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浅析

合集下载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摘要] 音乐可视化是将音乐描述具象化、音乐形象具体化,把诸多的音乐元素赋予明确的表现意义,使只属于听觉范畴的音乐艺术在视觉感知上获得拓展和延伸;通过音乐可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地“寓教于乐”;然而,音乐可视化势必会固化欣赏者的音乐思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由于视觉感知的主导作用,也会削弱欣赏者对音乐的记忆;另一方面,应该关注音乐本体,在尊重原作的创作意图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使音乐可视化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 音乐可视化;音乐形象;寓教于乐;音乐记忆在传统意义上,音乐属于听觉体验范畴的艺术。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是在倾听的基础上,通过“音响感知与情绪感受”“形象联想与理性感悟”以及“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1]等阶段,完成对音乐作品由感性到理性的审美体验过程。

然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凭借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以及《木偶奇遇记》获得巨大成功的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开始了将音乐与传统动画结合起来的探索,并将这种开创性的思维融进了1940年版的《幻想曲》这部动画电影中;60年后,前作的续?┢?――《幻想曲2000》问世,进一步实现着迪斯尼以动画诠释音乐、将经典音乐和动画艺术融为一体的梦想。

将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代入视听结合的新境界,迪斯尼的《幻想曲》系列片可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可视化” 领域。

目前,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音乐可视化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计算机高端人士的高度重视,有更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

因为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将会在娱乐、教育、艺术以及商业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然而从音乐本体出发,音乐可视化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笔者将主要以《幻想曲2000》为例,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期引起更多的音乐专业人士对这个领域的重视。

一、音乐可视化的概念音乐可视化(Music Visualization)是对音乐表达的一种非主观的解释和判断,是为理解、分析、比较音乐的表现力和内部结构提供的一种呈现技术。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其中可视化软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了解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更有效的分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首先,可视化软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

通过可视化软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结构,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细节。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诊断,分析音乐中包含的复杂元素,以及音乐作品在不同形式中的表现。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制作者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音乐,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结构,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制作者更好地创作音乐,通过可视化软件,音乐制作者可以更好地控制音乐作品中的复杂元素,以及音乐作品在不同形式中的表现。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制作者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更有利地使用不同的频率、音色和层次。

最后,可视化软件在音乐制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结构,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也可以帮助音乐制作者更好地创作音乐。

可视化软件的使用将为音乐制作带来新的思维,更多的创作技巧,以及更完善的音乐作品。

在未来,可视化软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音乐服务。

- 1 -。

《2024年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范文

《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时代已然来临。

在这个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与审美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从单一的听觉体验扩展到多维度的视觉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下,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途径及其与审美互动的关系。

二、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1. 音乐视频的崛起在视觉文化时代,音乐视频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

音乐视频将音乐、画面、特效等元素融为一体,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视听体验。

通过音乐视频,歌手的形象、音乐的场景、歌词的意境等都可以得到直观的展示,有助于提升音乐的传播效果。

2. 现场演出的网络直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场演出的网络直播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演唱会的盛况,感受现场的氛围。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音乐的影响力,还为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审美互动的体现1. 视觉元素的审美体验在视觉文化时代,听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听觉,而是扩展到视觉。

音乐视频中的画面、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都会影响听众的审美体验。

此外,现场演出的舞台设计、灯光效果等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2. 互动式审美体验在视觉化传播的过程中,听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打赏等方式与音乐视频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式审美体验使得听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互动模式。

四、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的关系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视觉化传播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提升了音乐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审美互动使得听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还为流行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在视觉文化时代,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浅谈音乐可视化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音乐可视化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2021年 4 期 总第 609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浅谈音乐可视化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邓昀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一、“音乐可视化”概述法国著名声音理论家米歇尔·希翁在其著作《视听》中提到:“我们孕育于声音之中,诞生于视觉世界。

”诚然,听觉和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最为重要的两种方式。

而在人类艺术史中,听觉和视觉慢慢从独立的两个个体走向交融与对话,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态势。

其中长期只被认为是一种听觉艺术形式的“音乐”开启了“可视化”的探索。

2011年,学者许莉、李洪波等人提出了“音乐可视化”的含义:“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

