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第一章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a研究对象)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科。
P1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②德育思想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 集体教育;C. 劳动教育;D. 纪律教育。
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
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德育思想要点:A.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B. 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 德育的原则方法;D. 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P11-12③其特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P12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①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观;②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目的;③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④主张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P13-14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等人的三个观点:A. 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
P14B.抗拒诱惑,沃尔斯的抗拒诱惑。
P14环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言行一致,米切尔的言行一致。
P15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 前世俗水平:a. 惩罚与服从,b. 相对快乐主义;B. 世俗水平:a. 人际协调或好孩子,b.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 后世俗水平:a. 民主的承认法律,b. 普遍伦理原则。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德育原理

词源考察——“品德”与“道德”
道德
社会规范 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哲学、伦理学范畴
品德
个人行为 以个人存在为前提 心理学研究范畴 道(德) 内化 外化
道德的社会性: 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六、“大德育”的合理性
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与传统文化有关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与世界改革潮流相一致
七、“大德育”的难题 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也即这种概念的无意义存在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毕竟不 相同,而我们在研究的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 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 显然不可取。 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很难与人对 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 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五、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的外延演变
一因素说 德育即道德教育——小德育 二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和法制教育(80年代) 五因素说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大德育
品德
狭义的德育(小德育)
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 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 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 育活动。——《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
广义的德育(大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 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 百科全书•教育卷》 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 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的形成发展的规 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 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 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德育原理》,胡厚福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研究对象:德育一般问题。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规律。
3、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4、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
德育原理应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德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制定,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为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德育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德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联系在:德育原理为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德育一般理论依据。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年《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德育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思想。
4、纪律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德育思想:1、德育的地位和任务。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意识,即形成世界观、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
2、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德育原理重点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概述一、“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
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一词风靡全球●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1904年,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介绍叔本华的“德育”、“知育”及“美育”思想。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笼统地称作“德育”。
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 、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建国后)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年)----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年)3 、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三、“大德育”的合理性1、与传统文化有关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相一致四、“大德育”的难题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使德育概念显得过于宽泛2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名同实异”,很难与人对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3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4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五、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德育原理重点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概述一、“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
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一词风靡全球●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1904年,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介绍叔本华的“德育”、“知育”及“美育”思想。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笼统地称作“德育”。
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 、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建国后)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年) ----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年)3 、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三、“大德育”的合理性1、与传统文化有关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相一致四、“大德育”的难题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使德育概念显得过于宽泛2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名同实异”,很难与人对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3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4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五、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ppt课件

“德育”一词的由来
“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 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 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却是 出自现代人之口。大约在 18 世纪 70 、 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 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 德育 。
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 “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 18 世纪 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而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 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 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 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 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 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德育概念的 “泛化” 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学以俄为师, 1953 年出版的凯洛夫《教育学》中将共产 主义道德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 的形成及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 相并列。 1956 年,人教社出版的凯洛夫 等四人主编的教育学提到德育包括道德教 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法律 教育等。
