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代码:0823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轨道车辆、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器以及管道等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全寿命周期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和监测维修的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目的是适应交通运输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现代化发展需要。

学科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门学科,其发展将充分依托这些学科取得的最新成就,并与相邻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等学科协调并进。

北京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载运工具安全与环保”为主线,其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是以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为重点,将轨道车辆的设计、运用和安全保障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从主动安全控制、被动安全防护、监测维护等多层面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包括对轨道机车、车辆结构的动态载荷进行识别并对其疲劳可靠性进行评估;新型车体结构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优化与试验评估;研究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噪声振动测试及控制技术措施,促进我国低噪声轨道车辆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进行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载运工具运用安全研究载运工具结构中的强度与可靠性,载运工具运用安全性、乘坐舒适性,以及载运工具振动与噪声环境等问题,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用、结构动态测试计术、结构安全分析及可靠性设计,以及系统动力学、结构振动与仿真、载运工具安全运用和管理等;以轨道交通安全检测与故障诊断、交通事故生成机理和管道运输事故机理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研究安全模拟与仿真、车辆安全控制技术、基于网络的复杂系统控制、铁路机车车辆安全维护技术、交通安全设备工程、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2.汽车节能与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汽车驱动系统设计与分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载网络与通讯技术、载运工具内、外部热环境问题研究、汽车排放与控制研究、清洁汽车动力与控制研究等。

25米轨装载加固方案

25米轨装载加固方案

25米轨装载加固方案引言:25米轨装载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任务,需要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适合的加固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轨道材料、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1200字以上的25米轨装载加固方案。

一、轨道材料的选择在进行25米轨装载时,需要选择高质量和适合的轨道材料。

对于覆盖面积较大的铁路轨道,我们建议使用耐磨性能好、强度高的材料,如优质钢材或高强度合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良好的耐久性,能够保证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二、加固设计方案1.轨道基础加固轨道基础加固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它能够提高整个轨道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我们建议采用混凝土加固方式,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层混凝土。

混凝土可以增加轨道的承载能力,并提高其防震能力。

2.加固梁的设计梁是连接轨道和轨道支撑结构的关键组件,因此其设计必须考虑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我们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和抗震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并进行充分的计算和仿真分析。

3.轨道支撑结构的设计轨道支撑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轨道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我们建议采用钢结构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梁和柱的尺寸、材料和连接方式,并进行充分的计算和仿真分析。

三、施工方法1.基础加固的施工基础加固的施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清理基础表面、加固布置和混凝土浇筑。

首先,需要清理基础表面,确保其光洁、干燥和无灰尘。

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布置,例如设置钢筋网格等。

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基础加固的质量。

2.梁的施工梁的施工可以采用预制和现场浇筑两种方式。

预制梁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质量可控、工期短等。

在预制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具、混凝土和钢筋,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和养护。

现场浇筑梁的施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确保梁的质量和稳定性。

北航交通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航交通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041406 传热与传质学
60 3
一级学
科基础 课
051304
结构有限元方法 与应用
48
3 至少 修一
≥3学 131307 疲劳强度与损伤 48 3 门

容限
051402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131306 高等飞行动力学 54 3
091409
最优化理论与算 法
54
3
131401 内燃机燃烧学
48 3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旦制定,不得随意变更;研究生必须完成个 人培养计划中制定的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并参加考核。考核成绩不合 格,不允许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前,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25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与学位论文选 题相关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中制定的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并 参加考核。凡已选课程确没有成绩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在第三学期初完成,最迟不晚于9月底。在导师指导下确 定研究方向后,阅读有关文献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三分之 一。写出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
开题报告选题应一般属于本学科范围。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学位论文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 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
准的,或由指导教师提出终止培养并经研究生所在院(系)批准 的; 3.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不通过者; 4. 由于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培养者。
附表:学位必修课程/环节设置及学分要求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学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培养⽅案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案⼆○⼀⼀年⼗⽉⽬录1. 专业基本情况 (3)2. 实施卓越⼯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4)2.1 快速发展的汽车后市场需要⼈数众多的汽车服务⼯程技术⼈才42.2 渊源深厚的汽车产业背景是办好卓越⼯程师计划试点的坚实基础 (5)2.3 ⽅向齐全、实⼒较强的学科(专业)为开展卓越⼯程师教育提供了有⼒⽀撑 (6)2.4 业已开展的国际⼯程合作教育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8)3. 试点规模及学制 (1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13)5. 本科阶段培养⽅案 (14)5.1 培养⽬标和要求 (14)5.2 培养模式 (15)5.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16)5.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7)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22)6.1 组织保障 (22)6.2 条件保障 (23)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24)6.4 规范管理,建⽴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24)6.5 建⽴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26)7. ⼯程教育改⾰理论研究 (27)7. 1 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7)7. 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 (27)7. 3 ⼈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28)附件1 武汉理⼯⼤学“卓越⼯程师培养计划”汽车服务⼯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30)附件2 武汉理⼯⼤学汽车服务⼯程专业应⽤型卓越⼯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31)附件3 武汉理⼯⼤学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计划”本科培养计划 (38)附件4 武汉理⼯⼤学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培养计划”企业阶段培养⽅案 (48)附件5 武汉理⼯⼤学汽车服务⼯程专业“卓越⼯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案 (51)1. 专业基本情况汽车服务⼯程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的新专业,我校是全国第⼀所开办该专业的学校,是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筹)主任委员单位。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4;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一、学科概况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