”由该定义可见,“音乐可视化”具备两个优势:其一音乐呈现更为直观;其二传播面和接受面更广。

与传统音乐的单一化呈现相比,“音乐可视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1940年,华特·迪士尼公司以“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前瞻观念,将动画与音乐两者结合,创作出《幻想曲》系列动画,正式打开音乐的可视化之门。

2005年,谭盾举办“音乐视觉2005”艺术展览,演奏数首表现“音乐视觉”的钢琴作品。

2012年,在德国摄影师马丁·克里马斯的展览《瞬间》中,他用音乐的振动过程直观化为丝带的色彩之舞。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路面上通过不同间距、深度、宽度和数量的发生槽柱体谱写出一条可视化的音乐公路旋律。

日常生活中,音乐播放器中随音乐节奏而跳跃的频谱图也是“音乐可视化”的一种应用。

综上,“音乐可视化”的应用是广泛而有效的。

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如何将可视化技术与理论融入音乐教育中,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索的命题。

二、“音乐可视化”应用在音乐课堂中的必要性将“音乐可视化”应用在音乐课堂中向来为教育者们所重视。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

音乐可视化的利与弊[摘要] 音乐可视化是将音乐描述具象化、音乐形象具体化,把诸多的音乐元素赋予明确的表现意义,使只属于听觉范畴的音乐艺术在视觉感知上获得拓展和延伸;通过音乐可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地“寓教于乐”;然而,音乐可视化势必会固化欣赏者的音乐思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由于视觉感知的主导作用,也会削弱欣赏者对音乐的记忆;另一方面,应该关注音乐本体,在尊重原作的创作意图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使音乐可视化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 音乐可视化;音乐形象;寓教于乐;音乐记忆在传统意义上,音乐属于听觉体验范畴的艺术。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是在倾听的基础上,通过“音响感知与情绪感受”“形象联想与理性感悟”以及“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1]等阶段,完成对音乐作品由感性到理性的审美体验过程。

然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凭借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以及《木偶奇遇记》获得巨大成功的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开始了将音乐与传统动画结合起来的探索,并将这种开创性的思维融进了1940年版的《幻想曲》这部动画电影中;60年后,前作的续?┢?――《幻想曲2000》问世,进一步实现着迪斯尼以动画诠释音乐、将经典音乐和动画艺术融为一体的梦想。

将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代入视听结合的新境界,迪斯尼的《幻想曲》系列片可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可视化” 领域。

目前,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音乐可视化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计算机高端人士的高度重视,有更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

因为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将会在娱乐、教育、艺术以及商业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然而从音乐本体出发,音乐可视化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笔者将主要以《幻想曲2000》为例,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期引起更多的音乐专业人士对这个领域的重视。

一、音乐可视化的概念音乐可视化(Music Visualization)是对音乐表达的一种非主观的解释和判断,是为理解、分析、比较音乐的表现力和内部结构提供的一种呈现技术。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音乐作品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比如节奏、旋律、和声等,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可视化软件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并为其提供有用的可视化工具。

可视化软件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分析不同的音乐元素,比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并可视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视化软件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比如他们可以使用可视化软件来分析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的变化,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意义。

此外,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比如他们可以使用可视化软件来分析演奏者使用了哪些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音乐作品的整体效果。

可视化软件还可以帮助音乐分析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录音技术,比如他们可以使用可视化软件来分析录音技术如何影响音乐作品的整体效果。

总之,可视化软件可以为音乐分析师提供有用的可视化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录音技术以及音乐元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因此,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可视化研究

音乐可视化研究
以 “ 听 ” 的 方 式 来 呈 现 。 例 如 :古
用 的高度融合 。 音 乐可视 化 涉 及 图 形、 数 字、 多媒体 、虚 拟技 术 等 元素 的一 种 新
的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 视 觉 工 业 时 代 是
音 乐视 觉化 的大 背景 ,计 算机 图形
技 术 是 音乐视 觉 化 的基 本手 段 ,人