(三)近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 2、特点 ——民主化 ——世俗化 ——科学化 ——组织化
(四)现当代学校德育 1、含义——20世纪处以来的学校德育 2、特点 ——理论与探索的时代 ——寻求平衡的时代 ——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传统思想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及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
4)在实践中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因而,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3、你是怎样理解德育概念的?⑴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
⑵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⑶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理解人类社会划分的依据和标志是什么,怎么划分的?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
德育原理,讲义第一章 绪论 讲义

第一章绪论讲义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识记)研究对象的确定,是以该学科索要研究的对象的矛盾特殊性所决定的。
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②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问题:德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并被意识到的涵盖教育事实和教育价值之统一的德育问题③基于事实的德育问题;基于价值的德育问题;④这些问题包括:德育概念、本质与功能的界定;德育的目的与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理解与选择;德育主客体关系辨析;德育过程的实质与展开;德育方法的类型与应用;德育课程的类型与实施;德育活动的特性与组织;德育管理的结构与落实;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德育环境的功能与优化;主要的德育模式等。
⑤最基本的问题:德育目标的要求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之间的矛盾⑥德育原理的基本任务:立足社会生活与德育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揭示德育的本质特征与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德育实践的科学开展提高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识记)(一)价值型与科学性相统一(社会主义价值与科学研究)(二)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基本原理与实际德育问题)(三)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统一(多学科共同协调研究与独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三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了解)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近代: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康德、赫尔巴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育的专门研究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涂尔干《道德教育论》,马可连柯《共产主义教育》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领会)(一)学习德育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二)学习德育原理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前提(三)学习德育原理是做好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德育观、德育理论基础、认识德育问题)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领会)(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德育原理的学习(二)坚持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德育问题(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四)坚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放。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一,大德育: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二,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道德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三,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二者内容的变动性不同:政治教育内容变化较快;道德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慢。
②二者的实施过程不同:政治教育依靠强制性的方式;道德教育依靠自愿自觉。
(2)联系:二者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既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
四,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1、在等级社会里,道德和礼仪的界限很难分清,到了近代,道德和礼仪的关系才被人重新认识2、道德是内在的,礼仪是外在的3、礼仪是道德训练的重要手段4、礼仪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道德之源五,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1、区别:(1)对象不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品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格(2)目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3)内容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人格心理的各种表现(4)方式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个别谈话、座谈、报告会;心理咨询的方式是心理咨询(5)方法不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的方法是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等6)运作机制不同: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是规范和评价;心理咨询的运作机制是移情和接纳(7)理论基础不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2、联系:1)心理咨询不是德育,但它是学校德育有益的补充(2)防止心理问题道德化和道德问题心理化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一, 认知洞见:指的是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与事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的认知品质二, 评价性用法:在日常语言环境中,人们利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而进行的价值判断规范性用法: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描述性用法: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对教育的特定用法,它所指的教育有善有恶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一,道德虚无主义1、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2、道德是罪恶的根源和表现3、没有道德也不需要道德的人和社会才是最理想的人和社会4、没必要也不应该进行道德教育二,道德相对主义1、道德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道德2、用绝对的道德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3、没必要进行道德教育三,道德天赋论1、道德是先天固有的2、道德是理性的3、教育是感性的,它无助于道德四,环境自发影响论1、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2、道德是儿童生长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结果3、教育对于道德的形成无关紧要五,取消学校德育论1、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育人,不应当涉及价值教育2、现实中学校德育效果不明显,浪费人力物力3、道德教育的任务应由家庭和社会承担六, .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劣势:(1)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冲突削弱了学校德育(2)现代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影响了道德教育(3)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降低了德育效果优势:(1)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2)学校德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3)学校的集体生活锻炼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一,美德可学不可教美德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语言的学习,技能本身无善无恶,而美德则是价值观的完全体现模仿榜样是儿童的天性,但刻意为美德学习树立的榜样只会适得其反从教的日常语义上说,美德可教;从教的严格意义上说,美德不可教二,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1、直接教授美德效果微乎其微2、间接的道德渗透是有效的德育途径代表人物:赖尔三、伦理学分歧(一)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善的理性知识(二)美德最终落实在行动上亚里士多德:1、知识不是作善作恶的源泉2、美德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最终体现在行动上3、美德的获得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养成和获得(三)道德主要诉诸情感或态度1、知识水平的高低及行动表现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2、判断道德与否应看情感或态度(四)道德归根结底是意志的体现康德:道德是服从善的意志,人需要善,因此人需要教育叔本华:意志是不可改变的,道德受自由意志支配,所以道德不可教赫尔巴特:人具有从意志转化为道德的可塑性,因此人在道德上是可教的,人的道德是不定型的(五)美德是理智和情意的综合表现保尔生:道德教育包括意志的教育和情感的训练;意志教育和情感训练都是理性的,理智可教,故情感和意志也可教,因此道德可教赖尔:反对把道德知、情、意拆开研究来讨论道德是否可教问题(六)美德即体认之知知识包括:间接经验(符号知识,书本知识)、直接经验(事实经验、体认之知)苏格拉底、杜威:道德就是体认之知四,意向之“教”与成功之“教”意向之“教”:指试图使人学会但人未必学会的教,指“教”的动作。
最新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教学讲义PPT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三种社会形态: 1、人的依赖关系 2、人的独立性 3、人的自由个性
(一)习俗性的德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 存在的德育形态。 1、全民性——人人参与 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 3、习俗性——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二) 古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 育。 2、特点: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
(四)“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守一: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 望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 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德育过程的理解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 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 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前言:德育究竟是什么?
