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尼亚 伍尔夫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中,探寻人性内在的复杂性、思想表现的多向性以及实现文学创新的理论构架在众多文学理论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代,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是极具启发性的一个理论。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这一理论,从而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伍尔夫及其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她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考。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对性别和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伍尔夫在《尤丽西斯》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认为作为作者,应当拥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质,才能写出真实、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性别角色和限制的批判,以及对性别界限模糊性的捕捉与探索。
“双性同体”理论要求作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性别,具有男性和女性双重视角,超越性别的刻板印象和界限,去审视和创造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伍尔夫相信,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具有超越性别标签的、真正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洞察和揭示。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实践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
在《至灯塔》中,她运用了内心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通过女性作家拉姆塞和纳吉尔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性别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性别对人物身份的影响。
拉姆塞和纳吉尔这两个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完整的形象。
在《至灯塔》中,伍尔夫刻画了一系列既脆弱又坚强、既敏感又坚毅、既温柔又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均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表现出“双性同体”理论要求的的双重性别视角。
英国文学名家名著
西奥多·德莱塞(1871一1954)属于活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芝加哥流派。他毫无隐藏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以及他最杰出的作品《美国的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讲述了残酷而痛苦故事。德莱塞的作品尽管文笔粗糙,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纳撒尼尔·霍桑(Hawthorne,1804一1864)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是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他在这部杰作中挖掘了两个犯戒恋人-海丝特·白兰和牧师犹姆斯台尔的内心世界,对人物性格的内疚,虚伪和憎恨的外部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发表的《白鲸》(Moby Dick)是美国最伟大的关于海洋的故事,也是最著名和谈论最多的英语作品之一。该小说以梅尔维尔本人十几岁时在开往利物浦的船上做船舱服务员的经历为素材。他随捕鲸船抵达南太平洋,下船后在马吉萨斯群岛上住了一段时间。最后,他来到夏威夷。梅尔维尔在夏威夷加人美国海军,在一艘护卫舰上服役。《白鲸》是一部追猎故事。整个故事情节是船长亚哈寻找一条曾经咬断自己一只腿的白色巨鲸。梅尔维尔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条漏网鲸鱼的故事,它揭示了善与恶的冲突以及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持久欲望。梅尔维尔通过船长亚哈,使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
亨利·大卫·梭罗(1817一1862)使爱默生的上述思想创意形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梭罗宁愿坐牢也不愿付税给政府去支持一场他并不赞同的墨西哥战争。他在《论公民的不服从》(1849)一书中坚持认为,个人的抗争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力量。这种抗争比政府采取行动能更快、更彻底地带来社会的公正。梭罗一生中最著名的活动是退隐沃尔登湖畔的简陋小屋。梭罗在那儿独自住了2年。《沃尔登》(Walden,1854)是梭罗这段生活的记录,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没有人像梭罗这样,对贴近大自然生活的乐趣描写得如此令人神往。
弗吉尼亚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 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 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
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
19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
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
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
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年春天开始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
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
其中有六周的时间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
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5]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
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
(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弗吉尼亚 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 --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1882.1.25 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母亲是Julia Prinsep Jackson Stephen。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個女儿Stella,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
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V anessa, Thoby, 伍尔夫和Adrian。
伍尔夫在家接受教育。
1895.5 母亲Julia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
1904年2月,伍尔夫的父亲去世。
5月,伍尔夫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
1904年末和Vanessa, Thoby, Adrian搬到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46 Gordon Square, Bloomsbury)。
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
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Thoby的‘Thursday Evenings’宣告布卢姆斯伯里组织(Bloomsbury Group)的成立,伍尔夫是其中的主将。
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2019年文档
论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 -1941 ),英国著名女作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伍尔夫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有《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一个人的房间》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形成于20 世纪初期,涉及女性创作的内涵、意义、写作形式、发展趋向,以及女性写作是否应具有自己的话语等基本问题。
目前有关伍尔夫女性创作观的研究中,评论者多围绕伍尔夫的女权主义者身份展开检讨,试图通过分析她的个人经历或小说创作,给予伍尔夫及其创作观定位。
他们的研究追溯了伍尔夫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其创作观的社会内涵,但从艺术角度在理论上探讨伍尔夫文学思想本质特征方面则有较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时传记色彩过于浓厚且囿于单一的性别评判立场。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建立在“理智的情感”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女性的话语”、“双性体”、“创意性”这三个方面。
其中,“女性的话语”在近几年成为关注的焦点,女性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属于自己的话语,要充分地利用对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敏感性和精神启发来使用“女性的话语”进行创作。
