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

合集下载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

民主化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

戊戌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第一站。

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其背景是保国保教保种,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此维新派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这些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

第二,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变法运动中,颁发了一系列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货币制度,主张以工立国即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等,使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某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

它所提倡的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广设新式报刊,建立学会等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变革。

维新派倡新学西学,反对旧学中学,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学说,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批评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

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新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与新的社会舆论一起,成为维新时代的重要遗产。

这些新内容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原因: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

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

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

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

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轰轰烈烈地开始,匆匆忙忙地结束,错综复杂的原因,沉重惨痛的教训。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体现在方方面面,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惨痛的教训也令人刻骨铭心清醒的知晓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推动体制更新的改革运动,然而一场社会新风却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就,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方案向皇帝上书言事,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

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

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暗藏着失败的结局。

经济上:当时的民族主义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可见在发展资本主义上只采取改良,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文化大革命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自强运动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因其失败而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将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教训。

1.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能够更好地面对外部挑战。

2.提倡新式教育和文化改革:变法派推动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提倡新式的学术和文化思潮,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

3.引发了民族觉醒和国家认同:戊戌变法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社会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引发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激发了民族觉醒的浪潮。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守派的反对:戊戌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包括满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以及封建地主和士大夫阶级。

这些势力对革新的东西抱有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态度。

2.政策不彻底和执行不力:戊戌变法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并不彻底,也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执行。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暴力反抗和财政困难,变法派并未能足够有效地推进改革。

3.西方国家的干预和挑战:在戊戌变法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干预,包括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干涉中国内政。

这些外部压力使得变法派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

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教训:1.改革必须坚持原则和制度创新: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原则和制度创新,而不是仅仅采取表面上的改革措施。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才能推动真正的改革和进步。

2.需要充分的支持和执行力量:改革需要充分的支持和执行力量,不能仅仅依靠个别英雄或者少数人的努力。

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并确保政府能够有效地推进改革。

3.需要防范外部干预和挑战:改革过程中需要警惕外部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干涉和挑战,保持独立和自主,坚持正确的国家利益。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意义仍然深远。

戊戌变法的努力和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变法的努力和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变法的努力和失败给我们的启示作者:头猪是的读来过倒学号:888888809级旅游英语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

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戊戌变法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之后,在清朝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针对时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承认西方“夷人”(洋鬼子)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可以学习、效仿,用以制服“夷人”。

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芽,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学习西方,接着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时候,西方世界已经不再被轻蔑地称为“夷”,而且,其优长之处,也从“技”上升为“学”了。

这表明,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不过,这里的“西学”主要指的还是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这批人主张办工厂、兴学堂,用新式武器装备陆军、海军,以求富国强兵,但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伦理纲常和传统文化还是根本,是“体”,必须坚决维护。

历史上称这批人为“洋务派”,他们的一系列作为被称为“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或留学、或出使,他们发现,“洋鬼子”在文化教育及政治制度方面也有许多长处,主张进一步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范围。

这一部分人被称之为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有王韬、容闳、薛福成等,但是,他们的主张还没有转化为政治行动,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堂堂的中国败在岛国日本的手上,其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深入思考:为什么搞洋务、买兵器、练海军,这么多年了,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他们认为,中国人应该弃旧图新,在保存君主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政治。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作文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作文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作文说起戊戌变法,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

这就好比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冒险,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呢,从这失败里头,咱们能学到不少教训。

首先啊,戊戌变法那帮人想法是挺好,但太着急啦!就像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看到满桌美食,想一口气全塞进肚子里,结果能不噎着吗?他们一下子推出了好多新政策,根本不管大家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消化。

这就告诉咱们,做事得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再有呢,他们把希望全寄托在一个没啥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光绪皇帝虽说有心变法图强,可他手里没兵没权啊,这就好比让一个光杆司令去打仗,能打赢才怪呢!所以啊,咱们做事得找对依靠,得有实实在在的力量支持,空有想法可不行。

而且呀,戊戌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那些守旧派大臣,贵族们,他们的奶酪被动了,能不拼命反对吗?这变法的人呢,又没好好考虑怎么去平衡各方利益,结果把自己搞得孤立无援。