造 数 字 化影像 是 主 要载体 ,而 新 媒 体 技 术 的运 用则 是音 乐视 觉 化 的主 要传 播途 径。 因此对 音 乐视 觉化 最 直接 的理 解就 是 以视 觉 为核 心 , 以 音 乐为 载体 ,以大众 为诉 求 对 象 , 借助 计 算机 图形 这 一手段 和 人造 数 字化 影像 这 一载 体通 过新 媒体 技 术 的运 用 从而达 到 音 乐作 品上 的一 种 视 觉直 观。 与传 统 媒介 相 比 ,音 乐 可视 化 所承 载 的信 息量也 是成 倍 增 加 ,它 是将传 统 的 “ 听 ”音 乐延 伸 为 “ 看 ”音 乐 ,从 而让 大众 更 加全 面 的理 解音 乐作 品 的 内涵所 在 。这 也正好 迎合 了现代信 息传达 的要求 , 将传 统 的 听 的体 验 逐 渐拓 展 到视 、 触 、味 、嗅的 “ 五感 ”的体 验。 二、音乐可视化 的运 用 随着 社 会 进 程 的不 断 发展 ,文

l 冀 - T I J
音乐可视化研究
【 摘 要 】现代社会 ,随着生活节 奏的加 快 以及现代人 对精神 生活的追求 ,数 字 娱 乐、光影互动传媒 等 高端科技也 渐渐走进人们 的 日常生 活。随 着计算机技 术
的迅猛 发展 ,音 乐可视化 日益得到研 究机 构和文化产业的 密切 关注。音 乐可视 化有 别于传统音 乐艺术 又不等 同于传 统的视 觉艺术 ,它是 时代的产物 ,也是现 代人考虑 问题 的一种全新思路 。

图谱相融,让音乐有形有色

图谱相融,让音乐有形有色

图谱相融,让音乐有形有色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图谱(Music Visualization)则是将音乐的声音和节奏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技术。

当音乐与图谱相融合,音乐就变得有形有色,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观感和体验。

图谱技术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它通过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音乐的特征,将音乐的声音转化为图像或动画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图像或动画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能够提供一个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来欣赏音乐,让音乐更加有趣、生动。

图谱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可以通过频谱分析将音乐的频率分布以彩色条形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高频部分就会呈现出亮色,低频部分则是暗色,让人们通过观看图像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强度。

图谱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的节奏和拍子的变化,将音乐转化为动画的形式。

可以通过图像的变换来展示音乐的快慢、高低和感情的变化。

这种方式不仅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还能够增加观赏音乐的乐趣。

图谱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除了可以用于音乐欣赏,还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创作和表演。

在音乐教育方面,图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水平。

在音乐创作方面,图谱可以为作曲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

在音乐表演方面,图谱可以为音乐家提供视觉上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提高演奏的质量和效果。

图谱的出现为音乐艺术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享受。

通过图谱,音乐变得有形有色,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图谱不仅提高了音乐的欣赏效果,还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创作和表演,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图谱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音乐艺术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意。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可视化软件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运用常潇玥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可视化分析软件的出现,为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数据化的呈现使研究结果更据有说服力。

本文笔者重点选择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健所开发的软件VmusNet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平台,对肖邦夜曲Op.9中的第一号作品《降b小调夜曲》进行分析。

关键词:《降b小调夜曲》;肖邦;可视化;音乐表演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常潇玥(1998-),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音乐可视化音乐是由音构成。

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物体通过振动产生音波,音波通过空气作用于人类的听觉器官并传至大脑,于是就有了音的感觉。

将音的高低、音的长短与音的强弱相互结合,就形成了音乐。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中,音乐音响刺激欣赏者的听觉系统,使欣赏者产生对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可视化是对音乐表达的非主观解释与判断,是以视觉为中心,音乐为载体,借助辅助工具将音乐以文字、画面、影片等的形式来呈现抽象音乐内容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可视化分析软件的出现,为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数据化的呈现使研究结果更据有说服力。

现在市面上经常运用的可视化软件有Gold ware inc 公司出版的Gold wave 视频编辑器;1993年,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育英科学研究所主席保尔·波尔斯教授和大卫·威尼克助教授所研发的praat 语音学软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健于2003年开发的VmusNet 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平台。

本文笔者重点选择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健所开发的软件VmusNet 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平台,来对音乐进行分析。

二、音乐分析(一)作品介绍“音乐诗人”肖邦,可谓是,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国内可视化音乐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国内可视化音乐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MUSICLIFE2023年第6期——基于CiteSpace音乐作为一种在时间中展现的听觉艺术,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都是以抽象、难以捉摸的形象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涌现了一批可视化分析测量工具,并开始逐渐应用于音乐的可视化。

