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间,因为时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

在这次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领导人的角色。

历史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评价一: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希望依靠封建王朝的皇帝光绪帝,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改革使得中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所以说这次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得这场改革进行的非常的不彻底,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

戊戌变法的评价二:戊戌变法是一次非常明显的爱国图存的运动。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瓜分,中国的资产阶级希望学习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能够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所以这场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

但是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这一任务无疑是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的。

戊戌变法的评价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者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兴办新式学校等积极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而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意义具有进步性。

虽然戊戌变法遭到了守旧派的打压,但是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纵观戊戌变法的意义,它具备多个方面。

首先,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转变。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知识分子积极地倒向朝着维新革命派。

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

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

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作者:刘大年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353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戊戌变法怎样评价,不断有文章进行讨论。

胡绳同志的近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有关的论述,和故宫康有为一批条陈、论著原本的发现,证明《戊戌奏稿》有重要篡改作伪,给这个讨论带来了新的动力。

故宫新发现的康有为条陈、论著内容,见于《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和不久前《人民日报》上陈凤鸣、孔祥吉同志文章的评介。

它们涉及那场事变的两个主要问题:一、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执行的政策。

二、康有为、改良派执行的政策。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复杂的阶级斗争场面之一。

如果能够就这两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必定可以对事变作出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在科学上有所前进。

下面说我的看法。

一、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执行的政策百日维新中,光绪帝载□是不是完全执行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策?从主要当事人提供的看法和对事实所作的稽核,都可以断言不是。

主要当事人首推载□,改良派的政策他当然很了解。

康有为历次上书、条陈中,反复申说:变法必须全面变,从政治制度上变,反对像洋务派那样,枝枝节节,变事不变政,变政不变人,变人不变法。

所谓小变则亡,全变可强,康有为不知讲了多少遍,舌敝唇焦。

变法变人,核心问题,是要让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分享权力。

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政策,和这个核心问题相联系,有的直接,有的间接。

载□对于改良派的全面变法、让资产阶级上层代表参加政权这两个基本要求,接受了没有呢?载□回答得非常明确,他很赞成,但是没有力量来实现。

他的这番话,是在百日维新后期亲手写给杨锐,后来一九○九年由杨锐的儿子杨应昶、学生黄尚毅送交都察院,缴还了清政府的密诏中坦率地讲出来的。

密诏上写着:“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旧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

戊戌维新的遗产与历史评价

戊戌维新的遗产与历史评价

戊戌维新的遗产与历史评价戊戌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国家体系建设的起点,也是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和民族振兴的基础。

在戊戌维新之前,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日趋衰落,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加深,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为了挽救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局面,一些敢于改革的人士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有计划和系统的探求。

这些改革者在思想和实践领域中,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变革运动,这就是戊戌维新。

戊戌维新具有以下遗产和历史评价。

一、戊戌维新带来的变革1.思想领域的变革戊戌维新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在文化、哲学、历史、艺术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推进了现代化的思潮,开拓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

新思潮使中国充满了思想活力,鼓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反省和自我批判。

2.政治制度的变革戊戌维新使中国政治实现了一定的现代化,推动了宪政和民主化道路。

它通过废除科举制度和鼓励西学东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

同时,它也改变了封建主义国家的权力结构,推动命运的巨轮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行。

3.经济制度的变革戊戌维新的失败导致了清朝政治改革的暂停和经济制度的停滞。

但同时,它激发了工业化进程中的思想启蒙,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和经济制度的新篇章。

二、戊戌维新的历史评价戊戌维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它。

1.物质与精神的转型之变戊戌维新实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是一次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革。

它确立了中国现代体制和价值观,培养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精英,以及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推动民族觉醒和现代化进程戊戌维新被视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变革,通过对教育、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它也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热潮,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民族觉醒。

3.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戊戌维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戊戌维新的现代化尝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和民族振兴奠定了地基。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政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

自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至1901年庚子事变结束,这一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进行评述。

一、政治影响1. 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戊戌变法将废除旧的官制,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如六部制、设立内阁等,引入了一些西方政治理论和制度,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加强了中央集权:戊戌变法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3. 推动了宪政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些宪政思想,如君主立宪和平等权利,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权利的意识,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后来的宪政运动。

二、经济影响1. 增加了对外贸易:戊戌变法推动了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吸引了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