“创意性”使“女性话语”进一步深化,它使其与理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女性创作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女性创作的前提120 世纪初女性的生存背景传统的社会观念造就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一战对成千上万的男性的毁灭,使女性的境地极其悲惨,虽然战后女性在经济上和教育上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20 世纪初期,她们真正的社会地位、心理状况和婚姻情况是十分复杂的。
20 世纪初,影响女性创作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婚姻和教育。
父权制在20 世纪20 年代占有统治地位,女性在婚姻上没有自主权,完全作为父亲和丈夫之间的交易品而存在,而这种婚姻多以失败告终。
家庭暴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虽然当时新颁布的离婚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可以将女性从悲惨的婚姻解救出来,但当时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依赖于丈夫的,所以女性不得不被悲惨的婚姻束缚。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伍尔夫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伍尔夫小说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分析其对作品的贡献和影响。
1. 内心独白伍尔夫的小说往往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呈现,将读者引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感受和情绪。
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伍尔夫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主观意识和个体体验,使读者能够更加密切地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流畅的叙述技巧伍尔夫的叙述技巧非常独特,她以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方式书写,将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交织在一起。
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在意识流,将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以自由联想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的魅力。
3. 对时间的把握伍尔夫善于运用时间的错综复杂来创造小说的层次感。
她在小说中使用了回忆、闪回和跳跃式叙事等手法,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序列,让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通过对时间的灵活运用,伍尔夫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4. 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伍尔夫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描写。
她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和情感。
伍尔夫常常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内心感受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独特性。
5. 多重叙事视角伍尔夫经常运用多重叙事视角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通过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她能够展现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伍尔夫的小说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读者对故事的深思和思考。
结论综上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的作家。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不仅以其杰出的文学作品而著称,更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于世。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伍尔夫的作品以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以及其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多次提及“双性同体”,她认为作家需要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她看来,男性的特质包括理性、逻辑和权力,而女性的特质则包括感性、直觉和同理心。
伍尔夫认为,当作家能够融合这两种特质时,他们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人类的丰富多彩和复杂性。
“双性同体”不仅仅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关系,更涉及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多重特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在她的小说《至灯光之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的体现。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虽然是一个女性,但她兼具了男性的理性思维和女性的敏感情感。
她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男性的理性特质;而她对于家庭和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美的热爱,又体现了女性的特质。
克拉丽莎可以被视为一个“双性同体”的角色,她的形象展现了伍尔夫对于这一理论的追求和探索。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于20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文学观念,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文学风格。
许多当代女性作家,如女性主义作家毛姆•穆尔(Muriel Spark)和玛格丽特•德拉宝(Margaret Drabble),都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双性同体”的理念。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更是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一场挑战,为20世纪文学的多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维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探究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维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探究概述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一场文学革命,旨在颠覆传统文学风格和结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两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分别是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
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我们将了解现代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生平背景维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并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伍尔夫以其复杂而深入的内心独白、流畅的叙事风格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代表作品•《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这部小说被视为维吉尼亚·伍尔夫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通过描绘家庭和人际关系,伍尔夫在小说中呈现了时间的流逝、主观意识和回忆的主题。
•《女人的:四个信息》(A Room of One's Own):这本散文是一次对妇女独立性和创造力的探究。
伍尔夫提出妇女需要经济独立和无拘束的空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艺术特点•内心独白:伍尔夫运用内心独白技巧,将读者深入角色思想内部世界。
•流畅叙事:她善于使用流动叙事来呈现角色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过程。
•自省与反思:伍尔夫作品中常常倾注了她对社会、性别和艺术创作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生平背景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他于1882年出生于都柏林,以其令人难以捉摸而复杂多样化风格的作品闻名。
代表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乔伊斯通过对三个人物在一个典型的都柏林日子中的经历和思考的记录,重新构造了传统小说结构,并巧妙地融入史诗般的元素。
•《都柏林人》(Dubliners):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描述了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困境。
《灯塔》读后感
《灯塔》读后感《灯塔》是由美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27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一名女性角色为中心,通过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灯塔》融合了内在情感和外在环境,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一座位于苏格兰海岸的灯塔上。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英国,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米斯·拉姆齐的女性。