音乐可视化是对音乐表达的一种非主观的,科学的判断和解释方法,是为理解、分析、比较音乐的表现力和内部结构提供的一种呈现技术。

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入人文艺术领域自然是大势所趋,在学术领域,可视化音乐也逐渐成为了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技术,可以精准分析海量文献信息,得出清晰,直观的视图,可以全景式探析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变迁。

目前,在音乐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使用可视化技术对目前某一热点研究现状分析的文献,例如巫宇军采用Cite Space(5.3.R4)可视化分析技术、计量学分析法及CNKI统计功能对我国近十年来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上关于我国音乐类非遗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分析;刘苗,周莉,许颂采取定量分析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1957-2020年CNKI上所收录的关于云南音乐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但是在可视化音乐方面,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文献。

本文采用了文献计量的方法,运用CiteSpace(6.1.R3),选择1997—2022中国知网(CNKI)上可视化音乐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来源,从发表数量,作者及机构联系,关键词聚类,突变率检测对目前国内可视化音乐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发展趋势,研究群体特点和研究热点变迁,旨在为国内可视化音乐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一)研究设计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科学图谱的方法,使用CiteSpace(6.1.R3)和CNKI统计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共现与聚类,以及关键词突变率进行可视化呈现,探究学术发展的历程和知识拐点,了解目前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不足之处。

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引言在音乐课堂中,常常是通过听、说、唱、演奏等方式进行教学,而这些方式大多数是通过听觉、口语的方式来完成的。

课堂中,音乐教师很难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

可视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内涵,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

本文将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探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如何使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教学,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研究与实践。

一、可视化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1.教学目标。

音乐欣赏是指通过对音乐的听觉体验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语言表达能力。

2.可视化工具。

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将音乐转化为图像、动画等形式,将音乐欣赏的过程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官体验和理解。

例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音乐视频、音乐图像,或者使用实物、图片等可能包含音乐元素的物品,这些可视化工具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呈现音乐的感受和内涵。

3.可视化技术的方式(1)图像呈现。

采用计算机软件制作音乐视频、音乐图像等形式,将音乐活动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像的方式将学生带到音乐的现场,强化听觉感官,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音乐MV,选择音乐素材与配图相配合,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一起感受音乐。

(2)虚拟现实技术。

该技术可实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到音乐表演的场景中,通过手机、VR设备等获取信息输入的方式,与音乐场景互动。

例如,利用VR设备模拟一场音乐会,学生可以看到舞台上的演出,听到音乐,还可以通过交互方式与场景互动。

(3)物品呈现。

通过选择可能包含音乐元素的物品,以及其的现场还原(如乐器,唱片等),将音乐的物理特征与学生实物体验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加深感官体验与理解。

例如,用乐器演示音乐特点,用唱片重现音乐历史的发展。

音乐行业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音乐行业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音乐行业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流行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

本文将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音乐行业的影响。

一、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音乐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音乐成为主流,音乐平台和在线音乐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流行歌曲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线音乐平台随时随地获取自己喜欢的音乐。

同时,数字化还带来了音乐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流行音乐在不同的群体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二、跨界融合成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之二在当今流行音乐市场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音乐制作人开始尝试跨界合作和融合音乐风格。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使得音乐作品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也满足了广大听众对于多样化音乐的需求。

例如,在流行音乐与电子音乐、流行音乐与说唱音乐的跨界合作中,诞生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歌曲和音乐人。

跨界融合使得流行音乐更富有活力和魅力,也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三、独立音乐的崛起是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之三随着音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开始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

相比传统音乐制作和发行模式,独立音乐人更加自主和灵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情感。

独立音乐的崛起不仅给予了更多的音乐人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为广大听众带来了更多新鲜和有创意的音乐作品。

四、可视化和大型音乐活动是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之四在当今社会,视觉效果和大型音乐活动在流行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视频、音乐MV等形式的可视化呈现,不仅为音乐作品增添了视觉上的享受,也提升了音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大型音乐活动如音乐节、巡回演唱会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的关注,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总结起来,流行音乐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跨界融合、独立音乐崛起以及可视化和大型音乐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

