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专题:第八讲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高考语文(专版)一轮复习示范课件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专版)一轮复习示范课件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C )(3分)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解析:从文章开头的第二句话“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 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及第二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语言 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是文章论述的中心,以之做本 文的标题最恰当。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 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 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 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 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 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 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 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 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 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 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 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 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 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 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 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 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 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 的论证方法。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ppt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ppt课件

选项句特征 言此与言彼 部分与整体\言多与言少\客观与夸大(或缩小) 已然与未然 主要和次要 或然与必然 有据和凭空 原因和结果 先期与后期
17
第四步: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 基本方法:
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 信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及选项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 在该原文前加上“7A”,依此类推,这样标记筛选出的原文,在将选项与原 文信息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节省了答题时间,提高了 解题速度。
18
排(比较异同 辨析是非)
将题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 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处,然后根据上面提到的几种错误类型分析判断,符 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 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
19
温馨提醒
比对过程中,发现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1
一、文体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 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注意标示词语
12
第二步:审—审读题干,弄清题旨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高考语文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精准把握论述思路pptx8.6

高考语文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精准把握论述思路pptx8.6

2.“三论”特点 (1)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 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 名言。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找 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
(二)准确概括层意 1.必须借助能标明层意的词句进行概括 这些词句主要有:能揭示文章题意中心论点的词句,能概括段意的词句,能直接或 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词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全文的句子等。
2.概括本论部分层意要紧扣全文重点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论部分层意概括不准与未把握全文论述重点有很大关系。 考生会抓住文中某个重点进行放大,以致脱离了全文论述重点。如2016年江苏卷 《成人不自在》的概括论述思路题,有不少考生根据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自在”概 括为“借孙悟空分别从社会关系、生存空间及生命更替角度阐明自在”,好像中间 文字是在阐释“自在”这一核心概念似的,其实,他们并没有扣住全文重心“成人 不自在”及其寓意,弄偏了重心。因此,概括本论部分层意,不能只把中心句或其 他关键句摘出来,还要把它们纳入、整合到全文的论述中心(重点)中去。全文的论 述中心(重点)一般会在标题和开头处点明,个别情况下结尾也有。
⑧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 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 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请找出在全文结构中起过渡作用的一个句子,具体说明它是如何过渡的。 答案 (1)句子: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 反了。 (2)过渡:由讲“捧”的动机和“捧”的对象过渡到“捧”的结果,“结果”一词拎 出下文内容。 2.请找出在全文中起总结作用的一个句子。(可在原文画出) 答案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__知识清单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__知识清单课件

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四、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 式)、对照式四类。具体见下表: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分式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 —分—总。注意开头段或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 ”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 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 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 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 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 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 性的文章。
2.驳论文 针对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行动所作的驳斥叫驳论,以驳论为主 的文章叫驳论文。 (二)按内容分类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 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广义上的政论 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 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
⑦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 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 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 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示例:
分论点二
⑥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 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 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分获论新点生三,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 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 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框架
引论(提出问题/观点)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 ,如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论的朝气锐气。
③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
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
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 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 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 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 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 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 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 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 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学案解析版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学案解析版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
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
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
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
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 课件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选篇
题材 题型/分值
全国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 卷Ⅰ 的保护与传承》
人文 3道单选题,9分
2019 年
2018 年
全国 卷Ⅱ
全国 卷Ⅲ
全国 卷Ⅰ
全国 卷Ⅱ
全国 卷Ⅲ
全国 卷Ⅰ
2017 年
全国 卷Ⅱ
全国 卷Ⅲ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 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化
铁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 课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 课件
•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 课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 课件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专题:第八讲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3题;共79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 . 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 . 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 . “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 . 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 . 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 . “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 .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 . 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 . 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2. (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

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

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

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

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

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

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

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

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

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

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

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

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

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

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

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

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

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1)下列对宇宙“临界密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 . 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 .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 .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2)下列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 . 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 .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 .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 . 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 . 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 . 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3. (6分) (2017高一下·肇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