德育到底是什么?自由与快乐 、尊重与 平等、宽容与包含、风度与气质、批判与反 思……许多生活中的常识为何变得那么稀 少?我们是否可以在研究德育的概念中寻找 久违的常识?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发展进程 三、德育理论的主要形态及主要议题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 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 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德育概念的 “泛化” 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育原理第一章(本科)

那种使得一种行为成为义务,而这种义务同时又是动机的 立法便是伦理的立法;如果这种立法在其法规中没有包括 动机的原则,因而容许另一种动机,但不是义务自身的观 念,这种立法便是法律的立法。 一种行为与法律一致或不一致而不考虑它的动机,就是该 行为的合法性;如果一种行为的义务观念产生于法规,而 同时又构成该行为的动机,这种行为的特性就是该行为的 道德性。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第19—20页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第19—20页
康德(Kant,1724—1804)伦理学 康德(Kant,1724—1804)伦理学
1. 自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 2. 四个问题: (1)我可以认识什么? (1)我可以认识什么? (2)我可以做什么? (2)我可以做什么? (3)我可以希望什么? (3)我可以希望什么? (4)人是什么? (4)人是什么? 3. 价值论意蕴 (1)实然与应然(to be与ought to be) (1)实然与应然(to be与 (2)价值语句:应该意味着能够;非条件句 (2)价值语句:应该意味着能够;非条件句 (3)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余地 (3)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余地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 伦理基础与视角
一、伦理学
•
美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规范伦理学(康德、密尔、罗尔斯) 、幸福 2. 功利主义伦理学 密尔(l,1806-1873) 密尔(l,1806-187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3) 论自由》 1859),《功利主义》 1863) 主题: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基础:功利主义 方法:经验论 功利与正义:正义(权利)以功利为基础 3. 义务论伦理学
德国基本法第一条 一、人之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及保护此项尊严为所有国家 机关之义务。 二、因此,德意志人民承认不可侵犯与不可让与之人权, 为一切人类社会以及世界和平与正义之基础。
(完整word版)《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德育的本质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词源略考从词源上考察:德在古代写作“”,上半部为“直”,在古代读“得”音,“心”表示思想感情。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
(内得于己——“以善念存之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外得于人——“以善得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德”与“得”是相通的。
“得”的内容是什么呢?是“道”。
“道”在古代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规则,包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
当人们认识了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是德。
可见,德字本身包含了人和己,身和心,内和外这样的辩证关系,包括了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及其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合乎道的思想行为。
因而,在封建社会中,德成为个人修养和境界的表现。
历朝历代都为人们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行为准则。
如:《中庸》中就曾提出“三达德”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管子》提出四维之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宋代以后的“八德”说:仁义礼智被提升为最高道德原则,有人把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联合起来,称为“八德”,“八德”是宋元明清时代在社会上受到一般人民推崇的道德规范;明清时代“四德”说:通俗小说提倡“忠孝节义”。
此外,勤俭、刚直亦被称为美德。
“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
育德即“养德”,涵养熏陶品德。
只有当一个体验到自己的“神圣人性”——如“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及自己的高贵和尊严、神圣,并把它确定为自己的本质,并能事事处处、时时刻刻从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他也就成了有德之人。
但在封建社会中德育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被单独使用,德育同社会意识的其它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因而,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直至20世纪初该词从西方传入我国。
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 年又将“德育”、“智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之宗旨。
1912 年,蔡元培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2)现代学者对德育内涵的界定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的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胡厚福《德育原理》由于对德育内涵不同理解,对德育外延也有不同观点;一因素说:德育即道德教育二因素说: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三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四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西方也有德育提法,但是仅指道德教育,如果涉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另外开设公民课。
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由家庭完成。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德育” 观(一)受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影响在我国原始氏族社会,虽然已出现了人类原始的道德,但那时所谓的道德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而已,人们对于自身的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人类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自觉的道德理论和德育思想则是在文明社会以后。