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
2 音乐可视化的分类
音乐可视化目前有几种分类方法,交互性、实时 性、维数角度、体验感和音频数据类型等[4]。
(1)交互性 从交互性来分类,可分为非交互式可视化与交互式 可视化。当计算机播放某多媒体程序的时候,编程人员 可以发出指令控制该程序的运行,而不是程序单方面执 行下去,程序在接收到编程人员相应的指令后相应地做 出反应,这一过程及行为,称之为交互。大部分的可视 化都是交互式的。
音乐可视化是一种新的跨领域的技术,涵盖音乐 声学、数字音频、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领域。 音乐可视化在对音乐的特征(如波形、频率、音调、音 高、节奏、速度等)进行提取之后映射到相应的可视化 效果,这些特征提取出来之后,就可以转化为视觉的效 果。目前,一般的视觉效果都是对音乐在低层特征方 面的提取和转化[3],Windows Media Player中的可视化效 果便是音乐可视化的典型代表,还有Winamp中的插件 Milkdrop也可以实现音乐可视化,并且可以自己进行编 码改变图像的形状、颜色、位置等。
乐器科艺专题 技 术 交 流
Music Instrument Technology & Art
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
王钧平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介绍音乐可视化的概念、分类、研究进展、应用实例等,并通过MAX/msp jitter创作完成Beatbox音乐与图像交互 的音乐可视化作品,为今后研究音乐可视化探索出新的方向。 【关键词】 音乐可视化;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图像;音乐特征提取;视觉效果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8.05.003
【Key Words】music visualization; new media art; interactivity; image; music feature extraction; visual effects

音乐可视化-

音乐可视化-

出现原因
• 符合现代观赏者的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 •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读图时代的 到来,视觉化的大趋势
具体应用
• 现场表演、会展现场等处装置音乐可视化系统 • 借助可视化乐谱和概念乐器演奏方式可以设计舞蹈动作以及虚拟表演 • 交互式展示,使用者可以通过音乐接口、人机交互界面来控制虚拟角 色、虚拟场景以及增强现实的故事情节来娱乐 • 实现建筑投影、场景重现等方式产生色彩组合变幻、图案的变幻等 • 更如音乐爆竹烟花、音乐喷泉等公共艺术形式的表现形式的拓展 • 音乐教育方面,音乐学习者可以通过可视化交互系统与虚拟乐器进行 实时交互练习 • 专业研究领域,更音乐可视化更是对专业范畴中提供便捷实用的路径
• 再次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这时你 就会发现在Windows Media player右键的 可视化效果中多出了5个选项,那5个就是 你所安装的,听歌时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吧, 看看效果是不是和以往的大有不同,和自 带的那些效果比,这些效果简直帅呆了
前 景 及 发 展
• 使“看”音乐成为可能 • 屏媒时代,音乐作品用视觉来欣赏 • 是跨音乐、数字音频、图形学、虚拟现实 等领域的又一研究方向。在娱乐、教育、 艺术和商业中具有广阔前景
Windows s Media playe自带的可视化效果 实在太少了,如何打造自己的漂亮又绚丽 的可视化效果呢?
• 工具/原料
• Windows7/8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 • soundspectrum出品的五个可视化效果插件
通俗分类
• 二维 三维(即3D)
美学价值
• 新媒体美学 • 从音乐美学角度,可以着重研究音乐可视 化作品中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表现 力和表现方法等问题。从视觉美学角度, 音乐可视化艺术可吸取更多的视觉艺术传 统

声音可视化音流学艺术应用

声音可视化音流学艺术应用

声音可视化音流学艺术应用汇报人:2024-01-04•声音可视化基础•音流学的原理与技术•声音可视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目录•声音可视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声音可视化在企业领域的应用•声音可视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01声音可视化基础通过将声音波形绘制成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动态变化。

将声音波形转化为动画,通过视觉效果呈现声音的动态变化,增强艺术表现力。

声音动画波形图表频谱图通过分析声音的频率成分,将结果绘制成频谱图,展示不同频率的强度和分布。

滤波器效果利用声音频率的可视化结果,通过滤波器对声音进行修饰,创造出独特的声音效果。

通过可视化声音的强度,可以直观地感知声音的响度和动态变化。

音量指示器通过绘制声压级随时间变化的图表,可以展示声音的动态特性和强度变化。

声压级图02音流学的原理与技术音流学的定义与原理音流学定义音流学是一门研究声音动态变化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声音的波形、频谱、时域和空间特性,揭示声音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