2. 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发展:戊戌变法提倡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民间经济的繁荣,为中国现代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戊戌变法期间,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修建了一批公路、铁路和港口设施,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

三、社会影响1. 激发了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倡导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反传统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

2. 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戊戌变法引起了旧有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变法破坏了传统的封建秩序,对变法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失败。

3. 加剧了社会矛盾:戊戌变法期间,一些社会矛盾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层面,都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可忽视,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_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_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_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那么,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来告诉你们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吧!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撒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

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

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3. 启蒙意义。

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

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目录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内容 (1)(一)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1)(二)戊戌变法运动的内容 (2)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2)三、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3)(一)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3)(二)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3)四、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和其他国家维新变法的比较研究 (4)五、公车上书问题的探讨 (5)六、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派及辛亥革命的关系 (6)(一)与洋务运动、洋务派的关系 (6)(二)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7)七、关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 (7)(一)维新派是否背弃了原来的政治纲领 (8)(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 (8)八、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9)九、关于相关政治派别、势力在戊戌变法失败中所起的作用 (11)(一)顽固派 (11)(二)洋务派 (11)(三)慈禧太后 (12)(四)光绪皇帝 (12)(五)袁世凯 (13)九、戊戌变法中的有关人物评价 (13)(一)康有为 (13)(二)梁启超 (14)一、关于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内容(一)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至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为止的戊戌变法运动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次改良主义的运动。

汤志钧指出,康有为等人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走的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他们反对革命道路和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利用儒家今文经学的旧形式来“托古改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救国之法是采取在不根本动摇封建专制制度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的改良方法。

因此,戊戌变法可以称为一次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学术月刊》1982年第1期)从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所采取的措施来看也属于改良主义的范畴。

王其案认为:康有为等人只主张用缓和的手段,在旧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而不是把旧的一套全部取消,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政权。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第一篇: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2.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3.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戊戌变法失败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探究戊戌变法,从其开展目的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但其中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去研究。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旧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的民族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是无法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抗衡的,是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完成资本主义改良和革命的。

其次,当时的旧中国思想基础还是封建思想,思想准备并不充分。

还有就是维新派的斗争方式也存在严重问题,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也注定了其失败。

最后就是民族性格,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民族性格中的奴性和惰性已深入血脉,对于改变,大多数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可见,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一些人为或者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与西方近代外来文化碰撞之后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同时戊戌变法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也可以从明治维新中来探究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然当代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都持否定甚至是鄙夷的态度,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

首先,从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上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以幕府为核心的守旧势力已经十分脆弱,幕府统治早已陷入危机。

而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把天皇当作旗帜,同时与反幕的强藩相结合。

从力量对比来看,倒幕派既有经济实力,又有军事支持,并且得到了包括商人、手工工场主、农村富农在内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市民也积极参加支持反幕武装,群众基础牢固,因此维新阵营实力强大,幕府旧政权被推翻的条件十分充足。

相反,中国的戊戌变法,守旧势力和维新势力对比,实力差别巨大。

守旧势力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的大贵族、大官僚,还有因为变革触及切身利益的大小衙门官吏、旗人、八股士人等所形成了庞大的守旧阵营。

他们掌握当时旧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社会主要要素,而且都富有斗争政治经验。

其次,无论是西欧,还是俄国、德国、日本,当现代化启动之时,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或中央政府。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说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说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说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主导。

该运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并进行评述。

一、政治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变法后,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各级官员考试、修订法律制度等,旨在推行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

同时,变法还试图削弱皇帝的权力,倡导民主共和,推动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变法派内部的分歧,变法运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却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变法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推动国家工业化、发展近代教育、改革税制等,旨在推动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变法没有在经济领域取得明显的成功,但其提出的一些政策和理念对中国的后续经济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三、社会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

变法派主张借鉴西方科学文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倡科学知识的普及。

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动社会思想的变革。

尽管变法运动过程中受到保守势力和旧有观念的阻碍,但变法派的努力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四、思想影响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法时期,变法派提倡变革传统观念,倡导民主、科学的思想,试图引领中国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变法派的思想与传统观念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也引发了各方思想的激烈争论。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未能成功,但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作为清朝末年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变法派的理念与行动仍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次变法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起到了重要启示作用,为后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历史思考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发生在清朝末年,被视为现代化改革的契机之一。