夏朝时期产生了学校,夏商西周是我国教育的开创时期。
我国传统德育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为德育与政治融为一体,德育逐渐制度化,统一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形成使道德育内容逐渐系统化。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意思是说,国君用暴政统治百姓,百姓暂时不会去犯罪,但是却无廉耻之心;若用道德礼节去叫教化他们,他们则有廉耻之心,也会自觉约束自己。
大学之道中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其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当代共产党员在选拔干部时也提出要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其中就包含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方法作风、道德品质等素质。
因此,中国传统意义上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
(二)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在苏联教育学界也存在大德育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保留了大德育的说法。
目前有不少的德育原理教材,都采用这种观点。
认为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结论:我们在德育原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采用的是小德育的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
但是讲德育即道德教育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教育等,我们承认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要分门别类地作专门研究。
德育主要研究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教育。
二、德育相关概念辨析(一)学校生活中的“德育领域”与“非德育领域”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
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育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德育领域”。
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严格的区分。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例:学生因能力不足做错作业,不照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不按规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在上课时违反纪律,这些都不是“道德问题”。
又如:学校的违法行为属于道德错误吗?教唆学生偷东西属于道德行为吗?再如,学生上课不向教师问好,下课不向教师道别,或者穿拖鞋、背心进教室,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礼貌”的批评。
但是这类行为属于“礼仪问题”,尚未严重到“缺德”或“失德”程度。
“失礼”、“失仪”、“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的界线,把“政治错误”、“犯法行为”当作“道理错误”来处理,势力大题小做。
还有,学校生活中的许多思想言行,例如偷东西、撒谎、骂人打人等,在正常情况下属于“道德领域”中的问题。
可是,由于精神失常,胡言乱语,骂人打人却不是“道德问题”。
同样的道理,由于生理或心理障碍造成的任何行为问题,也不构成“问题”。
例如,不少小学生由于大脑未完全发育成熟,患有“多动症”。
此症不但使得学生本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用心听讲,而且往往影响其它学生,造成课堂纪律问题。
把这类课堂行为问题当作“道理问题”处理,显然是不恰当的。
纯粹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属于“非道德领域”。
当然,“德育领域”和“非德育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的时发生间接的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苏格拉底的一问一答,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二)德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中基于各自利益的阶级或政党对其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涉及的是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等内容的传授和学习,它的实施者通常是国家、政党或政治团体,受教育者是整个社会成员或他们中的一部分。
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教育对象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
主要是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唤起受教育者对政治的兴趣,认同和接受某一政治观点,追随某一政治理想,形成为之奋斗的决心。
二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使参加国家制度建设的“普通人”非常迅速地、急剧地增加起来,使社会中更多的人能够自觉的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自觉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三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形成教育对象相应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素质。
政治教育突显的是代表阶级利益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至高无上,强调的是政权的一元性,用国家政治的唯一性来统率人的行为,使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使公众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和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们在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势必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
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
更重要的是,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教育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政治意识的形成可以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因此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
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
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强加于人的道德问题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