其中包括铁路机车车辆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机车车辆结构、特性与运行品质的研究及其模拟;机车车辆运行自动化与控制;轮轨系统动力学;机车车辆运行安全技术和标准等理论与技术。

载运工具的合理运用与管理是交通运输安全、经济、高效的重要条件,本学科的研究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学科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等多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

本学科的发展充分依托这些学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与相邻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协调并进。

二、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领域内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

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在载运工具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和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具备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轮轨关系与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轮轨接触理论、轮轨几何型面匹配、轮轨硬度匹配、轮对与轨道的参数匹配关系等,同时在轮轨关系基础上开展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振动响应、曲线通过性能等动力学性能的研究,以及纵向动力学性能研究、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安全评估体系的研究等。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1.1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 (1)1.2师资队伍 (3)1.3学生培养质量 (3)1.4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4)1.4.1 科学研究 (4)1.4.2 教学研究 (5)1.5实践教学基地 (5)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7)2.1丰富的专业培养经验 (7)2.2完备的专业实验教学基础 (8)2.3良好的产学合作培养条件 (9)3. 试点规模及学制 (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5. 培养方案 (1)5.1培养目标和要求 (1)5.1.1 培养目标 (1)5.1.2 培养规格 (1)5.1.3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5.2培养模式 (3)5.3本科阶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3)5.4硕士阶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6)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6.1组织保障 (1)6.2条件保障 (2)6.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3)6.4规范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4)6.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6)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7)7.1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7)7.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8)7.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9)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10)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1)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硕士)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26)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29)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1)1. 专业基本情况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创办的“水运管理”专业,1956年改名为“水运经济”,196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进行了院系专业调整合并,原“水运经济”专业迁至上海。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4;学位授权类别:工学硕士一、学科概况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铁路机车车辆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机车车辆结构、特性与运行品质的研究及其模拟;机车车辆运行自动化与控制;轮轨系统动力学研究;机车车辆运行安全技术和标准等理论与技术。

载运工具的合理运用与管理是交通运输安全、经济、高效的重要条件,本学科的研究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学科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等多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

本学科的发展充分依托这些学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与相邻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协调并进。

二、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以铁路运输为特色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领域内,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人才。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轮轨关系与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轮轨接触理论、轮轨几何型面匹配、轮轨硬度匹配、轮对与轨道的参数匹配关系等,同时在轮轨关系基础上开展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振动响应、曲线通过性能等动力学性能的研究,以及纵向动力学性能研究、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安全评估体系的研究等。

2、机车车辆制动研究主要研究机车车辆制动理论研究,列车制动动力学的研究;列车制动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空电联合制动、微机控制制动系统、电控制动等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新型制动装置的结构与机理研究。

25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培养方案

25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培养方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应用技术,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应能运用该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1、本学科隶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2、专业简介:本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汽车、机车车辆、船舶和航空器)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交通运输中运输设备运用、检测、维修等基础理论和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在载运工具中的应用。

3、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载运工具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现代分析方法,包括分岔、混沌、突变等;系统振动控制方法和策略,包括半主动控制和主动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等;研究系统的振动实验理论和技术、信号分析技术等;研究车辆系统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减振降噪技术等。

2)装备损伤识别与故障诊断主要研究机车车辆及各种装备的损伤识别与故障诊断方法。

在振动理论、损伤理论、可靠性理论、模式识别、混沌理论、信息论的基础上,应用自动检测、信号处理、系统辨识、灰色系统、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与诊断在运行工况下的各种装备损伤和故障,并确定损伤与故障的类型和部位,实行装备的状态维修,提高装备寿命与运行可靠性。

3)载运工具运行仿真主要研究高速列车、轻轨列车、地铁列车、有轨电车等轨道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车辆运行模拟方法、人机与环境对运行工况的影响、列车实时追踪、防灾减灾以及科学计算数据的可视化。