这就提醒咱们,改革也好,做事也罢,要懂得协调各方关系,不能一股脑地往前冲,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咱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咱们要记住,做事要循序渐进,要找对依靠,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这样,咱们在追求梦想、改革创新的道
路上,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不然啊,就像戊戌变法一样,满腔热血到头来一场空,多可惜呀!。

【历史知识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历史知识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历史知识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
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那么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下
面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参考。

1、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直接原因
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
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
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的。

要想变法成功,必
须要脚踏实地,不能狂妄而来。

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心,毫不妥协;改革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改革要讲究策略,减少改革阻力。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
动起来,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
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
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戊戌变法的教训与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教训与历史意义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1. 敌强我弱。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

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

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3. 抱有幻想。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

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想不流血的戊戌变法,结果以流血的戊戌政变而告终,然而,维新志士的生命唤醒了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的途径来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

后来,许多维新志士抛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的推行及失败教训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的推行及失败教训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的推行及失败教训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在清朝末年,这一改革带来了希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戊戌变法的推行过程以及其失败的教训。

一、背景介绍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外危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

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民众对清王朝的不满情绪持续高涨。

为了挽救危局,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其中戊戌变法是其中一次重要的尝试。

二、戊戌变法的推行1.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的支持开始,通过废除内阁、设立南北议政局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来改革政府体制。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清朝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2.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改革,致力于推广新式教育,包括设置学堂、修订教科书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理念的新一代人才,为国家的改革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3. 经济改革戊戌变法还试图进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加强农业发展、推动工业化、改革税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希望缓解经济困境,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实力。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1. 社会阻力戊戌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由于清朝政府在与列强的斗争中频繁失败,很多保守派认为变法无望,反对改革措施的推行。

这种社会阻力削弱了变法的力量,使变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实施不彻底戊戌变法的推行并不彻底,中途受到了政治动荡和强大反对势力的干扰。

由于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多变,使得变法措施无法持续有效地推行。

政府的动摇和不稳定削弱了变法的力量,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3. 缺乏民众基础戊戌变法虽然试图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由于底层民众对变法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变法措施无法得到广泛实施和落地,这限制了变法的成果。

四、结论戊戌变法的推行及失败教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政治改革需要坚定的决心和真实的支持,缺乏这些基础很难实现改革的目标。

高三复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高三复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影响和教训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下令宣布变法。

9月21日,反对改革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废除新法,抓捕维新派。

戊戌变法至此结束,史称“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

原因: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影响: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思想文化:1、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2、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发继承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发继承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发继承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

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对于继承者来说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失败告诉我们,改革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戊戌变法的推行初期,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兴办新式学堂、出版报刊、设立海军学堂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改革进程遇到了阻力。

历史的走向是曲折的,变革的道路充满艰辛。

因此,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在实施改革时不断调整策略,坚持推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其次,戊戌变法失败提醒我们,改革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并没有对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者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实施变革。

改革不能草率行事,应该充分调研和准备,提前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只有有备而来,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再次,戊戌变法失败告诉我们,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当时的改革者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反对声浪很快就升级,并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改革必须要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此外,戊戌变法失败也提醒我们,改革应该融合中西方特点。

当时的改革者在推行变革时主要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却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

改革需要根据国情国力来进行,不能生搬硬套。

成功的改革要综合运用中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改革路径。

最后,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我们,改革需要政治领导的坚定意志。

当时的改革者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但缺乏政治领导的坚定决心。

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领导,只有政治上的坚定决心,才能够引领改革并克服各种阻力。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失败给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启发。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深刻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加坚定的决心推进改革。

只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改革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充分借鉴历史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革路径,才能够在新的时代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意义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意义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意义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中国清朝政府推行的变革运动,旨在改革政治体制以应对国内外种种危机和挑战。

然而,该变法尽管携带着对中国现代化的美好期望,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首先,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我们在改革中需要保持谨慎和稳妥。

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它试图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提升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但是,变法的过程却显得过于急进和急于求成。

政府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引起了庞大的反对派,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任何一次改革中都应谨慎行事,稳步推进,避免因过于激进而引发更大的问题。

