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导读: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1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翻译全文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衽(rèn)庖(páo)箠(chuí)殴(ōu)纆(mò)2解释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
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
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
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无非:没有不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
专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根据。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订鬼》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
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
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都是都是想象虚幻所造成。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
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七课《订鬼》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七课《订鬼》教案一等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七课《订鬼》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七课《订鬼》教案一等奖《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订鬼》教案1
《订鬼》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
难点: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以字词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文分析时注意把当时迷信鬼神与科学发展的今天作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订鬼(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订鬼(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背景资料: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
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
在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民的心灵。
王充在这是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2、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朴素唯物主义著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2、回忆: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据有哪两种?3、全班朗读课文,纠正字音4、翻译三,深入分析课文1、全班朗读课文(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是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思路(见课本210页)3、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设问句: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层层展开论述4、提出论点论证论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举例论证非人死精神为之也道理论证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5、教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设问(致之何由?由于疾病)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否定了鬼的存在。
)接着在论证部分,作者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来论证论点6、齐读第二段同学们,在第一段中说到“目虚见”即“眼睛恍恍惚惚的看见了不实在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
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
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学设计 语文版
订鬼1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文言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王充无鬼论的朴素唯物论点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传()疱()丁寝衽()椎()绳纆()箠()2.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二、有关资料。
1. 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王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生活始终清贫。
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
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订鬼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
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径直引导同学理清论证思路。
另外,还要把本文的行文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同学领悟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文风。
二、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理解行文思路。
2.体会本文朴实的文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
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日,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2.整体把握〔1〕通读课文,找出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何以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呢?在第二小节运用了“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其实是“存想那么目虚见”的结果。
第三、四小节是从道理上来论证“畏惧那么存想,存想那么目虚见”的根本缘由。
3.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是否存在些许不严密之处?论述的中心从全文来看应是思念存想会产生幻觉,按理,全文应围绕“畏惧那么存想,存想那么目虚见”这个中心开展。
但又写到“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于是就显得与中心不太符合,由于伯乐与庖丁只是“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并非由疾病所致。
可以让同学探讨这个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行文规律严密的重要性。
〔2〕本文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两千年后的我们认真作一对比,是不是发觉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3〕比较的不同风格:《鱼我所欲也》多用排比,形成了充足的说理气概;《马说》以物寓理,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本文语言朴实,少有文采修饰,这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风,由于谈论文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说理清楚,规律严密。
四、延伸拓展搜集资料针对本文写一篇小〔任选一篇〕:《小议〈订鬼〉的规律缺失》或《王充〈订鬼〉的现实意义》。
【K12学习】《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
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
另外,还要把本文的行文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学生领会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文风。
二、教学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行文思路。
2.体会本文朴实的文风。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
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2.整体把握(1)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作者何以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呢?在第二小节作者运用了“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其实是“存想则目虚见”的结果。
第三、四小节是从道理上来论证“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是否存在些许不严密之处?作者论述的中心从全文来看应是思念存想会产生幻觉,按理,全文应围绕“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这个中心展开。
但作者又写到“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于是就显得与中心不太符合,因为伯乐与庖丁只是“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并非由疾病所致。
可以让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行文逻辑严密的重要性。
(2)本文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两千年后的我们仔细作一对照,是不是发现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3)比较的不同风格:《鱼我所欲也》多用排比,形成了充沛的说理气势;《马说》以物寓理,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本文语言朴实,少有文采修饰,这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风,因为议论文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说理清晰,逻辑严密。
四、延伸拓展搜集资料针对本文写一篇小(任选一篇):《小议〈订鬼〉的逻辑缺失》或《王充〈订鬼〉的现实意义》。
《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订鬼》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订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订鬼》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1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翻译全文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订鬼》教案》。
二、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衽(rèn) 庖(páo) 箠(chuí) 殴(ōu) 纆(mò)2解释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
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
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
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无非:没有不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
专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根据。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
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
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二)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四)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
二、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文言词汇,并能翻译全文;(二)了解王充无鬼神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体会这种私下给的现实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自主探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大家认为这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不急着下定论,先来看一看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一)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二)写作背景: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最新整理《订鬼》教案设计汇编
最新整理《订鬼》教案设计汇编《订鬼》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一、教学目标(一)把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明白得〝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缘故。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惧怕的字眼,那么请咨询那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不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那个咨询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困难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假设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比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预备集中讨论。
3.解疑:能够学生提咨询,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咨询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摸索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形(二)学生小组讨论以下咨询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想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咨询引出〝人病那么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全然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现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想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一辈子病时〝想念存想〞所致。
27 订鬼 教学设计
27 订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文言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王充无鬼论的朴素唯物论点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传()疱()丁寝衽()椎()绳纆()箠()2.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二、有关资料。
1. 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王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生活始终清贫。
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
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把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1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翻译全文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伙儿听讲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奇的鬼或神差不多上不可信的,差不多上人们内心想像出来的,大伙儿假如不信,就请大伙儿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如何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衽r èn 庖p áo 箠chu í 殴ōu 纆m ò2讲明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想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
差不多上人想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什么缘故。
因什么缘故导致鬼的产生呢?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
因此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那么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效之:验证它。
顾玩:认真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用心。
用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依照。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订鬼»译文大凡天地之间,显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差不多上人们想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缘故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一辈子了病就会忧愁可怕,忧愁可怕就仿佛看见鬼显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可不能怕这怕那。
因此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可怕有鬼到来。
一可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差不多上差不多上想象虚幻所造成。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讲:〝伯乐学习鉴不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学设计 语文版
订鬼1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文言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王充无鬼论的朴素唯物论点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传()疱()丁寝衽()椎()绳纆()箠()2.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二、有关资料。
1. 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王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生活始终清贫。
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
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订鬼》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
(《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4、学习生字:
衽(rèn) 庖(páo) 箠(chuí) 殴(ōu) 纆(mò)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
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
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
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
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本段可分为二层。
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
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二层(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
“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部分: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
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
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教师小结: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关于《论衡》:东汉王充撰。
全书八十五篇,缺《招致》篇,实存八十四篇,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重要著作。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谈论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昼日则鬼见.(见:通“现”,显现。
)
(2)、独卧空室之中者,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2、古今异义词:
(1)、致之何由?由于
..疾病。
(由:原因,名词。
于:在,动词。
今义:因为。
)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
今义:睡觉。
)
(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
今义:玩耍。
)
3、古汉语句式: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也:表判断。
)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对当时流行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生活
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
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
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
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4、在《订鬼》中,作者是如何妙用修辞手法的?
明确:(1)、运用设问。
在文章开头部分,当作者提出论点以后,紧接着就用了设问句“致之和由?由于疾病”。
第二段中,第一句“何以效之”,以设问起,接着就以古书内容作答。
这些设问句不仅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而且增添了文采和生动性。
(2)、运用排比。
如第三段中:“初疾畏惊···见鬼之击。
”这段文字环环紧扣,逐次递进,前呼后拥,把病人因病情发展而幻觉变化的景象,犹如电影一般映现出来,具体形象,从而有力地证明“鬼”确是病人“存想虚致”而绝非实有的道理。
五、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绝不会有什么“鬼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7、订鬼
阐释观点——类比论证——分析原因——分析现象
————世上无鬼,存想所致。