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管生理
血管生理学
Lecture notes心肌细胞跨膜电活动【摘要】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是K+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及生电性Na+-K+泵活动的综合反映。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共五个时期。
0期形成机制: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1期机制:Na+通道失活,一过性K+外流;2期机制:电压门控L 型钙通道激活引起Ca2+缓慢持久内流,同时K+外流;3期机制:钙通道失活关闭,K+迅速外流。
4期机制:Na+-K+泵、Na+-Ca2+交换和Ca2+泵,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0、1、2、3期的离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相似,但在4期,表现为自动去极化,主要是由随时间而逐渐增强的内向电流(If)所引起。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3、4共三个时期,无明显的1期和2期,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的0期去极化是L型Ca2+通道激活、Ca2+内流引起的;随后钾通道开放、K+外流引起3期;4期自动去极化的机制主要是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则是触发心肌收缩和泵血的动因。
根据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不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主要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但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少(或完全缺乏),基本无收缩能力;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不同类型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不仅在幅度和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形成的离子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别,这是不同类别心肌细胞在心脏整体活动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基本原因。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循环—血管生理(生理学课件)
2
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
1
反映心功能和静脉回流量
2
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
Limited Messenger System Use
(二)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内充盈程度的指标
循环血量↑/血管容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循环血量↓/血管容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微循环
1. 微动脉、后微动脉
血 管
2.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组 3. 通血毛细血管
成 4. 真毛细血管
5. 动-静脉吻合支
6. 微静脉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 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迂回通路
故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
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 换的主要场所。
血流特点:管壁薄、通透性好、途径
长、血流慢、轮流交替开放。
生理意义:利于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直捷通路(骨骼肌)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血流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呈开
放状态。
生理意义:利于血液快速回流入心。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皮肤)
血流特点:管壁厚、途径最短、血流
淋巴液的生成
生理意义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调节血浆及组织间的液体平衡 防御、屏障作用
(2)心肌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静脉回流量↑←抽吸力↑
右心衰
心缩力↓→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第三节 血管生理(5)
第三节血管生理(5)所处的环境。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发生物质交换。
组织液与血液之间则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需通过组织液作为中介。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的:1.扩散扩散是指液体中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的方式。
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中的分子,只要其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就能通过管壁进行扩散运动。
分子运动是可以向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的杂乱的运动,故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内的溶质分子可以扩散入组织液,组织液内的溶质分子也可以扩散入血液。
对于某一种物质来说,其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扩散的驱动力是该物质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发生净移动。
溶质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扩散的速率与该溶质分子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浓度差、毛细血管壁对该溶质分子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有效交换面积等因素成正比,与毛细血管壁的厚度(即扩散距离)成反比。
对于非脂溶性物质,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紧密连接内皮除外)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愈小,通透性愈大。
毛细血管壁孔隙的总面积虽仅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约千分之一,但由于分子运动的速度高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数十倍,故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和组织液的溶质分子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扩散交换。
脂溶性物质如O2、CO2等可直接通过内皮细胞进行扩散,因此整个毛细血管壁都成为扩散面,单位时间内扩散的速率更高。
2.滤过和重吸收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静水压不等时,水分子就会通过毛细血管壁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
水中的溶质分子,如其分子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也能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
另外,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渗透压不等时,可以导致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
由于血浆蛋白质等胶体物质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能限制血浆的水分子向毛细血管外移动;同样,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则限制组织液的水分子向毛细血管内移动。
生理学-血管生理
淋巴回流
毛细淋巴管起始端:盲端,单向活瓣,较大缝隙。 2-4 L/d
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 调节体液平衡 防御免疫作用
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强。
正常值:0.4~1.2kPa(4~12cmH2O)
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 回流速度影响 2.外周静脉压: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血流速度
血流量(blood flow )——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 截面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 (L/min or ml/min )。 Q = —P1—-P2 R
血流速度 —— 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总截面积成反比。)
(适用于层流)
2、层流和湍流
层流(laminar flow)——
液体中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与血管的长轴相平行;
且血管轴心处的流速最快,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
(轴流现象)
(在小血管较明显)
湍流(turbulent flow)—— 血液流速加快到一定程度时,血液中各个质点
的流动方向不一致,产生旋涡。
动脉血压
注意:心率基本正常
动脉脉搏
定义
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 动,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 为动脉脉搏。