音流学原理音流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声音的振动、传播、感知和再现等方面。

它通过研究声音的振动特性,如频率、振幅和相位等,来分析声音的动态变化。

同时,音流学还涉及到声音的传播特性,如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以及声音的感知和再现过程,如人耳的听觉感知和声音的合成与重放等。

01 02 03频谱分析通过分析声音的频谱特性,可以了解声音的频率组成和变化情况。

常用的频谱分析方法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小波变换等。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对声音波形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观察波形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声音的动态特性和节奏特征。

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梅尔滤波器等。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从原始声音数据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值,以便进行分类、识别和比较等操作。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线性预测编码(LPC)、倒谱系数(cepstrum)和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等。

可视化图像在音乐赏析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图像在音乐赏析中的应用研究

66一、音乐可视化的定义音乐可视化,顾名思义即将音乐的运动以视觉。

在此之下,音乐可视化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以上三个维度中,均涉及对音乐特征的提取,征,其次才是音色、音乐结构、和弦等。

以两种可视化图像为例,美国作曲家马利诺夫斯基(StephenMalinowski)于1985年开发的软件“音乐动画机”(Music Animation Machine)便是主要提取音乐的音高和节奏,并通过对不同声部、织体层次使用差异化的颜色、亮度进行处理,区分不同的结构层次;印第安纳大学数字图书馆计划开发的软件“音响时间线”(Variation Audio Timeliner)则主要提取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并使用不同色块表示音乐中的段落部分,以此体现每一处局部素材在完整作品中的贯穿或是变形。

由此可见,音乐可视化图像中提取的音乐特征可以多样化,并且具有将素材简单化的倾向。

换言之,音乐可视化实际是将音乐的节奏、符号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哪怕不具备任何音乐理论知识的人也可以领会音乐内在的运动和变化。

音乐可视化架起了音乐复杂的内在特征与一般听众之间的桥梁,降低了理解音乐的门槛。

二、音乐可视化的应用现状在当前的音乐赏析实践和音乐研究中,音乐可视化软件和图像的运用逐渐增多,将音乐和图像结合的方法尝试也越来越多。

而从事音乐可视化应用研究的主要有两类群体,一是音乐创作者与音乐研究者;二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这两类群体在相关研究中的视角差异较大,前一群体关注可视化图像对于音乐传播、音乐研究的学术性意义和普及性价值;后一群体则更为关注对于软件技术的开发和编程语言的研究。

目前,国内主要运用的音乐可视化图像有以下几类。

一是由前文提到的“音乐动画机”生成的图像,如图1所示。

这种可视化图像与乐谱类似,主要依靠音高和节奏材料生成,但是乐谱中的线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明确的旋律线条,而且每个音符的长短也不再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而是通过音符形状的大小差异来进行标记,每个声部的旋律线条都采取了不同颜色、不同符号的形状进行呈现。

音乐可视化研究

音乐可视化研究

音乐可视化研究作者:房婷蒋达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5期[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数字娱乐、光影互动传媒等高端科技也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可视化日益得到研究机构和文化产业的密切关注。

音乐可视化有别于传统音乐艺术又不等同于传统的视觉艺术,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人考虑问题的一种全新思路。

[关键词] 音乐新媒体音乐可视化音乐可视化(music visualization)是对音乐表达的一种非主观的解释和判断,是为理解、分析、比较音乐的表现力和内部结构提供的一种呈现技术[1] 。

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推动,音乐可视化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大至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的交响乐表演,小至中国市民广场的音乐喷泉。

音乐可视化是时代发展创新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全新融合,也是当代最时尚的艺术语言,因此对音乐视觉化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可视化在古代,音、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后浑称“音乐”。

现代汉语词典对音乐的解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别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

”音乐它有分类、功能、要素、体验以及魅力等特点。

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的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我的科学成就很多就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华夏文明孕育出的精华,中国儒道思想讲求悟性的体现。

但在传统意义上,音乐都是属于耳朵的体验艺术,无论是拉弦的、吹管的、弹拨的还是打击的最终都是以“听”的方式来呈现。

浅谈目前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浅谈目前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浅谈目前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流行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