交通运输工程 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 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目标交通运输工程是指以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安全和运输环境为目标的工程学科。

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能力和研究创新精神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又要适应国际发展水平以及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既是以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基础,深入掌握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掌握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掌握基础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4.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6.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较强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计划1.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经济学、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与设计、运输工程原理、道路工程原理、交通工程勘测与设计、桥梁工程原理、隧道工程原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原理、交通运输设备与控制、道路施工管理、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工程地质学、建筑材料、桥梁结构、隧道工程、城市交通管理、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工程、交通工程经济学等;实践环节:交通运输工程实验、交通工程勘测实习、交通规划与设计实习、道路工程设计实习、桥梁工程设计实习、隧道工程设计实习等;毕业实习:交通规划与设计实习、交通运输工程实习、城市交通管理实习等。

2. 教学安排根据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43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代码430123)商船学院一、学科领域简介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分别于1981年和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前者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和国内知名的高等航海教育基地之一。

学科现有教授13人(其中博导7人),副教授28人,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

拥有航海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船舶通讯导航、危险品、船艺等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室,拥有1艘现代化实习船舶。

学科依托于我校“交通部航运仿真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近三年来,本学科共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0余篇。

完成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从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务实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四、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 采取入学不离岗的培养方式。

在集中教学点和本校学习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3. 学制原则上2.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参考其他工程硕士点统一制定。

[gx1]拟选课程[gx2]拟选课程[gx3]拟选课程[gx4]拟选课程[gx5]拟选课程[gx6]拟选课程[gx7]拟选课程[gx8]拟选课程[gx9]拟选课程[gx10]拟选课程[gx11]拟选课程[gx12]拟选课程[gx13]拟选课程[gx14]拟选课程。

03载运工具 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3载运工具 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名称: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代码:082304 学位授权类别:工学一、学科简介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是现代社会中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又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主要涉及船舶运用工程和水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

船舶运用工程主要研究船舶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与交通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船舶的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以适应重载、高速和高效船舶以及安全水上运输发展的需要。

水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主要研究水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并研究建设智能化、综合化的港口和水道交通信息控制系统,以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主要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科学与技术等。

与这些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并派生出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与新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船舶运用工程、水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以及航海科学等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

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研究前沿,具备本学科领域内的独立分析和研究能力,能主持和组织实施科研和生产所需要的实验、检测、分析和研究,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外文科技文章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课程设置五、本学科专业文献阅读的主要书目与主要期刊目录。

2017年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校企合作车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校企合作车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Mechanics of Materials Electrical and Technology Mechanical Principle
Electronic
Mechanical design Technology of Exchangeability Measurement Data Structure
修课 要求 课程编号 1.公共基础课
课程名称
0301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030106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301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01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 030203 形势政策 修 190201 军事理论 课 020101 体育
120101 大学英语 010101 高等数学 010102 线性代数

040318 汽车节能与排放
040203 汽车电控技术
040476 汽车安全工程
040227 汽车运输企业管理
040207 新能源汽车
6.创新创业必选课
必 修
1901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 190102 就业指导
040226 创业指导
7.创新创业任选课
040340 创新方法 选 修 040229 科技论文与专利写作
课 040231 创新创业与领导力
040227 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College Physical Experiment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C)
Computer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Introduction to Vehicle Engineering
Mechanical Drawing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勤奋好学,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应用技术;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实验技术和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本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以下几个方面:1. 汽车电子控制与检测2. 车辆动力学及仿真(含振动与噪声)3. 物流管理与工程4. 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研究生可延长1年,鼓励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前毕业。

按照课程与论文并重的原则,在时间的安排上课程学习应累计1~1.5学年,论文的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120学时的工作量或20个工作日。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说明(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坚持基础性、实际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既与本科生阶段的课程拉开档次,但又有连贯,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使研究生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注意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衔接,适应学科发展。

硕士生的课程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选修课)组成。

硕士生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2学分)。

学分计算以课内讲授20学时为1学分,实验、实习比重大的课程30学时为1学分。

各类课程的设置及分配学分如下:1. 学位课(1)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学分(2)第一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6学分(3)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学分(4)矩阵分析与计算方法 3学分(5)弹性力学及有限元 3学分2. 选修课(1)专利与情报检索 2学分(2)时间序列与动态数据建模 2学分(3)现代设计技术 2学分(4)现代控制原理 2学分(5)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2学分(6)机械CAD/CAM 2学分(7)机械CAE与仿真 2学分(8)机电一体化技术 2学分(9)试验技术与数据处理 2学分(10)液体力学 3学分(11)电液比例伺服控制 3学分(12)液压控制系统 3学分(13)过程控制技术 2学分(14)人机界面与通讯 2学分(15)新型传感器技术 2学分(16)噪声控制学 2学分(17)微控制器原理及开发应用 2学分(18)汽车动力学 3学分(19)现代汽车诊断学 2学分(20)汽车振动 2学分(21)现代汽车电子学 2学分(22)汽车节能技术 2学分(23)汽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 2学分(24)汽车环境学 2学分(25)表面工程 2学分(26)物流系统分析 2学分(27)系统工程 2学分(28)物流基础 2学分(29)物流规划 2学分(30)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分析 2学分(31)现代物流管理 2学分(32)企业物流管理 2学分研究生可以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也可以选修有关大学本科课程。

