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2课时

合集下载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算卦
蹴鞠
唱曲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戏剧表演: 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 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形成于宋代,在元朝兴盛起来。
传统节日: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
元 日元受到人们的重视。
旦宵
中端 秋午
猜一猜:这些诗词分别描述的是什么节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开封
杭州西湖
2.地位: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 园
3.开封最繁华: 大相国寺 每月举办 多次庙会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大相国寺 特点:
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室内 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
开封最繁华的地方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最马优秀的杂剧作郑家是


关汉卿
,白朴代表作是悲剧《关汉窦娥冤》。
远 关汉卿:《祖窦娥冤》

关键词:
血溅白练、六月飞元雪、曲三四年大大家旱
元代杂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王实甫
关汉卿 —— 《窦娥冤》
第三篇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体例: 编年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
巩固提升
5.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文学作品的世俗化
C 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作品中适应了这种趋势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6.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
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我们小点儿声》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一课。

教材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启发学生自觉减少噪声,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教学目标: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惯。

自觉在公共场合说话小声,不影响其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教学难点: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惯。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老师介绍一个小男孩XXX,通过他的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讲解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主动交流一)教室里面有点吵通过出示情景视频,让学生了解在教室里大声喧哗、挪动桌椅、下课跑闹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做才是对的。

教师总结并出示小故事。

二)做个“小小调音师”通过图文故事,让学生了解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启发学生自觉减少噪声。

三)这里也要小点儿声通过减少噪声的标志以及出示应该小点儿声的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三、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惯。

风声和雨声渐渐减弱,我们也应该降低自己的声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研究了做一个小小调音师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提示,减少班级中的大声现象。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说话方式和礼仪,让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孩子。

最后,我们还要把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一起做最文明的人。

《第二单元 程序结构 第12课 多分支结构 多分支程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程序结构 第12课 多分支结构 多分支程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多分支程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多分支程序的基本观点和结构。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多分支程序进行条件判断。

3. 培养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多分支程序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结构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合适的条件判断流程,灵活运用多分支程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多分支程序的观点、结构、应用案例等。

2. 准备教学视频,演示多分支程序的用法。

3. 准备若干练习题,供学生实践操作。

4. 准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以便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多分支程序。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学习多分支程序,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多分支程序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操作,能够编写简单的多分支程序。

1. 引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多分支程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多分支程序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操作:通过讲解多分支程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让学生了解多分支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

3. 演示多分支程序的编写过程: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多分支程序,让学生了解如何编写多分支程序。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尝试编写一个简单的多分支程序,通过实践加深对多分支程序的理解。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效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多分支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8. 安置作业:安置与多分支程序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在具体做法上,老师可以采用分步指导,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稳固。

同时,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此外,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老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稳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2课时《连加连减》课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2课时《连加连减》课件

探索新知
探究点 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又走了2只 先走了2只
原来有8只 你看到了什么?能提 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还剩几只小鸡?
探索新知
还剩多少只小鸡?
你能用点子图表示 出图中的意思吗?
我是这样用点子图 表示的。
探索新知
还剩多少只小鸡?
我根据点子图列出 了算式。
8 -2 -2
探索新知
说你说会先计算什这么个,算再式算吗什?么。
第二单元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3.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3课时 连加、连▶ 减▶连加的计算
与解决问题
知 识 点 1 根据加法意义把图中的三部分合起来求总数
1. 说一说,填一填。
原有 4 辆车,开来 3 辆车,又开来 1 辆车,一共 有几辆车?
318
点拨:结合图和文字,本题是把三部分数量合起来, 所以需要加上每一部分的数量,列式为4+3+1=8(辆)。
5. 填数,使每行、每列的三个数 相加都等于10。
33 4 5 1
4. 使横排、竖排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0。 7
6
点拨:横排列式:10-3-1=6;竖排列式:10-2-1=7。
1. 算式接龙。


1
3
5
8
10


10
7
5
2
1
2. 教材第59页例2上。
(1)观察图可知,原来有( 5 )只小鸡,先跑来
新 ( 2 )只小鸡,求共有几只小鸡,用( 加 )法计
课 先
RJ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课件
二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2课时 连加、连减
复习导入
10-5= 5 5+5= 10 10-3= 7 10-7= 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课件

