿上销钉固定上模。
确认线夹组成、位置正确后,启动电动液压泵,开始加压压接,直至模具闭合,此时,压力达到最大(压力表指示不小于 70MPa),保压 5 秒钟,然后卸压松开模具。
(特别注意:压接时必须用 120 型模具压接 120 mm2、85 mm2接触线用电连接线夹,用 150 型模具压接 150 mm2接触线。
禁止使用不相对应的模具去压不对应的电连接线夹,禁止承力索压接模具和接触线压接模具交叉使用)g压接后应检查、确认压接效果:(1)线夹下部螺纹卡子必须在接触线线槽中,不得出现一肢或者全部两肢跳出接触线的线槽。
出现任一肢跳出接触线的线槽即为不合格,应予以更换。
(2)检查卡子插入的深度,每套电连接线夹的螺
纹卡子均应保证卡子从一端插入后,在另一端露头 1~3mm,但不得大于3mm。
卡子不出头或插入过深(露头大于 3mm)即为不合格,应予以更换。
(3)压偏的电连接线夹在线夹底部会出现单侧窄小直面,此直面的高度不得大于 2mm,大于2mm的会影响线夹机械性能,应及时更换。
(4)压接后的电连接线夹不得出现裂纹。
一旦发现有裂纹应立即更换。
(3)承力索电连接压接:
a将压接处的承力索、电连接线表面及电连接线夹、中夹板压接面用砂带(或砂纸)
打磨,去除零件及线索表面的氧化皮,清理后的表面应目测成金属亮色。
打磨后用软刷清理干净打磨的粉末等杂物,确保压接部位清洁。
b在需要压接的接触线沟槽表面、线夹内表面及通孔内分别均匀涂抹导电膏。
c将线夹本体挂在承力索压接处,电连接线穿过线夹,使线夹本体带有沟槽的一边在直径较小的一侧;穿入中夹板,中夹板两端与线夹本体面平齐,中夹板圆弧应与相应的索配合,并使打有型号标识的一侧朝外。
安装原则为:直径小的装在线夹本体短边一侧(有沟槽标记),直径大的装在线夹本体长边一侧(无沟槽标记),但当承力索与电连接线直径相差不多时,应当将承力索装在线夹长边一侧,电连接线装在短边一侧,如当 TJR95 与JTMH120 连接时,应将 JTMH120 装在长边侧,TJR95装在短边侧。
中夹板的标识说明:安装时应保证中夹板在线夹的中间位置,标有“A、B、C、D”的一侧朝内,标有“95f”等标识的一侧向外。
打有标识一侧的圆弧分别与对应的线型配合,如斜面上打有“95f”一侧的圆弧与 95 电连接线(电连接线符合 DIN43138 标准)配合,打有“120f”一侧的圆弧与 120 电连接线配合。
线夹与线索的组合方式如下:(见图22)
图22 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本体与内衬垫应该匹配
d用细铜丝缠绕并绑扎线头,防止压接时线头散开。
绑扎好后去除干净线头上的塑料胶带,防止塑料胶带等绝缘物压入线夹,影响电气连接性能。
e将组配好的线夹置于压接钳的模具中间,放好上模,穿上销钉固定上模。
确认线夹组成、位置正确后,启动电动液压泵,开始加压压接,直至模具闭合,此时压力达到最大(压力表指示不小于70PMa),保压 5 秒钟,然后卸压松开模具。
(注意:禁止使用接触线压接模具去压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禁止承力索压接模具和接触线压接模具交叉使用。
)
7.5检查验收
检修作业完毕后,对检修后的设备质量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关键点:
7.5.1电连接线及线夹选型符合设计要求。
7.5.2 U型螺纹卡子外漏1-3mm,卡子还环口朝向机车前进方向。
7.5.3电连接线在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外漏5-10mm。
7.5.4道岔电连接安装数量为2根,必须安装在始触区以外(两接触线间距大于1050mm)根据线索型号选用电连接线夹。
8 记录及表格
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上铁供记-安-03-2015)(见附表)
附表:上铁供记-安-03-2015
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
说明:1.每车间、工区应有且仅有一份本登记表,凡属于管内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不论何时何地何部门发现,均应纳入本表(即查即改且无考核的问题除外)。
2.本登记表填写可以不全面,但不得另建其它各类问题库。
3.本表年初清理一次,逐月累加,期间不删除已整改项,即查即改的问题一般不纳入(局级以上单位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除外)。
4.各级组织按照下管一级原则更新维护本表,每月25日前后核对一次。
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是指负责整改治理的单位(部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