现在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化-现在的音乐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类的音乐在流行音乐中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比如:电子流行,拉丁流行,配乐流行等。

2.数字音乐版权-数字化音乐的版权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

目前由于数字化的漏洞和下载盗版的便利性,数字音乐的版权问题非常棘手。

然而,最新的数字音乐服务和权益分配机制使许多公司有助于遏制和解决这个问题。

各大音乐娱乐公司,如EMI、Sony BMG等,开始利用新的技术来保护他们的艺术产权,比如数字水印、数字好友等。

同时,透明的费用分配模型也可以帮助更好地计算音乐的著作权。

3.音乐同步化-音乐的同步化(每天、每小时的协调)是近来音乐业务领域中的另一个发展趋势。

与之前的模式不同的是,在同步化的模式下,音乐是通过音符、节拍、和声等详细描述来同步构建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电子设备。

4.社交媒体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音乐人和音乐公司也开始从社交媒体平台营销和推广流行音乐。

他们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宣传新的音乐作品、演唱会信息、甚至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销售音乐。

5.音乐的可视化-音乐的可视化是另一个目前流行音乐领域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音乐制品带有视觉效果,包括音乐视频、音乐录像和音乐表演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视觉效果的激增,声光效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将编程和视觉效果和自己的音乐进行融合。

总之,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音乐公司正在推动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创造着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这些发展趋势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的变革。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音乐教案的可视化效果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音乐教案的可视化效果

音乐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很难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许多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提高音乐教案的可视化效果,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探究一下这些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一:视觉化教学辅助工具音乐教学中有很多概念和知识是需要通过视觉来呈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一些视觉化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

目前,在视觉化教学辅助工具方面,有很多种选择,如教学PPT、教学视频和课件等等。

这些教育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和讲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视觉的方式更直观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技术手段二:在线音乐练习平台除了视觉化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在线音乐练习平台也可以提高音乐教案的可视化效果。

这类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练习各种乐器和演唱技巧。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在家中练习,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技术手段三: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成熟,对于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进入虚拟的音乐世界,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VR技术可以将学生带入音乐会场,让他们体验到身临其境的音乐盛宴。

还可以设计一些酷炫的音乐游戏,如演奏、合唱和指挥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加深对音乐概念的理解。

技术手段四:智能化乐器智能化乐器是今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类型乐器,它们拥有更多的功能,可以通过智能化模块来进行演奏和教学,让音乐教学更加的生动和富有趣味性。

智能化乐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自动生成伴奏和节奏,让学生可以更自然而然地学习和演奏出一首曲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浅析
作者:白懿晗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音乐可视化艺术的诞生是音乐艺术和影像艺术的结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根据音乐与影像的关系、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所产生的美学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影像;音乐可视化艺术
1 音乐与影像的关联
提到音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耳朵。

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作为基础的艺术形式,通过人主观赋予旋律与节奏实现听觉上的美感,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在你聆听一首音乐的时候,是否有过被悠扬的音乐触动心弦,不禁闭上双眼,任那马头琴带你驰骋草原,随着手鼓的节奏深入热带雨林,又或者伴随着轻快的沙锤声畅游大海。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由此可见,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抽象的,但是一定是有画面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终端,耳朵作为传输音频讯号的一个通道向终端传递了音乐讯号,大脑终端在音乐讯号刺激下变得愉悦,自动将音乐讯号解码成了画面。

有经历过音乐现场演出的人大概知道,有时候我们听一首歌曲的演出录音版本时可能会发现,这种现场版本的效果并不理想,歌手的演唱和乐手的演奏水准,对照录音室版本要大打折扣,由于现场演出的各种条件所限,这种差别即使是某些高水准音乐人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当你置身演出现场,面对面体验下的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却是CD或MP3所不能比拟的。

这种我们称之为临场体验,在摇滚乐演出被中戏称为“化学反应”。

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场演出打开了我们除听觉之外更多的感官通道,抛开触觉、嗅觉等不提,在音乐现场视觉通道所受到的冲击仅次于听觉。

歌手和乐手的表演、舞台的灯光与布景、热情似火的观众,这些画面信息通过视觉通道输入大脑终端,在与听觉讯号融合后爆炸式的“袭击”了我们的大脑终端,大脑在音乐和画面的双重刺激下进而向我们的身体传达出指令: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