她和丈夫、六个孩子以及一些朋友一起度过了一个夏天,而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说以米斯·拉姆齐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她对生活、家庭和自我认知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中,伍尔夫以她独特的叙述风格展现了米斯·拉姆齐的内心世界。
她通过流畅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她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米斯·拉姆齐在灯塔上度过的时光,让她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
伍尔夫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相互交织,从而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
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力量。
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到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丰满和立体的。
主人公米斯·拉姆齐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和真实,她的情感起伏和成长过程让人感到震撼和共鸣。
同时,其他人物的形象也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和饱满,他们各自的性格和情感都与主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通过《灯塔》这部小说,伍尔夫展现了她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人性的洞察。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叙事方式都非常独特和引人入胜,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同时,小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理论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她对“双性同体”的探讨是她作为文学理论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室内辩论》(A Room of One's Own)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概念。
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男性和女性的潜在特质,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她认为这种“双性同体”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只有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与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创新。
根据伍尔夫的理论,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模式和生活经验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传统的文学主要反映了男性的观点和经验,而女性的表达则往往被忽视或歪曲。
伍尔夫认为,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的视角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文学作品。
伍尔夫认为,文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描写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意和想象力来突破传统的限制。
她认为,只有通过意识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创造出真正有力和有创意的作品。
她通过她自己的文学实践证明了她的观点,她的作品既强调了女性的经验,也表达出了男性的思考方式。
伍尔夫通过她的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描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在小说中,她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融合到她的角色中,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她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展示了文学的无限潜力。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的发展。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作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她的理论,认识到文学创作的多元性和创造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作为文学理论家的重要贡献。
她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力。
这一理论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语录:精辟深刻,直击心灵!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语录:精辟深刻,直击心灵!1、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亚·伍尔芙2、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记住爱,记住时光。
——维吉尼亚·伍尔夫3、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
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4、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弗吉尼亚·伍尔芙5、夕阳西下,清晰的轮廓消失了,寂静像雾霭一般袅袅上升、弥漫扩散,风停树静,整个世界松弛地摇晃着躺下来安睡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6、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到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
——弗吉尼亚·伍尔芙7、一个人并不是经常找到休息的机会,只有作为人的自我,作为一个楔形的内核,才能获得休息。
抛弃了外表的个性,你就抛弃了那些烦恼、匆忙、骚动;当一切都集中到这种和平、安宁、永恒的境界之中,于是某种战胜了生活的凯旋的欢呼,就升腾到她的唇边。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8、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
——伍尔夫9、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
( 闪$点情话网) ——弗吉尼亚·伍尔芙10、这时她用不着顾忌任何人,她可以独处,可以处于自然状态。
这正是现在她常常感到需要的——思考;哦,甚至连思考也不要。
只要静默;独自一人,一切外扩的、绚丽的、语言的存在和行为都消失了;人怀着庄严感缩回自我,一个楔形的隐秘的内核,是别人所看不见的。
尽管她直挺挺地坐着,仍继续在织袜子,但正是这样她感受到了自我;而这个摆脱了一切身外附属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从事最奇特的冒险。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上。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对于理解她作品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男女合一。
伍尔夫认为,性别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并非生理上的决定。
她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追求男女合而为一的精神状态。
她并非认为女性应仿效男性,而是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渗透的精神维度,即“双性同体”。
伍尔夫在《三个房间》一文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论。
她说:“真正新的女性恰恰是‘男性化’的女人,而真正新的男人则是‘女性化’的男人。
”她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限制,寻求一种在男女之间找到平衡的趋势。
在她看来,女性创作应该摆脱被动性别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男性创作则需要拓展视野,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至灵之波》中充分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内在的困惑和性别自我认同的追问。
她通过一种模糊的叙述方式,使人物的性别在文本中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伍尔夫在《牡丹之家》中也运用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学世界。
“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摒弃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找到自身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局限于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她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上。
她的这一理论使我们反思性别的二元对立,追求男女之间的平衡和联结,对于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剧反讽的经典例子(一)
戏剧反讽的经典例子(一)戏剧反讽是一种常用的戏剧手法,通过让人物在戏剧中表现出与他们正常角色或预期行为相反的行为或观点,来拓展观众的思维,质疑社会常规或制造喜剧效果。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戏剧反讽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魅力。