小括号的来历: 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
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 叫小括号,又叫圆括号,是17世纪荷兰人吉拉 特首先使用的。“( )”是一种数学运算符 号,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2-(47+16)= 9
47
+ 11 6 63
72 -63
9
由于运算中有小括号,改变了原有的运算顺序, 所以不能把两个竖式简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
括号
72- (53-18)= 37
82- (63-58)= 77
48+(50-6)= 92
提升点 1 通过改变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2.(易错题)请先改变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列竖式 计算。 100-34+16
50+45-19 12+27+53
90-36-27
提升点 2
观察两道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小 括号,能灵活比较大小
方法指导: 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有小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2+(55-46)= 41
·5 5
-4 6
9
32 +1 9
41
86-(13+42)= 31
13 +4 2
55
86 -5 5
31
先填一填,再列综合算式。
34 + 48
36 - 17
88 - 82
58 + 19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含有小括号的 加减混合运算
72-47= 25 25-16= 9
综合算式: 72-47-16= 9
47+16= 63 72-63= 9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优秀教案

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们小点儿声》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一课。

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室里面有点吵”入手,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通过图文故事“做个‘小小调音师’”,启发学生自觉减少噪声;“这里也要小点儿声”这一活动主题通过减少噪声的标志以及出示应该小点儿声的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通过情景创设、故事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在公共场合说话小声,不影响其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教学难点】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大家看,他叫聪聪。

和他打个招呼吧!生:(兴奋地)聪聪,你好!师:聪聪和我们一样,也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生:愿意!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师经过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聪聪记住了。

上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不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

”聪聪有些糊涂了,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生(纷纷举手):我来,我知道!师:呀,你们都知道啊!快来说一说吧!生1:我觉得在走廊里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

生2: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师:看来,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什么时候需要小声说话”?揭示课题《我们小点儿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教学设计设计:武进牛塘初级中学王强审稿:武进牛塘初级中学贺剑英一、单元教学目标: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往事依依》 2课时《幼时记趣》 2课时《十三岁的际遇》 2课时《伟人细胞》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

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七年级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

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

名师的成长历程告诉学生:多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友,将受益一生。

应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充满了童趣。

作者童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成长的道路有着乐趣与真情。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深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

不同常人的成长历程会带给今天的学生怎样的感受呢?《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含蓄深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进而达到理解每一篇内容的目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2)。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包括8的减法和加法,以及100以内的减法和加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巩固他们对8的减法和加法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对100以内减法和加法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重点是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减法和加法,难点则是帮助他们理解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计算器,以便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小猫有8条鱼,它吃掉了3条,还剩下几条?”让学生们用手指头算出答案。

然后,我会讲解8的减法和加法,用例题来说明:“如果有8个苹果,我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们明白减法和加法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把重要的公式和概念写在黑板上,例如:8+3=11,83=5,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和记住。

七、作业设计1. 12 + 7 =2. 15 8 =3. 20 + 8 =答案:1. 192. 73. 2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通过小猫吃鱼的故事,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减法的基本概念。

讲解8的减法和加法时,我需要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减去一个数实际上是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这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特别是那些在计算中出现困难的学生。

我会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板书设计是我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_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材第27——29页的问题解决教学提示:本内容是在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把握运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明白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依照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依照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预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学具预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列式(口答)。

1、三年级参加体操竞赛,站成4排,每排12人,一共有多少人?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参加彩排,台上有15人正在表演,台下有12 0人预备上台表演,参加彩排的同学一共多少人?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把握前面所学知识,既是复习巩固又是为学习新知做预备。

(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表现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你们愿不情愿。

生:情愿。

1、尝试探究师:出示课件:师:学生读题,组内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题中给的两个条件是什么?(2)题中的问题是什么?(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提问问题(3).。

生:题目是求一共能够坐多少人?应该用加法运算。

师:对。

解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台上的人数+台下的人数=能够坐的总人数台上的人数6人,台下的人数是多少?生:台下有13×9=117(人)师:什么缘故用乘法运算?生:因为台下有13排,每排有9人,确实是求13个9的和,因此用乘法算。

师:我们一起回忆解决问题的步骤:读题(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列算式——运算结果。