然而,这场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进行历史思考,探讨其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由戊戌政变引发。

当时,清朝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局面。

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场变法仅持续103天就被慈禧太后终止,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腐败与权贵势力的抵制。

尽管戊戌变法的目的是要解决清朝内外困境,但康、谭等人却遭到了清朝内部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腐败与权贵势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对变法运动采取了种种掣肘和抵制措施,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其次,变法方案的过于激进。

戊戌变法的一些改革方案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显得过于激进,难以被接受。

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和设置宪政制度等举措,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颠覆,难以得到各方的共识和支持。

同时,变法方案的推行速度过快,给社会带来了过多的冲击与不确定性,人们很难适应。

第三,军阀割据与外部压力。

戊戌变法时期,清朝内部的军阀割据现象比较严重。

这些军阀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对变法运动持有观望甚至反对的态度。

同时,外部的列强压力也对变法运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各国列强对于变法运动持有观望态度,他们对中国的实力与稳定感到担忧,并坐等瓦解变法的机会。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依然重要。

首先,变法的尝试表明,中国社会对于改革的渴望与迫切。

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康有为等人对中国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现代化改革来拯救国家。

这种发展的思考对于后来中国的变革也具有启示作用。

其次,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表明,改革必须融合历史与现实。

变法方案过于激进,一味向西方国家学习与模仿,没有考量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国情。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戊戌变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事件,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前辈的优秀品格,以此来丰富自己。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总体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历史背景国际背景1、经济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学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如何评价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肯定戊戌变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史稿》写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新鲜事物。

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观的。

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

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

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下命令自上而下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封建主义的种种束缚,就会随之一一解脱。

这当然又只能是一种幻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变法客观上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维新派主观上却是要为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这些维新志士的谴责和控诉客观上正是革命的暴风雨的前奏,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却是想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拆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认为:“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戴逸在《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中说:“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们投入战斗。

……在当时中国满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章。

”。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戊戌变法是晚清末年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尝试。

然而,尽管变法的初衷良好,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缺乏民众支持戊戌变法的改革力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这个目标与其时中国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晚清末年,中国处于危机四伏的时期,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而戊戌变法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农民和工人由于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对清政府已经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因此,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难以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使改革推进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二、政治斗争与内外干扰在戊戌变法进程中,政治斗争和内外干扰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变法派与保守势力的碰撞不断,清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和派系斗争影响了改革的进行。

而外部干扰则来自列强对中国利益的争夺,如俄国、日本等国的干预和侵略行为,这进一步削弱了改革派的影响力。

政治斗争与外部干扰的复杂困境使得戊戌变法的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改革缺乏坚定决心与有效措施戊戌变法虽然有诸多改革意图,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措施。

一方面,变法派内部对具体政策的落实缺乏一致性,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诉求。

另一方面,变法派在改革中未能很好地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使得很多改革措施无法顺利实施。

同时,清政府的反对力量也充分利用了这些缺陷,加大了对变法派的攻击力度,致使改革进程陷入被动。

四、缺乏国际支持和经验借鉴戊戌变法的失败还与缺乏国际支持和经验借鉴有关。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强盛的列强压力,而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来摆脱这种被动局面。

然而,由于缺乏国际支持,无法与列强进行有效的外交斗争,变法派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

此外,变法派对国外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也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借鉴,仅凭自身经验与智慧来推进改革,显然难以取得成功。

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尝试,然而最终却以失败收场。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于1901年开始。

它的目标是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一系列改革来振兴中国。

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反思,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缺乏坚定的领导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虽然秉持改革的理念,但在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上存在一定不足。

在变法过程中,他们未能做到总揽全局,统一意志,缺乏坚定的领导力。

这导致变法措施的实施受到阻力,无法有效推行。

二、对传统力量的忽视戊戌变法在推进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对改革的影响。

这些传统力量与变法的新观念、新制度相冲突,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进而造成了变法的失败。

因此,在推进变革时,必须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有效的平衡。

三、各方利益的纷争变法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各方争夺利益,使改革陷入僵局。

地方势力、官僚机构、外国势力等对变法持有不同意见,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在未能有效解决利益分歧的情况下,戊戌变法无法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终失败。

四、缺乏有效的宣传与舆论引导变法的推行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然而,戊戌变法在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政府未能有效地解释改革的目标和意义,使人们对变法的期望降低,甚至产生怀疑和反对的情绪。