其次,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我们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法治精神。

戊戌变法虽然尝试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却没有形成具体、完备的制度来支撑这些改革。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或受到阻碍,最终使得变法未能取得成功。

这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制度的建设,依法治国,尊重和依赖制度,让改革具有长久的效果。

第三,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我们要重视民生问题和人民的意愿。

戊戌变法虽然涉及了一些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却没有真正解决广大民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改革过程中,未能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使得改革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和动力。

这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任何一次改革中,我们都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改善民生、增加民众的获得感,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戊戌变法失败启示我们要主动应对国际和国内的挑战。

戊戌变法在当时正值中国面临外国侵略和内乱的困境,试图通过变革来应对这些挑战。

然而,变法过程中却没有能够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陷入更加困境的境地。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当前世界日益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要主动应对国际挑战和变化,保持竞争力和应对能力,方能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有人将戊戌维新运动简单等同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而对其加以否定。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实际上,戊戌维新运动是集救亡、改革、启蒙于一体的、进步的政治思想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疾呼要救国就要维新、要图存就要变法。

他们的思想理论、宣传鼓动和政治实践,因贯穿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光绪皇帝之所以赞同变法,正是在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下,深感如不变法自强,统治就难以为继,中国就没有出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派提出的很多主张和光绪皇帝颁布的很多新政措施基本上反映了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与主张,尤其是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兴民权、设议院的主张,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替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进步。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其颁布的若干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未能生效,但是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论战到维新,维新派人士翻译和传播了一批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打破了顽固的封建思想壁垒,起到了刺激民族觉醒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兴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还提出了许多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

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

最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最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及教训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2)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1)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
(2)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3)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二次革命: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陈独秀、鲁迅、胡适为核心人物。

仅供学习交流。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的失败经验教训戊戌变法是晚清末年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尝试。

然而,尽管变法的初衷良好,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缺乏民众支持戊戌变法的改革力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这个目标与其时中国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晚清末年,中国处于危机四伏的时期,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而戊戌变法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农民和工人由于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对清政府已经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因此,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难以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使改革推进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二、政治斗争与内外干扰在戊戌变法进程中,政治斗争和内外干扰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变法派与保守势力的碰撞不断,清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和派系斗争影响了改革的进行。

而外部干扰则来自列强对中国利益的争夺,如俄国、日本等国的干预和侵略行为,这进一步削弱了改革派的影响力。

政治斗争与外部干扰的复杂困境使得戊戌变法的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改革缺乏坚定决心与有效措施戊戌变法虽然有诸多改革意图,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措施。

一方面,变法派内部对具体政策的落实缺乏一致性,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诉求。

另一方面,变法派在改革中未能很好地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使得很多改革措施无法顺利实施。

同时,清政府的反对力量也充分利用了这些缺陷,加大了对变法派的攻击力度,致使改革进程陷入被动。

四、缺乏国际支持和经验借鉴戊戌变法的失败还与缺乏国际支持和经验借鉴有关。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强盛的列强压力,而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来摆脱这种被动局面。

然而,由于缺乏国际支持,无法与列强进行有效的外交斗争,变法派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

此外,变法派对国外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也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借鉴,仅凭自身经验与智慧来推进改革,显然难以取得成功。

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尝试,然而最终却以失败收场。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反思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于1901年开始。

它的目标是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一系列改革来振兴中国。

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反思,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缺乏坚定的领导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虽然秉持改革的理念,但在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上存在一定不足。

在变法过程中,他们未能做到总揽全局,统一意志,缺乏坚定的领导力。

这导致变法措施的实施受到阻力,无法有效推行。

二、对传统力量的忽视戊戌变法在推进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对改革的影响。

这些传统力量与变法的新观念、新制度相冲突,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进而造成了变法的失败。

因此,在推进变革时,必须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有效的平衡。

三、各方利益的纷争变法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各方争夺利益,使改革陷入僵局。

地方势力、官僚机构、外国势力等对变法持有不同意见,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在未能有效解决利益分歧的情况下,戊戌变法无法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终失败。