【教学课件】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课件】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新课讲解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1)体例: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史事 (2)字数和内容: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 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3)名称来历: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 鉴戒来加强统治。 (4)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 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7.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
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
形式分别是( A )
A.楚辞、唐诗、宋词
B.唐诗、宋词、楚辞
C.唐诗、宋词、元曲D.源自辞、唐诗、元曲D.是当时唯一的文学形式
布置作业
请完成《 高效课时通》P35-P37对应习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 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后作业---《高效课时通》
课后作业
1.“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材料中 说的“易聚易散”的场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农业的发展 C.城市的繁荣 D.旅游业的兴旺
新课讲解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 (1)概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 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2)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3)开封的繁华 ①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 ②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③元宵节时,大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 热闹非凡。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第12课《神奇的电磁铁》教案设计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第12课《神奇的电磁铁》教案设计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第12课《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神奇的电磁铁》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及其转换”单元中的第5课。

本课让学生认识能量的另一种转换形式一一电能转换为磁能。

本课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激趣引思,驱动学生探究起重机吸盘吸起钢铁的秘密。

活动2模拟起重起吸盘的结构,制作电磁铁,并探究它的特征。

活动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更在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安排由递进到发散,兼顾深度及广度的探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2.电磁铁的板是可以改变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磁起动机吸盘内部结构,探究其能吸引钢铁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电磁铁除了磁性之外的其他性质。

3.通过拆开电动玩具观察电磁铁结构,阅读资料,进而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而且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电磁铁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PPT课件、铁钉、导线、电池、双面胶、回形针若干、指南针、条形磁铁、《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上课前,我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出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装有回形针,提问:大家知道回形针是由什么材质制作得吗?(铁)有什么办法把回形针转移到另一个盒子里呢?要求:整个过程手不能直接接触回形针。

学生回答:用磁铁。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现问题:回形针被磁铁吸引住了,但是无法取下来。

看来磁铁虽然能吸引铁,但是它的吸力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工具,让它吸引回形针它就吸,让它放它就放,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这种工具?二、活动1:吸盘里的秘密电磁起重机是搬运钢铁物品的机器。

接通电源时,电磁起重机的吸盘能把钢铁物品牢牢吸住。

当运到指定地点时,钢铁物品就会被放下。

PPT播放电磁吸盘内部图学生自习观察它的内部结构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新课标】第二单元 5《g k h》(第12课时) 大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标】第二单元 5《g k h》(第12课时)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线格中的位置。
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画画、打鼓” 2个词语,认识“画、打” 2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说话》。
重、难点:
正确朗读儿歌《说话》。
活动流程:任务二:拼音宝宝来报到《ɡ k h》(课时12: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
环节一: 复习导入。
环节二:图文结合,识记词语。
环节三: 学习儿歌《说话》。计人: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是3个声母, 配有一幅夏天公园湖边的情境图。天空中,飞着一只衔着枝条
的白鸽,“鸽”提示ɡ的音,枝条提示ɡ的形。湖中,一群小蝌蚪正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
去,“蝌”提示k的音,蝌蚪与水草的组合提示k的形。岸边的长椅上,坐着一个正在喝水的小女孩,“喝”提示h的音,长椅的侧面提示h的形。
第 二 部 分 是 ɡ、 k、 h 和 韵 母 组 成 的 两 拼 音 节 及 初 次 出 现 的 三 拼 音 节。ɡ - u-ɑ ɡuā 揭示了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左下是ɡ、 k、 h与韵母ɑ、 e、 u组成的9个带调两拼音节,中间和右下是ɡ、 k、 h与介母u以及韵母ɑ、 o组成的6个带调三拼音节。
二、扩词练习。
1、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2、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1、看图说话。
2、拼读词语。
活动意图:
图文结合,学生对三拼音节的拼读,通过提示读的更顺利。
环节三: 学习儿歌《说话》
一、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说话》,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复习导入。
一、复习三拼音。
1、复习三拼音节的拼读要领。

七年级下历史第2单元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七年级下历史第2单元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返回目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河南开封。
返回目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北宋东京是全国商品交易的中转站,商品交易规模大, 夜市通宵达旦,瓦子中商业活动丰富多彩。
——摘自《燕翼贻谋录》
返回目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材料二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
宇雄北,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
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陆游
D.苏轼
返回目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1.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2)代表人物及作品: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 关汉卿 ,代表 作是悲剧《 窦娥冤 》。与他齐名的杂居家还有 马致远 、 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返回目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 资治通鉴 》, 是一部 编年体 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 300 多万字,记述了从