因此,宣传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教育,才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外部环境的干扰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国与外国势力争夺势力范围的关键时刻,外部干涉导致失败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要求,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和自主权,限制了改革的空间和力度。

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很难独善其身,最终成为列强侵略的借口。

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领导者的坚定和智慧是推动改革的关键。

领导者应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并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力素质。

精品初中历史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精品初中历史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戊戌变法也被称为百日维新,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有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这次变法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过于软弱无能。

但笔者却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所采用的策略不当,急于求成。

一、理论宣传方面存在失误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其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指出,《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一些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作品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而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则把孔子美化成了“托古改制”的先师,其认为孔子是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和民权平等思想的倡导者。

为了推行变法,康有为提出上述观点,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其在论证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

一方面,论证极为烦琐、老套,不利于变法思想的迅速传播,也不易让年轻人接受,另一方面,论证过程往往牵强附会,甚至其中存在明显错误,这不仅难以让广大的知识分子接受其理论,而且还给反对者提供了口实。

不仅如此,维新派还对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如,抨击“官”是“瞽聋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颐,犹恋栈豆”;抨击“士”是“一书不读,一物不知”;抨击“商”是“不讲制造,不务转运,攘窃于室内,授利于渔人”;抨击“民”是“缠足陋习,倡优之容,天刑之惨,习之若性”。

这种不讲策略的理论宣传既不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又将维新派置于社会大众的对立面,变法还未正式实施,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二、变法阶段急于求成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变法要想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应该采取缓进的方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不能急躁冒进,应避免一下子就触及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使变法力量不至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维新派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一种异常激进的方式——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变法策略简单化。

如,1898年光绪皇帝派翁同稣、李鸿章、荣禄等人召见康有为代为问话,当荣禄问康有为如何变法时,康有为竟回答道:“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原创]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原创]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rmists Content 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戊戌变法的起因: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作者: 杨立强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9页
主题词: 戊戌变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觉醒;中国人民;维新派;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人物;根本问题;谭嗣同
摘要: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存在着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承认它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百年斗争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一方面又竭力贬低其历史地位.有的评论甚至断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这场运动所要改变的'只是旧事物的某些枝节方面',而不是它的质,其目的也只是要'阻挡人民革命运动';结论是:戊戌变法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条虚伪的'反动道路'.这里,提出了如何看待戊戌变法的一些根本问题,应该通过讨论,给于应有的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作者:李时岳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50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内部,意见从未完全一致。

解放初,苏联叶菲莫夫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部分认定,戊戌变法是反动的,因为它属于改良主义运动,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改良主义在本质上是反动的。

但这个意见在中国史学界的多数人中并没有得到赞同。

中国史学界一般承认戊戌变法的改良主义性质,但认为在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本质上反动的改良主义会起进步作用,则缺乏充分的理论说明。

近年来的研究,兵分两路:一路从戊戌变法的客观历史作用出发,主张摘掉改良主义的帽子,重新定性;一路坚持改良主义的定性,着力揭示其反动的本质。

在某些论著中,通过对变法诏谕的分析,论证百日维新中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载□只不过是洋务派的皇帝,并推论即使维新不被推翻,康有为等维新派也只能成为新洋务派。

这,可以看做后一路的重大“突破”。

它给人以新的启迪,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对戊戌变法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什么是洋务派的政策?什么是维新派的政策?二者的明确界线在哪里?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康有为强调“变法”。

他指责洋务派经营数十年而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变事”而不“变法”,“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由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观念,把“变事”、“变法”当作区别两派的标志,即洋务派主张“变事”、维新派主张“变法”。

稽核百日维新中的诏谕,绝大部分属于“变事”范围,于是断定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

在这个三段式的推论中,由于前提似是而非,结论也就难以成立。

问题在于洋务派固然主张“变事”、反对“变法”,但维新派主张“变法”、却不反对“变事”,“变事”是两派相通的联结线而不是区分的界线。

“变事”和“变法”是康有为创造的概念。

他反对“不变”,批评“小变”,主张“全变”。

他把“变”区分为四类,即(一)购船置械的“变器”,(二)设邮政、开矿务的“变事”,(三)改官制、变选举的“变政”,(四)改定国宪的“变法”。

前二类都是“小变”,即枝枝节节的改革;加上后二类才是“全变”,即根本的改革。

他强调“变政”、“变法”,并不反对“变器”、“变事”。

实际上,“变器”、“变事”、“变政”、“变法”,既是逻辑的次序,也是历史的次序,大体上反映了这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发展过程。