这就是为什么在音乐现场演出中我们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以至于不经意间可以忽略掉现场演出技术上的许多不足。

2 音乐可视化诞生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诠释方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根据前文所述,视觉体验能够某种程度上加强我们对音乐的声音体验,基于这一理论,音乐可视化概念得以诞生。

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

它能为理解、分析和比较音乐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提供的一种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

在音乐可视化的早期尝试中,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作品首次提出了“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实现了用动画来诠释音乐情绪、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合二为一。

为视听结合的新艺术体验打开了一扇窗口,其开创性,成为了音乐可视化进程中的一个鲜活例子。

3 音乐可视化的故事化处理
以《幻想曲》为代表的音乐可视化尝试,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对音乐的故事化处理,这种处理手段逐渐演化为当代的音乐电视以及音乐电影。

在1982年,迈克杰克逊发行了专辑《Thriller》,这张专辑的音乐录影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首次在音乐录影带中融入了故事和舞蹈,而再次之前的MTV中,歌手只是单纯地在画面中唱歌。

在这之后,各式各样的音乐电视如雨后春笋之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是音乐可视化技术在大众传媒中的良好应用,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大众的精神娱乐。

在处理手法上,音乐电视力求实现的是视频与音频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是画面迎合音乐,通过叙事或非叙事的画面营造出符合音乐听觉气氛的视觉气氛,音乐的节奏有轻重缓急之分,与其关联的画面自然也要符合音乐的节奏,这样才能实现视觉与听觉感受的一致性。

试想如果我们将快节奏的电子音乐配上缓慢而单调的长镜头,或者将舒缓的轻音乐配上快节奏的蒙太奇,其中的不适感都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从根本上讲仍然是通过画面加强音乐的听觉享受,也就是说在音乐电视的制作中,画面始终是为音乐服务的。

这里引用音乐电视的定义:把对音乐的解读同时用电视画面呈现的一种艺术类型。

4 音乐可视化中的沉浸式艺术
除了故事化的处理方式,音乐可视化延展出其他很多的创作方式,沉浸式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前提到的临场体验就是沉浸感的一种,沉浸感是指体验者在音乐可视化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说体验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优秀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可以让体验者忘却自我,实现一种以观者为中心的高层次互动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音乐可视化的载体得到了拓展,逐渐打破了单一的屏媒,延伸到了空间。

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音乐可视化作品的交互性,使作品根据体验者实时输入的交互信息产生反馈。

营造出音乐、影像、体验者三者相辅相成的作品形式,可以说这种形式在临场体验的基础上又跨越了一大步,形成一种作品与体验者互相给予、互相吸收的关系,除了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每一个体验者也被赋予了参与作品的权利。

5 美学风格的形成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疑将改写大众人群的生活方式。

从磁带到CD再到MP3只用了短短几十年,而MP3的诞生更如基因突变一般,使一首音乐的载体变为了一串计算机数据。

另一方面,随着MIDI音乐的普及,音乐创作的方式也得到拓展,从原始的乐器演奏以及演唱延伸出了可以利用计算机合成的创作方式。

而影像艺术方面,也随着计算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正如我们从字面上的解读,音乐可视化艺术是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这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切入点对音乐可视化艺术的美学进行分析。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音乐可视化作品中的音乐沿袭了传统音乐美学的特征,是一个通过声音旋律传递情感的过程,我们大可以从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上着手,对其进行研究。

而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出发,音乐可视化作品所涉及的影像艺术,与传统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他们之间是一种递进式的关系,根据其产生的年代,后者始终是对前者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然而音乐可视化艺术并不等同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研究音乐可视化艺术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新的美学角度,而这种美学角度很大程度上是伴随新媒体艺术而诞生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美学,它的美学重点则转移到了沉浸感和交互感上了。

6 总结
音乐可视化艺术在跨界的路上越走越远,从最初的音乐与影像,到后来的沉浸式艺术与交互艺术。

音乐可视化作品所具有的灵活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另一方面更刷新了观者、体验者的欣赏方式,为当代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许丽,薛亮,李洪波.屏媒时代无处不在“看”音乐[J].文化月
刊·动漫游戏,2011(12).
[2] 屈天喜,黄东军,童卡娜.音乐可视化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34(9).
[3] 屈天喜.基于情感识别的实时交互式音乐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