四、缺乏有效的宣传与舆论引导变法的推行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然而,戊戌变法在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政府未能有效地解释改革的目标和意义,使人们对变法的期望降低,甚至产生怀疑和反对的情绪。

因此,宣传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教育,才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外部环境的干扰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国与外国势力争夺势力范围的关键时刻,外部干涉导致失败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要求,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和自主权,限制了改革的空间和力度。

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很难独善其身,最终成为列强侵略的借口。

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领导者的坚定和智慧是推动改革的关键。

领导者应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并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力素质。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是什么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那么你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来了什么启示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在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尝试着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且积极的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变法的启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一:在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主导了这一变法行动。

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缺乏必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彻底性,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将成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将成功的砝码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脱离了广大的群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告诉后来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一定要依靠群众,而不是腐败的政府和官僚。

戊戌变法的启示二:当时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帝国主义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封建势力则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也不希望改革成功。

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通过改良的方式获得改革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势力都会阻止改革的进行。

戊戌变法的启示三: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双重任务,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才能取得胜利。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戊戌变法又被称为是百日维新,发生在公元1898年的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要求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并大力鼓励发展工农商等行业。

戊戌变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近代以来新思想的迅猛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一步地加深,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怎样来挽救中国,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也是中国学习西方的最早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又是“积弱不振”,又是“阽危”,其急切盼望“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之心跃然纸上,可见康梁辈的宣传确实说服了皇帝。这可是启动改革的最关键的一步。共党媚俗邀宠的拜人民教和拜革命教贬低甚至否认皇帝的作用,使得今日中国人全然不知改革从来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离开统治者的“恩赐”,社会进步不过是空话一句。