美国剧作家马米特《谁怕维吉尼亚·伍尔夫》《谁怕维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写的一出戏剧,因其充满反讽而广为人知。
该戏剧的主人公玛丽女士和她的丈夫乔治,居住在学术圈内,尽管他们表面上非常和睦,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毫无意义和可持续性的状态。
他们的婚姻生活和事业都走向了死胡同,所以庆祝他们迎来的新教授尼克的到来成为了一种解脱。
然而,随着后来剧情的展开,这三个人之间的互动开始展现出极度的反讽性质。
虽然这三个角色表面上可能看似非常普通正常,但他们背后的人性却是充满了晦暗的。
这种反讽方式非常巧妙地描绘了小圈子里的虚伪和不正常的状态。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极端的反讽手法著名。
整部戏剧只有两个主角——弥尔和弗拉德,并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主要讲述了两人在一处道路旁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而他们竭力克服等待最艰辛的时刻。
最后,他们意识到自己恐怕一辈子都要等下去,突然的绝望与坚定让这个作品达到了独特的展示反讽的效果。
整个表演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笑点,人物的话语和行动表面上看似毫无意义,但通过刻画人物内心的焦虑和迷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厌倦感与对生命的悲悯,深度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荒诞不经。
塞缪尔·约瑟夫·阿加贝《冷血》《冷血》是美国记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著名作家特鲁马·卡波特编写成舞台剧。
整个故事原本就是以一个真实案件为背景的,是悲惨的家庭惨案的故事。
但是阿加贝将这个真实事件改编成了一出戏剧,他运用笔锋讽刺且刻画准确的笔触,将这个家庭的悲剧展现为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
文学鉴赏Virginia Woolf和弗吉尼亚
Virginia Woolf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同义词,已合并。
弗吉尼亚·伍尔芙百科名片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目录弗吉尼亚·伍尔芙生辰: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籍贯:英国身份:著名作家,女权主义家编辑本段个人生平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 )、《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弗吉尼亚·伍尔芙(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Virginia Woolf维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s letter to Leonard
“ Dearest, I feel certain I am going mad again. 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ese terrible times again
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can't concentrate. So I'm doing what seems to be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as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but it can also, by mea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be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as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viewed the realistic Victorian novel, with its neat and linear plots, as an inadequat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Edwardians and materialists • Experiments with a new form of novel writing began in the 1920s depict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fragmented memories of its central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violent contrasts and disjointed impressions of the world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style
伍尔夫 经典句子
伍尔夫经典句子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女性主义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句子,下面列举了一些伍尔夫的经典句子,以期展示她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1. "人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 这是伍尔夫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的名言,她强调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发展和独立思考时所需的空间和自由。
2. "生活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变化。
" 伍尔夫相信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们需要适应变化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 "人类的灵魂是不可见的,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 伍尔夫相信人类的内心是一个神秘而无法触摸的领域,是创造和想象力的源泉。
4.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权利。
" 伍尔夫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而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5.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表达,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 伍尔夫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媒介,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6. "时间是相对的,我们的经历和感知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
" 伍尔夫认为时间的流逝是主观的,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都是不同的。
7. "写作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 伍尔夫相信写作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写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8. "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中应该被平等对待,她们的声音和故事应该被听到和传达。
" 伍尔夫关注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地位,主张女性的声音和故事应该被平等对待和传达。
9. "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 伍尔夫认为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拥有内心的自由,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和满足。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情史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情史1.伍尔夫的名言有哪些-----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并不蕴藏于人们的所作所为之中,甚至也不蕴藏于他们的相互关系之中,它主要蕴藏于同某个第三者联络的能力之中。
对抗的,不可思议的,然而也许是可信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活。
---------------------------------弗吉妮亚·伍尔夫伍尔夫有句名言说:“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
”“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910年的12月,或在此前后,人性发生了变化."2.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典语录为什么女人对于男人如此具有魅力,远远超过男人对于女人。
原文:Why are women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men than men are to women?消灭炉灶旁的天使原文:killing the Angel at the Hearth.当我读到被焚的女巫,被魔鬼附身的女性,卖草药的聪明女人,或杰出男性背后的伟大女人,我便想到我们是与一位失落的小说家,一位受压抑的诗人,一位沉默、不为人知的珍‧奥斯汀,一位惮精竭神、忽忽如狂的爱蜜丽‧白朗黛,在同条路上。
说实在的,我会认为那位写了许多诗而未署名的诗人阿侬是位女性。
多亏那两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使南丁格尔出了客厅,而将近六十年后,欧战又为一般妇女打开了门扉。
那些恶俗旧习逐渐改善,否则你们今天晚上哪能在这里呢?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
我只要简短而平凡的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遗书: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
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
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
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