从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仿行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措施,到要求效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

正因为“变器”、“变事”不足以富强,所以要“变政”、“变法”,使“变器”、“变事”能够顺利进行并富有成效。

“变器”、“变事”主要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具体设施,“变政”、“变法”则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

康有为把“变政”、“变法”放在首要地位是正确的,因此在封建桎梏下,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将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杠杆。

但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基础。

而且,任何政治变革的好坏,归根到底,还要看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即使建立了最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取消和代替一个个工厂的兴办、一个个矿山的开发、一个个学校的创设等具体任务。

维新派还没有无知、偏执到只讲“变政”、“变法”而反对“变器”、“变事”的程度。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十四卷,讲“变政”、“变法”的只有《议院》等几篇,大部分还是讲西学、讲商务、讲铁路、讲邮政、讲边防。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又何尝不大讲购械练兵、机器轮舟、铁路开矿、钞法邮政?因此,根据百日维新中颁发了大量关于修筑铁路、举办邮政、裁军练兵、废除漕运、开办学堂等“变器”、“变事”的诏谕,便断定载□主要是采纳了洋务派的主张、执行了洋务派的政策、只不过是洋务派的皇帝,至少在论证上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

本来,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之间存在着既否定又继承的辩证关系。

洋务派和维新派代表着不同阶级,一个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地主阶级,一个是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但又各自是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这个同一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政治代表。

只看到对立,不看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发展的线索,使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说明陷于混乱。

承认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而把维新运动混同于洋务运动尚且不可,否认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而把维新运动说成是洋务运动尤其不可。

如果载□只是个洋务派的皇帝,百日维新采纳的主要是洋务派的主张,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那末维新运动岂不也是反动的?如果由洋务派皇帝主持、洋务派官员辅佐、按照洋务派的精神、执行洋务派政策的维新运动有进步意义,那末洋务运动怎么会完全是反动的呢?认定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又把“变器”、“变事”和“变政”、“变法”人为地割裂开来,机械地对立起来,既对维新运动的说明造成困难,也对洋务运动的说明造成困难。

摆得头齐脚不齐,怎样才能排除这种令人无所适从的困惑呢?“变器”、“变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列强的威胁下自救、自立的基础。

洋务办不好,所以要维新;维新搞不成,所以要革命。

维新、革命不是反对而是更好地“变器”、“变事”,以期民富国强。

辛亥革命后,尽管政治变革并没有真正成功,但开国元勋们包括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在内,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造铁路、开矿山等“实业”,此中消息,耐人寻味。

百日维新中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诏谕,就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

有的虽经洋务派提出并已着手实行,但洋务派只是实行于一隅、操纵于一手,并未定为国策,全面推行。

有的则为洋务派多年求之不得、或敢想而不敢言、或且不敢设想的。

说载□颁发这些诏谕是采纳了维新派的主张,不也合乎事实吗?二关键还在于“变政”、“变法”,因为这才是区别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明确界线。

康有为提出,维新的首要办法是在宫中设立制度局,以登用维新人士,统筹全局,实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

这个主张,在“诏定国是”前和“诏定国是”后,他一贯坚持,反复申述,几乎舌敝唇焦,要求载□采纳,但百日维新中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行。

怎样看待这个事实?有的同志认定,这就表明载□接受洋务派和顽固大臣的意见,把康有为的主张否定了,从而也就证明载□不过是洋务派的皇帝。

事情并不这样简单。

一、载□反对康有为的主张吗?不,对于“将旧法尽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他很赞成,只是西太后坚决反对,“实在为难”,“故不得不徐图之”。

在他亲手写给维新派的“密诏”中,十分诚恳地叙说了他的衷曲。

二、载□不重视、不准备实行康有为的主张吗?不,他很重视,并见诸行动。

他把康有为设立制度局的奏折交王大臣会议,几次责成王大臣切实议复,企图借重王大臣会议的份量以与西太后争衡。

但王大臣们始则拖延不报,继则浮同搪塞,载□无可奈何,只得不了了之。

三、制度局搁浅后,其他维新人士请开议院,载□“意颇动”、“欲用之”,倒是康有为不赞成而“力止之”。

在这一点上,载□显得比康有为还“激进”些,康有为也说载□“于变法勇决已甚”。

这些情况表明,载□确实赞成并力图实行维新派的根本主张,对康有为可说是言听计从。

变法维新只进行了一百天即被推翻,已经做的和可能做的,应该包括想要做、正在做而没有成功的,全面稽核,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价。