改革不但被推迟了8年,而且国家还在此期间经历了拳匪暴乱的浩劫,不但国计民生因沉重的赔款遭受了难以恢复的打击,而且朝廷威信扫地。在清朝历史上第一次,方面大员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许应、奎俊、袁世凯等人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公开拒绝接受朝廷乱命,置身暴乱之外,直接和外国政府官员接触,承诺“保境安洋”,实行所谓“东南互保”,为后来的军阀割据隐隐开了先河。慈禧太后犯下的这致命错误,使得罪恶的排满宣传在新军中获得了极大市场,最终使得朝廷为抵御外侮建立的新军反倒成了颠覆自己的主力。经过民初的短暂而辉煌的“共和”后,中国终于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等到老蒋靠枪杆子勉强当上名义国家领袖后,国民政府却再没可能像清廷那样,利用孔教赋予皇帝的不可置疑的权威,将改革推向全国。不可收拾的乱局刺激了苏俄和日本的贪欲,两国疯狂的直接和间接侵略最终导致国府垮台,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明白,恕不赘言。从此将中国打入九幽十八狱,至今看不到超生的希望。
因此,就宣传改革的必要性、克服改革遇到的思想障碍而言,维新党人确实立下了历史功勋,也没有犯下什么重大的策略错误。
但在遇到政治障碍时,康谭等人却充分暴露了“只争朝夕”பைடு நூலகம்“毕其功于一役”的劣根性,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主宰了自己,彻底丧失了清醒认识现实的起码神志(遑论政治智慧),竟然决定以“宫廷暴力革命”的土匪手段去搬掉他们心目中最大的绊脚石慈禧,挟九重天子之威强制推行激进改革,“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使得政局于旦夕之间焕然一新,却全然看不到这么做只会断送改革事业,甚至有可能危及皇帝的性命。
不幸的是,在开始觉醒的过程中,国人的劣根性暴露得更加淋漓尽致,终于招来了改革事业的夭折。
每逢社会需要变革时,国人往往暴露出两大触目的劣根性,一曰:“虚骄”;二曰:“浮躁”。前者是保守派的突出特征,而后者则是改革派的专利,以革命家为极致。这两者相辅相成,就构成了颠覆改革事业的主观因素。
凡是改革,一般都要遇到两大障碍,第一是国民思想障碍,它主要表现为国民的虚骄心态。改革意味着思想转型,新旧思想相距越大,则阻力越大。第二是政治障碍。改革乃是不同程度上的社会转型,必然要在不同程度上实行社会地位、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转型幅度越大,则抵抗越激烈。
3)在奉行“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哲学的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唯一的希望是如日本那样尽快实现西化,变则兴,不变则亡,毫无选择余地。
可惜如此一目了然的事却没有几个国人能看到,少数先知先觉看到了也不敢说出来,林则徐那个聪明人就是这样。他原来雄心勃勃,以为堂堂天朝上国平定夷鬼作乱易如反掌,和英军接仗后才发现与鬼子打仗完全超出了兵书范围。他在私人通信中坦率承认,连敌军都见不着就莫名其妙地被洋枪洋炮打死,这种仗就算是古之名将转世也没本事打赢。这位“民族英雄”对民族犯下的最大的罪,就是隐瞒了这一生死攸关的发现,以维持他全国清流领袖的名声,使得全民继续陶醉在“不是咱们不行,而是权奸祸国”的幻觉里,直至今日都没有醒转模样(按:这是蒋延黻大师的观点,我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
其次,传统中国乃是最保守、最守旧、最僵死、最缺乏生机的社会。孔教作为事实上的国教,有效地冻结了中国达两千年,取消了社会主动改革求新求变的可能。它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政治学,厚古薄今,推崇神话中的远古盛世,认定当今之世乃是“人心不古”造成的堕落;提倡“天不变,道亦不变”,反对改革社会制度;提倡复古,反对求新求变;重义轻利,提倡安贫乐道,清心寡欲,反对追求富裕生活,视“人欲横流”如洪水猛兽;认定道德完善不但是个人的人生目的,而且是君王最重要的施政,反对耽于“奇伎淫巧”,“玩物丧志”,发展科技和生产力;提倡思想管制,反对“惑世诬民”的异端邪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要引入西方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社会进步动力的物质主义,其困难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经过两千年的统治者的反复洗脑,孔子被捧得越来越高,以致全民成了“凡是派”,任何有违圣贤教导的轻举妄动都要被清流们手挥古代的“小红书”轻易打下去,使得所有的改革者都必须使出“打着红旗反红旗”这一招来,洋务派之所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毫无缘故的。而康有为为了变法,不惜放肆强奸圣人,写出《孔子改制考》来,把孔子伪造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愣说孔子之前的历史无据可考,儒家《六经》乃是孔子假托古代圣贤伪造出来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是借捏造的古圣贤权威来实行社会改革。康这种做法从学术上看当然很卑鄙,但也确实是在当时国情下出于万般无奈必须使用的策略。
此外还有所谓“祖宗成法”。孔教提倡敬老崇古的伦理道德,运用到国家层面,便是所谓“以孝治天下”,使得先前的皇帝留下的“祖宗成法”成了类似美国宪法那样绝对不能违反的东西。凡是祖先没干过的事,“今上”都绝不能干,否则就是逆子孽孙。这套家法桎梏之严密,使得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为了设立个咨询机构架空军机处,都得到祖先留下来的《历朝圣训》中寻找先例作为法理依据,以说服慈禧他这么干乃是谨遵祖训(“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捧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梁启超:《谭嗣同传》)。