第12课时_20090612085648569

第12课时_20090612085648569

课型造型表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知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2.了解不同种族人的相貌特征,服装打扮及风俗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图片和大家讨论,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2.抓住外形特征,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人种教学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各种族人物图片2.学生准备:了解不同人种的风俗习惯,彩笔。

四.教学过程:1.感知与体验A.师出示奥运会的五环标志:这是什么标志?你知道它有什么含义吗?B.引导学生观察五大洲不同人种的特征,可以从相貌、服装等处进行分析(地球上有50亿人口,除了黄种人外,还有白种人、黑种人及其它有色人种)你知道各种族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吗?答案: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存在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形的发展,就分化出了现在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袭击。

所以长期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种变成了黑种人,他们的头发卷曲、覆盖头部,有隔热作用。

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

他们体形比热带地区要粗壮,肤色也较浅。

这些特征代代相传,以至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C.游戏:你知道吗?师来表演不同的“问好”形式?请学生有肢体语言来表示不同人种的风俗,其它同学猜一猜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你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以小组为单位,欣赏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介绍我了解的种族。

着重介绍其三大特征:相貌特征服装打扮风俗习惯2.创作与表现师生共同欣赏各族人的图片,认一认是哪个种族,哪个国家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推荐图片:《地球上的小人》学生以“各种族朋友”为题,画人物肖像教师示范,并强调注意点:抓住特征概括特征夸张特征(注重细节)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大胆表现。

老师提示:用简练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

表现时抓住人物的外形及服饰特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2课时,问题解决。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问题,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我有一个苹果,小明给了我一个苹果,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两个。

”2.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3.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他还剩下几个糖果?”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讲解。

4. 小组合作: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 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愤关 怒汉 鞭卿 挞用 黑浪 暗漫 的的 恶艺 势术 力手 。法

——
天地
也也
,,
你你
错不
窦 娥 在 刑 场 的 唱
勘分 贤好 愚歹 枉何 为为 天地 !?

窦娥冤剧照
年轻寡妇窦娥遭受无赖陷害,被贪官判处死刑的故 事。她临刑前对苍天发下三桩誓愿,陈述冤情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实现,冤情 昭雪。
性的艺术)

他 的 代 表 作
剧 《 窦 娥 冤 》


及其代表作 《窦娥冤》
朝 剧 作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 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
妇蔡婆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 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 婆婆同住。
)C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B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曲艺术在元代发展繁荣,其经典剧本《窦娥冤》的作者是( C )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郑光祖
14. ②李清照 ③辛弃疾 ④马致远


城市生活剪影
蹴鞠
角抵
捶丸
城市生活剪影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梦粱录》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 人。

第2单元 第12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第2单元 第12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第2单元第12课时商不变的规律(Word教案)教学背景本课时是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倍数和商的概念以及其应用。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且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学习商不变的规律。

2.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商不变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等。

2.准备并复印学生练习册及教材。

教学过程一、准备活动(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将本课内容简要过渡一下,提醒学生:今天掌握的是商不变的规律,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带着好奇心来上课。

二、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一张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两对鞋子要如何才能一一对应,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后,再引出今天要学的商不变的规律。

三、知识讲解和示范(2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如:有一个数字7,除以2,商为3余1,如将余数减去1,再次除以2,得到的商为3),讲解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た。

之后,再通过其中一道练习题目,展示整道题目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明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生练习(15分钟)教师将练习册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册内,完成练习题目。

这里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帮助。

五、讲解答案(10分钟)教师让学生把题目做完后,进行搜集,然后在黑板上讲解答案。

若发现学生做题中有错误,教师可给予适当分析和改正。

六、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复盘重说当日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讲解后如何进行练习、复习。

课后作业1.完成学生练习册内指定的任务。

2.教师给出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心得体会本节课重点是商不变的规律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和步骤,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程设计紧凑,逻辑清晰,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逐渐掌握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整理复习
计划课时
2-12-12
教学
内容
分析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习题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练习七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Leabharlann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习:练习七第7题。
巩固
提高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四、复习倒数
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学法:归纳整理、自主构建,独立思考,练习反馈。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及学生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
复习回顾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七第1题。
新知学习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
重难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
学具
准备
练习题卡片
教学设
计思路

含教法
设计、
学法指导
教法:组织学生回顾知识点,引导复习,练习巩固,巡视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