制度局因洋务派和顽固大臣的阻挠而没能开设,只能证明载□存在着害怕和西太后决裂的严重弱点,并不能证明他只是个洋务派的皇帝。

开制度局和开国会的关系怎样?百日维新中,康有为为什么主张开制度局而不赞成开国会?是不是动摇、变节、倒退?背弃自己的政治纲领?这是值得认真讨论的另一重要问题。

民选议员,召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是维新人士共同的政治理想,称之为政治纲领也未尝不可。

但什么时候实行,通过什么步骤、什么办法实行,在维新人士中意见并不一致,而且往往前后歧异,郑观应在甲午年(1894年)盛赞议院为“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甲午后又说议院“必须行于广开学校、人材辈出之后,而非可即日图功”,到庚子年(1900年)则说:“事有经权,兵有奇正”,“先议广开学校,十余年有人材,而后立议院者,谓之经,即兵出于正。

先设议院,并开学校,庶官绅知议绅之贵,勇于维新,急于扶持国势者,谓之权,即兵出于奇。

今时急矣!而苦于势力不足,不能不用奇兵以致胜。

”七年中议论就三变。

严复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肯定“泰西君民并王之美治”,但从不认为在“民智未开”的中国可以付诸实践,直到辛亥革命后还坚持说中国只能实行“开明专制”。

这种政治理想和政治实践之间的距离,似乎不好用个人的“动摇、变节、倒退”来解释。

实际上它所反映的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在当时还缺乏必要的阶级力量和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接受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还为数不多,西方的榜样予有识之士以强烈的响往,国家危亡的形势要求加快政治变革的步伐,而现实生活中却又缺少可以依靠的力量,从而□徨、犹豫、苦恼、探索……。

康有为的“变政”、“变法”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的。

在《日本变政考》里,他把“立制度局以议宪法”列为“变政”之大端,“改定国宪”为“变法之全体”,“二十余年始开议院”,民选议员为“日本维新之始基”。

显然,在他看来,从“立制度局”到“开议院”,有一个过程,二者并非对立;制度局为议院准备条件,不是用制度局代替议院。

1896年和1897年,康有为两次向皇帝上书(即第四书和第五书),建议“设议院以通下情”,“国事付国会议行”。

当时,他的建议能否被采纳还十分渺茫,自然只能提出一般原则,没有必要详列实施细则。

1898年初,他奉命和总理衙门大臣会谈,讨论变法问题,随后写《应诏统筹全局折》(即第六书),这是准备付诸行动的,自然必须考虑实行的步骤和条件,即考虑策略性和可行性,于是提出“特置制度局于内廷”的具体方案。

从这以后,开制度局成为康有为全力争取的目标,又是条陈,又是面述,又是上折,再三再四地敦促载□“乾纲独断”,“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制度局遭到王大臣抵制,以“变通办法”不了了之,实质上被勾消。

在浪涛汹涌的斗争中,内阁学士润普通武上疏请开国会,谭嗣同、林旭也主张开国会,康有为反对,理由是“而今守旧盈朝”,如果立即召开国会,势必为守旧势力所把持,结果反而会成为推行新政的严重障碍,所以“万不可行”。

在他看来,百日维新属于“变政”的开端,为“变法”扫清道路、准备条件,关键在于破格提拔维新志士,使之掌握权柄,统筹全局,制定变法章程。

开制度局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开制度局受到阻挠,康有为采取迂回战术,又“请开懋勤殿以议制度”。

这个建议还来不及实行,政变发生,百日维新就夭折了,开国会的问题自然还提不上议事日程。

从思想到行动,全面考察,可以批评康有为不如谭嗣同、林旭等人“激进”;但因为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力主“开制度局”、“开懋勤殿”而不赞成“开国会”,便斥责为“背弃自己政治纲领”,“亲身消灭了”自己和洋务派之间的“界线”,“希望留下一条道路,与洋务派封建大官僚取得妥协”,此论恐怕不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