比较一下中国和近邻日本就能立即看出,这个问题乃是我们绝对无法回避的,它充分暴露了两国国民心理、性格等素质的巨大差别。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也没有放过日本。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53年,美国舰队进入日本江户湾,迫使日本幕府于次年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
然而这一切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发生。国人为中国既有的文明辉煌成就陶醉,悉数成了夜郎自大的井蛙河伯,始终无法看到或誓死不承认这些简单事实:
1)相对于博大精深的西洋文明,中国文明全面落后,无论在哪方面都只能算一个未开化的半野蛮国家。
2)因此,若恃实力与列强相抗,则中国不过是人家的下饭菜(或开胃酒,或饭后细点,待考)。
但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这幻觉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化外蕞尔小国打败,而且败得那么惨,和约如此苛刻,自满清立国来还见所未见。它引发的震撼难以言表。不仅民间出现了改革的呼声,而且连坚决主战的光绪都从夜郎迷梦中醒了过来。我恍惚记得(找不到出处了,请网友帮忙,似乎是40年前从范文澜著《中国通史》上看来的)。他之所以毅然决定变法,乃是被康有为(?)奏章上的大声疾呼深深震动了,记得那上面说,中国在西洋鬼子眼中不过是个野蛮国家,“昔之视我为日本者,今则视我为安南(越南)、印度之亡国之邦”,瓜分亡国之祸危在旦夕,云云。
林则徐运气好,平生就只跟鬼子打过一次交道,接着就忙着去新疆挖坎儿井,然后又到云南当云贵总督,处理回回暴乱,最后奉圣旨星夜赶到前线平定发匪暴乱,却非常及时地完全必要地拉肚子拉死在路上,不但逃脱了曾国藩式“满清走狗”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没有机会去办洋务,当李鸿章式被迫在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和约上签字画押的卖国老贼,就此保住了“民族英雄”的光环,使得许多愚民至今还以为“如果没有撤换林大帅,咱们肯定打赢了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同年9月21日(西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剥夺了光绪拥有的名义君权,宣布实行“训政”,废除了光绪在维新时期下达的上谕规定的绝大部分改革措施,只留下京师大学堂(亦即后来之北京大学),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就此结束。要等到8年后的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改革才再度在全国规模推开。
这两个问题在当时中国特别严重。变法乃是中国向西洋式社会全面转型的首次尝试,而两种社会完全是天差地别,无论是在国民思想上还是社会结构上,改革都将带来巨变,其转型幅度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还见所未见。当然要遇到空前强大的阻力。
这其中以完成国民的思想转型的任务为最艰巨。首先,中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井蛙情结天下无双。要明白这一点,只需看看今日网上仍有许多“尔础高老夫子”(典出鲁迅《高老夫子》)式的“当代大儒”在招摇撞骗,鼓吹早已寿终正寝的中国文明如何如何冠绝全球就够了。要让百年前的中国人普遍接受“咱们还不光是科技不如人,在所有的方面都不如人,不过是一个半开化的前文明国家,必须老老实实向文明国家从头学起,不能再坐井观天,故步自封”,根本就没有可能。哪怕是今天,说出这种大实话的人如芦某还要变成大汉奸,何况是百年前?
回首这段痛史,读者或许都会感到由衷的惋惜:“如果百日维新不被慈禧颠覆就好了!”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官方放弃了过去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谴责,为维新党人作了平反,以致谭嗣同不但成了80年代某部著名电影的题材,而且成了某些人的效法对象。在这种情形下,上面那惋惜似乎成了国人的共同心声,其间竟然没有人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百日维新为何来也太晚,败也太速?”
对此思想障碍,行政措施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宣传教育去克服。必须充分肯定,维新党人在启动国民思想转型上立下了大功。他们四出奔走,大声疾呼,向国人宣传中国在甲午战败后蒙受的奇耻大辱和惨痛损失,通告大众国家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生死关头,唯一的出路是变法维新,否则就要面临瓜分亡国的惨祸。这宣传打动了精英们中的先知先觉,使得他们终于睁开眼睛看到了现实,这一成果就连在光绪给杨锐下的密诏中都能看出来:
最不能原谅的,乃是他们从事轻举妄动的冒险的决定,竟然是在光绪向他们提出严重警告后作出的。戊戌年七月二十九日(西历1898年9月15日),光绪召见杨锐,下了密诏,诏曰:
其实林大帅也没有太多可责备的,宋明理学培养出来的清流们的威力实在太强大了,当真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李鸿章后来卖国竟然到了这地步,他明知打不过鬼子,却又不敢公开主和,只好眼睁睁看着政府宣战,唯一的补救之道就是赶快打输,因为反正是要打败的,打的时间越长,浪费的金钱越多,最后鬼子提出的割地赔款的要求越苛刻。所以他才会在中法战争中在中方取得所谓“镇南关大捷”后当机立断,见好就收,趁机和法国签订和约,割让了越南,免去了赔款。由此可见“政治上正确”的清流辈祸国神通之大,熟悉四人帮“路线斗争”高调的同志都该由此看出他们就是宋明理学的真正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