交通运输工程 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 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交通运载工具设计制造、检测维修、运用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人才。

毕业生可从事相关技术工作,也可从事相关载运工具各类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工作。

2. 培养要求:学生需要学习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汽车理论与运用、专用车辆设计、车辆检测及故障诊断、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同时,学生还需要接受车辆检测、故障诊断、车辆维修、车辆驾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载运工具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运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交通运输工程、运筹学、运输经济学、运输系统规划、城市交通网络与运营、市场营销学、物流技术基础、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以获得从事以载运工具技术为背景的销售、生产、运用与管理规划工作的能力。

3. 主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运用管理学等。

4. 学制与学位: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学位为工学学士。

5. 素质要求: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学生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总的来说,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需求。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代码:0823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轨道车辆、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器以及管道等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全寿命周期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和监测维修的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目的是适应交通运输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现代化发展需要。

学科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门学科,其发展将充分依托这些学科取得的最新成就,并与相邻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等学科协调并进。

北京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载运工具安全与环保”为主线,其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是以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为重点,将轨道车辆的设计、运用和安全保障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从主动安全控制、被动安全防护、监测维护等多层面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包括对轨道机车、车辆结构的动态载荷进行识别并对其疲劳可靠性进行评估;新型车体结构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优化与试验评估;研究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噪声振动测试及控制技术措施,促进我国低噪声轨道车辆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进行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载运工具运用安全研究载运工具结构中的强度与可靠性,载运工具运用安全性、乘坐舒适性,以及载运工具振动与噪声环境等问题,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用、结构动态测试计术、结构安全分析及可靠性设计,以及系统动力学、结构振动与仿真、载运工具安全运用和管理等;以轨道交通安全检测与故障诊断、交通事故生成机理和管道运输事故机理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研究安全模拟与仿真、车辆安全控制技术、基于网络的复杂系统控制、铁路机车车辆安全维护技术、交通安全设备工程、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2.汽车节能与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汽车驱动系统设计与分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载网络与通讯技术、载运工具内、外部热环境问题研究、汽车排放与控制研究、清洁汽车动力与控制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应用技术,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应能运用该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1、本学科隶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2、专业简介:本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汽车、机车车辆、船舶和航空器)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交通运输中运输设备运用、检测、维修等基础理论和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在载运工具中的应用。

3、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载运工具动力学与控制
研究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现代分析方法,包括分岔、混沌、突变等;系统振动控制方法和策略,包括半主动控制和主动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等;研究系统的振动实验理论和技术、信号分析技术等;研究车辆系统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减振降噪技术等。

2)装备损伤识别与故障诊断
主要研究机车车辆及各种装备的损伤识别与故障诊断方法。

在振动理论、损伤理论、可靠性理论、模式识别、混沌理论、信息论的基础上,应用自动检测、信号处理、系统辨识、灰色系统、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与诊断在运行工况下的各种装备损伤和故障,并确定损伤与故障的类型和部位,实行装备的状态维修,提高装备寿命与运行可靠性。

3)载运工具运行仿真
主要研究高速列车、轻轨列车、地铁列车、有轨电车等轨道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车辆运行模拟方法、人机与环境对运行工况的影响、列车实时追踪、防灾减灾以及科学计算数据的可视化。

在力学、车辆运动学、图形学、人机工效学、机械电子学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载运工具的运行仿真研究。

4)载运工具电子控制技术
通过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结合国情,探讨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及产品开发手段的计算机化,开发研究相关电控产品,提高电子化水平与整车性能。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五、课程考核方式
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
1.考试课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为试卷上的单独一道大题,不超过50%。

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两种形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

开卷考试只限携带课堂笔记和教材,不允许携带各种打印、复印资料。

2.考查课不组织考试,学生提交考核报告或结课论文,并由任课老师结合平时表现给出百分制成绩。

六、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学位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论文开题须组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对开题报告做出提问和评价。

学位论文的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

3.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陈恩利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郭文武
(分委员会公章)
2014 年 6 月 20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