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遗书
关于Virginia WoolfDearest,I feel certain that I am going mad again. 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ese terrible times and I…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can’t concentrate. So I am doing what seems to be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 I know that I am spoiling your life, and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 And you will, I know. 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 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 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and incredibly good.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 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Virginia译文:挚爱的你,我很确定我会再陷疯狂,我一定熬不过又一次的煎熬,而这次我将无法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eam-of-consciousness
• the continuous flow of sense‐perceptions, thoughts, feelings, and memories in the human mind; or a literary method of representing such a blending of mental processes in fictional characters, usually in an unpunctuated or disjointed form of interior monologue. • the technique was pioneered by Dorothy Richardson in Pilgrimage (1915–35) and by James Joyce in Ulysses (1922),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Virginia Woolf in Mrs Dalloway (1925) and William Faulkner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8). For a fuller account, consult Robert Humphre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Novel (1968).
• She relates the fact that women continue to write even though they are actually lacking in confidence to the way that people continue living their lives even when wracked by doubt about their relevance in society.
Highlights
• 1. One must strain off what was personal and accidental in all these impressions and so reach the pure fluid, the essential oil of truth It characterizes the narrator’s initial mission in A Room of One’s Own. She endeavors to find the absolutely essential truth and expose it, bu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ext, the narrator comes to realize that no absolute truth exists. She se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each person and his or her life is inextricable from his or her perceptions of reality.
Newnham
Girton
Summary
• Part one The narrator dose a investigation at Oxbridge College, where she reflects o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vailable to men and women as well as on more material differences in their lives. She then spends a day in the British Library perusing the scholarship on women, all of which has written by men and all of which has been written in anger. Turning to history, she finds so little data about the everyday lives of women that she decides to reconstruct their existence imaginatively.
The author
• Virginia Woolf ( 25 January 1882 – 28 March 1941)
An English author, essayist, publisher, and writer of short storie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modernist literary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Woolf was a significant figure in London litera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Her most famous works include the novels Mrs. Dalloway (1925), To the Lighthouse (1927) and Orlando (1928), and the book-length essay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with its famous dictum,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 Woolf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innovator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her works she experimented with stream-ofconsciousness and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as well as emotional motives of characters. Woolf's reputation declined sharply after World War II, but her eminence was re-established with the surge of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1970s.
• 2.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completely and entirely, for any woman to have written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in the age of Shakespeare. It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of A Room of One’s Own. While the more common argument is that the lack of important, impressive literary works by women proves that they are less capable than men, the narrator takes the opposite approach. What she realizes is that the playing field is incredibly unequal. Give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reatment of women of her time, there is no way they could have rivaled men in literary achievements.
• Part two The figure of Judith Shakespeare is generated as an example of the tragic fate a highly intelligent woman would have met with under those circumstances. In light of this background, she consi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ajor women novelist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reflects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 to an aspiring writer.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literature follows, conducted through a reading the first novel of one of the narrator's contempth sexes—and I look at them, shouldering their way along the pavement—is arduous, difficult, a perpetual struggle. It calls for gigantic courage and strength. More than anything, perhaps, creatures of illusion that we are, it calls for confidence in oneself. • She asserts this point amidst a discussion about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women by men. The lack of confidence amongst women has led to the generally inferior quality of their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