波形 上升支与搏出量、 外阻、射血速度有关 下降支与外阻有关 传播速度与动脉弹性有关
动脉脉搏的波形(视描记的方法和部位不同而异)
一般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1)上升支: 影响上升支的斜率和速度因素:
1.动脉血压的定义 2.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本节重点)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回并排出体外,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
心血管生理学就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就像一个强大的泵,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则像一条条管道,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中包含了血细胞、血浆等成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任务。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心血管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心脏分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房主要负责接收回流的血液,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心脏。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控制的。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能够自动产生电信号,引发心肌的收缩。
心脏的泵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
在心室收缩期,心室肌肉收缩,心室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被泵入动脉。
在心室舒张期,心室肌肉放松,心室内压力降低,当压力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内的血液流入心室,为下一次心室收缩做好准备。
心脏的泵血功能可以用一些指标来评估,如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等。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总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其管壁较厚,弹性较好,能够承受心脏射血时产生的高压。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其管壁较薄,弹性较差,管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压是心血管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等因素。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一、引言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
它们协同工作,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从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介绍心血管生理学。
二、心脏生理学1. 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是一个中空肌肉器官,位于胸腔中央,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室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将氧合血送到全身各处,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静脉血输送至肺部进行氧合。
心脏由四个房室组成,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室组成。
2. 心肌细胞与兴奋传导心肌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细胞,具有自主收缩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窦房结发放节律性冲动,在整个传导系统中形成了一定的冲动传导顺序。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实现的,其中钠、钾和钙离子通道是最为重要的。
3. 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心脏正常功能的基础。
在收缩期,心肌细胞收缩,使血液从心室流出;在舒张期,心肌细胞松弛,使血液进入心房。
这个过程是由自律性兴奋传导系统控制的。
三、血管生理学1. 血管结构与功能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具有高压、高速度和大容量等特点;静脉则具有低压、低速度和大容量等特点;毛细血管则是动静脉之间连接的微小血管。
在体内,动静脉之间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2. 血管壁调节机制血管壁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局部调节三种方式。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来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
激素调节主要由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等激素来控制。
局部调节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来控制。
3. 循环动力学循环动力学是指心脏泵血和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心排出量、外周阻力和压力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阻力等因素来实现。
四、血液生理学1. 血液成分与功能血液是人体内唯一的液态组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浆液四部分组成。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五、微循环 (一)、概念: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
血液循环 。 (二)、组成:7个部分、3条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特点:a、 管壁薄(真毛细血 管),穿插于细胞间隙。 迂回曲折,交错成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腺、胃肠道腺体 ③特点:无紧张性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影
响血管的舒缩。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二)心血管中枢 1、延髓
(1)分区: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传入 神经接替站 、心抑制区
(2)特点: ①具有紧张性活动 ②交互抑制
2、延髓以上 脑干、大脑、小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3、体位改变 卧位→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跨壁 压↑→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可多容纳 500ml血→回心血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或静脉泵)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5、呼吸运动(呼吸泵)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静脉跨壁压↑→胸 腔内大静脉扩张↑→压力↓ 有利于外周静脉回心血。 呼气时,胸内负压变小→跨壁压↓→胸腔内 大静脉扩张↓→压力↑→静脉回心血量↓ 可见,对体循环而言,呼吸运动对静脉回 流起着泵的作用。
烧伤过敏等通透性淋巴回流受阻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因素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调节植物性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一部分走行其中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血管生理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
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
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
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 径小,受神经系统 调节可产生收缩, 起外周阻力作用。
(3)主动脉和大动脉 的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健康青年人):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期的中期主动脉压的最高值, 为100~120mmHg(13.3 ~ 16.0kPa)。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欧姆定律: Q=△P/R 泊肃叶定律 Q=π△Pr4/8η L
R=8 η L/r4
血流阻力与血管口径4次方成反比, 与血液粘滞度(η)成正比。
决定血液粘滞度的因素: (1)红细胞比容:成正比,最重要因素。 (2)血 流切率(shear rate):
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肺淤血水肿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静脉泵): 肌肉运动→挤压静脉 →静脉回心血量↑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周流出↓, 心舒末期动脉余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若考虑外周阻力,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比例↓,血压↓。 比例适应才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牛顿液:η不随切率改变的 匀质液体,如血浆。
非牛顿液:η随切率减小而 增大的液体,如血液。
轴流(axial flow):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方式流动时, 红cell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 切率↑→轴流明显↑→η ↓
(3)血管口径:d<0.2~0.3mm的微A内,血液η下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1、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这条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使一 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回流到心脏。在骨骼 肌内,这类微循环通路较多。
2、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物 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真毛细 血管网是交替开放的。
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 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 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动 心脏射血
脉
血 压
外周阻力
共同作用 的结果
心 脏 约70ml血 射 血
主 、
仅约23ml血在0.25s内
大
外周血管
动 脉
(由于①强大的外周阻力;②仅0.25s)
0.25s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 收缩和舒张。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 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暂储
剩余的约47 ml血
主、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纳约47 ml血
心
室
主、大动脉弹性回位
舒
张
驱动约47 ml血 流向外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心缩时,被动 扩张容量增大,将一部分血液暂时贮存起来;心 舒时弹性回缩,将射血期中多容纳的那一部分血 液继续向外周推动输出。这类血管通常称之为弹 性贮器血管。
静 脉 血 流 加 快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
胸腔内大静脉和 右心大静脉和右心 房更为扩张 程度↓
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平滑肌环绕。 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
5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 。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交换的场所。
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 容量血管—静脉。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 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舒张压+1/3收缩压
主动脉/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一方面可使心室间断地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流;另一方面还 能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远小 于心室内压的变化幅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增加-收缩压2)心率:加快-心舒期短,主动脉内存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升高-动脉中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
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物衰老时血管壁弹
层流现象: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 管道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管道轴 心处流速最快。
湍流现象:当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会发 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出 现旋涡。 条件:Re=ρVD/η>2000时
发生湍流时,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的平方根 成正比。
3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依赖于静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
心血管生理学
名称
意义
幅度(mV) 时间(s)
P波
两心房去极化
0.05~0.25 0.08~0.11
QRS波群 两心室去极化
变化较大 0.06~0.10
T波
两心室复极化
0.10~1.5 0.05~0.25
PR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 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
0.12~0.20
PR段
去极化通过房室交界等 传至心室肌所需的时间
与基线同水平
0.06~0.14
QT间期 两心室兴奋的总时程
<0.40
ST段
两心室处于去极化状态 与基线同水平 0.05~0.15
精选ppt课件
33
精选ppt课件
34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精选ppt课件
35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 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 动周期。
精选ppt课件
36
收缩期(systole) 舒张期(diastole)
精选ppt课件
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精选ppt课件
6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AP) 内向电流: 去极化 外向电流: 复极化或超极化
精选ppt课件
7
表4-1 心肌细胞内液和外液中 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离子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Na+ 10
145
K+ 140
0.15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缓慢射血
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及动脉瓣均关闭
室内压剧降,
0.07
心室容积不变(最低值)
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期末时室内压降至最低, 0.11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总结
随温度变化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调节体温
(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1.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μ),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
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
( 5 )循环血量 / 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
→A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A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ABP↓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
因素改变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SP ↑↑ ↑ ↑ ↓ ↓ ↑ DP ↑ ↑↑ ↑↑ ↓ ↓ 脉压 ↑ ↓ ↓ ↓ ↓ ↑ ↑ ABP ↑ ↑ ↑ ↓ ↑
(二) 血流阻力:
1.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
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R=8ηL/π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 (π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三)血压
1.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
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 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
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
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
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
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
静脉的口径发生较小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
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较小。
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在生理学中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8.短路血管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它们可使小动脉内的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接流入小静脉。
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有许多短路血管存在,它们在功能上与体温调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